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楼市刚刚走过魔幻的2020年,新的一年深圳楼市会发生哪些变化?从调控层面上,趋严似乎仍是方向。

  1月20日,网上流传出一份由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若干问题的函,对去年“715调控新政”在途交易问题、高层次人才购房条件问题、居民家庭住房登记问题作出进一步明确。记者就此向深圳住建局相关人士求证,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得回复。

  《通知》的要点包括:

  1、 “715调控新政”在途交易办理时间从2020年12月31日延长至2021年1月31日。

  2、经市人力资源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在享受人才优惠政策有效期内,可凭高层次人才认定证书在我市购买首套商品住房,无需提供在我市缴纳的社保或个税证明。

  3、居民家庭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

  其中,第三条尤其受到关注。根据2020年7月深圳市住建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居民家庭夫妻双方只有一个人符合购房条件的,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或双方名下,不得单独登记在不符合购房条件的一方名下。这次的《通知》明确指出,上述规定不再执行。

  根据新规,家庭购买商品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即不符合购房资格的不能单独登记也不能联名登记。有市场人士表示,这意味着通过假结婚联名买房行不通了,堵住了此前市场热议的外地购房者通过假结婚快速获得深圳购房资格的漏洞。

  调控走向精细化

  最近,关于市场质疑的深圳楼市调控当中一些细节问题,相关部门及时进行了明确。

  在“715调控新政”之下,深圳房票越发珍贵,双拼房再次成为市场焦点,对于双拼房是否能实现“两证合一”民间争议不断。1月8日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双拼房”有关情况的公告,公告表示,鉴于近日有媒体报道“双拼房”是违建房的情况,现公告如下:双拼房是两套分别取得“不动产权证书”的住房,是两套分别取得报批报建手续的合法建筑物。

  最近,关于深圳楼市的一系列数据也再次公布,让购房者心中“有个底”。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最新发布的《深圳2020年度房地产管理工作数据盘点》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深圳全市预计入市商品住房及商务公寓项目20个,建筑面积94.9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92.5万平方米,约8900套;商务公寓2.4万平方米。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指出,2020年5月以来深圳市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房地产市场专项治理行动,对捂盘惜售、价外加价、虚高二手房挂牌价,违规发放经营性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捏造、歪曲发布房地产相关信息,恶意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全市各区各部门共检查各类企业机构及个人1475家,检查819次,出动检查人员2487人次。收集线索393条,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87份,立案处罚76宗。深圳将严格落实“新深八条”政策,加强热点楼盘销售管理,优先满足无房居民家庭购房需求。对近期深圳出现的市民积极申购热点楼盘,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流程,加大购房者资格审查,严厉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对于深圳楼市调控来说,去年最大的变化是对楼市信息进行了全面、定期披露。政府及时地向公众公布供地计划、楼盘供应计划等,有利于市场了解房地产信息,也可以有力减缓大家对楼市的恐慌,是楼市调控走向精细化的重要标志。”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

原标题:多部门密集部署 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工信部1月19日消息,依据《网络安全法》和《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工信部通报下架12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包括淘券吧、简单课堂、红人直播等。记者注意到,近期包括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多部门围绕进一步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密集展开部署,包括对互联网信息发布、保存及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作出规定,研究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暂行规定,持续推进APP专项整治行动等,以进一步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工信部表示,2020年12月21日向社会通报了63家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APP企业的名单。截至目前,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核查复检,尚有12款APP未按照要求完成整改。相关应用商店应在通报发布后,立即组织对名单中应用软件进行下架处理。

  近期多部门围绕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展开密集部署。国家网信办1月8日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防范、制止和查处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所收集、记录的身份信息、日志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工信部将研究制定APP个人信息保护暂行规定,完善APP检测技术平台系统功能,持续推进APP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置和曝光力度,推进全国APP技术检测平台功能升级,具备全面检测180万款的覆盖能力。

  当前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APP专项整治为例,截至2020年12月,已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工作,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下架120款整改不到位的及拒不整改的APP。

原标题:武汉去年新房成交量居全国第一

  作者:刘闪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从武汉市房管局获悉,去年武汉新建商品房成交20.12万套,其中,新建商品住房成交17.54万套,面积1961万平米,位居全国城市住房销量第一位。

