原标题:70余项智能化设计彰显中国智慧

  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据新华社石家庄12月27日电

  27日10时18分,雄安新区刚刚落成的雄安站内,复兴号高速动车组C2702次列车准时发出,驶向北京西站。

  这意味着连接首都北京和“未来之城”雄安的京雄城际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开通后,北京西站至雄安新区间最快旅行时间50分钟,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间最快19分钟可达。

  京雄城际铁路自北京西站引出,经过既有京九铁路至李营站,接入新建高铁线路,线路全长91公里,其中北京西至大兴机场段已于2019年9月开通运营。此次开通的大兴机场至雄安新区段,设大兴机场、固安东、霸州北、雄安4座车站。

  作为我国智能高铁新标杆,京雄城际铁路凝聚中国智慧,是我国第一条全过程、全专业运用BIM技术设计的智能高铁,应用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科技,智能化设计达70余项。

  在智能建造方面,京雄城际铁路广泛应用智能装配式建造技术,能够实现桥梁、房屋装配式结构设计和施工。在智能装备方面,运用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采用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牵引供电等设备。

 

  雄安站是京雄城际铁路规模最大的新建车站,也是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从空中俯瞰,雄安站巨大的椭圆形屋顶形似荷叶上的一滴露珠。雄安站建筑面积47.52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3台23线,采用站城一体化设计,有效融入城市肌体。

  12月24日,据三名知情人士透露,意大利电信公司(Telecom Italia)已决定仍将芬兰诺基亚公司作为其5G网络建设供应商,并减少华为的设备采购份额。

  此前,美国已经游说意大利和其他欧洲盟国避免使用华为的设备,称其可能构成安全风险。到目前为止,意大利拒绝彻底禁用华为设备。

  知情人士表示,今年年初,意大利电信曾考虑在华为和瑞典爱立信之间分割无线接入网络(RAN)供应合同,这是其5G扩建的一部分。RAN基础设施包括将智能手机连接到移动网络的基站和天线,占新网络成本的大部分。

  据知情人士称,诺基亚此前始终是意大利电信移动无线电接入网络设备供应商之一,但其被排除到年初的5G RAN订单之外。不过自那以后,该协议已被重新审查。知情人士称:“爱立信将负责提供大部分设备,而华为和诺基亚将各供应20%到25%的设备。”

  华为、意大利电信、诺基亚和爱立信均拒绝置评。

  即使在没有禁止中国公司的国家,电信运营商也对选择使用华为设备持谨慎态度。政府和行业消息人士表示,意大利在审查5G交易时实际上回应了美国的施压,并敦促企业实现5G供应商多元化。

 

  今年7月,意大利电信将华为排除在为其核心网络提供5G设备的合同招标之外,该网络负责处理敏感数据。

  原标题:每周报告丨高端养老矛盾“旋涡”待解:引入海外模式水土不服 售房圈地短期逐利却一床难求

  一位私人银行业务主管近日遇到一件烦心事,多位高净值客户希望他能尽早安排高端养老社区房间床位,让他们父母安度晚年。但他询问多家高端养老社区,均被告知房间床位已满,甚至有社区直言入住可能需等上几年。

  尽管保险机构、房地产机构、专业投资机构纷纷涉足高端养老社区投资建设,一床难求的状况却依然难解。

  在他看来,这背后,一方面是当前高端养老社区的建设供应速度的确落后于市场需求。即时下资本热捧这个领域,毕竟,要建设一个高端养老社区,仅拿地、规划、建设、验收就需要至少4-5年时间,若要引入专业的康复医疗护理等服务,耗时可能更长。

  但近年渴望入住养老社区安度晚年的高净值人群父母增速极快,导致供需紧张关系与日俱增;另外也与高端养老社区的软件服务能力薄弱存在着密切关系。

  一位保险机构旗下高端养老社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处于运营阶段的京沪周边高端养老社区均处于满员状况,尽管有高净值客户一口气买了数百万保险以达到入住门槛,但实际入住可能得等待1年左右时间。

  一个服务周到全面的高端养老社区,不仅需提供专业完善的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还得提供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服务,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尤其是针对老年痴呆等需要护理康复的老人要给予持续真诚的尊重关爱。但这都需高端养老社区花费大量时间培养专业人员,以及提升护理康复方面的服务品质。

  上述私人银行业务主管发现,为了尽早获得高端养老社区床位,不少高净值客户开始四处寻找捷径,比如斥资数百万直接购买高端养老社区房间,或预缴一笔巨款作为床位预订费用。

  他担心,若高端养老社区借鉴房地产开发销售模式,即通过主打医养结合概念,将养老社区房间销售获利,可能导致很多医养服务品质不足,不但让很多高净值客户花了冤枉钱,也难以让他们父母感到安居晚年的快乐。

