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家居
近日,成都一市民反映,自己带着6岁的双胞胎孩子乘坐地铁时,被地铁工作人员告知,一名家长只能带一名身高1.3米以下的小孩免费乘地铁,另一名小孩则需买票。当地交通部门表示,将结合《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修订工作,研究改进和优化。
这样的问题并非个例。比如,在不少公共景点和游乐场所,都存在一名成人只能免费携带一名儿童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无论是从保障儿童福利的层面,还是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行后,都显得不太合时宜。
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落地,家长们“拉大抱小”的出行将成为普遍现象。“一名成年乘客只能免费带一名儿童”的规定已经到了亟需调整的时候。允许一名成年乘客免费带两名儿童乘车,这不仅关乎二孩家庭的权益,更是社会公共服务换位思考的重要体现。
当老规矩遇上新情况,相关部门须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变化,对那些陈旧滞后的社会政策及时调整改进。
值得肯定的是,上海、广州等地结合全面二孩政策,“考虑到乘客的现实需求”,将一名成年乘客携带免费儿童的人数从一名调整为两名,并收到积极的效果。希望有更多城市能以此为借鉴,改变以往“一名成年乘客只能带一名儿童乘车”的规定,让家庭的“第二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享受到同等的民生福利。
儿童免票不能有“取”有“舍”,“二孩时代”不能沿袭“一孩规矩”。期盼越来越多“二孩家庭”的孩子们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和待遇。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家居
一场大范围的疫苗应急接种正在全国范围内紧张有序地进行着。针对新冠疫苗接种后的八大谣言,广东省疾控中心组织专家以权威可信的知识与研究进行辟谣。
谣言1:打新冠疫苗前吃好饭喝足水,能避免不良反应。
真相:疫苗的不良反应与疫苗的生物学特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有关,与饮食无关。但专家也建议,尽量避免空腹接种疫苗,主要是避免出现低血糖症状。
谣言2:打完新冠疫苗后,喝2000毫升的水,能避免不良反应。
真相:适量喝水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前提,但与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无直接关系。短时间内过量喝水,容易导致机体不适。
谣言3:打完新冠疫苗,当天不能洗澡。
真相:可以洗澡。不过专家提醒,要保持注射部位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
谣言4:打完新冠疫苗后,不能运动,否则会降低机体免疫力。
真相:打完疫苗后可适度运动,不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不过,建议避免剧烈运动,这是为了不因为运动过度而让身体不适。
谣言5:打完新冠疫苗后,一周内不能喝酒、喝咖啡、喝茶,不能吃海鲜、牛肉等。
真相:接种疫苗与饮食没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接种前还是接种后,都可正常饮食。专家建议,为了保持身体健康,避免饮酒,避免吃平常就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谣言6:打完新冠疫苗就有了抗体,就能摘口罩了。
真相:错了!对于个人来说,任何疫苗的保护效果都不能达到100%,并且产生保护性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且各人略有差异。因此,接种新冠疫苗后,仍然需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措施。
对于群体来说,在没有形成免疫屏障的情况下,新冠病毒还是容易传播的,为了防止感染,在全球疫情还没有结束之前,建议民众打完疫苗后,继续做好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这“防疫四件套”。
谣言7:新冠病毒变异了,疫苗可能是白打了。
真相:从全球对新冠病毒变异的监测情况看,目前尚无证据证明病毒变异会使现有的疫苗失效。虽然病毒一直在变异,但到目前为止,它的临床特性并没有改变。
目前科学家发现,国产疫苗对部分国外变异新冠病毒仍有效果,即使预防轻症的保护效力有所降低,但预防重症的保护效力仍旧比较高。
总之,病毒变异是正常现象,不能因为病毒变异,就对疫苗接种没有信心。
谣言8:疫苗接种后,保护期只有半年。
真相:目前只有半年的疫苗接种后数据,而不是“只能保护半年”。
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目前通过接种者抗体水平监测,大概是6个月以上。这是目前监测到的抗体水平时间,不代表免疫只有这些时间,并且,抗体也不是唯一衡量疫苗保护的指标。
