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 3 月 1 日发布了截至 12 月 31 日的 2022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蔚来第四季度总营收为 160.635 亿元(约合 23.290 亿美元),与 2021 年第四季度相比增长 62.2%,与 2022 年第三季度相比增长 23.5%。净亏损 57.861 亿元(约合 8.389 亿美元),与 2021 年第四季度相比增亏 169.9%,与 2022 年第三季度相比增亏 40.8%。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调整后的净亏损为 50.656 亿元(约合 7.344 亿美元),与 2021 年第四季度相比增亏 190.0% ,与 2022 年第三季度相比增亏 44.8%。整个 2022 年,总营收为 492.686 亿元(约合 71.433 亿美元),与 2021 年相比增长 36.3%。净亏损 144.371 亿元(约合 20.932 亿美元),而 2021 年净亏损 40.169 亿元。不计入股权奖励支出(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调整后的净亏损为 121.412 亿元(约合 17.603 亿美元)。

  财报发布后,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李斌,CFO 奉玮,财务副总裁曲玉,资本市场副总 Jade Wei 出席了随后召开的电话会议,对财报进行了解读,并回答了分析师提问。

  以下是分析师问答环节实录: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 Tim Hsiao:第一个问题关于零部件供应链,去年年底的时候,蔚来的车辆交付受到包括摄像头芯片在内的部分零部件短缺的钳制,根据公司所提供的一季度指引,我们三月份的交付还是偏弱,是否关键供应链的供给仍然存在瓶颈?可否请管理层分享一下最新的情况。当前同零部件整体匹配最高的整车月度和周度产出的数量大概是多少?二季度大家会看到什么样的改善?

  李斌:去年四季度确实因为零部件的供应影响了一些车的交付,但随着今年一季度疫情在国内结束,目前来看,零部件供应对于我们而言,总体来说已经不是瓶颈了。二季度,随着新车的交付,初期还会有爬坡方面的挑战,但从全年来讲,如果能够一直维持现在的情况,我们认为供应方面的压力会大大下降,不太会成为一个制约因素。

  Tim Hsiao:第二个问题关于毛利率和电池价格,公司四季度毛利率下降比较明显,财报所提到毛利率 6.7 个点的影响中,有多少是一次性的,多少是会延续到一季度?另外,今年的好消息可能是电池降价了,同宁德时代的长期采购合作,以及电池成本下降,就是对集团利润的一个贡献,因为公司之前也提到说碳酸锂变成三元,可能会影响未来两个点毛利率,通过我们在同电池厂谈判,管理层预计对于全年大概会有多少贡献?

  曲玉:首先澄清一个关于四季度毛利率的问题。蔚来全新款 ES8、ES6、EC6 将于今年二季度交付用户,所以我们调低了四季度现款 ES8、ES6、EC6 的订单量预测,因此与这几款产品相关的库存准备和购买承诺方面的损失都计入了四季度的财报之中,总计为 9.85 亿。除去这部分影响,四季度车辆销售的利润率为 13.5%,环比出现下降的原因是产品组合的变化,尤其是四季度利润率较低的 ET5 车型销量增加。关于今年全年毛利率的展望,我们请李斌回答一下。

  李斌:到今年四季度,我们对于毛利率爬升到 18%-20% 还是有信心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我们的产品组合,从二季度开始,相对来说高毛利率产品会陆续交付。第二是你所提到的锂价和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还有芯片成本的下降,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目前碳酸锂价格有比较快速的下降,市场上一般的看法,包括我们前两天同众多上游材料的公司做了非常密切的交流,也了解了他们的产能情况和投产情况,我们预计今年会有大量的(碳酸)锂相关项目投产。需求方面,肯定不会像去年那么强劲,去年的情况确实是超过了大家的预计,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到四季度,(碳酸锂)价格有机会下降到 20 万或者以下。第三,我们认为从三季度开始,整体交付量会显著地上升,因为从二季度开始,我们的新产品都会陆续交付,随着销量和交付量的上升,很多固定成本分摊,也将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我们认为回到 18%-20% 的毛利率水平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有信心实现。

  我想补充一点的是,一季度我们还是会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因为一季度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转换期,大家也看到了,我们的销量也处于一个转换期之中,原因是我们要等着切换到第二代平台。另外一方面,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这些 866 车型,我们为了补贴国补的退坡,还有展车的清库,我们有一些金融贴息方面的政策,对短期毛利是有影响的。此外,因为我们的 F1 工厂要为 866 第二代车型的生产做准备,所以 F1 工厂在一季度的产出也是比较低的,这对于我们的单车摊销也会也会有一些影响。另外就是产品组合方面的原因,一季度的交付主要是 ET5,相对来说毛利率也会低一些。

  美银美林分析师 Ming Hsun Lee: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费用的指引,上个季度管理层提到过,希望未来每个季度将研发费用控制在三十亿左右的规模,目前有没有对于运营支出指引方面的更新?另外,管理层也提到说今年的一个目标就是增加资金运用效率,所以想了解公司在营销和研发费用方面,今年有没有新的指引?

