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原标题:人口第一大省广东十年变迁:总量增长1453万,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临近年末,各地即将出台全年经济数据,与此同时,人口数据也引起广泛关注。
人口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生育政策,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广东既是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生育大省、劳务输入大省。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最近十年的广东常住人口变化情况发现,最近4年,广东省的常住人口增量均超过了100万,一方面这得益于出生率的增长,另一方面则是外来人口流入加快。
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总量达到11346万,继续位居全国之首,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13%,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人口密度为全国的4.35倍。
如果在世界范围内按照人口来排名,广东大约能排在第12位,人口数量低于日本,远超过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但在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广东也将面临人口红利消退的挑战,如何应对?在内陆省份经济加快发展吸引人口回流的情况下,广东还能否持续引来“孔雀东南飞”?
广东人口出生数量超山东
2018年,广东省的出生率为12.79‰,在全国省市区中排名第八,排在前七的分别为海南、青海、广西、江西、宁夏、山东和福建。
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王金营认为,各地生育率与发展水平相关。越是发达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普遍来说,城市人口生育意愿相较于乡村要低一些。
某种程度上,广东算得上是一个“特例”,2018年,广东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省市第一,城镇化率也达到了70.70%,是除上海、北京、天津直辖市以外首个城镇化率突破70%的省份。
横向对比,GDP总量排在第二的江苏省,2018年出生率为9.32‰,与广东大概相差了3.5‰。同样被视作富庶之省的浙江,2018年出生率为11.02‰。此外,北京和上海的出生率分别仅为8.24‰和7.2‰。
从绝对数量来看,广东2018年出生人口为143.98万人,总量在全国省市区中位居第一,超过了生育大省山东。
广东省人口和就业处在《2018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省人口自然增长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人口出生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85个千分点;二是人口死亡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比全国平均值低2.58 个千分点。
从年龄分布来看,0-14周岁1949.24万人、15-64周岁8418.73万人、65周岁及以上的978.03万人,分别占常住人口总量的17.18%、74.20%和8.62%。总体而言,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征,人口红利尚存。
但这并不意味着广东可以高枕无忧。要想保持人口良性再生产、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有必要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2016年,广东人口出生率为11.85‰,2017年升至13.68‰,但到了2018年出生率又出现了下降。
全面二胎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渐释放之后,广东如何持续提升居民的生育意愿?
2018年印发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鼓励按政策生育的制度环境,强化公共服务的资源支持等。具体措施包括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合理规划配置儿童照料、学前和中小学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
深圳一家金融机构人力资源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担心育儿成本高之外,对于职业女性而言,如果在产后能够更好地重返职场,将会很大程度降低她们的顾虑,而重返职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婴儿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
今年8月底,广东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婴幼儿托育服务规范》和《早期教育机构管理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领域的空白。
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
从广东省近十年的人口数量变迁来看,从2015年起,常住人口的年增量回到了百万量级,并且有逐年加快之势。
排除自然增长人口的影响之后可以看到,外来流入人口的数量在持续增长,从2015年的52万,到2016年和2017年的69万,再到2018年的84万。
2015年恰是各地开始争夺人口的年份,广东诸多城市称得上行动迅速,包括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在内,多个城市的户籍政策陆续放宽。
《2018年广东人口发展状况分析》指出,随着广东周边省份的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外来人口进入广东的数量将会有所减少,回流的情况也将会逐渐增多,要及早做好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应对工作。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珠三角城市率先感受过用工荒的压力,所以在人口政策方面表现得更宽松。
而关于人口问题,除了数量之外,另一个更重要的关注点是人口结构和素质。
《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提出,人口发展要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多措并举转变,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同时,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实现人口与技术、产业、公共服务、社会就业良性互动。
