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央行作出最新回应。

  4月23日,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他表示,未来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在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水平,近一年以来回升向好的趋势在不断巩固;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未来通胀有望从低位温和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名义利率,本身会随着通胀水平回升而提高。上述两方面对长期债券收益率都会形成支撑。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上述观点,迅速在债券市场引发广泛讨论。

  一位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通常情况下,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与通胀状况触底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或将“水涨船高”。

  他指出,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触及历史低点,主要是受到国债供需关系与市场交易情绪扰动。具体而言,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对放缓,令债券供需关系趋紧,导致各期限债券价格上涨(债券收益率相应下跌);此外,部分农商行通过加仓长期国债博取更高回报以覆盖存款端利率成本,也导致长期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下行(长期债券价格上涨)。

  记者注意到,受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表上述观点等因素影响,4月24日长期国债收益率普遍回升。截至4月24日15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274%,较前一个交易日回升3.8个基点;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回升至2.442%,较前一个交易日回升1.4个基点。

  多位债券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上述观点对债券市场交易情绪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仍需观察。但越来越多市场参与者也认可这个观点——即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与通胀触底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望收复2.5%关口,达到与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的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特别对当前债券交易风险作了提示。

  他指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对于交易型投资者,通过加大杠杆、拉长久期,在短期价格大幅上行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也容易加剧市场波动,需要承担价格大幅下行出现的损失;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长期国债收益率或回升

  4月16日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跌破2.5%整数关口。

  这也是今年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第二次触及2.5%下方。

  3月初,受当时债牛行情影响,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曾跌破2.5%,并触及年内低点2.41%,但随着市场一度传出央行调研农商行购买债券状况——要求农商行上报债券现券、回购及其他工具的交易情况和债券持有结构、主要交易对手情况以及参与债券市场交易投资业务的主要诉求及必要性,不少农商行纷纷减持30年期国债头寸,令相关债权收益率很快回到2.5%上方。

  上述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指出,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两次跌破2.5%的原因有所不同。在3月初,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跌破2.5%,主要原因是当时A股市场波动加大导致各路资本涌入债券市场,推低了长期国债收益率;4月中下旬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跌破2.5%,主要原因是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较慢,导致债券市场资产荒状况加剧;此外更多农商行通过拉长久期的债券投资策略以博取较高回报率,从而覆盖存款端的利率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发行量同比少近2400亿元,净融资额同比少约4700亿元。在债券供需暂时失衡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纷纷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以期获得更高回报,加大了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

  在他看来,此次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表上述观点,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变市场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徘徊的“认知”。

  “目前,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两度持续下行,市场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部分投资机构认为这是经济通缩的某种征兆,因为日本长达30年的经济通缩,也触发日本国债收益率在很长时间持续下行;二是不少投资机构开始预期央行可能会通过购债行为向市场注入资金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与通胀回升,于是他们计划大手笔买入长期国债待涨而沽,但这反而会导致更大范畴的资金空转,不再投向实体经济。”这位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认为。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上述观点,无形间将引导投资机构摒弃这两种市场观点。

  他表示,4月24日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纷纷回升,表明不少投资机构也认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观点”——不再押注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徘徊。

  一位多策略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4月24日抛售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主要是农商行与部分银行理财机构,原因是他们担心央行可能会入市参与公开市场债券操作,“纠正”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位徘徊状况。

  “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双向的,并不是一味买入,也可以择机卖出。”一位农商行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目前,银行内部也认为30年期国债价格偏高,的确存在较高的价格下跌(债券收益率回升)风险,因此他也在捕捉高抛低吸的交易性获利机会,争取能锁定部分长期国债投资收益。

  在这位农商行债券交易员看来,随着未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与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尤其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或令当前债券市场“资产荒”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助力长期国债收益率触底回升。

  投资机构重新审视超配长期国债策略

  针对部分投资机构将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划上等号”的观点,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给出明确回应。

  他指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但是,中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央行买卖国债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在前述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看来,这无形间打破了部分投资机构的政策套利算盘。具体而言,他们先买入长期国债,等待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推高长期国债价格,再择机高价抛售获利。

  上述多策略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此前,部分中小型私募基金曾将这种套利投资策略作为推介固收类新私募产品的一大卖点。相比而言,多数大型投资机构均不认为央行的二级市场国债交易操作属于QE行为。原因是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交易,一直采取审慎策略,既避免这类公开市场操作导致市场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又会根据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设定合理的买卖规模。

  这位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指出,中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记者获悉,这令众多投资机构也意识到,央行的二级市场国债交易将是“有买有卖”。