专家特别指出,目前关于疫苗的免疫持续性研究还在持续观察中。而针对率先接种过疫苗的“先锋队”研究发现,接种者目前已经获得了9个月的抗体监测数据。专家们也在继续加强监测,疫苗更长期的保持效果需要做进一步观察。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家居
原标题:《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 极端天气和疫情形成双重打击
当地时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20年极端天气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给数百万人造成双重打击,与疫情有关的经济衰退未能抑制住气候变化驱动因素和不断加速的影响。
《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记录了气候系统指标,包括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的陆地和海洋温度、海平面上升、融冰和冰川后退以及极端天气。报告还强调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迁移和流离失所、粮食安全以及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报告指出,尽管出现了具有降温作用的拉尼娜事件,但2020年仍是有记录以来三个最暖的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约高1.2摄氏度。自2015年以来的六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世界气象组织于1993年发布首份气候状况报告距今已有28年,当时发布报告是出于对可能产生的气候变化的关注。虽然此后对气候系统的理解以及计算能力都有所提升但基本信息未变,现在我们有了28年以上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出了陆地和海洋的温度显著上升及其它变化,比如海平面上升、海冰和冰川融化及降水模式变化。这突出说明了以支配气候系统行为的物理定律为基础的气候科学的稳健性。”
在当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共同发布了这份世界气象组织的旗舰报告。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表明,我们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了。气候正在变化,其影响已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太大的代价。今年是行动之年。各国都需要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需要在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提交其有雄心的国家气候计划,到2030年共同将全球排放比2010年水平减少45%。各国需要立即采取行动,保护人类免受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
根据该报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灾害增加了新的不利作用,对人类健康和福祉产生了广泛的综合影响。人员流动限制措施、经济衰退以及对农业部门的破坏均加剧了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对整个粮食供应链的影响,加大了粮食不安全性并阻碍了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疫情还破坏了天气观测并使减轻灾害风险工作复杂化。
报告还阐明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相互关联事件的级联链给实现许多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风险。这些方面都会促使目前的不平等加剧或恶化。此外,有可能出现反馈循环,预示出会持续产生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
《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已于4月22日至23日领导人气候峰会之前发表,并更新了此前发布的临时报告。(总台记者 张婧昊)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家居
原标题:北京地铁预约进站试点一年,人均每天省时3.5分钟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降低地铁客流密度,控制地铁车厢满载率,减少乘客排队进站时间,北京推出“地铁预约进站”服务模式。记者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获悉,预约进站试点实施满一周年,累计服务117万人次,乘客累积节约4万个小时,每日人均节约3.5分钟。研究预约数据发现,57%的乘客乘坐地铁时间可以调节。
预约进站总履约率为75%
预约进站首批试点车站包括昌平线沙河站和5号线天通苑站,于2020年3月6日正式开展试点,此后又于4月29日将6号线草房站纳入试点范围。
