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3日早间消息,有报道指出中国电子产品制造商小米正在考虑是否收购运动相机制造商GoPro之后,GoPro的股价飙升了近8.8%。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尼克·伍德曼(Nick Woodman)曾表示,他非常欢迎收购交易。并且,今年年初时,公司还聘请了投资银行摩根大通为潜在的出售事宜提供咨询意见。一度价值高达100多亿美元的GoPro,如今市值已经跌至7.61亿美元。分析师表示,收购方可利用GoPro的品牌,并从设备销售中获得利润。

  《The Information》之前报道说,根据惠普在2010年收购同样生产艰难的电子产品制造商Palm时的出价,GoPro可能的出售价格约为10亿美元。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说法,认为尽管小米有收购意向,但不代表公司愿意出高价。

 

  GoPro的股价随后飙升至每股5.30美元,是2月14日以来的最大涨幅,截至下午1:24时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为每股5.16美元。

  孙宏斌“裸辞”乐视网(300104.SZ)董事长,让乐视网再次成为A股“风暴眼”。乐视网《关于公司董事长辞职的公告》近日披露:孙宏斌申请辞去乐视网董事长,退出乐视网董事会,不再在乐视网担任任何职务。孙宏斌自2017年7月21日起入主乐视网,到2018年3月14日挂印而去,当了237天乐视网董事长。

  10天之后的3月25日,《对话孙宏斌:详解乐视困局和辞任乐视网董事长之谜》(以下简称《对话》)在朋友圈“刷屏”,孙宏斌在《对话》中声称,乐视网只剩破产重整、卖资产还债、退市三条路,引发市场极大关注。又过了4天,融创中国(01918.HK)3月29日在香港召开2017年业绩发布会,孙宏斌又宣称,“乐视是一个失败的投资,165亿元都计提坏账了。”

  孙宏斌言论发酵之下,深交所于3月30日发出“问询函”,要求解释《对话》提及的乐视网2017年资产减值损失计提不足、变卖核心资产不够还债等言论。乐视网4月3日回复:“综合考虑各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计划,根据截至目前的数据,公司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未触发净资产为负的情形。若2018年公司持续出现大额亏损,则存在净资产为负的风险。”

  乐视网4月4日公告显示,刘淑青已成为乐视网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刘淑青为孙宏斌嫡系、融创旧部。孙宏斌为何给自己人“挖坑”?市场人士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分析,孙宏斌很可能是以退为进,谋求进一步控制、重组乐视网。记者未能获得孙宏斌及乐视网官方回应。

  入主乐视网、信心渐退潮

  在《对话》中,孙宏斌已然承认,乐视这笔投资对于融创来说,“肯定是失败了”,但“我从来不后悔”。

  原因在于,“投资逻辑是对的:消费升级、美好生活、大文娱、大文旅、医养还是投资重点”,只是“对乐视网的财务和团队的判断有失误”。

  孙宏斌认为:“乐视的团队能人辈出,挖来很多牛人,但是没有形成合力。我们融创是一个很坚硬的核心,很多人都是跟着我很多年。而乐视团队的战斗力没有我们这样一支团队强。”

  对照孙宏斌如今的结论与当初的判断,实际上还是非常有趣的。乐视网2017年1月13日公告宣布获得融创等机构的168亿元战略投资。两天以后,孙宏斌和贾跃亭共同出席“同袍偕行,乐创未来”发布会,均表示这是一次“一见钟情”的跨界合作。当时,贾跃亭介绍,乐视因为资金紧张,计划出售世茂工三项目,通过葛洲坝房地产董事长何金钢结识了孙宏斌。孙宏斌自曝,他率队对乐视尽职调查36天,得出结论是“乐视的团队也行,战略也行,就是缺钱,这就好办了,缺别的那就完蛋了。”

  如今,孙宏斌谈及“165亿元都计提坏账了”,颇有“樯橹灰飞烟灭”的洒脱感。但当初孙宏斌还是颇多期待的。业内推测,孙宏斌很早就介入乐视网的日常事务。比如在2017年5月的一次发布会上,孙宏斌披露,乐视致新原总裁梁军已进入乐视网上市公司,全面履行乐视网CEO职责。孙宏斌还放言:“未来乐视就只有乐视网(上市部分)和乐视汽车,乐视汽车贾跃亭要怎么玩就怎么玩,上市公司还有我。”孙宏斌爆料之后,乐视网于2017年5月21日下午才发布了梁军成为乐视网总经理、贾跃亭辞去总经理职务的公告。

