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和课后服务是“双减”后学校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阵地,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和家长的教育获得感。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334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受访家长认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是保证课堂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对于学校的课后服务,62.1%的受访家长希望提供多样的兴趣拓展活动,61.0%的受访家长希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得到有效补习辅导。

  “双减”给学校教育加了码,对教学质量要求更高了

  刘夏芸是山东的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双减”以来,她将课堂作业按难度分成3个等级,分别针对学习成绩处于3个阶段的学生,学生和家长对此的反馈都很好。“不同水平学生的作业都有一点挑战,但又不‘超纲’,效果不错。”但刘夏芸也坦言,课堂的差异化教学有时会让她犯难,“课堂时间有限,一名教师面对几十个水平不等的学生,内容简单了优生‘吃不饱’,内容深了差生跟不上,挺难办。”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过来的,还得长期探索,不断调整转换。”北京市东城区小学六年级学生家长吴致宏认为,“双减”为学生减了负,但给学校教育加了码,实际是在做增量,对教学质量要求更加高了。“要让重复度高针对性少的作业、参与度低效果不好的课堂氛围、过多过重的考试负担都一去不返,减少无用的消耗。这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很大挑战。”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调查中,86.7%的受访家长认为,持续深化教学改革是保证课堂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对此,小学低年级学生家长认同度最高,为92.9%。

  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分中心副主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彭泽平指出,学校课堂的“转型升级”,在依照教学大纲做好知识点教学的基础上,要从实现“素养本位”的课堂变革入手,具体要重点解决4方面的问题。

  第一,是实现课堂中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转型。比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启发者,更多地放手让学生去体验与实践。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学生之间,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建立学习小组和学生学习共同体。

  第二,要实现教学目标与环节的转型。“课堂教学目标应真正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灵活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模式,高效开展教学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体现出对合作精神的高度重视,彰显学生主体性。”

  第三,要实现课程教学时间与空间的转型。压缩教师主导的教学时间,大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时间,变“教室”为“学堂”。同时,优化课堂空间布局,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

  第四,是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型。“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合作共赢,又同时激发个体学习动力,逐步构建起学习共同体。”

  课后服务已成探索学生学习个性化指导和素质拓展的新场域

  推动“双减”落实到位,具体还面临哪些挑战?调查发现,实现课后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55.1%)获选率最高,是受访家长最为挂心的方面。

  江苏的余柠是全职妈妈,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余柠介绍,现在学习日两个孩子都有学校的课后服务,让余柠一下子多出来许多空余时间。余柠觉得课后服务挺好:课后服务的前一个小时里,孩子基本就完成了作业,“不清楚的还可以直接问老师。有没写完作业的,老师会在班级群里记录反馈,家长只需查漏补缺即可”。“现在孩子放学后见到我都特别开心,因为作业写完了,回家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大人孩子都心情更好了。”

  但她也期待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能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进行针对性调整。“现在不分年级,孩子在校时间统一从早上七点到下午六点,每天待在学校将近11个小时。这对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挑战蛮大的,有低年级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坐着的时间过长会影响长身体。我觉得学校应灵活安排服务时间,并能由家长自由选择。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最终达到丰富课后生活、强身健体的效果。”

  湖南的初中生家长徐霈觉得,如果老师能在课后服务期间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对应的学习辅导,答疑解惑,也能一定程度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减少部分家长执着在外给孩子违规报班的情况。

  结合现状,家长们对学校课后服务都有哪些期待?数据显示,62.1%的受访家长期待提供多样的兴趣拓展活动,61.0%的受访家长希望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得到有效补习辅导,53.0%的受访家长建议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差异化服务,48.1%的受访家长希望孩子能在校高质量完成作业,27.4%的受访家长期待偏远地区学生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对于兴趣拓展与学业指导成为受访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最大的两点期待,彭泽平分析,这反映了在“双减”背景下,当前的课后服务在家长心中地位的转变——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延伸服务,不再是单纯看管学生完成作业的服务,也不再是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的“托管阵地”,而是被家长给予期望的、学校能够进一步发挥育人主战场的新路径。“课后服务已经成为探索学生学习个性化指导和素质拓展的新场域,是融合学生校内生活和校外生活的新领地。”

  彭泽平指出,学校课后服务是促进教育公平普惠的重要抓手,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重要桥梁,当“以生为本”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家长中,孩子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的占49.8%,小学高年级(4-6年级)的占34.9%,初中的占15.4%。其中,孩子在一线城市就读的占30.6%,在二线城市的占38.9%,三四线城市的占21.9%,城镇或县城的占7.0%。