  曲玉:公司对于研发费用的展望没有调整,不按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今年季度平均研发费用为 30 到 35 亿元人民币。销售和一般支出方面,如李斌所言,随着 NT2.0 平台在二季度开始向用户交付新车,我们的销售效率也将逐步提升,销售和一般支出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也有望大幅下降。

  李斌:销售和一般支出中也包含了欧洲业务的投入,目前欧洲地区的销售还处于早期阶段,投入会比较大一些,所以在销售效率的时候,可能也要把全球市场进入方面的情况考虑进去。

  Ming Hsun Lee:第二个问题关于产品投放,今年的新车主要是 866,EC7 和 ET5 的猎装版,能否请管理层确认一下,EC6 和 ES6 会跟 ES8 差不多的时间交付吗?ES7 和 ET7 今年会不会有小改款或者是小升级?公司明年的产品投放计划有哪些?有没有发布第二品牌的计划?

 

  李斌:按照目前最新的计划,今年二季度我们会交付四款车,包括 ES6 这款最重要的车型,7 月份还会交付今年的第五款车,比原计划稍晚一个月,我们的原计划是二季度交付五款车。不过我们后来意识到,还是要给每一款车稍微多一些时间,保证上市的品质,包括营销节奏。另外,我们也持续地推动产品迭代和改善,也会及时同市场交流。明年产品节奏,现在考虑还是太早了,这几个月交付五款车的压力已经很大了,我能说的是,蔚来的产品规划一直都非常严谨,也严格按照计划去推进的,目前来讲,我们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的。

  2023年的新能源车市波澜起伏。此前选择逆势涨价的比亚迪(262.970, -4.61, -1.72%)如今启动了年内首次降价,以期稳住现有市场份额并冲击更高的销量目标。“保利润”还是“稳份额”,比亚迪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2月25日,《证券日报》记者从北京、上海和杭州等地的比亚迪经销商处获悉,比亚迪王朝系列产品已经降价,交车周期较去年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截至2月26日,比亚迪暂未通过官方渠道公布降价讯息。

  多地经销商接到降价通知

  有北京比亚迪经销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刚收到官方内部发布的调价通知。此次降价涉及多个车系,主要为王朝系列。

  另据上海比亚迪销售人员透露,因为失去了绿牌政策的扶持,上海地区唐和汉DM-i和DM-p车型的优惠力度很大,混动系列车型降价幅度在1.2万元-1.6万元,但EV车型没有任何优惠。

  记者还从杭州比亚迪经销商处了解到,该区域的EV车型加入了降价行列,降幅为1万元,而DM-i和DM-p车型降价力度稍逊,仅为6000元。

  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势迅猛,多款明星车型出现“一车难求”的现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比亚迪累计销售186.85万辆汽车,同比增长152.4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85.74万辆,同比增长212.82%。

  今年1月份,在多数新能源车企销量同比下滑的背景下,比亚迪销量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当月销售新能源汽车15.13万辆,同比增长62.4%,市占率接近四成。德基先进制造与出行产业合伙人张帆认为,比亚迪销量爆发,与其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半导体方面的布局,为其带来了巨大优势。

  数据显示,比亚迪今年前7周上险量为20.33万辆,仅次于大众21.7万辆的成绩,排名第二。然而,按照周平均上险量计算,预计全年52周的总销量约为151万辆。“这与比亚迪全年40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差距巨大。”在张帆看来,今年首次降价意味着,比亚迪或许预判接下来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强度或持续加大,所以发展策略由“保利润”向“稳份额”转变。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随着新款汉EV和唐DM-i等车型增配降价的消息流出,老款车型降价促销一方面是为了尽快清库存,另一方面是为新车型让出原有价格区间。中短期来看,比亚迪将持续贯彻“增配+降价”的打法。

