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许多人选择把水果、蔬菜等食品放进冰箱,认为这样“保鲜又降温”。殊不知,冰箱并不是食物的保险柜,有些嗜冷的细菌,会在食物中隐伏,例如李斯特菌,由其所致的疾病李斯特菌病是危害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

  什么是李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病是由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李斯特菌”)所致的疾病,是危害最严重的食源性疾病之一。此疾病主要通过食用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品而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72天。

  据了解,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土壤、动物性食品、新鲜蔬菜水果中都能找到它。由于其具有不怕冷特点,冰箱成了它最适宜的温床,因此,素有“冰箱杀手”的外号。

  哪类人群易患李斯特菌病?

  北京疾控表示,李斯特菌具有超强的“杀伤力”,但是否会引起人体感染,取决于个体的年龄与免疫状况。通常,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吃了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不会得病,或只有轻微的流感样症状和胃肠道症状,很快就能自愈,但对于宝宝、孕妇、老人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就可能是致命的。

  虽然,李斯特菌病十分可怕,但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如何预防李斯特菌病?

  李斯特菌遍布于生活的角角落落,如何预防李斯特菌感染?北京疾控提示,大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怀孕的“准妈妈”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食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软奶酪、生食水产品等高危食品。

 

  同时,日常生活中要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一是生食瓜果蔬菜前要彻底洗净;二是生肉要与蔬菜、熟食等即食食品分开存放;三是处理生食和熟食的刀具、砧板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四是加工生食后一定要洗手;五是冰箱要定期清洗或消毒, 在冰箱内存放食物也要做到生熟分开,并每种独立包装。冰箱内冷藏过的熟肉制品再次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周四表示,计划到2025年左右推出13款新能源汽车车型,包括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并重申了到2030年全部车型电动化的目标。

  该公司表示,计划从明年开始到2025年推出3款混动汽车、5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3款纯电动汽车,主要面向日本、欧洲、美国、中国和东南亚市场。

  这些车型将使用马自达的Skyactiv多解决方案可扩展架构,并将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纳入其中。

 

  此外,马自达表示,将从明年起在大型底盘汽车上引入其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当检测到驾驶员因身体状况突然变化而丧失能力时,该系统将自动切换到自动驾驶模式,让汽车靠边或停下。

  6月15日消息,二手车在线交易电商优信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 UXIN)发布公告,宣布优信与蔚来资本及愉悦资本正式签署潜在总额最高达3.15亿美元的融资协议。

 

  公告同时透露,优信投资机构58集团、TPG、华平等可转债持有人拟将其持有的合共6900万美元可转债转换为公司普通A类股份。此外,包含新投资人及可转债持有人在内总计十余家重要投资人做出承诺,拟将所持有股份锁定9个月。前述交易的完成还有待部分交割条件的达成。

  瑞典萨博集团(SSAB)周三宣布,将与沃尔沃汽车合作,开发用于汽车工业的无化石燃料钢材。

  萨博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沃尔沃汽车将成为第一家使用这种绿色钢材的汽车制造商。沃尔沃汽车将使用这种材料进行测试,并可能用于一款概念车。

  沃尔沃全球采购主管Kerstin Enochsson表示,对于该公司来说,这个项目是为了减少碳排放,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可持续的汽车。

  这种钢材是用瑞典吕勒埃一家试验工厂生产的氢还原铁粉制成的。该项目由萨博、铁矿石生产商LKAB和公用事业公司Vattenfall共同运营,旨在通过氢和清洁能源取代炼焦煤,将化石燃料从污染严重的炼钢价值链中去除。商业规模的生产将于2026年开始。

 

  此前萨博已经宣布与瑞典卡车制造商沃尔沃(Volvo AB)进行类似的合作。该公司首席执行官Martin Lindqvist在电话中表示,该公司现在将专注于现有的战略伙伴关系。“可能还能再容纳一两个,但不会再多了。”

  原标题:生猪价跌至15.8元/千克 生猪养殖业亏损面预计继续扩大

  “从调研情况来看,山东、河南等华北区域的规模以上养殖企业的生猪成本,高点的达到每千克17元,低点的也要15元。”中原期货农产品(5.570, 0.00, 0.00%)高级研究员刘四奎介绍称。

  此言非虚。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9年本轮猪价上涨前,生猪养殖成本便在15元/千克上下波动,牧原股份(61.290, -0.51, -0.83%)所给出的今年一季度“完全成本”也在16元/千克左右。

  另据国家统计局6月15日数据显示,2021年6月上旬与5月下旬相比,生猪(外三元)每千克已降至15.8元,环比下降11.2%。

  这意味着,生猪现货继跌破外购仔猪育肥成本线后,已再次跌破更具成本优势的自繁自养企业成本线,行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对此刘四奎指出,从2007年开始,国内生猪价格就始终在10元至20元/千克区间波动,15元的价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虽然不排除少数成本控制突出的企业仍有盈利,但是全行业已经出现较严重的亏损”。