试点以来,地铁预约进站整体运行平稳,进站秩序良好,乘客接受度较高。截至2021年3月5日,预约系统总注册用户11.7万人,其中活跃用户数5.4万人。一年期间,累计预约155万人次,实际预约进站117万人次,总履约率为75%。日均预约进站量5500人次,日最高预约进站6600人次。
经过长期监测,对各试点车站预约通道与非预约通道进站时间对比分析,试点期间的每日高峰时段,预约乘客人均预约进站时间节约3至5分钟,每日总计节约进站时间约240小时,与2019年常态相比,预约节约进站排队时间效果更为显著,平均每人节约10至20分钟。
根据乘客意见,技术团队改进了预约进站模式,针对常旅客优化预约方式,在“一日一约、先约先得”预约规则的基础上,推出自动预约功能。乘客在完成当日进站后,即可收到自动预约第二天同一时段的消息推送,乘客按照推送消息操作即可直接预约下一日进站名额,节约了用户的操作步骤和时间。
沙河站预约进站核验设备原为可移动式,该类设备较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强光条件下验证提示不明显,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因此,于2020年9月将设备更换为固定闸机,提升了乘客进站体验。
沙河站早高峰预约人数占比15%
各站在预约进站试点期间,并不影响未预约乘客正常进站乘车,而是在原有进站通道基础上增设预约进站通道。其中,天通苑站预约通道为混合通道,设在B入口,核验点位于地上二层;沙河站预约通道为单独通道,与核验点均设在A2入口。草房站预约通道为混合通道,设置在B口,预约查验点位于B口地下层。
统计数字显示,沙河站6月初早高峰进站客流已恢复至常态2.7万人次,8月份后持续攀升稳定至3.1万人次。由于设置单独预约进站通道,效果较好,预约进站量和履约率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目前日均预约乘客稳定在5500人次,日均预约进站4500人次,受制于预约通道能力,进站人数长期保持此水平,约占早高峰进站人数的15%,峰值为4-5月份,占比19%。
天通苑站受制于车站条件,未设置单独预约通道。受通道能力限制,目前预约进站量稳定在每日1000人左右。草房站尚未采取限流措施,乘客无需预约,预约进站将作为一种辅助措施,待限流时启用。
57%乘客乘坐地铁时间可以调节
为更好的了解预约乘客出行特征,研究团队对预约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用户进行回访调查。研究发现,57%的乘客乘坐地铁时间可以调节。其中,约63%的乘客弹性时间范围集中在5至15分钟,即约三分之一的乘客可以接受提前或错后5至15分钟乘坐地铁。同时,预约乘客已基本形成预约习惯,75%的乘客每天使用。
实施预约后,确实有一部分乘客的出行习惯被改变。通过对预约试点前后乘客的出行习惯对比分析发现,预约可以有效地调节出行者出发时间,缩短进站时间。在受访者中,42%的乘客预约后的出发时间晚于预约前,77%的乘客因预约后不用排队而缩短了进站时间。
从乘客在实施预约之前的排队时间分布来看,36%的乘客常态经历15分钟以上的站外排队,21%乘客经历10至15分钟站外排队,20%乘客经历5至10分钟站外排队,仅有10%的用户未经历站外排队。预约用户在体验过预约进站后,高峰时段平均可节约10分钟排队时间。
研究团队还发现,沙河站通过预约通道进站的乘客构成中,来自于过去其他进站口的乘客占比为44%。说明预约通道使周边近一半乘客从普通进站口转移到预约进站口。这说明通过适当的管理手段,乘客愿意改变原有出行习惯。经过回访,用户对预约服务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88%乘客认可预约出行服务,愿意继续使用预约出行。很多乘客提出建议,希望将预约进站推广到其他站点。
- 详细资料
- 分类:汽车家居
原标题:顺风车独大 嘀嗒上市半年无果
来源:北京商报
递交招股书已半年,嘀嗒上市还没有实质进展。4月13日,嘀嗒更新了招股书,2020年嘀嗒总营收7.9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3%,仍主要由顺风车业务贡献。虽然顺风车业务营收占比更大,毛利率进一步增长到87.3%,但上升空间令人担忧。
2018-2020年顺风车平均收费率从4.1%增至8.7%,2020年嘀嗒私家车车主增至1080万名,顺风车搭乘次数却出现下滑。艾媒数据显示,2021年2月嘀嗒月活用户规模429.36万人,排在滴滴、哈啰、美团单车之后,与前三名差距不小。半年前嘀嗒赴港递交招股书之时,滴滴、哈啰的上市节奏还不够紧凑,但嘀嗒没能趁机拿到移动出行第一股,在业务更多元化的同行面前,嘀嗒营收单一的问题被放大。
上市申请重回原点
2020年10月,嘀嗒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时,业内人士虽感意外,但按流程来看普遍认为嘀嗒会成为国内移动出行第一股。等待半年,等到嘀嗒上市申请失效,却没有等到嘀嗒上市的下一步。
2021年4月13日,嘀嗒向港交所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披露了2020年财务数据,算是这半年上市路上唯一的大动作,但这一动作多少有点无奈的味道。
针对重新递交招股书,嘀嗒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是正常流程。”接近嘀嗒的人士进一步向北京商报记者解释,“嘀嗒是2020年10月8日向港交所递交的IPO招股书,于上周失效,因为有效期是半年。目前嘀嗒已经重新提交了招股书,这都是正常流程,招股书是半年需要更新一次,不影响整体流程的”。