  去年4月8日武汉重启,楼市逐步复苏,在降低预售门槛、社保补缴等一系列精准纾困政策推动下,从去年5月开始,市场成交量连续破万套,积压的需求开始释放,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一路追赶,重新回到供销两旺的“快车道”。其中,去年7月、10月、11月、12月均突破2万套大关,特别是去年12月新房销售27996套,成为武汉单月历史成交第三高,也是4年多来的最高纪录,殊为难得。

  楼市活跃度极高,但与往年不同的是,去年开盘去化率降低。中指研究院去年累计监测开盘548次,推出115223套,开盘去化率为56%,较2019年80%水平下降24个百分点。 中指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预售门槛降低,促使供应集中上市,2020年发放预售证1085张,接近2019年的1169张,市场竞争加剧,小步快跑、多次开盘刺激成交,成为不少企业的策略,多个热点楼盘一年开盘超过6次。

  相对来说,开盘去化整体呈现两极分化,低于三成和高于七成项目个数较多,1万元至2万元/㎡项目去化率62%,多数高于七成,高端项目表现一般。热销项目中,绝大多数为单价2万元以下的楼盘。

  不仅去年全年商品住房成交总量超出预期,武汉土拍市场也表现抢眼。据统计,去年,武汉土地出让金达到1901亿元(全口径),超过2019年的1765亿元,创造新的历史纪录,稳居全国城市十强行列,特别是华润、中海、武汉城建集团、联投置业、华侨城等国资不断加大储备,加上彰泰、德商等新进企业战略抢驻,2020年武汉土地总价与单价纪录齐齐刷新。

  其中,单价方面,共累计超过15个板块刷新了土地单价或总价纪录,特别是去年11月13日,华润以溢价52.8%、斥资65.7亿元拿地,创出二七滨江30558元/平方米的楼面地价,一举刷新4年前的武汉单价纪录,刺激整个楼市销售。一年之内,硚口、花山地价三度刷新,经开两度刷新,光谷中心城更是年内4次刷新单价纪录。

  李国政分析,房企在汉拿地热情高涨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关。武汉土地拍卖采取了分期付款、取消竞价熔断、全面网上挂牌等措施,加大优质地块供给,降低出让门槛,房企由此迎来了拿地良机。

 原标题:2020年一线城市出现翘尾 楼市热度聚焦核心城市

  来源:经济参考报

  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份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2020年,我国全面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地制宜、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但也可以看到,2021年市场向核心城市聚焦,部分城市房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分别上涨0.3%、0.2%和0.7%,深圳下降0.1%。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31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均上涨0.1%,涨幅均与上月相同。35个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1%和0.2%,涨幅均与上月相同。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2020年,在7至8月楼市冲高后,四季度整体楼市开始了出现了涨幅放缓,但是在12月二三线城市房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一线城市出现了明显的翘尾现象。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年底市场翘尾行情明显高于以往。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四个一线城市2020年12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20.5%,其中广州及上海月度成交量创下2019年以来新高。

  “四个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在加快。”张大伟表示,疫情影响下,大量的出国读书人群回流,增加了市场需求,一线城市学区房的需求明显上升,包括深圳、上海、广州、北京这一轮年底翘尾学区房表现明显。

  但张大伟预计,虽然从成交来看,2020全年成交额高达17万亿左右,再次刷新历史纪录。但随着新一轮调控政策继续升级,房价大部分城市上涨的趋势不变,涨幅会继续放缓。他认为,楼市热度仍将向核心城市聚集,一线城市有可能成为未来一季度房价上涨龙头。

  对此,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亦琪也表示,2020年12月,70城二手房价环比涨幅为0.12%,接近“偏冷”区间。目前热点城市基本都已收紧调控政策,且房地产金融政策进一步收紧。此外,“房住不炒”导向,各地政府坚持房价维稳目标,大城市住房问题也将受到关注。预计未来几个月70城房价环比涨幅仍有收窄空间,甚至转负。