  高盛集团上调对美国和许多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长期增长预测,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势将在未来十年内提高生产率。

  在被高盛视作AI普及度领先的美国,这项技术2027年料将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形成0.1个百分点的提振,到2034年提振幅度料将扩大至0.4个百分点。AI的影响使得高盛对美国GDP增长的预测上调至2027年扩张2%,到2034年增长2.3%。

  高盛团队表示,公司采用AI需要时间,因此很多年内影响可能不会清晰显现。

  美国劳动者对裁员的担忧升至2020年以来最高

  美国劳动者对裁员的担忧愈发强烈,尽管其对经济衰退即将到来的担忧正在减弱。

  根据Glassdoor网站的数据,本月有关裁员的讨论达到了2020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该公司发布的一项月度指数,员工信心恶化至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为什么在广义经济数据依然强劲的情况下,员工信心却在下降呢?”Glassdoor首席经济学家Daniel Zhao在报告中写道,“无论经济表现如何,美国劳动者最担心的可能是他们的就业保障。”

  大摩:美股年底上涨可能性不大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Michael Wilson认为,寄望于美股年底前上涨的投资者会感到失望。

  “第四季度反弹的可能性大幅下降,”Wilson表示。在最新的《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调查中,他再次当选最佳投资组合策略师。他表示,广度收缩、盈利下修以及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下降,这些所反映的情况都与市场普遍预期不同;市场普遍预期股市年底前会有反弹。

  随着投资者担心长期高利率,Wilson过去三个月时不时看跌美股。波动率上升、通胀数据升温背景下,标普500指数上周五进入技术性回调,收盘较近期高点低10%。

  交易员押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重回5% 关注美国财政部发债计划

  美债期权市场的交易员增加空头对冲,预计美国官员会在周三的再融资声明中宣布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周一,对于美债收益率上涨的对冲保护需求有所增加,一项交易尤为夺人眼球,溢价达到惊人的1500万美元。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升破5.05%,该仓位将从中得益,这一期权于大约四周后到期。

  根据汇编的数据,如果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期权于11月24日到期前升至5.20%,该仓位将带来近2000万美元的盈利。

  通用汽车与UAW达成初步协议 将结束为期六周的罢工

  知情人士透露,通用汽车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达成初步协议 ,为期六周的罢工将结束。协议条款与福特汽车之前和UAW达成的类似。

  该消息人士称,这份为期四年多的合同包括时薪上调25%以及生活成本津贴。通用汽车的这份临时协议虽然与福特的相似,但尚不清楚是否有其他不同条款,比如退休人员福利,这是双方谈判的一个僵持点。

  该协议仍需得到通用汽车工会成员的批准。

  日元兑美元升至近三周最高 据报日本央行将考虑提高日债收益率上限

  日元兑美元升至近三周最高水平,因有报道称日本央行可能在政策会议上考虑提高国债收益率上限。

  日经周一称,据悉央行可能考虑通过调整固定利率购债操作让10年期日本国债收益率升至1%以上。报道未透露消息来源。日元闻讯大涨0.5%,兑美元升至148.81,创10月11日以来盘中最高。

 

  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需要做出微妙平衡。如果央行维持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不变,则日元可能面临投机者的新一轮抛售。但若大幅调整政策,则收益率会承受上行压力,甚至超过决策者希望的水平,那么维持物价稳定的目标有可能受到威胁。

  新浪科技讯 10月16日上午消息,10月14日-15日,由未来科学大奖与香港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下称“大奖周”)-科学峰会在香港科学园盛大举办。

  为期2天的科学峰会,邀请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Gregory Winter、Michael Levitt、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以及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等全球知名科学家出席活动。通过近30位国际知名科学家的前沿科学议题探讨与交流,打造超一流的学术水准和广泛的国际影响,让青年科研人员、创科人士打开科学前瞻视野,充分感受科学力量。

  首日聚焦生命、计算机与未来农业课题

  10月14日,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开幕仪式在香港科学园举办,同时启动科学峰会首日日程。科学峰会首日聚焦“生命科学专场 – 创造范式转变”、“计算机科学专场 – 人工智能”、“面向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三大专题。

