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国内六家证券、期货交易所明确,2024年2月9日(除夕)将休市。

  具体而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均表示,根据中国证监会有关通知精神,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如下:

  (一)元旦:2023年12月30日(星期六)至2024年1月1日(星期一)休市,1月2日(星期二)起照常开市。

  (二)春节:2月9日(星期五)至2月17日(星期六)休市,2月19日(星期一)起照常开市。另外,2月4日(星期日)、2月18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三)清明节:4月4日(星期四)至4月6日(星期六)休市,4月8日(星期一)起照常开市。另外,4月7日(星期日)为周末休市。

  (四)劳动节:5月1日(星期三)至5月5日(星期日)休市,5月6日(星期一)起照常开市。另外,4月28日(星期日)、5月11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五)端午节:6月10日(星期一)休市,6月11日(星期二)起照常开市。

  (六)中秋节:9月15日(星期日)至9月17日(星期二)休市,9月18日(星期三)起照常开市。另外,9月14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七)国庆节:10月1日(星期二)至10月7日(星期一)休市,10月8日(星期二)起照常开市。另外,9月29日(星期日)、10月12日(星期六)为周末休市。

  清算交收方面,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国结算”)发布了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休市期间证券资金清算交收安排的通知。其中,关于春节休市10天(含双休日,2024年2月9日至2月18日)的安排,中国结算表示:

  1、2024年2月7日、2月8日为新增港股通交易日。

  2、2024年2月8日发生的证券交易和当日到期的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资金清算日为2024年2月8日,资金交收日为2024年2月19日。

  3、2024年2月19日发生的证券交易和2024年2月9日至2月19日到期的债券通用质押式回购,资金清算日为2024年2月19日,资金交收日为2024年2月20日。

  4、2024年2月6日、7日、8日发生的沪市B股交易,资金交收日为2024年2月20日、21日、22日。2024年2月6日、7日、8日发生的深市B股和退市B股交易,资金交收日依次为2024年2月19日、20日、21日。

  对于2024年的休市安排,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监管部门本次安排旨在顺应市场呼声,更贴近交易者的投资行为。

  据悉,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证监会组织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结算等做了专门研究,制定了2024年全年的休市安排,特别是明确了除夕当日休市。

  上述负责人表示,2024年的放假安排相对特殊。经综合评估,明年春节期间休市的具体安排是2月9日(周五)-2月18日(周日)休市,2月19日(周一)正常开市。2月9日,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同步休市。

  谈及上述考虑安排,上述负责人表示,一是符合鼓励除夕放假的政策导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单位结合带薪年休假等制度落实,安排职工在除夕休息。

  二是贴近投资者的交易习惯。投资者对于除夕不开市已经形成习惯,从过去多年的实际情况来看,2012年到2023年的12次春节假期中,除夕出现在周一至周五,共有8次,其中7次放假,仅有2014年的除夕没有休市。从市场运行数据来看,除夕当天投资者的交投意愿一般不高,2014年的除夕,沪深两市的成交金额、参与交易的账户数量都比之前明显下降,投资者习惯在除夕日休市。

  三是顺应市场呼声。从前期调研摸排来看,市场各方面总体都倾向于休市,尤其个人投资者普遍希望能够休市和家人在除夕团聚。同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也需要在休市后完成数据处理、清算、交收、系统维护等日常操作,行业机构也普遍希望可以除夕休市。

 

  后续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需要在技术系统中相应调整交易日历,证监会也将组织交易所做好相关的业务和技术衔接,确保机构市场运行安全稳定。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统计,在A股发行节奏放缓的背景下,截至12月21日,今年A股市场已有246单IPO终止案例,较去年同期增加35单。IPO终止企业较多分布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食品餐饮类企业IPO终止案例也较多。

  记者注意到,不少拟IPO企业在申报时因持续经营能力存疑、触发内控“红线”而被交易所问询。同时,企业IPO“带病闯关”和“一查就撤”等问题,也是监管部门的关注重点。

  上海新古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怀涛表示,IPO阶段性收紧主要是为了缓解市场供需问题,是出于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的考量。加大对IPO的审核和监管,表明监管部门更加重视IPO质量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督促企业规范经营、完善治理。

  三大行业IPO终止案例多发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1日,今年A股市场已有246单IPO终止案例,相较去年同期的211单,增加35单。具体来看,沪市共终止87单,其中主板、科创板分别终止35单、52单。深市共终止121单,其中主板、创业板分别终止30单、91单。另外,北交所有38单IPO终止案例。