  “不排除未来央行可能会通过二级市场国债买卖交易,着手纠正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重新审视超配长期国债策略可能存在的新价格波动风险,尽早规避潜在的高持仓风险。”一位资管机构资产配置部主管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张星)

  OPPO首款圆形智能手表#OPPO WatchX#来了,X代表未来科技,也是OPPO对这款旗舰产品寄予的厚望。延续安卓表皇OPPO Watch爆款基因,它不光有着高级感的腕表设计,还能给到专业的运动健康功能,以及全智能的旗舰体验。

  随着存款利率不断下行,锁定长期利率的额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备受市场青睐,与此同时,结算利率水平较高的万能险、具有一定浮动收益的分红险竞争力凸显,多元化的寿险市场产品格局初步显现。

  寿险产品结构变局之下,投连险——一种变额寿险产品日渐式微,在寿险市场回暖之下规模仍不断下滑。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1—2023年,人身险公司分别实现寿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36万亿元、2.45万亿元、2.76万亿元,在此背景下,2022年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从695亿元大幅下滑至221亿元,到2023年进一步下降至140亿元,同比再降36%。

  近两年新增保费大幅下降约八成,投连险到底怎么了?近日,保险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原因认为,近年来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增加了投连险收益的不确定性;而投连险产品本身相对复杂,消费者对其缺乏了解而选择回避。

  “投连险作为一种兼具保险保障和财富增值功能的产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仍具有发展潜力。”汇丰人寿总经理胡敏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基于对前景的看好,一些险企正蓄力发展投连险业务。

  近两年投连险新增交费下降幅度较大

  国家金融监管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寿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7%。在寿险预定利率切换、“报行合一”等因素影响下,寿险业面临诸多挑战,最终全年保费仍实现稳健增长。

  对此,一位券商分析师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认为,主要受益于一些利好因素:2023年6月—7月,保险机构开展产品定价利率切换运作,“停售潮”带来一波寿险产品销售高峰。另一大利好因素在需求端,存款利率下滑背景下,其他金融“竞品”收益率表现普遍不佳,居民对稳健刚兑的储蓄型保险产品需求良好。

  随着3.5%预定利率产品退出市场,各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2023开门红”主打产品,一方面,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仍受到市场青睐,另一方面,保险公司纷纷上线浮动收益的分红型寿险,在与固定利率产品竞争中,也展露竞争优势。此外,结算利率水平较高的万能险产品,仍受到储蓄类产品刚性需求的支撑。从数据看,2023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5956亿元,同比增长6%。

  然而,另一类相对复杂的寿险产品——投连险却尽显颓势。2021年,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695亿元,此后便出现断崖式下滑,近两年降幅高达80%。对于这一现象,胡敏在受访时分析原因称:首先是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各类财富管理产品的兴起,如互联网金融产品、基金等,投连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同时,消费者对投连险了解不足。投连险产品相对复杂,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部分消费者可能因为不了解投连险的特点和风险而选择回避。

  胡敏还提及市场波动影响。“近年来的权益市场波动加大,增加了投连险收益的不确定性。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消费者来说,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让他们犹豫不决。”

  92个偏股型账户开年全线亏损

  投连险全称为投资连结保险,也称为变额寿险,在2000年左右被引入国内。近年来,投连险账户投资收益表现不济,对投连险新增交费大幅放缓影响颇深。

  2022年,权益市场下半年震荡调整,整体表现不佳,全年沪深300指数(3551.0481, -14.47, -0.41%)下跌21.63%。从纳入华宝证券统计的217个投连险账户而言,当年收益率平均下跌了9.45%。其中,与股市挂钩甚密的46个激进型账户平均亏损20.84%,6个指数型账户平均亏损20.48%,此外,投资偏股的40个混合激进型账户亏损17.56%。

  2023年股市持续下行背景下,投连险账户亦毫无悬念地,全年收益率呈现跌多涨少。根据华宝证券统计,2023年1月—12月,纳入统计的账户收益率分别为2.93%、-0.5%、-0.38%、-0.47%、-1.64%、0.75%、0.45%、-2.11%、-0.82%、-1.33%、0.13%、-0.83%,其中下跌的月份多达到8个月。

  2024年1月,受权益市场下行拖累,投连险账户收益率的降幅达4.73%,217个账户中仅65个取得正收益,下跌账户数高达七成。从92个偏股型账户来看,包含指数型、激进型、混合型账户表现是“全军覆没”,无一录得正收益。收益率最差的一激进型账户,单月收益下滑超过21.55%。