  在【生命科学专场 – 创造范式转变】专题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研究)、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院士、香港科学院院长及创院院士、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获奖者卢煜明教授领衔,邀请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Gregory Winter,2022年生命科学突破奖获奖者Shankar Balasubramanian,1989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奖者麦德华,围绕“抗体和抗体模拟”、“Solexa Sequencing DNA测序方法”以及“抗癌治疗研究”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在【计算机科学专场 – 人工智能】专题研讨会上,香港浸会大学常务副校长、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美国计算机协会会士、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和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黄定发领衔,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王晓刚,哥伦比亚大学常务副校长兼计算机科学教授周以真,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贾佳亚,英伟达(NVIDIA)高级杰出研究科学家和高级研究主任胡文美,围绕“通用AI模型”、“可信赖人工智能”、“从大型语言模型到大型视觉语言模型”、“加速计算和存储数据访问”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面向未来农业的植物研究】专题研讨会,则由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董欣年教授领衔,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黄三文,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围绕“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革命”、“生物固氮与绿色农业”以及“下一代CRISPR技术与作物改良”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次日聚焦化学、物理、数学课题

  10月15日,科学峰会聚焦“化学专场 – 从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至实验实践”、“物理专场 – 量子计算”、“数学专场 – 数学纵览:从理论到应用”三大专题。

  2023年未来科学大奖周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杨学明教授在欢迎致辞中指出,作为深圳的一名教授,我相信未来科学大奖周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增强大湾区的科学影响力。希望这次活动不仅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愿景,而且能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科研创新领导者这一目标做出贡献。“享受科学为我们提供的发现之旅,愿在这里分享的知识和建立的联系继续激励和推动科学界的进步。”杨学明教授表示。

  在【化学专场 – 从理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至实验实践】专题研讨会,由香港大学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及化学系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任詠华领衔,邀请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Michael Levitt,耶鲁大学Sterling化学教授Sharon Hammes-Schiffer,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东辉,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徐昕,多伦多大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教授Alán Aspuru-Guzik,围绕“计算生物学应用”、“催化和能量转换中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水的第一性原理研究”、“准确高效的多相催化理论模拟”以及“现代化学中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活动中,任詠华教授对本场演讲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表示感谢,并对嘉宾的演讲课题进行介绍。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所Robert W. 及Vivian K. Cahill冠名教授、计算机科学荣誉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Michael Levitt以《计算生物学的全球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1967年起,我一直深入研究计算生物学领域,从蛋白质稳定性和分子动力学建模开始,主要专注于大规模功能运动的模拟,这些理论研究已在医学领域被实际应用。新冠疫情期间,团队将计算生物学的工具和技术应用到病毒增长的分析当中,为公共防疫提供了重要见解。”他表示,近期团队正在考虑如何利用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简单物理建模的相同组合来应对气候变化危机。这是一种新颖的方法,有可能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提供有意义的解决方案。

  耶鲁大学Sterling化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Sharon Hammes-Schiffer以《催化和能量转换中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她指出,分析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结合,为化学、生物学及材料科学等广泛领域提供了基本见解和设计原则。Sharon Hammes-Schiffer教授了讨论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反应。“PCET一般理论公式包括了量子力学效应,以及复杂环境的影响,如溶剂、蛋白质和固态材料。而PCET理论有助于对实验数据的解释,并且提供的预测是可以进行实验检验的。”Sharon Hammes-Schiffer教授重点介绍了PCET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她表示,该理论中的见解有助于引导更有效的生物医学上的重要蛋白质设计。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东辉以《水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水展示了很多异常的特性,这使得人们对它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为了阐释水在所有相态下的独特行为,学者们已提出许多理论模型,但长期寻找的能够描述水在不同热力学条件下属性的“通用水模型”依然难以获得。张东辉教授表示,团队通过神经网络拟合高精度的电子结构计算相互作用能,获到了非常高精度的二、三、四体水分子相互作用势能函数。“初步模拟结果显示,通过加入到四体的相互作用能和核量子效应,模拟得到的水的结构、热力学和动态性质与实验观测结果高度一致。这表明新的多体势能面为准确模拟从水团簇到体相水的所有性质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更深入地理解水的异常特性。”他谈到。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徐昕以《迈向准确高效的多相催化理论模拟》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密度泛函理论(DFT)是研究催化作用最广泛使用的计算方法。它提供了有关反应机理、活性位点本质、过渡态构造等的分子水平上的基本理解。然而,DFT方法近似地处理电子相关效应,准确模拟表面能量变化仍然十分困难。为此,团队提出了一类新的双杂化密度泛函,即xDHs,这很有希望用于准确的表面能量学计算。