  在“大猪”出栏未结束,以及猪肉库存未得到有效消化的背景下,生猪价格短期内仍然难言见底。

  牧原一季度成本线告破

  2019年6月,生猪养殖业开始由亏转盈,2021年6月,同样处于一个重要转折点。

  5月24日本报报道指出,统计局给出的5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逼近牧原股份一季度16元/千克左右的成本线。

  短短20天,上述成本线便已告破,6月15日披露的6月上旬生猪价格已经跌至15.8元/千克。

  须知,统计局跟踪的旬度数据极具参考性,基本与相关上市公司的销售数据保持了一致,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13.900, 0.14, 1.02%)、正邦科技(11.320, 0.02, 0.18%)、新希望(13.670, 0.16, 1.18%)和天邦股份(6.640, 0.02, 0.30%)在内的头部上市猪企5月销售价格均为18元/千克左右。

  在规模化养殖企业中,新希望等公司此前由于外购大量仔猪,综合养殖成本要高于“自繁自养”的牧原股份,后者成本优势十分突出,为此还一度引起交易所的问询。

  但是,在猪价下跌周期中,新希望、正邦科技等企业却可以通过停止外购仔猪,来达到降低整体成本压力,譬如新希望便开始强调“有价值的出栏”,停止外购仔猪。

  相比之下,牧原股份的“全自养”模式虽然成本低于同业公司,可是一旦猪价击破成本线,其成本调整空间是不及外购仔猪育肥类企业的。

  为此,牧原股份也已将“做好成本管理”当成今年核心工作,具体方式包括通过生产指标、人工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实现成本下降,并确立了2021年14元/千克以下的成本目标。

  虽然公司近期并未公布二季度成本下降情况,但是综合上述一季度成本及中原期货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公司已经步入亏损边缘。

  这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信号,即成本优势最突出的牧原股份都开始亏损,其他上市生猪养殖企业经营难言乐观。

  更危险的是,短期内仍然看不到猪价见底的丝毫转机。

  “春节后受疫情影响,曾出现大范围的压栏生猪集中屠宰现象,导致市场供应快速增加。”刘四奎表示。

  一些公开数据可以提供佐证。仅以正邦科技为例,从今年3月开始,该公司出栏商品猪均重便连续提升,从126.15千克增至131.27千克,再到5月份的140.52千克。

  按照刘四奎的预计,市场上的“大猪”出栏可能会持续到6月底才会结束。

  而“大猪”集中出栏、屠宰,又使得猪肉整体库存明显增加,叠加当前处于消费淡季,终端需求不振,库存难以得到有效消化,或将再次对生猪价格的短期反弹带来压力。

  亏损周期刚刚开启

  对于未来价格仍然抱有一定希望的,可能只剩下了期货市场。

  6月15日,生猪期货集体大跌背景下,代表了今年9月生猪价格的2109合约结算价仍然高达19035元/吨,折算后的价格,高出6月中旬生猪现货3.24元/千克。

  究其原因,在于华北春节前后疫情,曾一度使市场出现生猪补栏积极性降低的担忧,按照仔猪育肥周期来推算,市场预期今年9月供应端可能会出现一定缺口。

  只是,随着2109合约交割日期的不断临近,上述预期也在不断弱化。

  “假设9月之前生猪现货未能出现明显反弹,期货价格在交割机制的作用下,也将向现货价格回归。”刘四奎称。

  实际上,今年5月开始,生猪期货价格已经回归,较现货升水幅度从5元/千克降至当前的3元/千克左右。

  就国内生猪历史走势来看,全行业的亏损也会维持较长时间,而非跌破盈亏平衡线后马上反弹。

  统计22省市生猪平均价数据后可以看出,2007年5月至2019年7月,生猪价格多数时间在10元至20元/千克区间运行。其中,15元-16元/千克为行业平均养殖成本线。

  再退一步,以牧原股份希望达到成本目标14元/千克作为盈亏平衡线。

  2007年至今,生猪养殖业就出现过三次行业持续亏损的周期,分别为2008年9月至2010年11月、2013年3月至2015年5月、2017年5月至2019年3月,期间上述22省市生猪平均价在14元/千克之下运行。

  上述亏损持续时间多在2年左右,这本身又受到了供需关系演变的影响。

  养殖端亏损范围的持续扩大,会促使生猪养殖产能的萎缩,当产能减少到一定程度,并得到有效出清后,市场供需关系将重新步入平衡,猪价开始新一轮上涨。

  若从上述角度来看,生猪养殖业显然没有进入产能自发减少的环节,现阶段刚刚步入亏损周期而已。

  当然,其中面临着诸多变量,可能会对上述运行节奏带来改变。

  比如,2019年、2020年大肆加码生猪产能的养殖业头部公司,当前经营压力明显增加后,计划产能还能否如期落地?在本轮猪价暴涨暴跌后,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如何发挥效力,市场也备受期待。

 

  (作者:董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