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融券新规将正式落地!

  自证监会宣布暂停转融券以来,沪深两市的转融券交易便不断压降。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A股转融券余额规模已经降至约264亿元,而在今年初,A股市场转融券余额规模尚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目前转融券余额仅为今年初的约1/4。

  自7月22日,融券保证金的上调也将正式落地。按照证监会要求,届时,证券交易所会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A股融券余额已减少至约295亿元,创出最近4年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转融券业务的重要出借方,随着公募基金2024年二季报披露结束,ETF最新的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浮出水面。Wind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多家基金公司宣布暂停新增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以来,ETF的转融券业务已经有了明显下降,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ETF转融券出借规模仅剩59.57亿元,相比去年末暴降近92%。

  融券保证金比例上调将落地

  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是指基金以一定的费率通过证券交易所综合业务平台向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金公司”)出借证券,证金公司到期归还所借证券及相应权益补偿并支付费用的业务。

  在证监会依法批准证金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并自2024年7月11日起实施后,A股市场转融券余额规模快速下滑。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A股转融券余额规模已经降低至约264亿元,而在今年初,A股市场转融券余额规模尚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目前转融券余额仅为今年初的约1/4。

  与此同时,证监会7月10日规定,除了依法批准中证金融公司暂停转融券业务的申请,同时批准证券交易所将融券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80%上调至10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融券的保证金比例由不得低于100%上调至120%,自2024年7月22日起实施。融券保证金的上调也将正式落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A股的融券交易。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A股融券余额已减少至约295亿元,创出最近4年新低。而截至2023年底时,A股市场融券余额仍超过700亿元,这意味着,今年以来A股市场融券余额已减少超过一半。

  ETF转融券规模暴降92%

  ETF转融券规模也在大幅下滑。

  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开始于2019年,彼时国内融资业务发展迅速,但融券业务发展仍然缓慢,为了增加融券供给、稳定融券券源,2019年6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指引(试行)》规定,允许处于封闭期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开放式股票指数基金及相关联接基金、战略配售基金可以参与转融券证券出借业务。

  而实际参与情况中,仅有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较为活跃。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全市场有264只ETF进行了转融通证券出借,出借总规模为730.22亿元,在全市场基金出借业务总规模800.55亿元中占到了91.21%。

  但在今年2月,市场持续震荡,“ETF基金通过转融通出借做空”的传闻不断发酵。在证监会加强融券业务监管的指引下,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华宝基金、嘉实基金、天弘基金、招商基金等10余家公募基金公司相继发布公告,暂停新增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稳妥推进存量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逐步了结。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仅剩19只ETF仍在进行转融通证券出借,出借总规模为59.57亿元。这意味着近半年时间,ETF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减少了91.84%,即约670.65亿元。

  具体来看,截至去年末,南方中证500ETF的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曾高达103.66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22.17%,是全市场这一业务规模最高的ETF。但截至最新的今年二季度末数据,该ETF的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仅剩下24.71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也降至3.34%。

  再比如,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在去年末时有超50亿元的转融通证券出借规模,但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ETF的这一数据已经仅有10.77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也从5.55%降至1.5%。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市场仅有两只ETF的转融通证券出借比例在10%以上,分别为鹏华上证科创板100ETF、鹏华中证内地低碳经济ETF,出借规模分别为10.03亿元、0.35亿元,占基金资产净值比分别为20.91%、11.7%。

  增厚收益部分受到影响

  那么,暂停转融通证券出借对ETF生态有何影响?又将如何影响基金投资者?