  “现在找一家高端养老社区房间床位,实在太难了。”这位私人银行业务主管感慨说。这背后,一是疫情冲击导致一些原先打算出国安度晚年的高净值人群父母纷纷将目光瞄向国内高端养老社区,二是疫情导致不少曾在海外安度晚年的高净值人群父母也回到国内“养老避险”。

  多位高净值客户向记者反馈,他们父母未必习惯海外养老社区生活,尽管海外高端养老社区针对老年人疾病的医疗护理设施相当齐全,但整个社区整日几乎看不到人,令父母倍添不少孤独感。为了父母老有所乐,他们其实“不差钱”。

  比如有保险公司需客户认购200万保费保险产品+100万元入住押金,才能享有高端养老社区入住资格,高净值客户愿意一口气购买数百万保险并缴纳足额押金。

  “不过,由于不少保险公司旗下高端养老社区入住申请者众多,即使他们一次性斥资数百万,也必须排队约1年时间才能办理入住。”一家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金融服务部门负责人介绍。因此,不少高净值客户改走其他捷径,比如有些高端养老社区采取房间床位销售模式,他们正考虑买入以确保父母尽早入住,或有高端养老社区需预缴数百万费用,他们对此也毫不吝啬。

  “不过,真到了投资阶段,这些高净值客户还是比较谨慎的。”他透露,比如他们会多次实地考察高端养老社区,考察后者的医养服务品质能否解决老年人四大顾虑:一怕生病,二怕老年痴呆、三怕拖累子女,四怕寂寞孤独。

  在这位第三方理财机构综合金融服务部门负责人看来,高净值客户的谨慎,源自其中不少人此前吃过暗亏。比如有些高净值客户曾购买高端养老社区房间,后者尽管打着医养结合的金字招牌,但缺乏对老年痴呆症等特定疾病的专业看护康复服务,无法满足他们对父母安度晚年的期望值。此外,他们发现个别养老社区标榜引入海外先进医疗管理模式,能对老年痴呆症等人群提供专业看护,但与此同时,这些社区却忽视老年人的生活服务,无法缓解父母的孤独感。

  这意味着相关机构在加快高端养老社区建设步伐解决“一床难求”困局同时,更需确实提升老年人医养生活服务品质。尤其是提供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服务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针对老年痴呆等需要护理康复的老人给予持续真诚的尊重关爱等。

  “目前不少高净值客户对高端养老社区服务投诉最多的,主要集中在所谓的管家式服务形同虚设,包括父母突然患病时无法及时赶来诊疗,以及看护护理服务品质达不到父母要求等。”前述私人银行业务主管指出。近期,他接到的最多投诉,是不少高净值客户直言一家养老院尽管被高端养老社区收购兼并,但前者的医养服务品质与后者落差极大,导致他们父母入住后抱怨不断。

  记者多方了解到,尽管不少高端养老社区也意识到提升医养服务品质的重要性,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给他们完善医养服务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具体而言,不少国内高端养老社区围绕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病治疗康复,纷纷尝试引入国际先进的治疗康复方案。包括构建三重服务体系,一是急救保障,即各个社区医院具备专业急诊急救团队,时时对接大型综合医院进行快速综合治疗。二是老年慢病管理,通过对老年人生活方式、饮食及医疗保健习惯进行全面全程干预,逐步缓解病症;三是老年康复,通过专业康复手段,尽可能延缓人体功能衰退,提升他们生活质量。

  “如今,疫情使海外专业医疗团队无法入境提供医疗服务,导致我们围绕老年痴呆症患者的专业看护护理体系打造一度停滞。”一家国内连锁高端养老社区运营总监表示。尽管下半年他们引入视频技术让海外专业医疗团队“远程”教导他们构建三重服务体系,但相关进展较原先预期慢了不少,导致不少入住老人相当不满,甚至触发高净值客户投诉不断。

  令他更担心的是,随着疫情冲击导致投资方资金链吃紧,整个高端养老社区投资方正考虑削减医养服务体系打造等软件方面的投入。毕竟,高端养老社区看似高端,但整个项目运营成本同样不低,导致项目年化投资回报率普遍不高(约在5%-6%),若要持续加大投入做到无微不至般服务品质,其实际投资回报率可能会更低。其结果是投资方可能会嫌投资周期长且回报率走低,提前压缩开支。

  这背后,是投资方是否愿意将高端养老社区视为一项长期经营策略。目前不少投资方为了追逐短期回报,一面引入国际医养管理模式打造高端养老社区概念,一面迅速拿地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按房地产销售模式将床位出售获利。但这引发两大服务隐患,一是所谓的国际医养管理模式可能水土不服,导致高净值人群父母无法排解上述四大顾虑;二是房产销售模式侧重短期获利,容易忽视对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关爱,导致生活纠纷不断。

