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受价格战及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第一季度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量同比下滑14.5%,且大众品牌销量已经被比亚迪(248.300, -4.22, -1.67%)反超,但集团全球销售额仍同比增长22%,达到762亿欧元。

  根据大众集团4日发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销售额增长得益于欧洲和北美地区销量回升,整体交付量增长了7.5%。其中,纯电动车交付量同比增加42%至14.1万辆,占所有交付量的7%。

  不过,市场份额的增加并不一定带来盈利水平的提升。2023年前三个月,大众集团营业利润下滑超过三成,仅为57亿欧元,低于去年同期的83亿欧元。剔除大宗商品对冲带来的估值影响,调整后的营业利润为71亿欧元,相应利润率增至9.3%。

  大众汽车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Arno Antlitz表示,凭借这种稳健的市场表现和第一季度末欧洲180万辆积压订单,大众集团有希望实现2023年财务目标——年收入增长10%至15%,营业销售回报率在7.5%至8.5%。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目标实现的的关键仍在于大众集团在其最大的单一市场中国的表现。

  Antlitz在财报电话会上承认,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起步很慢。尤其在纯电动汽车市场,大众集团需要追赶上包括比亚迪在内的竞争对手。

  今年第一季度,大众集团在华纯电动车交付量为2.15万辆,同比下滑25.4%,是中国市场少有的纯电车型销量出现同比下滑的企业。与之相比,比亚迪纯电车型销量则已经达到26.46万辆。

  “我刚刚从上海回来,我在那里呆了三天,看了竞争对手的汽车,与当地的团队交谈,显然我们需要加速,特别是在纯电动汽车领域。”Antlitz说道。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在上海车展期间,大众集团曾率领团队到比亚迪展台参观学习。咨询公司Automobility创始人、克莱斯勒中国前首席执行官Bill Russo告诉界面新闻,海外汽车制造商将在此次车展上意识到他们在中国的失利程度,以及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重返赛场。

  “部分汽车公司将成为地区性参与者,希望他们忠诚的本土市场和保护主义政府能拯救他们,而那些留下来的汽车企业认识到,他们需要拆除遗留业务,重建利用智能电动技术的新商业模式。”

  大众集团不得不选择成为进击的一方。去年大众集团在全球每卖出100辆车汽车,就有38辆来自中国;大众品牌方面更是有超过一半的销量贡献来自于中国。

  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大众集团带来了ID.家族新产品ID.7。这款电动版的帕萨特承担了接下来大众集团新能源市场销量提振的重任。

  同时,大众集团宣布投资约10亿欧元,在合肥成立聚焦智能电动车研发、创新与采购中心。新公司项目名称为“100%TechCo”,未来将拥有超过2000名研发及采购员工。这是大众集团在华的第二家全资子公司。

  该公司将涵盖整车研发、零部件研发及采购职能,意在开发早期与中国本土高科技企业合作,使集团车型更快响应中国市场需求。大众汽车预计,随着2024年新公司投入运营,集团新产品及技术的开发周期将缩短约30%。

  另据德国媒体近期报道,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中国推出全新的电动汽车子品牌,以对抗比亚迪等竞争对手,扭转在华市场份额下滑的局面。界面新闻向大众集团方面求证,未获得进一步有效信息。

  报道称,该子品牌车型将以大众集团中西雅特旗下品牌Cupra为基础,并以大众集团的ID系列为模型制造生产,其首款车型为电动SUV Cupra Tavascan。该车型原计划在安徽工厂生产后全部出口欧洲,现在已调整同样面向中国消费者出售。

  诸多举措都在表明,大众集团正在大力度将决策前移,从远在德国的狼堡切换到安徽合肥,以更清楚了解中国市场动向变化。包括大众集团在华软件公司CARIAD中国将拥有软件应用的开发全权,形成独立全球市场之外的软件生态系统。

 

  大众集团或已意识到,其过往成功的合资模式在当下快速迭代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难以为继。面对几乎一周就有新能源新车上市的激烈竞争环境,速度在中国至关重要。