  辞去乐视网总经理以后,根据乐视网公告,贾跃亭又于2017年7月6日辞去了在乐视网的所有职务。直到2017年7月21日,乐视网再次发布公告,孙宏斌当选为该公司第三届董事会董事长,孙宏斌器重的梁军和乐视影业CEO张昭也进入董事会。

  尽管当时孙宏斌表示自己“不想干乐视网董事长,因为融创的买卖比乐视网大多了”,但他也表示,对乐视网董事长,“要么我干,要么我找一个合作伙伴。要是我干,这就是融创转型的一部分。要么找个合作伙伴,我们甘心做个二股东。”由此可见,经过最初半年合作,孙宏斌对乐视网还是满怀期待的,将乐视网视为融创转型的一部分。但就在外界猜测孙宏斌将大刀阔斧在乐视网推进“去乐视化”的时候,孙宏斌的信心似乎开始“退潮”了。

  比如,孙宏斌在2017年9月、也就是贾跃亭辞职2个月以后还表示,“在投资乐视之前,我这辈子已经没有遗憾了。但是在投资乐视之后,如果不把这个公司搞好,我这辈子就真的有遗憾了。”

  但2018年1月23日乐视网线上投资者说明会上,孙宏斌的态度变成了,“我会尽力(将新乐视做好),希望不留遗憾。但如果仍然没有办法,那也只能遗憾了。人生有很多遗憾。”

  到了2018年2月23日,乐视网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孙宏斌干脆缺席了。

  核心资产已被控制

  孙宏斌的思路实际上很明确,乐视应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上市公司,一部分是乐视汽车。汽车贾跃亭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上市公司由他掌舵,乐视其他业务“该卖的卖掉,该合作的合作”。不过,从2017年7月21日成为乐视网董事长开始,尽管孙宏斌在乐视网人事、日常运营及管理等方面做了诸多布局,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2017年8月任命张昭担任乐视网及上市体系首席内容官,张昭还兼任乐视影业董事长、CEO,向乐视网CEO梁军汇报工作。孙宏斌对张昭颇为看重,乐视影业一次发布会上,孙宏斌曾拍着张昭的肩膀说,“你不用考虑钱,不用担心钱,你只要方向对,你有的是钱。”

  刘淑青也是从2017年8月开始担任乐视网高级副总裁,全面统筹乐视网及上市公司体系人力资源、法务、财务、行政管理工作、并向CEO梁军汇报工作的。

  管理层“大换血”之后,乐视网还于2017年8月17~18日召开总监级别以上的核心管理层会议,孙宏斌在会议上听取120余人汇报工作,还强调新乐视的新文化是团结。

  为进一步与贾跃亭及乐视划清界限,乐视网还于2017年9月27日发布公告称,拟更名为新乐视信息技术(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还拟将证券简称变更为新乐视,但证券代码保持不变。

  尽管表面上来看,贾跃亭确实专注于汽车了,孙宏斌也确实入主乐视网,并主导了一些事情,还试图进一步“去乐视化”,但凝聚新乐视管理团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担任乐视网CEO3个月之后,梁军于2017年10月递交了辞呈。相关媒体事后披露,孙宏斌认为梁军“太自大”,梁军方面则称“早已和孙宏斌破裂”。梁军离职以后,新乐视并没有再任命CEO,而是在2017年10月成立了新乐视管理委员会,张昭担任主席,刘淑青担任副主席。

  在“该卖的卖掉,该合作的合作”的乐视其他业务上,孙宏斌也只能抱怨贾跃亭“就是当断不断啊,去年他还在说,乐视七子一个都不能少”。

  尽管乐视网的改造并不顺利、165亿元都计提坏账了,但据此就认为孙宏斌投资乐视赔本了也未必准确。实际上,正如融创中国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汪孟德在2017年融创中国业绩说明会上所解释的,融创中国在财务计提上的“一次到位”,主要还是考虑“让乐视资产对未来2~3年融创中国报表的影响几乎没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汪孟德曾经在2017年1月15日“同袍偕行,乐创未来”发布会上指出,“去年我们(融创中国)销售额过1500亿元,到年底超过600亿元的现金在账上。其实作为这笔投资,也就是我们买一两个项目的钱,在财务上都不是压力。”实际上,由于乐视土地资源储备丰厚,融创投资乐视,在房地产主业上已经有所收获。

