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5日早间消息,特斯拉(267.7, -0.72, -0.27%)公司CEO埃隆-马斯克当地时间周日晚在一条推特(34.37, -0.21, -0.61%)评论中表示,特斯拉未来一年产量将超过50万辆。

 

  马斯克在一位名叫“Martin god of mars”的网友的推文下面发表评论称:“地球上有25亿辆轿车和卡车。即便取代其中的1%也将需要每年生产2500万辆(电动)汽车。特斯拉未来12个月内将生产超过50万辆汽车,但这也只是2500万辆的2%,是全球汽车总量的0.02%。汽车行业发展缓慢->需求大于供应。”

北京时间12日消息,美国打车软件巨头优步(Uber)周四提交IPO申请,招股书显示,谷歌(1204.622.460.20%)母公司Alphabet持有该公司的5.2%股份。

  此前有报道称,优步将通过此次IPO寻求高达1000亿美元的估值,这意味着Alphabet的持股将价值约52亿美元,其6年前对优步2.58亿美元的投资将升值约20倍。尽管从现在到IPO六个月后股票解禁,这一数字可能大幅波动。

  谷歌正成为打车软件热潮中的大赢家之一,尽管一旦其无人驾驶汽车上市,该公司就将被视为这一领域的潜在竞争对手。

  谷歌2017年还通过其后期投资部门CapitalG向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61.010.891.48%)投资5亿美元。随着Lyft的上市,截至周四收盘,谷歌持有的该公司5.3%股份价值7.83亿美元。

  作者:老喵

  

QQ空间

4月10日消息,京东到家对外宣布,携手屈臣氏、万宁、名创优品、优贝施、林清轩、自然共和国、花印等30余家美妆、家居类连锁零售商,正式开启“家居时尚”频道。据悉,目前,已有超过4000家美妆家居类门店上线京东到家,为全国近50座城市的消费者,提供家居百货、个护美妆等商品1小时送达服务。

 

  截至目前,京东到家已形成了超市便利、生鲜果蔬、烘焙蛋糕、鲜花绿植、医药健康、家居时尚六大核心服务品类,平台门店数量超过10万家。

  据悉,今年以来,京东到家在家居百货领域,木槿生活、生活无忧、ABS爱无忧、可多家居、宜卡家居等商家陆续上线;在个护美妆领域,与林清轩、优贝施、花印等国内连锁零售商达成合作,还牵手韩国美妆品牌店,聚集品类商家超过30家,正式开启“家居时尚”频道,全国上线门店数量达4000家,覆盖近50座城市。

  达达-京东到家创始人兼CEO蒯佳祺表示:“京东到家四年来始终专注于即时零售的发展,以全品类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家居时尚,作为与平台主要用户群体最为契合的品类,是今年重点提速发展的方向。除此之外,京东到家也将与母婴幼儿、海鲜水产、酒水茶叶等更多连锁专卖店达成合作,开拓并精细化运营更多品类,为消费者打造即时消费的全品类商城。”

  谈及与京东到家的合作,名创优品MINISO信息科技中心副总裁马玉涛表示:“与京东到家携手合作一年多以来,名创优品成功孵化了O2O新项目并取得重大突破,也得益于京东到家在O2O领域的合作与扶持。未来希望双方能够在O2O领域有更加深远的合作和协作,名创优品也愿与京东到家携手前行,深化线上线下融合,稳扎稳打,再创佳绩。”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京东到家经过4年的发展,注册用户超过7400万人,已覆盖全国67个主要城市,用户以25岁-40岁白领女性占比最高,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比高达71%。

  作者:宋星

  

微信

4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就在打车平台Uber提交上市文件前夕,其竞争对手Lyft股价大跌近11%。

 

  知情人士称,Uber在即将进行的IPO(首次公开招股)交易中将寻求获得最高1000亿美元的估值,这一金额低于此前预期。

  知情人士称,Uber将潜在IPO发行价区间设定在每股48美元至55美元之间,Uber将通过IPO交易发行约100亿美元股票,最早将于本周四公开提交IPO招股书。

  Uber竞争对手Lyft已于上月末上市,发行价定为72美元。不过,Lyft上市后股价表现并不好。周三收盘,Lyft股价下跌10.85%至60.12美元,总市值约171.87亿美元。Lyft盘中最低跌至59.75美元。

 

  Lyft于2012年由John Zimmer和Logan Green创立,比其竞争对手Uber晚三年。Lyft 2018年收入达21.6亿美元,高于2017年的10.6亿美元。Lyft去年净亏损扩大至9.113亿美元,2017年净亏损6.883亿美元。

 人民日报 李 拯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民生,维护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保障房姓‘公’,把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群众”

  北京市住建委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既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也积极顺应群众期待,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

  来到位于北京丰台的阅园四区公租房,记者目睹了人脸识别系统的精准:住户抬头刷脸就能自动打开闸门,一位中年人驾驶摩托车想直接进小区,却因识别失败不能进入,询问之下才知道,他并不是公租房小区的住户,需要刷身份证才能进入。人脸识别系统就像无形的门神,守护着公租房小区的安全。

  在公租房装人脸识别系统有什么好处?随机采访几位大爷大妈,回答最多的就是安全,“不像以前一样谁都能随便进”。其实,在普遍的安全感之外,人脸识别系统更提供了一种公平感,目的也正是要维护公租房的公平分配。以阅园四区为例,公租房的月租金只有周边商品房的一半,这样的价差使得转租转借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如何有效治理公租房转租转借,如何确保保障房公平分配,成为城市治理者面临的一道考题,也成为各地普遍关注的治理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北京市住建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邹劲松有切身体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身就是一种民生,维护保障房分配公平是保障房管理的生命线,必须确保保障房姓‘公’,把资源分配给真正需要的群众。”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之后,只有录入系统的住户才能刷脸进入,而那些通过转租转借混进来的人则难以蒙混过关。目前,北京已经在68个公租房项目中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未来将在全市公租房项目中全面铺开。覆盖之广,力度之大,反映了城市治理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和勇气,也为确保保障房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治理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智能化”作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内容,北京市住建委开创“互联网+保障房管理”的治理思路,探索“人防+技防”的治理方式,正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北京郭公庄家园公租房,电梯里装上了“智慧云梯”,实时向住户提供信息服务;人脸识别系统还能提供大数据服务,可以实时监测那些常年不出家门的老人,为这些老人提供精准养老服务;北京市住建委线上办公体系不断完善,申请保障房只需要在网上办理手续,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可以说,运用科技手段优化城市治理,有利于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解决城市的治理难题。

  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把科技融入治理,更体现在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实现标本兼治、科技强治和社会共治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保障房管理模式。保障房管理是政府职责,如何能够把职责做到最优化?北京市专门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一方面,保障房中心凭借政府注资撬动起千亿级的社会融资,激发了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另一方面,保障房中心以市场化方式经营保障房,实现了融资多元化、建设标准化、分配精准化、管理规范化。运用市场杠杆,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既深入贯彻中央精神,也积极顺应群众期待,用治理现代化实现党心民意同频共振。

  在北京市采访保障房建设,感受最深的是“情怀”和“担当”两个词。北京市住建委保障房使用监督处处长林妍艳自豪地谈到自己的同事,“很多人从外面考进来,就是想做一份为百姓利益服务的工作。”这份为民情怀,正体现着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彰显着城市治理者放眼长远的胸襟。邹劲松多次提到,“三分建,七分管,建是短期的,管是长期的,建设体现敢于担当的力量,管理体现施之长远的智慧”。有为民情怀,有担当精神,有治理智慧,我们就能让更多人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也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