  从行业分布来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出现较多终止案例,分别为39家、21家。

  如集创北方,公司为显示芯片设计企业,专注于显示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小米、华为是其股东。集创北方科创板IPO于2022年6月30日获得受理。今年3月14日,集创北方主动“撤单”,终止了IPO之路。

  食品餐饮也是今年IPO终止较多的行业,其中不乏业内知名品牌,如老乡鸡、老娘舅、沃隆食品、德州扒鸡、八马茶业、阿宽食品、鲜美来等。

  作为中式连锁快餐品牌代表,老乡鸡沪市主板IPO申请于2月28日获受理,并于3月31日收到交易所首轮问询函。8月28日,因老乡鸡和保荐机构国元证券(6.760, 0.00, 0.00%)主动要求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依据规定决定终止公司发行注册程序。

  此外,终止IPO企业中,还包括拟募资额高达150亿元的饲料生产商和生猪养殖企业正大股份,以及万向系旗下的大洋世家等。

  持续经营能力、内控问题受关注

  记者梳理问询函时发现,持续经营能力是企业“闯关”IPO时被重点关注的高频问题,具体包括各项业务的持续性、收入成长性、市场空间等。

  思必驰科创板IPO被否的原因之一就是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思必驰是人机对话解决方案提供商,2019年至202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5亿元、2.37亿元和3.0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51亿元、-1.80亿元和-2.98亿元,尚未实现盈利。截至2021年末,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4.09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是否具备扭亏为盈的基础条件和经营环境,同时结合以往技术应用案例、以往订单及在手订单、对不同主营业务未来的规划、目前在手订单情况等,说明各项业务的持续性。

  而在深交所向恒业微晶下发的问询函中,公司营业收入相关问题也被细究。据了解,恒业微晶产品主要包括分子筛、原粉、活性氧化铝等。2021年以来,医用/家用制氧分子筛收入大幅增长。基于该情况,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该项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对应客户情况,以及是否具有持续性。

  与此同时,交易所对拟IPO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合规等重点跟进,所关注问题包括内控制度是否健全、财务审批流程是否有效等。

  合众伟奇的内控有效性问题便引发深交所关注。2020年10月27日,电信诈骗团伙曾以公司董事长曹伏雷和高管段朝义的名义催促其公司出纳人员尽快向其他账户支付300万元合同款。相关人员在未经财务主管负责人审批情况下即自行将款项汇出。基于此,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其大额资金未严格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通过OA审批流程付款的合理性,及相关财务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内控的有效性。

  安芯电子也因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而被问询。2018年至2020年,公司原始报表和申报报表之间存在较多会计差错调整事项。同时,财务总监和会计机构负责人为同一人,且与实际控制人存在亲属关系,系实际控制人姐姐之子的配偶。因此,上交所要求安芯电子说明该情况对其治理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财务审批流程是否有效;改进相应治理结构的具体措施及其有效性。

  市场人士表示,拟上市企业应建立符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内控合规体系,不要让内控和合规方面的问题成为公司上市途中的“绊脚石”。

  企业IPO不能“一撤了之”

  现场检查作为检验IPO公司质量、开展新股发行全链条强监管的试金石,对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引导保荐人、证券服务机构提高执业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前,中国证监会就《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强化“申报即担责”要求,压实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责任。同时对检查后申请撤回、检查中多次出现同类问题、拒绝阻碍检查等行为实施更为严格的制度约束。

  今年11月9日,沃得农机及保荐机构海通证券(9.300, 0.10, 1.09%)就在现场检查后“撤单”而被证监会出具警示函。

  今年1月,深交所对沃得农机进行现场检查时发现,公司存在股份冻结情况、会计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资金拆借信息披露不完整等问题。但其后,公司未进行任何回复。10月25日,因海通证券撤回发行上市申请,沃得农机IPO终止。

  最终,因未及时披露实控人股份冻结情况等违规情形,证监会给予沃得农机、海通证券及保荐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与沃得农机情况类似,清大科越在经历现场检查之后撤回首发上市申报材料,随后也收到警示函。经查明,清大科越存在财务内控不规范、申报文件部分事项信息披露不完整等违规行为,违反了上交所《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因此,上交所对清大科越、长江证券(5.340, 0.00, 0.00%)及保荐人予以监管警示。