  融创中国在2017年1月战略投资乐视以后,工商资料显示,乐视投资2017年3月13日将重庆乐视界50%股权转让给重庆融创。到了2017年12月14日,重庆融创更获得了重庆乐视界100%的股权,从而将重庆乐视界的重要资产——重庆两江新区382亩土地资源纳入麾下。

  另有资料显示,上海融创在2017年3月10日上午协议受让了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隆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50%股权,从而获得上海虹桥商务区隆视广场北楼地上地下3万平方米的物业所有权。

  另外,融创中国在2017年1月通过战略投资获得乐视网8.61%股权、乐视影业15%股权、乐视致新33.5%股权。但据4月1日公告,乐视网截至目前持有的新乐视智家(原乐视致新)40.31%股权已被全部质押,其中34.94%股权被质押给孙宏斌旗下的天津嘉睿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和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也就是说,如果乐视网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孙宏斌将持有新乐视智家近70%的股份。

 

  对于乐视影业(2017年9月更名为新乐视文娱,2018年3月27日再次更名为乐创文娱),2017年1月获得15%股权以后,孙宏斌旗下的天津嘉睿汇鑫此后又进行了多次增资,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共计获得40.75%的股权,已成为最大股东。并且乐视控股持有的乐视影业股权,绝大部分也已经质押给融创中国,如果乐视网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孙宏斌最终也将实际控制乐视影业。

  (原标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

  索 引 号: 000014349/2018-00053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医药管理 发文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 成文日期: 2018年03月21日 标 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 发文字号: 国办发〔2018〕20号 发布日期:2018年04月03日 主 题 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仿制药

  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的意见

  国办发〔2018〕2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改的工作部署,促进仿制药研发,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提高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更好地满足临床用药及公共卫生安全需求,加快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跨越,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促进仿制药研发

  (一)制定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建立跨部门的药品生产和使用信息共享机制,强化药品供应保障及使用信息监测,及时掌握和发布药品供求情况,引导企业研发、注册和生产。以需求为导向,鼓励仿制临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的药品,鼓励仿制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罕见病治疗所需药品、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药品、儿童使用药品以及专利到期前一年尚没有提出注册申请的药品。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定期在国家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相关平台发布,并实行动态调整。新批准上市或通过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载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上市药品目录集内容动态更新并实时公开。

  (二)加强仿制药技术攻关。将鼓励仿制的药品目录内的重点化学药品、生物药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相关科技计划。健全产学研医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仿制药技术攻关联盟,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和医院、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强药用原辅料、包装材料和制剂研发联动,促进药品研发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提高。

  (三)完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按照鼓励新药创制和鼓励仿制药研发并重的原则,研究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平衡药品专利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更多的药品核心知识产权、原始知识产权、高价值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在充分保护药品创新的同时,防止知识产权滥用,促进仿制药上市。建立完善药品领域专利预警机制,降低仿制药企业专利侵权风险。

  二、提升仿制药质量疗效

  (四)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医疗保障局等部门要细化落实鼓励企业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进一步释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资源,支持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办检验检测机构参与一致性评价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试验的积极性。对临床使用量大、金额占比高的品种,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进度;对临床必需、价格低廉的品种,有关部门要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完善采购使用政策等方式给予支持。

  (五)提高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质量。组织开展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企业等加强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研发,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质量水平。通过提高自我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等措施,推动技术升级,突破提纯、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改变部分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满足制剂质量需求。加强对药用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质量监管,定期公布对生产厂家的检查和抽验信息。

  (六)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大力提升制药装备和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关键设备的研究制造能力和设备性能,推广应用新技术,优化和改进工艺生产管理,强化全面质量控制,提升关键工艺过程控制水平,推动解决制约产品质量的瓶颈问题。推进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过程实时在线监控。完善企业生产工艺变更管理制度。

  (七)严格药品审评审批。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审评审批标准,仿制药按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受理和审评审批,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提高仿制药上市审评审批效率。对国家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仿制药、列入鼓励仿制药品目录的药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的仿制药等注册申请优先审评审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完善仿制药注册申请的技术标准和指南体系。