事实上,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有关数据显示,尽管广东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优于全国水平,但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就业人口占比却低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分别比江苏、浙江两省低3.53个和1.82个百分点。
但近几年各地的人口争夺,主要吸引的是以大学毕业生为主力的年轻劳动人口,一方面,这将延缓当地人口红利的消退,年轻群体的增长还将有助于提升生育率,另一方面,高学历人才的引入将有效改善人口素质结构。从这些角度来看,广东又是争夺“人才红利”的赢家。
以深圳为例,2016年4月,深圳一位官员曾透露,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4%,低于其他一线城市。但到了2018年,深圳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510万,占同期常住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39%。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人才的平台和载体主要有三类,好的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靠它们来容纳和吸引人才。
对于广东而言,企业的引才效果尤为显著。近日,一份针对42所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指出,有17所学校毕业生的最大流向地是广东省,而流向北京、浙江和上海人数最多的学校分别只有7所、3所和3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上海交大2018年就业人数10人以上的单位(非医疗)中,排在前十的有4家是广东企业;复旦大学2018年毕业生赴重点单位签约的前十名单位里,广东企业占了5席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原标题:苹果旗下又一爆款 Airpods Pro耳机美国全网售罄)
圣诞假期还没开始,苹果公司新款AirPods Pro耳机已经在美国全网售罄。这意味着,苹果公司又创造了一个爆款产品。
据媒体报道,Wedbush的分析师Dan Ives曾在11月就预见到了这一情况。他说,AirPods Pro是“黑色星期五和假日季节的明日之星”,产品将面临供不应求的情况。
他当时预计,苹果公司将在2019年出货6500万台AirPods,到2020年可能会出货8500万至9000万台。(该数字包括更便宜的“常规” AirPods机型。)
Airpods Pro在11月就在苹果商店售罄。但当时,AirPods Pro仍在网上和许多其他零售商(包括Target,沃尔玛和Best Buy)有货。而现在,美国主要零售商的官网都显示,AirPods Pro已经售罄。
此前据媒体报道,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苹果正在将其AirPods Pro的产量提高一倍。
10月底,苹果在官网正式上架了新一代AirPods无线耳机AirPods Pro。AirPods Pro采用入耳式设计,拥有IPX4抗汗防水等级,配备主动降噪,支持通透模式和自适应均衡功能。由于外形的变化和功能的增加,内置的H1芯片设计也不同于前代AirPods,并增加了内向式麦克风和力度传感器,操作手势也比AirPods更多。
其中,最受关注的功能为主动降噪。与其他耳机的主动降噪技术类似,AirPods Pro上的外向式麦克风会检测外部声波,并生成相当的抗噪声波将其抵消实现降噪。同时,耳机的内向式麦克风会检测你耳内是否有多余的声波,并同样生成抗噪声波进行抵消。
近日,一份新的研究报告预测,AirPods季度收入将很快超过40亿美元,打破iPod在2007年鼎盛时期的季度收入。Asymco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预计,AirPods下个季度可能会超过iPod的峰值季度收入,也就是40亿美元。Asymco还认为,苹果可穿戴设备的同比增长将超过50%。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原标题:Chinese 5G sparks gold rush for Japan’s masters of materials)
网易科技讯 12月1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随着华为和中国政府大举押注5G,日本的一些不知名的材料供应商将从中获利。
11月下旬的一天,十几名身穿黑色西装的日本商人齐聚东京,听华为高管讲述一个新生的利润丰厚的行业:5G。华为董事长梁华告诉他们,中国正在以多快的速度部署闪电般的5G网络(远远早于计划),涉及的商机究竟有多大。
在来自富士胶片、索尼和三菱重工等企业和高校的高管们和研究人员面前,梁华抛出了一连串令人瞠目的数字,并承诺“与日本合作进一步发展我们的供应链”。
中国将在5G市场上超越美国,也将从日本那里获得很多好处。反过来,日本供应商们也将在中美竞争中抓住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华为已经稳步地将采购工作转移到其他地方,日本已经从中受益。梁华表示,今年1月至9月,华为在日本共计投资了7800亿日元(约合72亿美元)——比去年多600亿日元——并暗示未来还会有更多投资。
就日本供应商而言,它们正在提高产量,为即将到来的5G热潮做准备。它们很多都是默默无名的企业,但它们所提供的材料和零部件对于华为等大品牌而言不可或缺。
德山公司(Tokuyama)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成立于1918年,控制着全球75%的高纯度氮化铝市场。氮化铝是用于防止半导体过热的散热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对其位于日本南部的一家主要工厂进行扩建,以期在明年4月能够将产能提高40%。
德山总经理Yoshiyuki Yamamoto正寄望于市场需求的激增,尤其是来自数据中心的需求。“5G将增加数据消耗,”他说道,“因此,业界对半导体和散热材料的需求将会增加。”
事实上,他认为5G只是一个更大的订单热潮的开始。毕竟,从汽车到空调,所有东西都将配备芯片,支持联网。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达到1067亿美元,较上一季度增长8.2%。
Furuya Metal是日本的另一家小众供应商。世界上90%的铱化合物都产自该公司,中国京东方、韩国三星电子和LG电子出产的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的磷光材料少不了该类材料。
主流智能手机制造商已经纷纷采用了高分辨率的OLED面板,据Furuya Metal主管Kazuo Oishi预测,得益于超快的5G视频串流,这种屏幕将会变得更受欢迎。他表示,“过去一年,公司销售额取得了大幅的增长。”
该公司没有提供详细的数据,但它表示,包括铱化合物在内的化工产品销售额较2017财年增长了一倍。