  一位具有投连险销售资格的代理人告诉记者,投连险可以通过和其他产品组合的方式,在一定时间段内能够实现保本,此外都是需要投资者盈亏自负。

  “相较于万能险、分红险,投连险具备一定的投资灵活性与投资收益潜力。”国华人寿人士表示,保险公司将会对不同投资账户进行专业化资产运作,同时根据市场变化和收益预期调整各个账户的资产配置方向。客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选择进入不同的投资账户。

  “投连险结合了保险保障和财富增值的双重功能,且兼具长期性以及资产配置和持有操作的灵活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财务规划选择。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投资者更加追求资产配置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投连险提供的投资账户选择可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需求。”在胡敏看来,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消费者财务知识的提升,投连险有望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收益率下行期投资者该如何选择?

  和传统保险产品不同,投连险提供至少一个可选投资账户,投资者可以按照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需要,自行选择和转换不同的账户类型。账户区别主要反映在投资领域账户资金投资比例不同,导致账户收益和风险存在差异。

  参照华宝证券的账户划分标准,配置权益资产比例在70%以上的为激进型账户,40%—70%为混合激进型账户,40%以下为混合保守型账户,增强债券型账户可投资债券型基金或者少量权益类投资,全债型账户不投资权益,仅投资于债券和货币市场。此外,货币型账户投资于货币市场比例在80%以上,类固定收益型账户投资范围包括债权计划、不动产计划以及固定收益类信托计划等非标准化资产。

  “在权益投资回报更好时,投连险的表现会更为突出,进而帮助客户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上述国华人寿人士表示,同时,考虑到投资的不确定性,客户也可以将资金在不同投资账户之间转移,以达到分散风险、财富增值的目的。《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偏股型账户全线亏损之际,40个货币型账户实现平均收益0.11%,此外,26个类固定收益型账户亏损幅度也较小,平均亏损0.25%。

  若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一些激进型账户更容易抓住股市上升的红利,抬高累积收益水平。记者选取多款成立十年以上的激进型账户,以保险公司官网披露的最新单位净值计算,一账户在2018年、2022年两个年度收益分别下降了30%、25%,不过自2012年成立至今,账户收益率为156%,另一成立于2011年的激进型账户,成立至今收益率约400%。

  对于消费者而言,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连险产品?胡敏建议,要了解自身需求和风险偏好,明确自己的财务目标和可以承担的风险程度,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投连险产品。还要细致研究产品特点,深入了解不同投连险产品的保障内容、投资账户选择、费用结构等,确保产品符合自己的预期。此外,还要持续关注并适时调整:投资市场变化无常,定期审视投连险账户的表现,并根据市场变化和个人需求适时调整投资选择。

 

  “不同于像股票那样可以高抛低吸,频繁进出,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中长期保障和投资兼具的保险产品。”胡敏表示,购买投连险,首先建议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的收益。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拥有一个中长期的投资规划才是上策,树立中长期的投资信念,是选对投资连结保险的基础。在投资收益外更要审视自身的人身、疾病、医疗等方面的风险,适当配置保险保障以平衡财务和人身方面的综合风险。

  历时两年、经历两版征求意见稿后,人身险公司“分类监管”制度正式落地!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近日下发《人身保险公司监管评级办法》(下称《办法》),通过六大维度、百余个指标,全方位审视人身险公司的各类风险,并对各类风险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和预警。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利于落实“高风险高强度监管”的监管导向,引导人身险公司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北美精算师、精算视觉主理人Alex认为,“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将是未来监管的核心思路,以此来防止激进保险公司扰乱市场秩序,埋下金融风险隐患,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人身保险公司共96家,人身险公司2023年保费收入3.54万亿元。(注:保费不包含处于风险处置阶段的公司)

  六个维度 五级监管

  《办法》从公司治理、业务经营、资金运用、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和其他方面六个维度,搭建风险综合评估体系。六个维度下又细分了合规性、股权等30个要点。另外,根据两年前原银保监会下发的《人身保险公司法人机构风险监测和非现场监管评估办法》,六个维度背后还涉及核心、辅助指标共105个。

  综合风险水平等级评定采用权重法,总分值为100分。并对六个评估维度的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加上特别得分(如有),得到人身险公司风险综合得分,根据综合得分所属区间确定综合风险水平等级。