  新能源车市观望情绪浓厚

  除了自身产品线升级改款之外,外部竞争与成本因素也成为比亚迪启动年内首降的重要因素。

  几乎与比亚迪开启降价同时,长城哈弗H6插电混动也推出了限时优惠政策,降价幅度为1.5万元;此外,极氪001也被曝出变相降价。《证券日报》记者从极氪销售人员处了解到,2022年现款车型将享受现金补贴和金融政策多重优惠,包括但不限于30万元以内地方补贴1万元、首付30%三年免息(价值2万元)、全款或贷款买车赠送15万积分、赠送充电桩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比亚迪、长城、极氪、问界、小鹏、零跑、蔚来等超过20个汽车品牌选择跟进特斯拉降价,国内车市降价潮已然拉开帷幕。

  此外,成本方面,作为动力电池所需的原材料,工业级碳酸锂价格已经从去年11月份近60万元/吨的历史高点,下跌至今年2月24日的39.4万元/吨,跌幅高达34.33%。需要指出的是,动力电池占据电动车总成本的40%至70%。

 

  “新能源汽车生产的规模效益和生产成本正在经历‘一升一降’,我国新能源(4.310, 0.04, 0.94%)汽车市场正加速成长和蝶变。”张秀阳告诉记者,随着电池厂商降价减产,新能源车企轮番降价,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观望情绪浓厚,降价或将成为今年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国内车市的主旋律。

  美国投行Wedbush分析师丹·艾夫斯(Dan Ives)周一表示,中国对特斯拉(194.76, 4.78, 2.52%)汽车的需求上升,以及美国对电动汽车有利的税收抵免调整,应该会推动该公司股价较目前水平上涨近20%。

  据悉,他在最新报告中将特斯拉的目标价从220美元上调至225美元,这意味着该公司较上周一194.76美元的收盘价上涨约18%。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今年迄今的涨幅已超80%。

  在解释特斯拉下调Model Y和Model 3汽车价格对中国需求的影响时,艾夫斯表示,“到2023年为止,特斯拉目前的价格定位良好,供不应求。”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电动汽车买家的明显转变,他们更青睐特斯拉,而不是其他厂商。”他写道,“我们的调查工作显示,降价已经动摇了中国四分之三的电动汽车买家。”

  财政部新规给特斯拉带来助力

  与此同时,Wedbush还表示,美国财政部对新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更新规则,将使更多的车型符合条件,这将为特斯拉带来助力。

  为了促进对清洁汽车的需求,美国财政部发表上周五声明,调整《通胀削减法案》中符合退税要求的电动车分类标准。通过不再局限于此前狭隘的定义方式、扩大对SUV的包括范围,修改后的法案将使得更多车型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消费者税收抵免。

  在修改前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售价不高于5.5万美元的电动轿车和旅行轿车等,才可以享受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而对于电动SUV、面包车、皮卡等,价格上限高达8万美元。

  对于一众汽车制造商来说,扩大SUV定义范围是一场胜利,这意味着通用汽车(41.34, 0.21, 0.51%)售价6.3万美元的新款凯迪拉克Lyriq、福特汽车(13.14, -0.09, -0.68%)Mustang Mach-E高端车型以及特斯拉的Model Y都有资格获得税收抵免。

  老利空的影响正在消退

  至于利率上升,以及马斯克在推特上的分心,这两大因素导致特斯拉股价去年暴跌64%,艾夫斯认为这些利空影响正在慢慢消退。他说,“推特的影响正在慢慢成为特斯拉股价的背景因素。”

  “我们认为,从广告的角度来看,随着成本削减开始生效,推特本身开始更加稳定。围绕马斯克需要出售更多特斯拉股票来弥补推特亏损的担忧,现在已经变成了背景。”他补充道。

 

  不过与此同时,他也强调,在任命新的推特首席执行官之前,这家社交媒体网站“在整个马斯克生态系统中仍然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特斯拉极为重要的 FSD Beta v11 更新再次被推迟,似乎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

  特斯拉 FSD 测试版使特斯拉车辆能够自动驾驶到汽车导航系统中输入的目的地,但司机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接管。由于责任在于司机,而不是特斯拉的系统,所以其仍然被认为是一个二级驾驶辅助系统。

  特斯拉会不断地为 FSD 测试项目推出新的软件更新,并扩大测试车主的数量。自去年更大范围地推出测试版以来,目前在北美有超过 40 万名特斯拉车主加入该计划,也就是几乎所有购买了 FSD 包的特斯拉车主都加入了。