日本券商SBI高级分析师Masami Sawato表示,在为国内曾辉煌一时的芯片、显示器和成品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提供服务期间,日本材料供应商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今,终端产品正被来自中国和韩国的产品所取代,但关键材料仍在日本。”
该分析师补充称,今年日韩之间的外交争端更加突显了“日本供应商的主导地位”。由于来自日本的进口材料受限制,韩国只能仓促应对,声称要投入近8.5亿美元,以期在国内自主开发生产关键的半导体材料。
日本政府对光敏阻剂、氟化氢和氟化聚酰胺的出口限制已对一些国内企业造成了伤害,但德山公司的山本和其他的一些人表示,这对他们的业务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动荡已经有所缓解。
日本零部件制造商也准备从中国对5G的投资中获益。
村田制造所总裁Tsuneo Murata最近在接受《日经亚洲评论》采访时表示, 5G基站产品“需求高于预期”。该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层陶瓷电容器(以下简称“MLCC”)供应商,该材料是存储和释放电力的微小组件,用以确保电信设备中电力的平稳流动。
排在村田和三星之后的第三大MLCC制造商太阳诱电(Taiyo Yuden)已投资100亿日元来提高产能。今年3月,该公司开设了第三家MLCC工厂,目前正在建设另一家工厂,将于明年春季投产。
“过去几年,我们每年都以10%的增速提高产能。” 太阳诱电的技术营销经理Mike Tanahashi表示,“但我们仍然担心,随着市场需求预计将会大幅增长,我们可能会无法供应足够的MLCC。”
据该公司称,在过去的8年里,用于智能手机的电容器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三星首款5G手机Galaxy S10 5G等高端手机拥有约1300个电容器,比4G手机多出30%。
Mike Tanahashi指出,“在5G的推动下,可以储存更多电力的小型电容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只有少数供应商能提供如此高性能的部件。”
所有迹象都表明,中国将需要大量那样的零部件,而且很快就会需要。
尽管韩国和美国率先开通了5G网络,但它们的覆盖范围有限,而中国正在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它们。今年6月,中国政府发放了5G牌照,比原计划提前了几个月,允许三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10月推出服务。
这三家公司在第一个月便获得了900万名5G用户。据总部位于伦敦的行业组织GSMA预测,到2025年,中国预计将拥有6亿5G用户,占全球总数的40%。
当然,这背后将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
中国移动预计将为5G手机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补贴,以鼓励用户升级手机。该公司还计划设立一个价值逾200亿元人民币的5G基金,以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高盛估计,到2025年,中国在5G领域的投资将超过1500亿美元。
华为的梁华认为,该项技术将会早早得到广泛的普及。他告诉日本听众,5G渗透市场的速度将会是4G的两倍,将在3年后而不是6年后站稳脚跟。
另一家不太知名的日本公司安立 (Anritsu)也已经从中获得了回报。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测量仪器被用来检测5G设备是否正常运作,对于华为和高通等公司来说,该类产品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今年上半年,由于中国需求飙升,安立的营业利润飙升90%,至66亿日元。
“中国的举动向美国展示了其推进5G发展的决心。”安立首席执行官Hirokazu Hamada对《日经亚洲评论》表示。他说,“对中国来说,5G是一个国家级项目,他们不能在这场技术主导地位的竞争中落败。”
IHS Markit高级分析师Mitsue Oba也认为5G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的“国家级项目”,但他警告称,“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售价高昂的5G设备能否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正试图通过补贴和价格实惠的流量套餐来抵消设备成本——目前最便宜的套餐为每月128元。
安立的Hirokazu Hamada并认为,中国政府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在5G领域取得优势。(乐邦)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17日消息,中国已成为英国猪肉的最大消费国,英国猪肉出口商预计2020年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
据业内媒体报道,2019年前8个月,英国向中国出口了逾4.5万吨猪肉,几乎是2018年全年的两倍。这使中国成为英国猪肉的最大消费国。
过去几个月,英国6家新工厂获准出口猪蹄,这是一种在中国很受欢迎的美食。
Tulip是英国最大猪肉生产商,每年营收超过10亿英镑(约合13.4亿美元)。该公司农业总监安德鲁-桑德斯(Andrew Saunders)表示,旗下屠宰场对中国的猪肉出口同比增加了约80%。
桑德斯补充称,自2018年8月以来,中国的猪肉需求一直在增长。在被问及猪肉的高价格是否有可能持续时,桑德斯说:“我们期望这会持续到2020年。”
今年11月,英国另一家猪肉加工商Cranswick报告称,其上半财年营收增长了7.1%,“得益于我们远东出口市场的强劲表现”。
中国猪肉需求通常在春节前后达到顶峰。目前人们仍然担心中国明年将没有足够的猪肉来满足需求。
但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的大宗商品专家任务,如果价格太高,中国消费者将准备避免吃猪肉。该行今年6月表示,2019年中国猪肉消费量已下降了10%到15%。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原标题:光大宏观:猪价回落短暂,明年初或破“5%”)
光大宏观认为,猪价仍提振,鲜菜又助力,11月CPI同比超预期上升至4.5%。但鲜果、燃油及核心通胀同比均放缓。高基数快速回落,加上黑色金属提振,11月PPI同比降幅小幅收窄至-1.4%。往前看,11月来猪价下跌更多是前期超涨的修复,难是趋势逆转。供求基本面未变,节前需求提振,12月猪价开始反弹。CPI同比明年初或破5%。高基数消退,但需求仍偏弱,PPI同比未来数月仅温和回升。
“滞胀”风险与结构性通胀,政策含义不同。为应对“滞胀”,美俄先加息再降息。而我国本轮是结构性通胀,金融周期下行,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仍存,政策偏松方向不改,节奏适当注意。明年初配合专项债发行,降准可能性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