  具体来看,各维度权重分配如下:公司治理(22%)、业务经营(14%)、资金运用(22%)、资产负债管理(14%)、偿付能力管理(14%)、其他方面(14%)。

  根据不同得分结果,人身保险公司的综合风险水平等级将被划分为1至5级,数值越大反映人身险公司风险越大,就需要越高程度的监管关注。同时,正处于重组、被接管、实施市场退出或风险处置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人身险公司,经监管机构认定后将被划分为S级。

  记者注意到,公司治理和资金运用两个维度的权重略高于其他四个维度。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公司治理体系是保险公司良好经营的基础,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够确保公司决策科学、透明,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水平,减少违规操作和道德风险。

  同时,保险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接收保费,并进行资金投资以获取收益。因此,有效的资金运用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率,确保长期偿付能力,并管理投资风险,防范市场波动对保险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考虑到这两个维度的重要性,监管机构在评价和监管保险公司时给予了较高的权重。

  《办法》还另设置“履行环境社会治理(ESG)责任情况”作为特别加分项,对开展绿色保险、普惠保险较多的人身险公司,给予适当加分。在杨帆看来,通过加分项,可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绿色保险和普惠保险,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将有利于保险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形象。而且加分项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差异化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推动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分项,监管可以引导保险行业朝着环境友好和普惠保护方向发展,推动行业整体提升。

  不过,也有受访人士认为,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引导人身险公司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双碳”等国家战略作贡献,但估计加分上限不会很高,对公司影响有限。

  严重者或实施市场退出

  《办法》还对一些重要风险进行了侧重,增加了特殊情形调整机制。“这意味着监管层更强调对高风险系数机构的监管和限制。”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

  比如,出现了两个及以上评估维度的风险水平等级为高;公司治理维度、资金运用任一评估维度的风险水平等级为高。或规模保费增速大于40%,业务激进扩张,关联交易存在较大风险等五种情况的公司,将对其综合风险水平上调一个等级,直到5级为止。

  《办法》还规定,若出现以下七种重大风险情形的公司,将综合风险水平等级评定为5级:一是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二是关联交易管理存在严重问题;三是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四是流动性存在不足;五是有效资产不足以抵御风险;六是净资产小于0,或其他偿债能力严重不足的情形;七是监管机构认定的存在其他重大风险的情况。

  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表示人身险公司为高风险公司,需要限制高风险业务,压降风险敞口。对于监管评级结果为5级的公司,《办法》强调,将在采取3级、4级监管措施(如对业务范围、股东分红、增设分支机构、股东权利等作出限制,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基础上,必要时应制定实施风险处置方案。可视情况依法安排重组、实行接管或实施市场退出。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人身险公司被接管,比如华夏人寿、天安人寿自2020年7月17日被接管一年后,又延期一年,2年接管期限到2022年7月16日止。如今,华夏人寿已变身瑞众人寿、天安人寿变身中汇人寿。

  Alex认为,在分类监管办法下,经营策略激进的中小公司的发展将会大大受限,这类公司要么转变经营思路,努力成为一家优秀的公司,要么逐渐退出市场,被其他有实力的公司吞并或收购。

  “中小人身险公司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以提高风险应对和防范能力。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规范公司经营行为,加强内部合规风控管理。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与监管保持密切沟通,主动配合监管工作。”杨帆补充称。

 

  另有媒体报道,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保险行业整体已存在至少6000亿元的高风险资产。对于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强调,将进一步健全涵盖源头治理、早期纠正、恢复处置全流程防控机制,做到对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龙年开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回暖,市场情绪修复程度如何,投资者对于新一年的行情有何期许?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开展新一轮券商营业部信心调查,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回收了137份问卷,从营业部多维度数据了解龙年以来投资者的投资动态。

  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月27日,不少营业网点反馈春节后有效开户数、客户股票基金成交总额较1月份有所增长,超六成营业部客户资产总额较1月末实现增长。此外,两融“杠杆资金”呈现稳步减少趋势,近半数受访营业部反馈所在网点两融余额较1月末有所下滑。

  展望后市,受访营业部普遍持乐观心态,认为一季度A股市场能实现上涨的受访者占比高达96%,此外,还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春节后A股市场整体将迎来场外增量资金净流入。

  超六成营业部

  客户资产总额实现增长

  上述问卷调查,涉及全国大中小型券商旗下不同规模的137家营业部,受访营业部分布于全国各个省市,其中以北京、广东、上海、辽宁、浙江等地居多。

  数据显示,受访的证券营业部多为中小营业部,超八成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另有8%的受访营业部规模在100亿元~300亿元之间。

