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CQB(室内近距离战斗)战术里面,站在哪个位置的队员最危险吗?

  通常来说,打头阵的一号队员最危险,因为他带头破门而入的时候,压根儿就不知道门后边有几支枪指着他,又或者对方在门后边放了什么爆炸物。

  虽说大家都知道危险,可这门破了总得有人第一个进吧,谁第一个进谁就当冤大头呗,那能有啥好办法没?解放军这儿还真有!

  就在前几天的央视军事报道里,曝光了解放军小分队巷战演练,担负破门任务的一号队员居然是一只倒背着95式自动步枪的机器狗。

  只见这只机器狗在铁皮门前毫不犹豫地“Duang”地一下就撞过去,随后就是战士们鱼贯而入,一套下来行云流水,看来在此之前也没少练。

  这就有点震惊到军武菌了,在咱们的印象里,好像拥有“天顶星科技”的美军都还没这么用机器狗吧,这解放军怎么都能把机器狗当一号突击手用到巷战了呢?

  其实,解放军用机器狗作战早些时候就已经曝光过了。

  就在今年7月13日,央视军事栏目报道了解放军西部战区部队的日常训练情况,画面中就出现了一款全新的无人装备机械狗。

  在视频中两台机器狗先是都伏在靶场的地上,随后在操作员的控制下,其中一只机器狗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第一时间瞄准既定目标并开火,两轮短点射后,机器狗成功“击毙”目标,而且假想敌头上的靶纸弹孔分布还很均匀。

  更难得的是,视频中有部分画面是固定在机器狗身上的摄像机拍摄的,从画面中看得出机器狗在拍摄过程中一直非常稳定,几乎没有震动,可以说是“稳如老狗”了!

  有资料显示,这款机器狗是由西部战区陆军某部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它们装备的有摄像机、雷达、激光扫描仪以及部分火力武器等等,不仅能自主巡逻,进行监视,在发现可疑的目标后,还可以自动识别并且进行追踪。

  它还可以通过内置的激光扫描仪对战场进行地图测绘,为战士们提供精准的战场情报。此外,它还可以进行搜爆任务,现在已经在西部战区某部服役。

  后来,我国又公开了一段视频,一架小型旋翼无人机从远处飞来稳稳地降落在地面上,随后将下部支架上的机器狗投放在地面后,立即飞离地面,能把无人机跟机器狗玩儿得这么溜的,恐怕全球也就独此一家了吧。

  解放军装备的机器狗其实也叫做四足机器人,这种仿生式的四足机器人对于大家来说确实还算是个新鲜物,毕竟这东西也就只在几个发达国家的军队中出现。

  这是因为四足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需要模仿生物学,要远比无人车的运动原理复杂得多,技术难度较大,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作为展示产品,而非军事领域的实用品。

  最早的四足机器人是由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一些机构研发的,直到2005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学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大狗”的四足机器人。

  这只“大狗”体型跟成年德牧差不多,以汽油发动机作动力,内部安装的计算机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行进姿态。

  “大狗”的自我平衡能力极好,在一些公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实验人员用脚猛踹还是它自己在地面上打滑,都能经过一两个趔趄重新恢复稳定行走状态。

  “大狗”全身分布有50多个传感器,具备对作战环境内较好的感知能力,并能接收和解读语言与视觉命令,此外,还能通过接受士兵语音指令,为其单兵装备进行快速充电等。

  而且它的速度也不慢,行进速度能达到7千米/小时,还能够攀越35度的斜坡,可以携带重量超过150千克的武器装备或物资,沿预设的简单路线行进,也可进行远程控制。

  可以说,这款“大狗”的问世给了当时全世界亿点点的震撼,但是美军通过测试却认为,“大狗”的汽油发动机声音太大,容易暴露目标,而且系统太复杂,真到了战场上发生了故障,维修起来太费劲。

  所以,后来美国军方就在2015年12月决定把“大狗”转入技术储备,而没有继续研发。而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推出了被称为“中国大狗”的仿生四足机器人。