 

  上海德禾翰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桑田表示,IPO新规显示出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也意味着IPO一查再也不可一撤了之。一旦提交首发上市申请,若在现场检查发现了问题,保荐人及保荐机构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带病闯关’企业不应有侥幸心理,保荐机构也应真正发挥‘看门人’的功能和作用。”她表示。

  11月29日,港股在期货结算日跌势加剧,并再度回试今年低点,恒生指数全日下跌361点或2.1%,收报16,993点。恒生科指下跌2.3%,收报3,910点。大市成交金额增加至1,302多亿港元,当中美团-W(3690.HK)成交金额大增至192.3亿港元,已占港股成交的14.7%,港股通净流入8.18亿港元。

  尽管大市成交金额明显增加,盘面上个别股份出现抛售,但是市底不算差,有资金趁低吸纳。期货空头借助美团股价大跌推低现货,以达到期货能在低位结算的目的。港股主板沽空比率仅14.9%,说明空头做空力量不算强劲。

  离岸人民币不但没有跟随港股下跌,反而转强至7.13水平,资金面释放利好信号,港股的下跌更多可能由情绪外溢以及期货结算等因素造成。

  经合组织把2023年全球GDP增长预测下调至2.9%,但同时把中国GDP增长预测上调至5.2%。

  历经持续调整,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已处于2016年以来90.9%分位数的位置,也高于滚动两年平均一个标准偏差以上,估值具值博率。

  多位美联储官员发表讲话,其中美联储理事沃勒表态偏“鸽”,认为目前设定的指标利率将被证明足以推动通胀降至2%的目标有信心,同时承认若降低通胀的工作继续取得进展,数个月后便有可能降息。

  芝加哥联储总裁古尔斯比表示2023年有望创下71年来通胀率的最高降幅,一旦通胀有望达到2%将需要降息。

  美联储巴尔金则仍保持偏“鹰”,表示通货膨胀很顽固,有理由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通胀水平。

 

  当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回落至4.3%,美国金融条件再度宽松,利率下行过快抵销了紧缩效果。预计接下来美联储官员会为防止通胀预期再度抬头,将继续保持偏“鹰”言论冷却市场预期。

  三大股东持股比例“你追我赶”的格局日渐打破。

  12月12日晚间,广发证券(14.270, 0.05, 0.35%)公告,基于对广发证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股东吉林敖东(15.850, 0.07, 0.44%)在12月12日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了广发证券内资股(A股)股份47.09万股。同时,过去1年时间,吉林敖东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广发证券外资股(H股)股份3170.54万股。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经过此次增持后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广发证券总股本达到20%,这与此前被誉为“广发三宝”的另外两家股东辽宁成大(12.430, 0.05, 0.40%)和中山公用(7.470, 0.05, 0.67%)持股差距进一步拉开距离,其他两家分别持股17.94%和10.34%。

  今年以来,除了广发证券大股东增持,其他券商包括中信建投(24.410, 0.10, 0.41%)证券、海通证券(9.550, -0.01, -0.10%)、国金证券(9.610, 0.06, 0.63%)、西部证券(6.680, 0.05, 0.75%)等均有披露股东增持或回购股份的进展以及计划。

  截至12月13日,广发证券A股报收14.22元/股,A+H股总市值985亿元。

  吉林敖东增持,巩固大股东地位

  在行业内,广发证券股权一直相对分散,长期处于无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状态。在最新的2023年半年报中,公司披露的信息仍是“公司没有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

  关于广发证券股东,市场上有着“广发三宝”的戏称,吉林敖东、辽宁成大、中山公用三家上市公司为广发证券的前三大股东,这三家上市公司靠着广发证券的投资收益充实利润表。

  具体而言,广发证券第一大股东吉林敖东为民营控股;第二大股东辽宁成大虽是辽宁省国资掌控,但实际持股占比不高,且辽宁成大第一大股东为广东省民营企业组成的粤民投旗下的韶关高腾;广发证券第三大股东为中山市国资旗下的中山公用。

  广发证券三季报显示,截至2023年9月30日,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辽宁成大及其一致行动人、中山公用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A股和H股占广发证券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19.72%、17.94%、10.34%。

