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6月3日讯(编辑 周子意)科技界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赛促使先进芯片的需求量激增。在中国台北举行的国际电脑展(Computex)上,一场围绕硬件的角逐赛已拉开帷幕。
周一(6月3日),AMD公布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加速器,并详细说明了未来两年开发人工智能芯片的计划;此外AMD还推出了多个重磅产品,包括锐龙9000系列桌面处理器、X870/X870E系列芯片组主板、以及面向AI PC的Ryzen AI 300系列移动级处理器。
而就在前一天,行业领导者英伟达的CEO黄仁勋也开展了一场重磅演说,他提到“人工智能浪潮是又一场工业革命”。
英伟达目前主导着利润丰厚的人工智能半导体市场,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AMD作为同样重要的市场主要参与者,始终在与英伟达一争高下。
AI加速器路线图
在国际电脑展上,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详细介绍了其扩展后的AMD Instinct多代加速器路线图,旨在为数据中心提供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
AMD宣布了其最新的人工智能加速器AMD Instinct MI325X,该芯片将于2024年第四季度上市,提供行业领先的288GB超高速HBM3E内存容量。
据介绍,MI325X的AI性能提升幅度为AMD史上最大,相较竞品英伟达H200将有1.3倍以上的提升,同时拥有更大的性价比优势。
AMD还预告了MI350系列芯片将于2025年上市。这款芯片基于下一代AMD CDNA™4芯片架构。与目前普遍可用的MI300系列人工智能芯片相比,预计MI350在推理方面的表现将提高35倍。
此外,AMD还透露了MI400系列,该系列将于2026年上市。经过持续的性能和功能改进,AMD将推出一筐名为CDNA “Next”的架构,为MI400系列加速器提供动力。
锐龙9000系列桌面处理器
会上,苏姿丰还发布了AMD Ryzen(锐龙)9000系列桌面处理器,首搭Zen5架构,继续采用AM5插槽。其首批产品包括了Ryzen 9 9950X、Ryzen 9 9900X、Ryzen 7 9700X和Ryzen 5 9600X,将于今年7月上市。
锐龙9000系列是继锐龙7000“Raphael”和锐龙8000“HawkPoint”系列之后,使用AM5插槽的第三个系列。AMD还承诺,AM5插槽将至少更新至2027年。
在设计上,锐龙9000系列与锐龙7000系列桌面处理器基本一致,将配备最多两个小芯片(每个小芯片最多有8个核心),也就是说处理器最高能有16个核心和32线程,不过锐龙9000系列处理器的架构升级到全新的Zen 5架构。
这一架构带来了三方面的提升,包括改进了分支预测的准确性与延迟;更高的吞吐能力;更多的并行计算能力。
其中,旗舰锐龙9 9950X是一款16核心32线程 CPU,具有80MB的L2+L3缓存和5.7GHz的加速时钟。AMD承诺,与上一代Ryzen CPU相比,每周期指令数(IPC)的性能将提升约16%,并有望在生产力和游戏性能方面提高性能。
AMD还放出了锐龙9 9950X与英特尔酷睿i9 14900K的测试对比。结果显示,在生产力和内容创造性能方面,锐龙9 9950X提升明显。
伴随着AMD正式发布了锐龙9000系列桌面处理器,AMD还推出了新X870和X870E主板芯片组。这两款芯片组还能够与现有的锐龙7000和8000系列处理器兼容。
Ryzen AI 300系列
会上,AMD全新的Strix Point移动处理器也向公众露面,并改名为Ryzen AI 300系列。
该系列包含了三方面的升级:CPU采用了全新的Zen 5架构处理器, 最高配备12核心24线程设计;GPU升级了RDNA 3.5架构,计算单元数量从12个增至16个;NPU基于XDNA 2架构,将算例提升到了50TOPS。这些更新让将Ryzen AI 300系列成为下一代AI PC(人工智能个人电脑)的基石。
首批Ryzen AI 300系列包含两款产品:AMD Ryzen AI 9 HX 370处理器和Ryzen AI 9 365处理器,定位高端市场。
AMD全面地对比了Ryzen AI 9 HX 370处理器与高通骁龙X Elite、苹果M3、以及英特尔酷睿Ultra 9 185H的各性能表现后指出,无论在AI性能、CPU性能还是GPU性能上,Ryzen AI 9 HX 370都有着领先,可以说是当下最强的AI PC处理器产品。
此外,首批配备 Ryzen AI 300 系列的笔记本电脑于今天推出,预计将于下个季度上市。会上,AMD还和联想、华硕等合作伙伴展示了新品笔记本电脑的能力。
芯片涨势还将延续多久?