  这款“中国大狗”具备对地形自我感知,可以摆脱人工操控自主工作,它总重250千克,负重能力160千克,爬坡角度30度,最高速度1.4米/秒,续航时间2小时,它不但能驮运物资,还能承担侦察打击任务,同时也能运用到抢险救灾当中。

  次年,解放军陆军装备部主办了一场“跨越险阻2016”地面无人系统挑战赛,其中就有一台名为“奔跑号”的国产山地四足仿生机器人发挥出色,获得了50米竞速和综合越野第一名。

  在2018年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就首次亮相了可用于战场侦察和运输弹药物资的小型军用四足机器人,还有的军工单位宣称已经开始研制能背负武器装备的四足作战机器人。

  到了去年,国内的红隼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红翼前锋战斗机器犬”的四足战斗机器人,大小跟市面上常见的玩具机器狗差不多,可以安装侦察设备或轻武器。

  而且这款四足战斗机器人居然成一个系列,有三种型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改装搭载不同任务模块进行变形。

  第一种是配备有激光雷达、热成像仪、夜视仪和战术自组网络系统的基本型(侦察型),第二种是倒着背负95式自动步枪的轻武器型,第三种是搭载9联装榴弹发射器的重火力型。

  从他们发布的视频来看,这款机器人已经具备了翻越障碍、侦察、打击等多种任务能力,简直就是巷战利器。

  本以为这些机器人也就是展示一下咱们技术多牛也就罢了,谁知各种官方新闻中却开始出现了机器狗进部队的消息。

  先是央视去年6月份报道的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进行的一场对抗性演习中,出现了仅安装一支95式自动步枪的机器狗,还出现了只承担侦察监视任务的机器狗。

  后来在7月初在新疆军区部队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出现了正式列装的军用机器狗,而在军事博物馆中,更是直接展出了已列装的察打一体四足机器人实物图片。

  这种察打一体机器狗上装有小型的穿墙雷达,可以从外部探测建筑内部的敌军,发现敌人后机器狗可以冲进去射击,有阻挡的话就呼叫火力支援。

  可以说中国在四足仿生机器人的军事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在美国已经放弃的技术上下这么大力气呢?

  这是因为四足机器人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相比,它的地形适应性更强,无论是松软的地面、多层楼梯还是崎岖的地形,都能在保持自身平稳和移动顺畅的前提下行走自如。

  因此,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就更加广泛,虽然美国将这项技术纳入技术储备,暂时不在继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放弃了这条技术路径,反倒是他们的民间公司不断推陈出新。

  再说了,全世界研制四足机器人的也不止美国一家,他们暂时放一放,别的国家也会继续研制,中国选择这条赛道继续走下去也就不是很难理解的事儿了。

  事实上,这个四足机器人只不过是中国无人化武器的冰山一角,如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经拉开了夺取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优势的帷幕,下一步战争形态必然是地面机器人、无人机与人类士兵协同作战,而这种领先的技术谁先掌握谁就能获得先机。

  虽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各国发现无人装备是真好使,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无人装备都还处于PPT阶段,还远达不到真正的量产。

  而中国对于军事技术变革已经有了极其敏锐的认知,尤其是军改后的解放军对无人武器的应用和战术战法的拓展也颇为重视,相关探索与经验积累相当丰富。

  而且中国有规模庞大且水平很高的制造业,以及日新月异的半导体工业和IT产业,所以现在主打就是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早在2020年,一场东南海域举行的多种兵种联合立体渡海登陆演习中,就出现了许多无人作战装备,包括无人机、无人伴随支援战车、无人弹药车、无人破障船。

  到2021年,央视报道了第73集团军下属某两栖重型合成旅部队,组织的一场跨海夺岛体系联合登陆演练,在播报的画面中,就出现了两栖装甲部队与蜂群无人机协同战术配合的场景。

  从央视播报的画面来看,这些蜂群无人机高度统一,间距整齐划一,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军用蜂群无人机实践应用中,都算得上个中翘楚。

  还有陆军好几所军事院校在组织学员毕业演习的时候,出现的无人装备就更加种类繁多,比如无人机、无人侦察车、无人突击车、无人反坦克车、四足机器人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要知道,这么多的无人装备在前几年都还处于科研阶段,还没正式列装部队。但现在,这些装备已经经过全面测试并正式列装部队,还有多余的能供军事院校用了,这个产能不服不行啊!