  (八)加强药品质量监管。加快建立覆盖仿制药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对药物研发、生产、流通及使用过程的监督检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和质量抽查,严肃查处数据造假、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责任追究,检查和处罚结果向社会公开。

  三、完善支持政策

  (九)及时纳入采购目录。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按药品通用名编制采购目录,促进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和原研药平等竞争。对于新批准上市的仿制药,相关部门应及时编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采购编码,对应的通用名药品已在药品采购目录中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应及时启动采购程序;对应的通用名药品未在药品采购目录中的,自批准上市之日起,药品集中采购机构要及时论证,积极将其纳入药品采购目录。国家实施专利强制许可的药品,无条件纳入各地药品采购目录。

  (十)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纳入与原研药可相互替代药品目录,在说明书、标签中予以标注,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便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选择使用。卫生健康等部门要加强药事管理,制定鼓励使用仿制药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临床用药的监管力度。严格落实按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的要求,除特殊情形外,处方上不得出现商品名,具体由卫生健康部门规定。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合理使用情况考核,对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医生进行公示,并建立约谈制度。强化药师在处方审核和药品调配中的作用。在按规定向艾滋病、结核病患者提供药物时,优先采购使用仿制药。

  (十一)发挥基本医疗保险的激励作用。加快制定医保药品支付标准,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仿制药、原研药按相同标准支付。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药品纳入目录。对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的药品,不得按商品名或生产厂家进行限定,要及时更新医保信息系统,确保批准上市的仿制药同等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通过医保支付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医疗机构使用仿制药。

  (十二)明确药品专利实施强制许可路径。依法分类实施药品专利强制许可,提高药品可及性。鼓励专利权人实施自愿许可。具备实施强制许可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强制许可请求。在国家出现重特大传染病疫情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防治重特大疾病药品出现短缺,对公共卫生安全或公共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等非常情况时,为了维护公共健康,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进行评估论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实施强制许可的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法作出给予实施强制许可或驳回的决定。

  (十三)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落实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仿制药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产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仿制药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仿制药企业工艺改造。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支持仿制药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推进药品价格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形成药品价格的机制,做好与药品采购、医保支付等改革政策的衔接。坚持药品分类采购,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充分考虑药品成本,形成有升有降、科学合理的采购价格,调动企业提高药品质量的积极性。加强药品价格监测预警,依法严厉打击原料药价格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四)推动仿制药产业国际化。结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倡议,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的交流,加快药品研发、注册、上市销售的国际化步伐。支持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建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积极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关键工艺技术,鼓励境外企业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十五)做好宣传引导。卫生健康、药品监管、医疗保障等部门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普及药品知识和相关信息,提升人民群众对国产仿制药的信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宣传教育,改变不合理用药习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推动仿制药替代使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和群众预期,形成良好改革氛围。

  改革完善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政策,事关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事关医药行业健康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细化出台工作方案和配套细则,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办法,把责任压实、要求提实、考核抓实,积极稳妥推进,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国务院办公厅

  2018年3月21日

 

  (此件公开发布)

  什么是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一般指估值在10亿美元以上且创办时间较短(一般3年以内)的企业,这些企业被视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所以,人们以稀有而高贵的独角兽来比喻他们。CB Insights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1日,全球独角兽企业已达220家,估值总额达到7630亿美元。

  而国内得益于消费升级领域的“人口红利”、“双创”政策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充足的市场空间为国内独角兽企业的崛起提供优越的条件。

  据3月23日上午科技部发布的《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和《2017中关村(000931,股吧)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入选榜单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较2016年增加33家,总估值超过6200亿美元。

  

嘉丰瑞德:把握“独角兽” 轻松玩转股权投资

 

  追捕“独角兽”

  中国的新经济在蓬勃发展,各种创业公司层出不穷。那些成长为行业头部的独角兽企业在发展初期少不了投资机构的支持。监管层发布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并对独角兽企业推出了种种利好政策,比如优先上市、CDR等机制,其目的在于鼓励一级市场更多地投资于创新型企业,培育、发掘更多的“独角兽”。也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国优秀的新经济公司无法登录A股市场的尴尬,以吸引国内优秀的新经济企业登录A股市场。

  嘉丰瑞德私人财富中心陈总表示,目前正给广大股权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投资选择。这些独角兽企业本身有更强的稳定性,降低了风险发生的概率。而独角兽企业的热度,也促使投资前的尽调和谈判过程尽可能的化简,这也加速了独角兽企业登录A股。