  在此之前,市场上一度有“ETF基金通过转融通出借做空”“基金通过转融通砸盘,收益由基金公司享有”等传闻,但其实,《基金法》和基金合同均有明确规定,转融券出借收益归基金财产,即归基金份额持有人所有。同时,基金公司用基金持有的证券“砸盘”会造成自身管理的基金亏损,对其自身和投资者都会造成损失,这种“双输”行为不符合基金管理的常识和逻辑。

  “其实暂停转融券对公募基金来说影响很小,因为本就参与的不多,反而能帮我们澄清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沪上某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ETF参与转融券出借的规模在最高峰时也仅有700亿元,在全市场股票型ETF1.9万亿元的规模中占比不足4%,在A股70万亿元总市值中占比仅有0.1%,无论是对ETF生态还是对资本市场都影响较小。

  相反,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反而是增厚基金收益的重要工具。据华泰证券(12.920, 0.04, 0.31%)研报测算,基金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有固定期限费率与市场化期限费率两类出借方式,针对非科创板转融券与非约定申报方式,收益率在1.5%至2%不等,开放式股票型指数基金最多可出借基金净资产的30%,因此最高可获得0.6%的资金利息收益;针对科创板转融券约定申报方式,引入市场化的费率、期限确定模式,因此,资金利息收益对科创板指数基金吸引力更大。这或许也是上述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鹏华上证科创板100ETF参与转融通证券出借较多的原因。

  “以市场需求较大的中证500指数为例,该指数成份股中被纳入融券标的的权重超过99%,理想情况下按照法规要求的比例上限30%持续出借,理论年化增强收益可覆盖大部分ETF管理费,转融通证券出借业务其实是增厚ETF收益的重要来源。” 上海一位ETF基金经理以中证500指数为例介绍称。

  他认为,A股市场对中小市值标的的融券需求较为强烈,所以中证500、中证1000、科创板等中小盘指数基金参与转融通的规模相对较多,相关业务暂停后可能对这类基金的影响稍大。

  股票多空策略或面临转型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ETF外,股票多空策略产品也会受到转融券暂停的影响,但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私募基金,在公募基金中相对较少。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在公募基金市场,全行业仅有23只股票多空策略基金,其中17只都是规模不足2亿元的迷你基金,合计总规模仅有87.83亿元。

  华商基金量化投资总监、基金经理邓默表示,部分多空策略基金需要通过融券做空来对冲风险敞口,对于这些策略,券源的减少和保证金占用比例提高会增加策略的运行成本,部分策略将转型与停止,策略规模也将进一步下降。但市场上多空策略整体规模不大,因此对市场中长期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整体来看,市场对暂停转融券给出了相对积极的反应,自证监会宣布暂停转融券以来(7月11日—7月19日),市场止跌回弹,主要宽基指数纷纷上涨,上证综指上涨1.46%,深证成指上涨2.37%,创业板指数(1723.914, -1.57, -0.09%)上涨2.31%,科创板指数上涨5.4%。

  邓默表示,“暂停转融券业务、提高融券成本”等一系列措施,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从市场机制来看,虽然转融券业务目前整体的规模相对较小,但是监管层积极回应投资者关切而限制融券做空的举措有助于提振市场情绪,限制做空的举措保障了市场公平交易,给缺乏做空手段的中小投资者创造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助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也表示,转融券业务暂停等因素正在助力沪深核心股指企稳调整。美联储降息预期增强、国内转融券业务暂停等或有利于改善市场情绪与人民币汇率压力,沪深核心股指或步入企稳调整甚至反弹期。

  邓默进一步表示,短期而言,当前A股市场估值仍处于高性价比区间,前期超跌且有业绩支撑的上市公司在当前位置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将受益于投资者信心的增强和市场情绪的修复。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水利部副部长王宝恩14日表示,从7月16日开始,我国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7月16日至8月15日),水利系统将全面启动防汛关键期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四预”措施,强化流域水工程统一联合调度,突出抓好水库安全度汛、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等工作。

  王宝恩当日在水利部举行的“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有关情况新闻通气会上说,从历史资料分析,“七下八上”期间,全国洪水多发频发,容易发生流域性洪水。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暴雨洪水等极端突发事件趋多、趋广、趋频、趋强,致灾影响重,形势严峻复杂。