  而美国这边呢,今年9月份的时候,海军陆战队搞了个“机枪山羊”概念测试,他们把一具 M72 火箭筒到四足机器人背上,然后测试它瞄准和攻击目标的能力。

  结果就有不过有眼尖的网民通过他们网站上发布的照片发现,“四等人”测试用的像是中国“宇树科技制造公司”制造的Unitree GO1机器狗。

  这款消费级的机器狗其实是和前段时间在亚运会上的机器狗是同款,当时在亚运会上这款机器狗还排队入场,表演过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

  这款机器人能像训练过真狗那样作揖,甚至还能简单对话,价格则是相当接地气,普通版售价2700美元,增强版售价3500美元,说白了就是个玩具价。

 

  美军后来也承认这机器狗不是美国造,但是却嘴硬说这只是展示一个概念,将来在正式采购的时候还是会用美国的,再不济也会用盟友国家的,反正中国的再怎么香,以后我是不会用了。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这一报名人数不仅没达到此前一些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突破500万”;而且低于去年,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如今,2020年那批高考生走到考研的路口,报考人数438万,比上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36万。

  很多人不禁要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否反映了什么新趋势?

  “考研人数或破500万”预测为何失败?

  近几年,伴随着“考研热”,网上出现过很多与考研有关的热门话题,其中包括预测每年考研报名人数。

  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就有媒体在报道中预测“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理由是:202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与考研报名人数之间的比值关系,预计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将接近500万。

  不过,此前也有另一些迹象表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增长减缓,甚至下滑。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达到474万人,比上一年仅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远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其中,辽宁省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其后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辽宁考研报名人数接近15万人,同比上年略有减少。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125071人,也较上一年减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些网友和机构据“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图书馆空出来了四分之一”“咨询和需要考研辅导的人好像变少了”一类的观感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或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36万,原因何在?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确实跟考生越来越理性了有关。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学说,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类似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认识到考研对自己就业的帮助没那么大,而考研、读研本身则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进;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当“全职子女”。选择“躺平”的这部分人,不会去考研,这可能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至于网友对考研人数下降的一些其他原因分析,比如:“疫情之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所以有些人放弃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了”“学硕缩招,专硕太贵、认可度不高”等,陈志文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陈志文指出,疫情期间,很多原计划赴境外留学的人,实际在国内在线完成了学业,并且顺利获得了学历认证(国家临时调整了认证政策,现在已经终止)。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从总量上看,出国留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因而“出国留学”不会成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为体制内热,一部分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考虑到公务员招考规模有限、要考上也有难度,所以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至于学硕、专硕招生比的变化,陈志文认为,从逻辑上有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影响作用有多大。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另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大家算经济账而放弃考研。”陈志文分析道。

 

  明年考研报考人数会不会继续下降?陈志文表示,“我不做预测,但我个人觉得,大众对考研在回归理性,‘卷’学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考研报名人数可能涨也涨不了多少、降也降不了多少——因为招生人数还在增长,未来无论涨跌都会相对平稳。”

  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北京市房地产广告发布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将持续至11月13日。其中提到,房地产广告中拟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等内容;也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了8种不得发布广告的房地产项目类型。其中,在未经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在未经国家征用的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建设的房地产项目;预售房地产,但未取得该项目预售许可证的项目;权属有争议的项目;不符合工程质量标准,经验收不合格的房地产项目,均不得发布广告。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提出了10项不得在房地产广告中出现的内容。