  12月12日,广发证券再次公告透露,吉林敖东通过进一步增持稳固了自身地位。吉林敖东分别于2023年12月12日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内资股(A股)股份470900股;自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2月11日,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累计增持广发证券外资股(H股)股份31705400股。截至12月12日,吉林敖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广发证券总股本的20%。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2年一季度末,吉林敖东及一致行动人、辽宁成大及一致行动人和中山公用及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为18.06%、17.94%和10.34%,即吉林敖东和辽宁成大一年多前持股比例仅差0.12个百分点,在经过吉林敖东一年多的增持后,两者持股比例差已达到2.06个百分点,差距进一步拉大。

  吉林敖东表示,基于对广发证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因此,吉林敖东进一步增持了广发证券的持股数量和比例,并表示,在未来十二个月内,计划以自有资金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A股股份以及或通过深交所港股通交易系统增持广发证券H股股份合计不低于100万股。

  多家券商回购股份或被股东增持

  在广发证券大股东吉林敖东增持之前,已有多家券商股东发布增持或直接回购股份相关计划,其中,海通证券、东方证券(8.630, 0.02, 0.23%)、东方财富(14.230, 0.05, 0.35%)等公司回购金额合计已经超过10亿元。

  11月23日,中信建投公告,收到公司第一大股东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金控集团)《关于北京金控集团增持中信建投证券H股股份实施完成的通知》,今年5月 18日至11月20日,合计增持比例约1.2%。此次变动后,北京金控集团持有公司股份比例增加至35.81%。

  12月5日,海通证券披露该公司回购进展,9月4日至11月30日,海通证券实际回购了A股4150.74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0.32%,使用资金总额4.14亿元。

  12月4日,国金证券从今年8月29日以来截至11月30日,已累计回购股份17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4662%,支付金额1.6亿元。

  12月2日,国投资本(6.960, 0.05, 0.72%)披露,今年10月以来至11月30日,合计回购了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4%,已累计支付总金额1807.8万元。

  12月1日,东方财富披露,截至2023年11月30日,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约324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2%,已使用资金总额为4.96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11月17日,东方证券披露,今年11月以来至11月16日,东方证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A股股份2983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3511%,已支付总金额为2.68亿元(不含交易费用)。

 

  11月3日,西部证券公告,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二级市场集中竞价的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不超过人民币2亿元,增持价格上限不高于8.26元/股。

  ETF市场持续升温,投资者跑步入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深市ETF持有账户数量达314万人,较2022年年底增幅达614%。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ETF市场规模再创新高,达1.9万亿元,较前一季度增长11.49%,较年初增25%。

  越来越多的券商希望通过ETF业务抢占竞争“新高地”,实现财富管理业务转型的“破局”。

  实际上,券商发力ETF业务已经初见成效,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基金代销业务借ETF实现“弯道超车”。以今年第三季度公募基金代销市场规模数据为例,代销百强榜单中券商占据半数席位,且渠道基金销售保有规模稳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券商借ETF扩大“股票+混合型基金”保有规模。

  在大财富管理市场,相比其他资管机构,券商的市场份额优势并不明显,ETF可以帮助券商抢占市场份额。财富管理机构从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投资顾问在客户的投资组合中加入ETF。券商也可以通过ETF开展专业化投资咨询业务,后续还可以探索基于ETF开展全权委托投顾管理服务、以ETF作为底层资产开发智能投顾业务等。

  对券商来说,ETF不仅仅是金融代销和财富管理业务的抓手,还可以形成一个业务生态,已经成为券商抢滩布局的重要方向。ETF关联着券商多个业务部门,将其作为抓手与其他业务展开协同,对券结、PB(主经纪商业务)托管、融资融券、做市、衍生品等业务发展都有助益。

  财通证券(8.370, 0.19, 2.32%)预计,2032年,中国股票ETF规模可达7.54万亿元,2022年至2032年复合增长率达21.44%。巨大市场机遇下,各家券商也在摸索ETF业务发展的特色模式,尤其是一些中小券商已经将ETF业务作为差异化发展的途径。不过,虽然ETF产品丰富,发展迅速,但目前能给券商带来的直接业务收入贡献并不明显,依旧需要券商在战略上重视、业务上协同,在这片业务蓝海中获得先发优势。

 

  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借道ETF入市。ETF具有低费率、高透明度、交易灵活、风格稳定等多项优势,成为普惠型金融投资工具,也是券商践行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券商在大力布局ETF业务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投资者教育,不断提升财富顾问团队专业性,让投资者真正了解、熟悉并运用好ETF投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