迄今为止,芯片市场的涨势并未显示出放缓的迹象。不过华尔街投资者一直在寻求一些长期消息,以评估芯片市场涨势还会持续多久。
自2023年初以来,AMD的股价已经上涨了一倍多。不过与英伟达股价同期内逾7倍的涨幅相比,AMD的这一涨幅仍然相形见绌。
AMD在会上将人工智能芯片的产品周期目标设定为一年。同样,英伟达在前一天也表示,计划每年发布一个新的人工智能芯片系列。
AMD首席执行官苏姿丰博士表示,“对于AMD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人工智能的快速和加速采用正在推动对我们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需求增加。”
苏姿丰在今年4月份时曾表示,该公司预计2024年人工智能芯片的销售额约为40亿美元,比之前的估计增加了5亿美元。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财联社5月31日讯(编辑 黄君芝)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洛根(Lorie Logan)周四表示,高利率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可能没有政策制定者预期的那么大,他强调官员们为未来的调整保留选择余地很重要。
她在一场活动中表示,“也可能是政策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相对于疫情前的利率水平,政策可能没有那么严格。把所有的选择都放在桌面上,我们继续保持灵活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降息为时过早
洛根重申了她本月早些时候的评论,即现在考虑降低利率还为时过早。
自去年7月以来,美联储官员一直将利率维持在5.25%至5.5%的区间,为20年来的最高水平。许多政策制定者表示,他们需要看到更多的数据,才能确信通胀将回到央行2%的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将于6月11日至12日举行最新会议。
今年年初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打压了市场对美联储今年降息的期望。根据CME美联储观察工具,目前市场预计,美联储今年仅会降息一次,而首降时间已经从3月份一路被推迟到了11月份。一些政策制定者甚至暗示,不应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对于通胀洛根表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我们正朝着2%的目标前进,或者我们仍在这条道路上,也许比我们在今年年初想象的要慢一些,而且仍有很多不确定性。”
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4月PCE将于北京时间周五晚间公布。洛根表示,美联储官员有时间观察即将公布的数据,并评估金融状况的演变。她此前曾强调,不能过早放松金融环境。
中性利率上升
目前,在高利率和雇主招聘依然强劲的情况下,美国经济表现强劲,这让一些政策制定者质疑他们的政策对物价压力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洛根指出,所谓的中性利率(既不刺激经济也不拖累经济的利率水平)可能已经上升,这加剧了有关该话题的更广泛辩论。洛根指出,来自能源转型、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增加,可能会使中性利率上升。
“有一些很好的理由相信,这(中性利率)比疫情爆发前要高。”她说。
相比之下,美联储“三把手”、纽约联储主席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表示,他看到了“充分的证据”,表明政策是限制性的,并暗示他不认为中性利率已经上升。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面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央行作出最新回应。
4月23日,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媒体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他表示,未来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在较长时期仍将保持合理水平,近一年以来回升向好的趋势在不断巩固;一些机构投资者也认为,未来通胀有望从低位温和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作为名义利率,本身会随着通胀水平回升而提高。上述两方面对长期债券收益率都会形成支撑。
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上述观点,迅速在债券市场引发广泛讨论。
一位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向记者透露,通常情况下,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与通胀状况触底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或将“水涨船高”。
他指出,当前长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触及历史低点,主要是受到国债供需关系与市场交易情绪扰动。具体而言,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相对放缓,令债券供需关系趋紧,导致各期限债券价格上涨(债券收益率相应下跌);此外,部分农商行通过加仓长期国债博取更高回报以覆盖存款端利率成本,也导致长期债券收益率进一步下行(长期债券价格上涨)。
记者注意到,受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表上述观点等因素影响,4月24日长期国债收益率普遍回升。截至4月24日15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升至2.274%,较前一个交易日回升3.8个基点;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回升至2.442%,较前一个交易日回升1.4个基点。
多位债券市场业内人士指出,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上述观点对债券市场交易情绪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仍需观察。但越来越多市场参与者也认可这个观点——即随着中国经济基本面持续好转与通胀触底回升,长期国债收益率有望收复2.5%关口,达到与中国经济增长状况相匹配的区间。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特别对当前债券交易风险作了提示。
他指出,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对于交易型投资者,通过加大杠杆、拉长久期,在短期价格大幅上行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也容易加剧市场波动,需要承担价格大幅下行出现的损失;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长期国债收益率或回升
4月16日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跌破2.5%整数关口。
这也是今年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第二次触及2.5%下方。