  多伦多大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教授、加速联盟负责人Alán Aspuru-Guzik以《现代化学中的人工智能与自动化》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材料发现领域的演变,并指出,随着“材料基因组学”方法的发展,机器学习预测的实例化需求也在增加。Alán Aspuru-Guzik教授概述了不断增长的自我驱动实验室(Self-Driving Labs,SDLs)领域。他表示,SDLs是通过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实验计划执行,来帮助加速科学发现或扩大规模的过程的系统。Alán Aspuru-Guzik教授以团队研究的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筛选工作为例,介绍了SDLs的基本要素与应用方向发展。“在多伦多大学,我们已经启动了加速联盟(AC)。这一举措最近获得了2亿加元的资金,用于加速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技术的SDL。”他谈到。

  在对话环节,嘉宾围绕“AI在学科融合中的挑战”、“自动化机器人为实验研究带来的变化”等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在【物理专场–量子计算】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获奖者潘建伟领衔,邀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科学主任Immanuel Bloch,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量子光学组与光谱学组负责人Rainer Blatt,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段路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陆朝阳,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和物理学Gilhuly Family Presidential杰出教授Christopher Monroe,围绕“量子模拟的新途径”、“囚禁Ca+离子串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囚禁离子量子计算的扩展”、“光子的量子优势”以及“量子计算机的扩展应用”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潘建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量子计算是当今物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特别是随着量子计算优势的显现,量子计算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活动中,五位杰出学者将围绕量子计算的发展趋势,以及量子计算研究为工业带来的变化展开探讨与交流。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科学主任、慕尼黑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Immanuel Bloch以《用原子、分子和光子进行量子模拟的新途径》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概述了光学晶格中的超冷原子是如何在20年前开始这个充满活力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的。“现在可以用全新的工具和单粒子分辨率来探测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的量子相。新的(隐藏的)秩序参数、纠缠特性、全计数统计或拓扑特征现在可以被常规测量,并为相关量子物质的世界提供新的深刻见解。”Immanuel Bloch教授介绍了这些系统中的测量和控制技术,并描述有关强相关电子系统的量子模拟、物质新状态阶段的实验、新型量子光学光物质界面以及实现极性分子超冷量子物质的进展的最新应用。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量子光学组与光谱学组负责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Rainer Blatt,以《囚禁Ca+离子串的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简要介绍了量子计算和囚禁离子的量子模拟的最新进展,概述了可用的量子工具箱,并讨论了该方法的可扩展性。

  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段路明以《囚禁离子量子计算的扩展》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指出,囚禁离子是实现大规模量子计算的主要实验平台之一。目前,在小型系统中已经实现了高于容错阈值的高保真量子门。段路明教授介绍了一种基于二维离子晶体相干操作的囚禁离子量子计算的新扩展方法,以及该方向的最新实验进展,包括在二维离子晶体中稳定困住和冷却1000多个离子,用61个离子进行超越经典模拟能力的多体模型量子模拟,以及在37个囚禁离子上进行单独寻址的全堆积量子计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教授陆朝阳以《光子的量子优势》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介绍了课题组最近在利用九章系列光量子计算机展示量子计算优越性,利用光子首次实现隐形传态和精密测量的量子优势方面的工作。特别的,陆朝阳教授还介绍了关于255光子的九章三号的最新进展。

  杜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和物理学Gilhuly Family Presidential杰出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Christopher Monroe以《量子计算机的扩展之路:从物理学到工程再到应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他表示,作为量子计算领域的一名实验家,我们看到这一领域正在从物理转向工程,甚至更令人兴奋的是,转向应用。Christopher Monroe教授指出,量子计算机类似于一个并行处理器,当许多量子比特放在一起时,它具有指数级的可能性。然而,量子力学中的量子测量过程最终只能得到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的概率可能是指数级的小。“虽然量子计算中有一些潜在的应用还没有得到明显的证明,比如优化,但我们认为,基于固态组件的量子计算机需要在物理学上取得突破。随着我们继续了解多体量子态,科学仍有很大的空间来填补空白。”他谈到。