  据介绍,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后,水利系统将全面启动防汛关键期工作机制,防御意识、机制、节奏、措施全面与关键期要求相匹配。实行水利部部长“周会商+局地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部领导逐日主持会商;水利部相关干部职工全面进入防汛关键期工作状态;加密监测预报、风险研判和靶向预警,强化信息报送、调度指挥、指导支持各项措施。

  今年我国旱涝并发,汛情和旱情呈现发生“早”、量级“大”、时间“长”、发展“快”等特点。入汛以来,珠江、长江、太湖、淮河等流域大江大河大湖发生了20次编号洪水,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发生严重旱情。

  “当前,太湖第2号洪水、淮河第1号洪水正在发展,长江第1号、第2号洪水仍处于演进过程中,湖南华容县团洲垸险情后续应急处置还在持续,防御工作须臾不能放松。”王宝恩说。

 

  水利部提醒社会公众、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进入“七下八上”意味着今年防汛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要紧绷防汛这根弦,做好各项防范应对准备工作。(据新华社电)

  总台央视记者 刘颖 董彬 沙千 王丰 付海亮

  29日,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开始上市交易。上市首日交易整体平稳,前来咨询的投资者数量增多。

  记者在证券营业部看到,开盘之后就有投资者专门到营业部开户,咨询特别国债的投资途径。

  投资者 王女士:特意来办理特别国债的开户,因为银行那边没买到,卖得特别火,所以到证券这边来买。买国债特别踏实,可以长期持有,能得到一个稳定收益,同时流动性也很好,可以随时卖出。同时还能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一举多得的好事。

  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由于国债上市开售就销售火爆,最近不少在银行渠道没能如愿购买的投资者,专程来营业部咨询,在证券市场是否能有机会购买。

  平安证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 朱松钧:最近询问特别国债的明显增多,普通投资者可以在证券公司开立证券账户和资金账户,通过证券公司网点或App进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买卖交易,通过普通股票委托菜单即可进行买卖交易。

  从首日的走势来看,新上市交易的20年期特别国债,在早盘出现约0.9%的价格上涨,随后全天价格上涨幅度在0.5%—0.6%左右波动。专家表示,和此前30年期特别国债上市交易首日的短期波动幅度相比,本次20年期特别国债首个交易日走势整体较为平稳。

  华福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徐亮:本次20年期上市交易首日,价格上涨在合理范围内,市场的交易活跃度比较高,整体交易情况还比较平稳。说明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更为理性稳健。20年期特别国债定价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而合理的债券定价有利于完善我国国债债券收益率曲线结构。

  银行渠道购买产品 上市交易需办转托管

  专家表示,在交易国债的时候,投资者需要注意,市场利率水平等因素对债券价格会有所影响。

  我国的国债主要分为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今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都是记账式国债。个人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和记账式国债,如果是持有到期,都可以获得稳定的本息收入。

  两者区别主要为:储蓄国债在存续期内不可上市交易,记账式国债在存续期内可在市场进行交易。

  专家表示,不想持有到期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投资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平安证券北京分公司负责人 朱松钧:银行渠道购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需要通过银行的跨市场转托管,转到证券交易所进行二级市场买卖交易,投资者需要在银行柜面办理相关转托管业务。

  专家提醒,在实际情况当中,利率水平、交易活跃度等因素,都会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价格有所影响,投资者需要理性分析,同时投资者应具有一定的投资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

 

  华福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 徐亮:一般来说,如果市场利率上行,国债价格就会下跌,市场利率下行,国债价格就会上涨。此外,在交易当中,如果投资者购买的价格升高,会降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也就是投资者的实际利息收入会降低。每个债券品种的供应和需求情况,以及交易的活跃度,也都会影响债券价格。投资者在交易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上周,A股市场震荡调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下跌1.15%、1.16%、1.33%。资金面上,北向资金逆势加仓,Wind数据显示,上周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53.05亿元。其中,沪股通资金净流入56.12亿元,深股通资金净流出3.07亿元。北向资金对1401只股票的持股数增加,对其中71只股票的持股数增加超1000万股。上周,北向资金加仓电子行业超51亿元。