  春节前,市场就迎来一系列政策利好,1月底国常会提出“要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着力稳市场、稳信心,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随后证监会提出要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要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更加体现投资者优先,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龙年春节以后,市场吹响反攻号角,2月19日至2月28日,上证指数涨幅达3.2%。

  从营业部调查数据来看,市场飘红行情与基金不断“回血”,让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有所提升。近半数接受问卷调查的营业部人士表示,春节后所在的营业部A股有效开户数,较1月末有所增加。具体来看,43.8%营业部反馈开户数增幅10%以上,另有3.65%表示增幅在10%以上,而几乎零增长的营业部占比为31.39%。

  从客户资产总额变化来看,超六成营业部表示,其客户资产总额较1月末有所增长。其中,增长幅度在10%以内的占到55.47%,增长幅度在10%至30%区间的占7.3%,还有1家营业部表示客户资产总额增幅超30%。

  交投活跃度提升

  从交投活跃度来看,春节后投资者参与交易的热情显著提升,超六成受访营业部表示,客户股票基金成交总额较1月末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有49.64%的营业部表示客户股基成交额增幅在10%以内,反馈增幅在10%~30%的营业部占比达10.95%;另有3.65%的营业部表示增幅在30%以上。

  不过,调查显示,当前各营业部盈利客户的数量占比仍然偏低。近六成受访营业部反馈盈利客户数量占比在10%以内,还有个别营业部反馈该网点无盈利客户。具体来看,盈利客户占比超30%的营业部有8家,占比近6%;有32.12%的受访营业部的盈利客户占比在10%~30%;有58.39%的营业部反馈盈利的客户占比不到一成。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2023年底,约四分之三接受问卷调查的营业部表示,盈利客户数量占比有所提升或持平。具体来看,近四成受访营业部反馈盈利客户实现增长,其中增幅在10%以内的占比约33.58%,增幅在10%至30%的占比5.11%,另有0.73%的营业部称增长30%以上;有35.77%的营业部称盈利客户占比几乎零增长,另有24.82%的营业部称盈利客户占比有所下滑。

  春节后,各营业部的多数投资者仓位呈现何种变化?调查结果显示,约62.04%的营业部反馈网点多数客户选择持仓观望,而选择主动加仓与减仓的比例则平分秋色,约19.71%的营业部多数客户以主动加仓为主,约18.25%的营业部多数客户仓位下降。从加仓幅度来看,在选择加仓的客户群体中,以客户整体新增规模在10%左右居多,占比达到86.13%。

  投顾纷纷看多后市

  营业部投顾对于当下A股市场走势的研判,也是本次调查重点。调查结果显示,营业部投顾对于A股后市走势颇为乐观,认为一季度A股市场能够实现上涨的营业部占比高达96%。

  具体来看,在这137份问卷中,仅5位受访者认为一季度A股会下跌。而在看多的营业部中,认为一季度A股大盘涨逾10%的营业部占比为38.69%,认为涨幅在5%~10%的营业部占比为26.28%,认为涨幅在5%以内的占比31.39%。

  在资金流向方面,逾半数营业部认为春节后A股市场整体将迎来场外增量资金净流入(占比51.82%),约46%的营业部认为将是存量资金博弈,仅2.19%的受访者认为资金将净流出。

  在营业部投顾给予投资者的仓位建议方面,多数受访营业部建议投资者保持轻仓或者适中的权益仓位运作。具体来看,约22%的营业部建议投资者在春节后对A股权益资产持仓比例在50%以上,约34%的营业部建议权益仓位保持在30%~50%,约28.47%的营业部建议权益仓位在10%~30%,约16%的营业部建议10%以下权益仓位或空仓。

  整体稳步降杠杆

  与过去反弹、上涨行情迥异的是,本轮A股反弹行情并没有伴随着“杠杆资金”的增加,市场整体呈现稳步降杠杆趋势。近半营业部反馈所在网点两融余额较1月末有所下滑(占比48.91%),另有两成反馈两融余额与1月末基本持平(占比20.44%)。此外,约30%的营业部反馈两融余额有所增长。

  从当下两融业务客户的操作方向来看,认为客户多数选择仓位不变、持仓观望的居于主流,占比约64.23%。有25.55%的营业部认为多数两融客户当下选择借反弹机会获利了结,以降低杠杆。仅10.22%的营业部认为,多数两融客户正主动加大投入,新增杠杆资金。

 

  两融客户维持担保比例的平均值方面,维持担保比例均值在200%以下的营业部占据最大头,占比约47.45%;维持担保比例均值介于200%至300%的为其次,占比39.42%;另有13.14%的营业部两融客户维持担保比例均值超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