  快速崛起的独角兽企业一旦能够通过“绿色通道”在A股尽快上市,其背后投资者的红利也较可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不需要太多判断,就可以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

  “独角兽”时代

  哪里有丰厚利益,哪里就是资本的战场。独角兽企业背后,均有不少资本巨鳄、BAT参股,国内的“独角兽追捕”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

  

嘉丰瑞德:把握“独角兽” 轻松玩转股权投资

 

  嘉丰瑞德私人财富中心陈总表示,尽管独角兽企业背后潜在的高回报令人艳羡,但独角兽企业的股权投资,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并非完全遥不可及,能参与“追捕”的也并非只有资本大鳄。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普通人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投资伺机“狩猎”独角兽。

  在金融去杠杆,市场大规模扩容,投资者撤离等多重挤压下,很多个股将被边缘化,成交低迷,股价下跌不止。在如此低迷的中国股市,市场能接受新兴行业龙头估值在1000~5000亿之间。

 

  目前,不少未上市新兴行业独角兽上市公司估值在30~100亿,3、5年内上市即有可能成为龙头企业,意味着公司市值几年内会出现十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暴涨。嘉丰瑞德私人财富中心陈总表示,在政策支持独角兽公司国内快速上市的大方针下,对投资者来说现在正是投资未上市的龙头企业,即独角兽公司股权较好的投资时机。

  王林

  刘兴隆怀疑,自己可能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这位环境工程师经常在全国各地跑。2017年10月,在与几位同事一起在杭州出差,使用某网约车平台服务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们约了两辆专车从杭州西溪喜来登酒店同时出发。他们前往客户的公司,因为路线一致几乎同时到达,但最后付款时,他付了35元,而同事只付了25元,两辆专车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刘兴隆想起,他在该网约车平台的账号属于金卡会员,而同事的账号只是普通会员。

  事后,刘兴隆打电话向该网约车平台投诉,客服人员回应称可以返给他一些优惠券,但不承认存在大数据杀熟以及针对性价格。刘兴隆决定,以后要逐步收集证据,以验证各个网络平台的服务是否存在“看人下菜碟”的做法。

  事实上,有很多人在网络社区中分享了自己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在交通、酒店、电影、电商等网络平台上,购买同样的网络服务或商品,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用户要贵的情况不少。

  虽然许多平台都否认自己利用大数据“杀熟”,但此类事件的吐槽和爆料总在发生。普通消费者关心的是,这类情况是否是业内普遍现象?是否利用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数据?

  相关平台“一脸无辜”

  对于刘兴隆以及其他网友怀疑的大数据杀熟情况,相关的网络平台均予以否认。

  “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3月23日,国内网约车市场份额最大的滴滴出行公司CTO张博在滴滴内网撰写了文章否认滴滴存在“大数据杀熟”。张博称,滴滴平台不允许价格歧视,价格不会因人、设备、手机系统不同而不同。

  对于许多网友反映的同一路程网约车预估价不同的情况,张博认为,预估价根据定位、路况、里程、时长变动。其中路况变化最快,滴滴预估价是“按毫秒实时刷新的”,伴随手机进入界面时间不同,价格也可能不同。他分析,有些网络晒图忽略了优惠券抵扣的情况,而且可能因为网络环境复杂,导致不同手机定位不同,造成最终车价不同。

  在许多用户的实际体验中,大数据杀熟的嫌疑并不只是出现在交通出行平台,在酒店预订这个出差旅行的高频领域,此类嫌疑同样存在。金梦(化名)是北京一家金融企业高管的助理,因为工作需要,经常在在线旅游平台上预订高级酒店。3月20日,她为上司预订深圳某豪华酒店时发现,该平台显示该酒店的客房只有2500元/晚的高级客房;但同一部门的同事告诉她,在同一平台上,她还可以看到有2100元/天的普通客房。

  惊讶之余,金梦发现这位同事并没有像她一样登录账号,只是使用了该平台的酒店价格查询功能。金梦在该在线旅游平台已经是高级会员,而且自从2017年担任高管助理以来,多次用自己的账号订购过上海、深圳、巴黎等地的豪华酒店。

  事实上,这类事情并不少见。此前,在美国曾出现过多次“差别定价”事件。亚马逊公司曾在对一批碟片定价时,对老顾客设定的购买价格反而比新顾客的还要贵几美元,之后亚马逊方面回应称这只是随机价格的一种测试,并向高价客户退还差价。