韩国市场追踪机构CEO Score周三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2022年经济放缓导致企业营业利润大幅下降,但韩国主要企业的研发支出仍增长了14%。

  韩国500强企业中,231家企业的研发支出总额达到68.4万亿韩元(约合51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8.4万亿韩元。

  该统计涵盖了过去三年披露研发支出的企业。金融公司被排除在外。

  这些企业去年的营业利润总计为123.7万亿韩元,同比减少25.4%,净利润为106.2万亿韩元,减少27.1%。

  在这231家公司中,173家(74.9%)的研发支出有所增加。

  三星电子去年的研发支出为24.9万亿韩元,比2021年增加10.3%,占总研发支出的36.4%,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SK海力士(4.9万亿韩元)、LG电子(略高于4万亿韩元)、现代汽车(3.3万亿韩元)。

  按行业划分,IT、电气和电子企业的研发支出最高,为40.8万亿韩元,其次是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为8.9万亿韩元,服务企业为5.3万亿韩元。

  记者/方晓

  据路透社报道,英特尔公司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当地时间3月24日去世,享年94 岁,他是半导体行业的先驱,其“摩尔定律”预测数十年来计算能力将稳步上升。

  英特尔和摩尔的家族慈善基金会表示,他在夏威夷的家中去世,去世时家人陪伴在他身边。

  摩尔于1968年与他人共同创立了英特尔,最终将“Intel Inside”处理器应用于全球 80%以上的个人电脑。

  摩尔在他1965年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观察到,由于技术的进步,自集成电路被发明以来,微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每年大约翻一番。他对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的预测被称为“摩尔定律”,后来每两年修正一次,有助于推动英特尔和竞争对手的芯片制造商积极瞄准其研发资源,以确保这一经验法则成为现实。

  在个人电脑革命20年前,在苹果推出iPhone超过40年前,摩尔在他的文章中写道:“集成电路将带来家用电脑——或者至少是连接到中央电脑的终端——汽车自动控制和个人便携式通信设备等方面的奇迹。”

  自摩尔撰写这篇文章以来,芯片以指数级的速度变得更高效、更便宜,帮助推动了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大部分的技术进步,不仅让个人电脑出现,也让互联网和硅谷巨头如苹果、Facebook和谷歌公司崛起。

  摩尔在2005年左右接受采访时说:“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真是太好了。我很幸运能够在半导体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时进入这个行业。而且我有机会,从我们无法制造单个硅晶体管的时代,成长到将17亿个硅晶体管放在一个芯片上的时代!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

  尽管摩尔预测了个人电脑运动,但他告诉《福布斯》杂志,他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购买家用电脑。

  摩尔是美国旧金山人,1954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化学和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前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工作,在那里遇到了未来的英特尔联合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作为“八叛徒”的一部分,他们于1957年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成立了仙童半导体公司。1968年,摩尔和诺伊斯离开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办了存储芯片公司,不久后被命名为英特尔(Intel),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的缩写。

  摩尔和诺伊斯的第一位雇员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另一位同事安迪·格罗夫(Andy Grove),他带领英特尔度过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爆炸性增长时期。

  摩尔向《财富》杂志描述自己是一位“偶然的企业家”,他没有强烈的创业冲动,但他、诺伊斯和格罗夫建立了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

  诺伊斯拥有解决芯片工程问题的理论,而摩尔则卷起袖子,花费无数时间调整晶体管,完善诺伊斯广泛但有时定义不清的想法。格罗夫作为英特尔的运营和管理专家填补了这个组合的缺陷。

  摩尔的天赋也激励了为他工作的其他工程师,在他和诺伊斯的领导下,英特尔发明了微处理器,为个人电脑革命开辟了道路。

  直到1975年,摩尔一直担任英特尔执行总裁。从1979年到1987年,摩尔担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直到1997年他一直担任董事长。