3月初,受当时债牛行情影响,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曾跌破2.5%,并触及年内低点2.41%,但随着市场一度传出央行调研农商行购买债券状况——要求农商行上报债券现券、回购及其他工具的交易情况和债券持有结构、主要交易对手情况以及参与债券市场交易投资业务的主要诉求及必要性,不少农商行纷纷减持30年期国债头寸,令相关债权收益率很快回到2.5%上方。
上述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指出,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两次跌破2.5%的原因有所不同。在3月初,30年期国债收益率之所以跌破2.5%,主要原因是当时A股市场波动加大导致各路资本涌入债券市场,推低了长期国债收益率;4月中下旬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再度跌破2.5%,主要原因是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较慢,导致债券市场资产荒状况加剧;此外更多农商行通过拉长久期的债券投资策略以博取较高回报率,从而覆盖存款端的利率成本。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政府债券发行节奏整体偏慢,发行量同比少近2400亿元,净融资额同比少约4700亿元。在债券供需暂时失衡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纷纷集中购买长久期资产以期获得更高回报,加大了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下行幅度。
在他看来,此次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发表上述观点,一个重要目的是改变市场对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徘徊的“认知”。
“目前,针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两度持续下行,市场存在两种观点,一是部分投资机构认为这是经济通缩的某种征兆,因为日本长达30年的经济通缩,也触发日本国债收益率在很长时间持续下行;二是不少投资机构开始预期央行可能会通过购债行为向市场注入资金流动性以刺激经济增长与通胀回升,于是他们计划大手笔买入长期国债待涨而沽,但这反而会导致更大范畴的资金空转,不再投向实体经济。”这位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认为。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上述观点,无形间将引导投资机构摒弃这两种市场观点。
他表示,4月24日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收益率纷纷回升,表明不少投资机构也认可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观点”——不再押注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低位徘徊。
一位多策略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4月24日抛售10年期与30年期国债,主要是农商行与部分银行理财机构,原因是他们担心央行可能会入市参与公开市场债券操作,“纠正”长期国债收益率低位徘徊状况。
“事实上,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国债交易操作,是双向的,并不是一味买入,也可以择机卖出。”一位农商行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目前,银行内部也认为30年期国债价格偏高,的确存在较高的价格下跌(债券收益率回升)风险,因此他也在捕捉高抛低吸的交易性获利机会,争取能锁定部分长期国债投资收益。
在这位农商行债券交易员看来,随着未来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与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加快,尤其是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或令当前债券市场“资产荒”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助力长期国债收益率触底回升。
投资机构重新审视超配长期国债策略
针对部分投资机构将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划上等号”的观点,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给出明确回应。
他指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但是,中国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央行买卖国债与一些发达经济体央行的量化宽松(QE)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在前述债券投资型私募基金负责人看来,这无形间打破了部分投资机构的政策套利算盘。具体而言,他们先买入长期国债,等待央行在二级市场购债推高长期国债价格,再择机高价抛售获利。
上述多策略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此前,部分中小型私募基金曾将这种套利投资策略作为推介固收类新私募产品的一大卖点。相比而言,多数大型投资机构均不认为央行的二级市场国债交易操作属于QE行为。原因是中国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交易,一直采取审慎策略,既避免这类公开市场操作导致市场利率出现大幅波动,又会根据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设定合理的买卖规模。
这位央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也指出,中国国债市场规模已居全球第三,流动性明显提高,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现券买卖操作提供了可能。
记者获悉,这令众多投资机构也意识到,央行的二级市场国债交易将是“有买有卖”。
“不排除未来央行可能会通过二级市场国债买卖交易,着手纠正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正重新审视超配长期国债策略可能存在的新价格波动风险,尽早规避潜在的高持仓风险。”一位资管机构资产配置部主管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张星)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2023年以来,四川省锚定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基本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5月15日,2024年“全国低碳日”四川主场活动在成都举行,现场发布了《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等6份成果。
降碳多点突破,成都位列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