  IT之家了解到,特斯拉 FSD Beta v11 原计划在 2022 年 11 月推出,但经过了多次推迟,目前仍未推出,一直停留在特斯拉的封闭车队内进行测试。

  此次更新非常重要,因为包含许多新的神经网络,马斯克称,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它也很重要,因为它有望将特斯拉主要用于公路和城市街道的 FSD 测试版软件栈与特斯拉的 Autopilot 软件栈合并,后者被用作高速公路上的二级驾驶辅助系统。

  最近马斯克说,v11 将在上周到来,但上周并没有更新。现在马斯克表示,v11 将在本周到来,但将是一个“有限的测试版”,这意味着更新将只推送给少数早期测试者。

 

  马斯克承认 v11“比预期的要难得多”,因为更新给 FSD 测试版带来了“神经网路的重新架构”。除此之外,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阻碍了此次更新。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有多少人是在“肆无忌惮”中度过的:熬夜打牌、温剧,疯狂刷手机和电脑游戏……各种娱乐活动轮番上场,怎么放松怎么来。

  但不知道的是,你的人在“嗨”,你的身体可能在哭泣,并在不经意间给你一击。

  杭州上城区的骆女士,就因为春节期间的“高速运转无休”而差点“聋”了!

  连续熬夜 耳朵突然听不清了

  骆女士今年刚26岁,在一家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春节前,公司事情多,几乎每天都加班。回到家,难得有放松时间,也常常熬到半夜才睡。

  总算到了春节放假,骆女士想着要好好地放松一下,每天都被各种活动填满。骆女士回忆起来,年初一到年初四晚上,每天下午和晚上都在和朋友们打牌,一打就是一个通宵。

  年初五这天中午,骆女士突然感觉左耳被什么东西堵住一样,而且里一直在“嗡嗡嗡”响个不停。

  睡了一觉后,她不仅耳朵里的响声没停,声音也听不太清了,这才来到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过于疲劳耳朵也会罢工

  接诊的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刘湘为骆女士做了一系列检查后,确诊她患上了左耳突发性耳聋,也就是俗称的“耳中风”。

  骆女士不明白,怎么休假了,自己的耳朵也跟着罢工了?

  经过详细的询问后,刘湘认为她的耳中风和她长期熬夜,身体过于疲劳有关。

  突发性耳聋,俗称“耳中风”,是神经性耳聋的一种,主要由于内耳微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等因素造成的内耳毛细胞损伤所致。刘湘说,更爱盯上喜欢熬夜的年轻人。精神因素是耳中风最重要的诱因,比如感冒、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生活不规律、熬夜失眠等,都可能诱发。她帮骆女士粗略算了算,起码连续10天以上睡眠严重不足,这正是导致“耳中风”的最直接原因。

  虽然春节期间,骆女士熬的是“娱乐夜”,但对身体的伤害一点也不少。

  耳朵不适尽早就医

  所幸,骆女士就诊及时,通过后续治疗,她的听力完全恢复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刘湘表示,突发性耳聋总是来得很突然,它更多时候发生在通宵达旦地熬夜后或者在情绪低落、压力山大的时候。

  一般来说,这种病一般喜欢盯上这几类人。

  1.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人群

  熬夜会导致过度疲劳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这会波及耳蜗,引起耳蜗损伤,导致突发性耳聋。

  2.压力大人群

  心理压力过大也会诱发突聋。此外,生气、悲伤等负面情绪,也可能诱发突聋。平时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过于急躁等。

  3.长期接触噪音人群

  长时间接触噪声,或者突然接触到巨大响声时也可能导致。很多年轻人喜欢长时间塞着耳机,这其实也是突发性耳聋的一个诱因。

  刘湘提醒,遭遇突发性耳聋,一定要尽早就医,一般来说,这种疾病黄金救治时间是在一周内。

  耳鸣是耳中风的典型病症,有九成人会出现。其他症状还有耳闷胀感、恶心、呕吐、头晕等。有时候,耳鸣及眩晕症状严重时,常常回掩盖听力下降的症状,往往等到后期发现听力下降时,再去医院,就错失了治疗时机,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甚至导致永久耳聋。

 

  特别提醒,如果突然发生耳鸣,耳闷伴眩晕,呕吐等症状,最好去医院排查下。这种疾病越早救治约好,治疗及时的话,大部分患者都能恢复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