  例如,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将“商业用房宣传为商品住宅”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含有“房价年增长XX%以上”“年租金高于该地段平均水平XX%”“投资收益保持在XX%以上”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内容;不得含有“XX分钟到达某地标建筑”“XX分钟直达国际机场”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的内容;不得对规划或者建设中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以及其他市政条件作误导宣传;不得含有“买房能落户”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等。

  此外,房地产广告必须明晰一系列重要信息。例如,房地产预售、销售广告,必须载明开发企业名称、预售或者销售许可证书号,中介服务机构代理销售的,载明该机构名称。此外,房地产广告中的项目位置示意图,应当准确、清楚,比例恰当;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使用建筑设计效果图或者模型照片的,也应当在广告中注明。如涉及贷款服务的,应当载明提供贷款的银行名称及贷款额度、年期。

  考虑到部分房地产广告可能会邀请一些明星、名人为房地产代言,征求意见稿特别提出,广告代言人仅能为使用过的商品房或其他类型房产或接受过的房地产中介服务作推荐、证明,并应当充分使用代言商品。

 

  为防止违法房地产广告的出现,征求意见稿提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公共场所管理者等经营主体,要完善服务协议和规则对利用其信息服务平台或场所发布虚假违法房地产广告的用户采取警示、暂停或者终止服务等措施,及时防范、制止违法广告。

  11月19日,我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在新疆阿克苏投产。

  UTG玻璃是折叠屏手机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特点包括轻薄、柔韧性强、硬度高、耐刮花、弯折不产生折痕以及良好的触摸感。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柔性显示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UTG还可用于折叠笔记本、折叠平板、卷轴显示等新型显示终端,产业价值、市场潜力巨大。

  因能源价格大幅放缓,美国10月整体CPI超预期降温,同比上涨3.2%,较9月的3.7%放缓,低于预期的3.3%,市场进一步押注美联储将在2024年降息。“新美联储通讯社”称,周二的通胀报告强烈表明,美联储在7月份完成了这轮历史性的加息,并可能在12月保持利率不变。

  因能源价格大幅放缓,美国10月整体CPI超预期降温,核心CPI也超预期降至2021年9月来最低,市场进一步押注美联储将在2024年降息。

  11月14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CPI同比上涨3.2%,较9月的3.7%放缓,低于预期的3.3%,环比增速较9月的0.4%放缓至0,也低于预期的0.1%。

  美联储更为关注的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核心通胀,较9月的4.1%小幅放缓至4%,也低于预期的4.1%,但仍高于美联储的2%的目标水平,环比增速由0.3%放缓至0.2%,低于预期的0.3%。

  有分析师指出,市场没有料到CPI会超预期疲软,这对美联储来说是个好事,核心CPI降温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联储的压力,数据正指向正确的道路,美联储或许已经完成了加息。

  但也有分析师发出警告,认为市场上涨会破坏美联储放缓经济增长和(5.11, 0.11, 2.20%)降低通胀的努力。

  有“新美联储通讯社”之称的知名财经记者Nick Timiraos撰文称,周二的通胀报告强烈表明,美联储在7月份完成了这轮历史性的加息,并可能在12月12日至13日的下次会议上保持利率不变。

  CPI数据公布后,互换合约显示,预计美联储明年6月份首次降息25个基点,此前为7月份。

  美元指数短线走低50点,非美货币集体走高,欧元兑美元短线走高80点。美股三大股指期货短线拉升,均涨超1%。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短线走低14个基点,现报4.5%。

  住房价格仍给核心通胀带来压力

  从整体CPI的环比来看,能源指数10月下跌 2.5%,其中汽油指数下跌5.0%,足以抵消其他能源成分指数的上涨。10月份食品指数上涨0.3%,较9月的0.2%小幅反弹。

 

  从核心CPI指数来看,在9月环比上涨0.3%之后,10月涨幅放缓至0.2%,涨幅主要由租金、业主等效租金、机动车辆保险、医疗、娱乐和个人护理推动。外出住宿、二手汽车和卡车、通讯和机票价格指数均出现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