  2013年,《福布斯》杂志估计他的净资产为41亿美元。

  摩尔长期从事钓鱼活动,在世界各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2000年,他和妻子贝蒂创办了一个专注于环境事业的基金会。该基金会承担了保护亚马逊河流域和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的鲑鱼溪流等项目,其资金来自摩尔捐赠的价值约50亿美元的英特尔股票。

  摩尔还向他的母校加州理工学院捐赠了数亿美元,以使其保持在技术和科学的前沿,并支持名为SETI的搜索外星智能项目。

  摩尔2002年从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手中获得了美国最高平民荣誉勋章。他和妻子育有两个孩子。

  

 

(记者 金朝力 张晗)在昨日召开的全市政务服务工作会议上,北京明确2023年将加强数字政府顶层设计。在智慧城市总体框架下,加强与“京通”“京办”“京智”等平台衔接联动,统筹推进跨系统、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技术融合、数据融合、业务融合,一体推进数字服务、数字营商、数字监管建设。

此外,本市还将提升政务服务全程电子化水平,推出不动产权证、机动车行驶证等20类电子证照在线查询调用,推动高频电子证照在不动产登记等领域扫码亮证应用。鼓励相关区结合新建政务服务大厅,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试点建设智慧大厅、虚拟大厅,探索数字孪生服务。

 

  近期,“推动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在业界引起热议。记者就这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进一步探讨扩大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的可行性及影响。

  配置范围需逐次扩大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已有3个多月,成效初步显现。“不过,在个人养老金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整体规模有待提高,二是我国个人养老金投资收益有待提高。因此,扩大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对于我国个人养老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恒生前海指数及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杨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养老金作为一种补充养老保险的制度,持有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风险承担能力和经济状况来决定投资和配置方式,它应该有非常大的灵活性。”

  “养老金产品设计首先要回归‘养老’属性,在投资及收益方面要保持稳健,同时金融机构需要丰富产品类型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并充分考虑商业可持续性。”光大银行(3.090, 0.02, 0.65%)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周茂华称,从多元化配置来看,扩大产品收益、增强产品吸引力需要金融配置资产更加丰富,从这个角度看,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扩大也是趋势。不过,配置资产范围扩大势必对个人养老金配置资产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需要逐次扩大。”刘锋进一步对记者分析称,当前建议持有人尽量选择基金类产品,因为基金本身就是一种投资组合。

  从海外个人养老金的投资实践来看,我国个人养老金的配置范围存在进一步扩大的空间。“以美国为例,美国个人退休账户(IRA)作为美国养老金的第三支柱,其投资范围包括指数基金、ETF、混合型基金、目标日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等在内的多种产品类型。”杨伟对记者表示,此外,扩大个人养老金配置范围也符合监管层相关制度规定。

  指数基金有优势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指数基金已为个人养老金配置权益类资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场共有超过1800只指数基金,合计规模近2.5万亿元。从指数基金产品类型来看,我国指数基金已涵盖股票、货币、跨境、债券、商品五大类品种。无论从产品类型、还是从数量和规模来看,我国指数基金已能充分满足个人养老金的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

  那么,指数基金是否是个人养老金配置权益资产的适合工具?

  “指数基金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具有低成本、大容量、风险分散、风格稳定、策略透明等多种优势。”杨伟对记者分析称,“首先指数基金属于被动投资,投资组合调整频率较低,相比其他主动管理型基金而言具有更低的管理费用和交易费用等。其次,指数基金通过分散投资于标的指数成分股,可以容纳较大的资金规模,即使是大规模资金也不会对投资回报产生影响。再次,指数基金严格跟踪标的指数表现,不受基金经理风格影响,基本不会出现风格飘移的情况。最后,指数基金在投资策略上按照指数成分股及其权重进行投资,投资组合也更清晰透明。”

  刘锋也认为,指数基金更重要的是可以分散风险,这对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的长期业绩增长和稳定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所以,指数基金适合纳入个人养老金的配置范畴。

 

  “总体来看,指数基金能够帮助投资者以较低的成本获取股票市场的长期平均投资回报,我认为指数基金是个人养老金配置权益资产较为适合的工具。”杨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