  分析人士表示,A股市场短期调整幅度有限,在经历短期震荡蓄势后,中期结构性机会在增加。

  ● 本报记者 吴玉华

  市场震荡调整

  上周,A股市场震荡调整,三大指数均下跌,周线“三连阴”,上证指数守住3050点,创业板指跌破1800点。

  从成交额来看,Wind数据显示,在上周的5个交易日中,A股市场成交额分别为8337.03亿元、7487.90亿元、6913.16亿元、8490.61亿元、7190.04亿元,A股成交额在6月3日和6月6日均出现放量,在其他3个交易日均缩量。

  盘面上,上周价值板块走势强于成长板块,小微盘股下跌明显,上周万得微盘股指数累计下跌10.01%,跌幅远超大盘,而沪深300指数(3532.7123, -41.40, -1.16%)下跌0.16%,走势强于大盘。申万一级行业中,仅有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行业上涨,上周涨幅分别为2.81%、1.09%;其他行业板块均下跌,综合、轻工制造、社会服务行业跌幅居前,上周跌幅分别为7.41%、5.76%、5.65%。

  领涨的公用事业行业中,惠天热电(3.520, -0.17, -4.61%)上周涨逾19%,九丰能源(29.410, -0.83, -2.74%)、新奥股份(20.230, -0.29, -1.41%)、国电电力(5.800, -0.16, -2.68%)上周均涨逾10%。芯能科技(10.730, 0.15, 1.42%)、华电国际(7.130, -0.11, -1.52%)上周均涨逾9%。

  交通运输行业中,海程邦达(16.210, -0.05, -0.31%)上周涨逾17%,中远海控(15.460, -1.72, -10.01%)上周涨逾14%。

  6月10日,A股市场因端午假期休市,从亚太市场来看,日经225指数上涨0.92%,韩国综合指数下跌0.79%。而截至记者发稿时,欧洲股市普遍走低。

  中信建投(20.850, 0.16, 0.77%)证券首席策略官陈果表示,小盘下跌的核心原因是大小盘周期性轮动的背景下,多因素推动市场风格“小切大”。近期,由于增量资金再度转弱,退市新规出台后监管处罚趋严,资金压力和监管压力形成共振,推动了小盘风格走弱。

  北向资金浮亏约70亿元

  从资金面上来看,北向资金上周逆势加仓A股市场。

  Wind数据显示,上周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超50亿元。具体来看,6月3日北向资金净流入15.39亿元,6月4日净流入33.78亿元,6月5日净流出56.80亿元,6月6日净流入67.73亿元,6月7日净流出7.05亿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北向资金持仓市值为2.18万亿元,上周北向资金持仓市值减少约17亿元,计算北向资金上周净流入的53.05亿元,上周北向资金持仓浮亏约70亿元。上周北向资金对1401只股票的持股数增加,对其中71只股票的持股增加数超过1000万股。

  从行业情况来看,上周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7个行业获北向资金加仓,北向资金对电子、医药生物、公用事业行业加仓金额居前,分别达51.95亿元、37.64亿元、32.78亿元;对食品饮料、非银金融、家用电器行业减仓金额居前,分别为30.38亿元、15.88亿元、15.41亿元。个股方面,上周北向资金对长江电力(28.000, -0.31, -1.10%)、北方华创(326.770, 8.38, 2.63%)、晶科能源(8.580, 0.15, 1.78%)、韦尔股份(100.590, 0.45, 0.45%)、中国核电(10.200, -0.20, -1.92%)加仓金额居前,分别为15.25亿元、13.11亿元、13.09亿元、11.91亿元、11.25亿元。对美的集团(64.490, -0.67, -1.03%)、贵州茅台(1570.920, -48.26, -2.98%)、江苏银行(7.770, -0.15, -1.89%)、五粮液(138.850, -3.49, -2.45%)、汇川技术(54.360, -0.01, -0.02%)减仓金额居前,分别为20.53亿元、19.26亿元、15.50亿元、9.78亿元、8.62亿元。