  新一线城市房价水平如何,哪些新一线城市更容易安居?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中国房价行情平台上15个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单价数据发现,有6个城市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其中杭州位居第一,南京第二。中部的强省会长沙房价在15个城市中垫底,房价收入比最低。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0年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杭州第一南京第二

  数据显示,15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单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有2个城市超过了3万元/平方米,分别是杭州和南京,均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其中,2020年10月均价还低于南京的杭州,2个月后均价超越了南京,以33862元/平方米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杭州房价较高,一大原因是近年来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人口、人才流入较快。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952亿元,增长11.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GDP的25.5%。相关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增长12.6%;人工智能产业增长10%。

  根据2020年4月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杭州流入人才的28.8%流向了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从人才来源看,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达23.6%,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争取人才的能力。

  数据显示,2015~2018年杭州人口增量分别是12.6万、17万、28万、33.8万人,逐渐追上广深。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980.6万人增长到1036万人,增量达55.4万人,年度增量首次超过深圳和广州,位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杭州的土地市场也十分火热。杭州曾经连续多年卖地收入位居全国首位。2020年,杭州土地出让金虽然不再位列榜首,但也达到了2574亿元,位居第二。这是杭州连续第4年卖地收入超过2000亿元。5年来,杭州土地出让金已经超过了万亿大关。

  杭州之后,南京以32855元/平方米在15个城市中位居第二。

  南京的高教实力在全国仅次于京沪,位居第三位。近年来南京加大力度,发挥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科创产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今年1月4日,江苏省南京市召开的新年“第一会”——2021年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上,第四次把“创新”定为全年发展“关键词”。

  在科创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南京也在积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平台,通过南京都市圈的建设,大幅提升了南京集聚资源和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城市能级不断提升。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南京房地产业也快速发展。2020年,南京的土地出让金也超过了2000亿元,位居全国第四。

  长沙房价垫底

  直辖市天津以26332元/平方米在15个城市中位居第三。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在35个重点城市房价中,天津跌幅最深,同比下跌了4.4%。尽管如此,天津房价仍在新一线城市中位列第3。

  除了天津,东莞、苏州、青岛这三个经济大市房价也都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其中,东莞和苏州是当前北上广深之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转型升级成效十分显著。其中东莞靠近深圳,承接了不少深圳购买力的外溢。苏州靠近上海,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单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的新一线城市,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之下,中西部的城市均低于2万元/平方米。其中武汉、合肥和成都位居中西部前三位,这几个城市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十分不错。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集聚更多的年轻人才,收入也比较高,购房动力较强。

  但产业发展好,居民收入高的城市,房价不一定就高。这其中,长沙就是一个“收入高、房价低”的典范。

  数据显示,2019年长沙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55211元,位居中西部第一,超过了济南、福州等沿海省会城市。但在房价方面,长沙在中西部地区所有城市中仅位居第17,位居芜湖、拉萨、呼和浩特、太原等城市之后。根据贝壳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0新青年居住消费趋势报告》,30个样本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重,深圳最高,长沙最低。

  2020年12月,在浙江省绍兴市举办的中国改革(2020)年会暨新发展阶段地方改革推进高层研讨会上,房地产调控的“长沙样本”受各方高度评价,成功入选10个“中国改革2020年度案例”。

  贝壳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闫金强对第一财经分析,长沙房价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房价排名最低,成为名副其实的房价洼地,除了受供需平衡影响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房住不炒”政策影响下,从土地出让、购房资质、交易管控等方面入手,通过“稳地价、稳房价”等措施,实现了稳定市场预期的目的,从根本上遏制了投机行为,让房屋回归居住属性。

  闫金强说,在土地出让方面,长沙实行了熔断机制,而非出价最高者得地的竞拍方式,稳定了地价;严格控制新房价格,对购房资质进行严格审查,同时进行交易管控,比如诸如商品住宅限售4年、二套契税税率4%等,稳定了房价。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住宅供应量大,充分满足需求,因此房价也比较平稳。其中,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重庆去年的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了5149.08万平方米,在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相当于一线城市深圳的8倍。

 

  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河南的省会郑州供应量也很大。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郑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都超过了3000万平方米。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郑州也成为2020年房价下跌幅度最大的省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