  在对话环节中,嘉宾围绕市场化观察、实验方法、领域发展以及面向年轻科研人员的跨学科发展建议等话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在【数学专场 – 数学纵览:从理论到应用】专题研讨会上,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讲座教授、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院士杨彤领衔,邀请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及新基石研究员何旭华,普林斯顿大学Frederick L. Moore金融学讲座教授、统计学教授、运筹与金融工程系前系主任、统计学委员会主席范剑青,哈佛大学William Elwood Byerly讲座教授萧荫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围绕“代数与几何中的正性”、“数据科学与社会”、“分析、代数、几何和逻辑的界面”、“格密码的理论与实用”等展开学术分享与探讨。

  杨彤教授对本场演讲嘉宾以及现场观众表示感谢,并对嘉宾的科研经历与演讲课题进行介绍。

  香港大学数学系讲座教授及新基石研究员何旭华以《代数与几何中的正性》为题进行主旨演讲,举例阐述全正性理论的优雅之处,以及它与组合数学、代数、几何、拓扑学和数学物理学的深刻联系。

  普林斯顿大学Frederick L. Moore金融学讲座教授、统计学教授、运筹与金融工程系前系主任、统计学委员会主席,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范剑青,以《数据科学与社会》为题进行主旨演讲,讨论如何使用统计机器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来解决金融和经济领域的社会问题,并展示在衡量住房积极性、从中国金融文本数据中进行情感学习和财务报表缺陷检测方面的应用。

  哈佛大学William Elwood Byerly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萧荫堂,以《分析、代数、几何和逻辑的界面》为题进行主旨演讲。萧荫堂教授讨论了分析、代数、几何和逻辑的界面。他指出,这个界面把复几何中对称流形刚性和映射特性的技术与超越性结果联系起来,这些结果大大限制了变量及其在某些均匀化映射(如指数映射)下的图像与代数的相关程度。在这个界面中,逻辑中的o-极小性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杨振宁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王小云以《格密码:从理论到实用》为题进行主旨演讲,回顾了格密码的数学基础,介绍了近年来格密码算法的实用化设计的思想与方法,以及格密码研究中一个神奇的分支--全同态加密,及全同态加密在隐私计算和联邦学习等场景中的重要应用。

 

  为期4天的2023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由10月14-15日的“科学峰会”、10月16日的“亚洲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2023年度会议”、10月17日的“获奖者对话青少年”、“颁奖典礼”组成,全球杰出科学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前沿,共襄科学盛举。

  10月16日消息,业内人士Ross Yong透露,iPhone 17系列屏幕有重大升级。

  据爆料,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将会首发屏下Face ID技术,届时iPhone 17 Pro系列将会采用挖孔屏形态,告别“胶囊屏”。

  目前安卓阵营普遍采用挖孔屏屏幕,辅以屏幕指纹识别。相比之下,苹果走的是“3D人脸识别路线”,自始至终没有使用过屏幕指纹识别。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已经取得了屏下Face ID相关专利,原本的3D结构光TrueDepth相机系统被放在了屏幕下方,使得屏幕无需再开孔。

  专利文件显示,手机显示屏预留了一系列微小的孔径,且该处的屏幕可以按照不同的功能启用或关闭不同的像素点。比如,进行人脸识别时,其上方的屏幕像素点将会关闭,这时外部的光线就能够通过预留的孔径传输到屏幕下方的3D人脸识别系统。

 

  为了保证前置摄像头成像素质,苹果暂时没有将摄像头做到屏下,最终呈现的是一款拥有3D人脸识别的挖孔屏手机。

  今年十一假期的八天长假,为国民出行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而同期举办的亚运会,也带动了体育运动氛围的增长,让运动和户外旅行成为长假期间迅速升温的选择。来自京东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户外消费增长迅速,公路车、露营装备、一次性旅行装备成为热销品类,运动装备的热度也居高不下。

  作为一种城市友好型运动,骑行已成为流行的休闲方式。在和煦秋风中选择一场轻松的cityride,发现城市的美好风光,成为了许多骑行爱好者的假期选择。9月29日至10月7日间,京东骑行装备的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50%,公路车成为了更受欢迎的自行车品类,其中,山东、浙江购买公路车的占比最大。

  品牌方面,京东数据显示,喜德盛成交额同比增长175%,洛克兄弟同比增长130%,而作为老牌自行车品牌的美利达同比增长达400%,捷安特的增速也达到了390%。

 

  十一长假,不少人也将短途户外旅行加入了计划列表中,露营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同样热度不减,来自江苏的消费者成为购买露营帐篷的绝对主力。其中,一次性旅行装备成为黑马产品,京东数据显示,旅行用品品牌加加林在十一长假期间成交额同比增长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