  北京交通大学信息安全系主任王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大数据“杀熟”并不新鲜,他在两三年前就知道这类事件。他直言,大数据杀熟在技术上很容易,没有什么难度。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千人千面”,对不同会员等级用户定价在2013年左右就实现了,现在只不过还不够精细化。

  据他介绍,通讯运营商也可能会以另外的方式“公开杀熟”。“比如说,作为某一运营商的用户,不想换电话号码,电话费就会(贵一点),如果新办一张卡,马上就便宜了。这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杀熟。”王伟说,大家对这样的现象意见不多,但对电商购物、网上订酒店/机票过程中遇到的杀熟现象往往意见很大。

  这类行为是否违法违规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目前看来这还只是一种“擦边球”,很难界定。理论上讲,商家和电商平台都有权对同一件商品进行不同的定价,而不是全部要统一定价。但大数据杀熟确实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此案现象以及行为应该受到严厉打击。

  王伟指出,利用大数据技术杀熟很不应该。因为这种行为既让用户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也导致用户的使用成本随之增加。

  大数据时代一举一动皆透明?

  金梦很好奇,“千人千面”的大数据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对不同用户显示不同价格的。同时她也很担心,这是否意味着自己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全都透明化了?

  王伟分析,大数据杀熟的前提是平台要掌握个人信息、行为习惯等数据。例如,一个用户经常登录网站订购机票,查询从北京到广州的航班,下次再打开App时,航班信息默认的就是北京到广州。这说明软件已经学习到用户的行为和频率了。除了用户主动输入的信息,用户主动公开的信息也可能给杀熟助一臂之力,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护的身份证、电话号码、住址信息等。

  王伟说,他们也在针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微博信息提取维度。即使用户没有在微博上透露职业和年龄,但通过发布的照片、去哪里旅游、做了哪些事,大致就可以推测出来年龄、职业、兴趣爱好和性格。

  “每个人大概有100-1000个左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把你刻画出来。”王伟说,例如,用户经常飞广州,那么弹出来的微博广告就会是广州哪里好玩、哪里便宜等,推送的东西正好“放到你心坎儿里去。”

  事实上,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再以此实现相应产品推荐的行为早已存在,不少互联网企业内部还有专门的工作岗位,负责给用户数据打标签,尽可能实现全方位的了解。

  此前,某在线旅游网站的一位研发人员曾撰文称,该网站在做用户画像时,所涉及的数据范围包括支付能力、出行偏好、目的地偏好、家庭构成、网站或App的页面停留时间等,涵盖范围非常广。

  涉隐私数据如何利用是关键

  事实上,如何既更懂用户的需求,又不过度使用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在一些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面临的一道难题。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邓志松表示,目前企业掌握用户数据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在用户使用企业相关产品、服务过程中,企业收集用户信息。以携程为例,其《隐私政策》即规定其“可能”会了解用户的“旅行计划、风格和喜好”等信息。二是企业通过数据库“对撞”共享用户信息,即不同的网站交换数据库,或通过某种交易分享用户信息。

  根据2014年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2017年开始实施的《网络安全法》,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征得消费者的同意。邓志松认为,现在很多商家通过数据库“对撞”获取更多用户信息,目的是使用户画像更为准确,但如果对撞未获消费者事前同意,将产生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的违法风险。

  邓志松直言,大数据杀熟就是一种价格歧视。面对交易条件相同的消费者,企业用低价吸引使用网站频率低的消费者,而对高频消费者却收取高价。如果企业的市场份额超过50%,差别定价可能涉嫌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邓志松建议,应根据《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切实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核实商家有关用户交易记录、习惯等所谓“大数据”的获得有明确的同意及授权作为依据。若有“杀熟”行为的商家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那么反垄断执法机构也应介入调查。

  在曹磊看来,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杀熟”现象的规避还是要依靠企业的自律以及政府的管控,“定价追求公平公正,对于特殊的价格也要公开声明”。监管部门怎么做呢?曹磊认为,大数据杀熟的行为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很多政府部门参与监管,比如工商、商务、交通运管、工信、网信办等,牵扯到多个监管部门,权责很不清。目前看来,首先要明确各类问题、各个环节应该归谁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林 李晨赫 实习生 赵丽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03月27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