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的核心。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清洁能源生产方面,四川省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86.7%。清洁能源支撑方面,成都位列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前十,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清洁能源应用方面,165对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100%,全省新能源公交车、巡游出租车保有量占比分别超过66%、40%。
工业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
现场,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发布了全国首个地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指南,引导工业企业以绿色设计理念为引领,加快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转型升级。对于已建项目,四川省节能监管事务中心发布的全省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水平显示,四川电石、黄磷、尿素、卫生陶瓷、电解铝和短流程炼钢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优于其他行业,已超过30%的产能达到标杆水平,为能耗强度下降奠定了基础。
除了深化降碳,四川还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建立攀西地区林火发生预测模型,完成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地表水资源影响研究,常态化防控森林草原火灾。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分类推进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打捆)工程。增强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提速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和互联互济电网工程,全省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35%以上。
《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发布,成都大运会入选
现场,《2023年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大事记》正式发布,其中涌现出多个“首个”。
其中,成都大运会是西部地区首个实现碳中和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本土碳普惠机制助力低碳观赛、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实施观赛个人碳中和、首次在国际大型赛事中运用二手循环服务,在低碳领域实现“四个首次”。
2023年3月7日,全球最大4MWth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在德阳建成。该技术可使二氧化碳捕集引起的供电效率损失从10个百分点以上降至4个百分点以内,此外该技术还可拓展应用于化学链气化,大幅降低气化的投资和运行成本。
此外,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Chinese Carbon Footprint Open Platform,CCFOP)在川发布,充分体现了四川的清洁能源优势,作为四川省优势产业参与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一环,将为“四川造”产品走向全球赋能。
省级“1+N”碳达峰塔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完成构建、四川发布首批省级节能降碳标杆企业名单、四川率先发布升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全球最大海拔最高的水光互补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投产发电、四川碳达峰碳中和司法服务保障迈出新步伐、四川100%完成全国碳市场新一轮清缴履约、四川首个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开建,共同推动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此次发布的《四川省应对气候变化2023年度进展报告》是四川省首份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四川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与成效,包括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有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持续夯实气候变化治理能力四个方面。
碳市场100%完成履约,四川首份碳市场能力专项评估报告发布
碳交易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
会上,《四川省碳市场能力提升行动评估报告(2024)》发布,这是四川省首份碳市场能力专项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十四五”以来,四川省碳市场能力建设活动广泛开展,政策标准编制、数据质量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司法保障服务、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标准化、监测转型、管理模式等环节涌现出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
2023年,四川启动碳市场能力提升“一企一策”,42家发电企业全部按时足额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实现配额100%履约。30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量达357万吨,成交额达2.4亿元。地方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214.3万吨,双边成交金额约3.17亿元,年成交量居全国第三。
面对碳市场,《报告》建议,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积极参与和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提升碳计量、碳核算、碳资产、碳披露、碳金融发展水平,培育壮大涉碳技术服务机构和碳排放管理人才队伍,降低重点排放单位清缴履约成本,推动将生态和减排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夯实四川省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基础。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OPPO首款圆形智能手表#OPPO WatchX#来了,X代表未来科技,也是OPPO对这款旗舰产品寄予的厚望。延续安卓表皇OPPO Watch爆款基因,它不光有着高级感的腕表设计,还能给到专业的运动健康功能,以及全智能的旗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