巧合的是,就在嘀嗒招股书失效、重新递交的时间段,两家移动出行代表企业也先后被曝上市进展。4月10日,有报道称,滴滴已经秘密递交美国IPO申请,最早7月在纽交所上市,寻求700亿-1000亿美元估值,并已委托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此次IPO的主承销商。就此,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了滴滴相关人士,并未得到回应。
坊间还有哈啰上市的传闻,比如“哈啰计划于2021年赴美IPO,募资金额20亿美元”,哈啰相关人士对此也未予回应。
其实早在几年前,有关移动出行上市的消息就开始风传,一直到嘀嗒递交招股书,才有了真实感。
对于当下网络出行企业上市竞速,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哪家上市更快一些?这个不好说,因为是程序问题。不过嘀嗒的问题更大,要么是财务问题,要么路演不顺利,没人愿意当基石投资人,恐怕不能抢跑了”。
顺风车服务费率继续涨
尽管嘀嗒上市进展停滞不前,但更新后的招股书还是透露了不少企业运营信息。在第一版招股书中,嘀嗒仅披露到2020年前三季度数据,更新后的招股书数据截至2020年底。
2020年,嘀嗒总营收7.9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3%;按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算,经调整利润总额3.4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7%。
按业务划分,嘀嗒的营收由三部分组成,顺风车平台服务、出租车网约服务、广告及其他服务。2018-2020年,顺风车平台服务都是嘀嗒营收贡献最大的板块。2020年这一业务营收7.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2.3%,营收占比从2018年的66.3%增至89.2%。
嘀嗒在招股书中解释,“我们提供顺风车平台服务所得收益大幅增加,乃主要由于我们促成的顺风车搭乘次数及交易总额以及我们的服务费率大幅增加所致”。
根据招股书,2020年嘀嗒顺风车平台服务毛利率87.3%,高于2018年的51.8%和2019年的83.1%,是三个业务板块中毛利率最高的一个。2018-2020年,顺风车业务的平均服务费率分别是4.1%、6.3%及8.7%。
北京商报记者从其他顺风车平台了解到,8.7%已经接近行业收费率上限。对于收费率会否继续上升,嘀嗒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应,“我们不方便做相关评论”。
按照招股书透露的信息,“我们对每笔城市内行程交易所收取的服务费的最低费用及最高金额分别是1元及10元”。“也就是说,顺风车收费率的上限是每单10元,顺风车搭乘次数是顺风车平台服务营收的重要指标。”比达咨询分析师李锦清说。
但在2020年四季度,嘀嗒顺风车搭乘次数4310万次,同步减少21.2%,环比减少1.8%;而在2018年和2019年同期,嘀嗒顺风车搭乘次数不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均是正增长。
新版图扩张缓慢
和顺风车业务相比,嘀嗒的出租车网约服务更新。
智慧出租车服务是嘀嗒在2017年推出的板块,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0年12月31日,嘀嗒拥有合共72.1万名认证出租车司机,占全国所有出租车司机约25.9%。2019年、2020年,嘀嗒从智慧出租车服务获得的营收分别是630万元及3890万元,是嘀嗒2020年增幅最大的板块,营收占比也从2019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4.9%。尽管该数据仍低于广告及其他服务1个百分点,但按照现在的营收增速,出租车业务在2021年成为嘀嗒第二大营收来源几乎没有悬念。
根据半年前披露的招股书,嘀嗒在86个城市提供网约出租车服务,与4个城市达成智慧出租车服务合作,嘀嗒对每次网约出租车行程的服务费设有特定上限,视地点而定。2019年平均服务费率是4.9%,2020上半年是5.9%。
更新后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嘀嗒在中国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西安地方交通部门及出租车协会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并准备将合作复制至沈阳、徐州、南京、杭州及中山等其他城市。不过,嘀嗒相关人士并未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上述合作复制计划的具体落地时间。
有关服务费,滴滴的出租车网约服务在34个城市促成的出租车搭乘向司机收取服务费,2020年平均服务费5%,这较2020上半年的5.9%有一定下滑。
“移动出行企业对出租车行业的渗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和顺风车业务相比,短时间内在营收上较难起量,其他同行的新业务一般直接to C,更快出成绩。”李锦清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