  主力资金层面,Wind数据显示,上周主力资金连续5个交易日净流出,其中6月6日单日净流出超270亿元。行业层面,上周5个交易日申万一级行业均遭遇主力资金净流出,其中电力设备、计算机、汽车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金额居前,分别达93.83亿元、90.67亿元、66.18亿元。

  海通证券(8.120, 0.04, 0.50%)策略首席分析师吴信坤表示,A股资金面方面,下半年长线的稳定型外资还存在明显入市空间,海外环境改善或也有助于推动外资回流。

  调整幅度有限

  在连续震荡调整之后,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7日收盘,万得全A滚动市盈率为16.69倍,沪深300滚动市盈率为12.01倍,均处于历史低位。

  对于A股市场,机构预期乐观。吴信坤认为,近期市场情绪回落已较为明显,当前市场关注或已重回基本面。短期来看,基本面拐点仍需一定时间加以验证。展望下半年,随着后续政策发力下基本面修复趋势确认,增量资金有望回流,市场中枢有望再上新台阶。

  “资金面来看,二级市场减持和IPO募资等股市资金需求端已明显减少,限制了A股调整幅度。”华西证券(6.850, 0.04, 0.59%)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策略分析师李立峰表示,更重要的是,“517”地产新政后一线城市陆续落地相关政策,以及政策层面释放“稳增长、防风险、促改革”的信号,形成市场风险偏好的有力支撑。A股阶段性盘整后有望重回震荡上行,期间高股息红利板块仍是中长期资金配置的重要方向。

  华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邓利军表示,A股短期调整幅度有限,节后可能开启修复行情。第一,经济和盈利延续弱修复趋势。第二,流动性方面维持宽松,节后外资、融资可能季节性回流。第三,风险偏好方面,国内政策宽松节后大概率延续,仍有望支撑市场情绪。节后修复行情下建议均衡配置低估值红利和TMT、核心资产等成长板块。

 

  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认为,A股市场在经历短期震荡蓄势后,中期结构性机会在增加,建议围绕基本面信号及政策方向布局。中期建议关注高景气持续的出口制造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盘龙头以及涨价有望延续的上游资源品板块等,红利策略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美联储青睐的通胀指标将于今晚重磅来袭。经济学家预计,美国2月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6%、环比增长0.3%;3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将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0.3%。

  不过,有分析人士警告称,不要指望通胀情况会好转多少,通胀存在上行风险。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经济学家Dan North表示:“过去三个月的PCE和核心PCE已经走错了路。它们实际上在上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美联储坚定地说离想要达到的目标还很远的原因。”他预计,3月PCE和核心PCE环比涨幅都将达到0.4%。

  汽油价格上涨预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而运输服务和金融服务将推高整体PCE数据和核心PCE数据。此外,住房成本依然居高不下。Dan North表示,虽然部分市场状况已经走软,尤其是美国部分地区的租金,但这些因素尚未体现在PCE和CPI的计算中。

  Mott Capital Management投资集团负责人Michael Kramer也认为,即将公布的通胀数据存在上行风险。他表示:“虽然对PCE的预测没有任何令人担忧的地方,但坊间证据表明,这些预测可能过低,第一季度的通胀上涨更为强劲,3月的价格上涨加速。”

  Michael Kramer表示,如果PCE数据和第一季度GDP都好于预期,那么两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会来到5.25%,“2024年降息的希望可能会彻底破灭,重新加息可能会被纳入讨论”。然而,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为1.6%,远不及市场预期的2.5%,较去年四季度的3.4%大幅放缓。与此同时,美国第一季度核心PCE物价指数年化季率初值为3.7%,增幅高于预期,表明通胀仍具粘性。

 

  Independent Advisor Alliance首席投资官Chris Zaccarelli表示,周四公布的数据为一些人敲响了警钟,“这份数据是最糟糕的——经济增长放缓,而通胀压力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