 

  上述国内连锁高端养老社区运营总监建议,高净值客户在为父母选择高端养老社区时,不能因一床难求而盲目“投资”,而是必须先实地考察社区各项生活服务与医养服务品质,最好与入住老人进行深入沟通,了解高端养老社区是否真正做到“无微不至”,真正解决父母晚年生活的诸多痛点,再做出最后的决定。

  (原标题:房价释放下跌信号?2021年涨幅收紧,房价分化或将扩大)

  本报记者李未来 实习记者 苗诗雨 上海报道

  回顾2020年楼市情况,“涨”声一片的同时部分城市房价均价出现回调态势。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此前表示,在所有重点关注的城市中,已有17个城市11月均价低于2018年全年均价,部分城市房价甚至已回到2016年前后水平,但基本以三四线城市为主。

  12月21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中指出,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在5%左右。

  “只涨不跌”成过去式

  2020年12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住房大数据项目组发布《中国住房大数据分析报告(2020)——城市房价预警与房企品牌价值测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表明,房价只涨不跌的时代已经过去。局部房价下跌监测预警,将成为市场监测预警的重要方面。

  通过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二手商品住宅价格情况显示,市场分化的状况得以验证。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42个城市房价上涨,28个城市房价下跌;二手房方面,47个城市房价上涨,23个城市房价下跌。

  “在疫情的影响下,全国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失业率上升,居民收入受到影响,导致购买力下降,同时,房地产市场整体受创,购房者信心下滑。”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外,从房企端来看,房企为了加速回笼资金,加大优惠促销力度,降价出售行为增加,导致房价有一定下滑。

  据纬房指数监测,从各城市历史高点至2020年10月,20个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10%以上,其中9城市距最高点房价调整幅度均在15%以上,下跌幅度最大的城市是廊坊,较2017年4月的峰值降幅达46.9%,青岛、天津相较峰值下跌均超过20%。

  尽管年内一线城市房价呈现连续增长的态势,但根据CRIC数据显示,从均价层面分析,2020年11月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的成交均价都呈现不同程度下滑,唯有广州11月均价较2019年均价出现上涨,涨幅约7.6%。

  其中,北京11月成交均价45174元/平方米,跌破2017年全年均价45250元/平方米;深圳11月成交均价55707元/平方米,与2018年时均价相对持平,与2017年比下跌2.87%;上海11月成交均价53259元/平方米,较2019年下降2.44%,同时较2018年全年商品住宅成交均价53408元/平方米的价格跌出149元/平方米。

  此外,在CRIC数据重点关注的163个城市中,除去一线城市外,另有14个城市11月均价已低于2018年全年均价。当中九江、肇庆、义乌三城房价已低于2017年均价,肇庆最新房价甚至已经跌破2015年时的7810元/平方米,为7007元/平方米,该价格也已接近2014年水平。

  涨幅收窄,分化或将扩大

  既然2020年楼市已告别“只涨不跌”的时代,2021年房价是否会转入下行通道呢?近日,多部门相继出台报告对2021年楼市情况进行预判。

  报告指出,在因城施策的政策背景下,各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将成为常态。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加速了房地产市场大分化时代的来临。

  与此同时,12月21日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中也表明,过去一年住房市场经历了先降后升的V型变化,其空间分化有所减弱。但从空间上看,2021年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复苏较好甚至出现过热,其他城市复苏较慢,部分城市甚至陷入衰退,分化可能有所扩大。

  “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GDP水平是影响房地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陈霄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除了GDP以外,人口,产业,供需关系等其他因素共同影响房地产市场。

  除此之外,针对2021年房价的走势,《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20-2021)》预测2021年中国楼市总体有望延续平稳。从总体上看,预计2021全年商品住房价格同比增幅可能会下降维持在5%左右,商品住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可能将保持正增长并再创历史新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也将会有所下降,持续保持在7%左右。

  陈霄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到,中央各工作会议中多次提及房住不炒,加上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地相继出台收紧调控政策,政策环境趋严,明年房价涨幅或将面临收紧。

 

  综上预判也印证12月10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在《2021年宏观经济及市场展望报告》中的说法。房价经过近五年的持续纠偏,已基本回归合理定价水平,预计2021年房价涨幅有望进一步收窄。

1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涨幅稳中有落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绳国庆解读2020年11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统计数据

2020年11月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调控目标,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7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价格涨幅总体平稳,略有回落。

  一、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涨幅与上月相同或回落

初步测算,11月份,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下降0.1%,上海和深圳持平,广州上涨0.9%。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5%,涨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0.3%、0.8%和0.6%。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与上月相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2%,涨幅与上月相同。

  二、各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二手住宅涨幅总体稳定

初步测算,11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9%,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3%,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2%,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相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与上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