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正通过新工具加大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助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上海证券报记者12月14日获悉,国寿资产和太保资产近期向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申报的资产证券化(ABS)项目先后获得批复和受理。

  自今年10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意5家险资机构试点ABS业务后,险资机构保持了较高的参与热情。在业内人士看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ABS业务与险资属性相适配,未来还会有更多机构陆续落地ABS业务,但如何寻找优质资产以及做好风险管控也是机构需要面对的挑战。

  国寿资产和太保资产率先尝试

  今年10月,上交所和深交所同意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太保资产、人保资产、平安资管首批5家保险资管公司试点开展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

  记者获悉,国寿资产ABS项目已经获沪深交易所批复,该公司向上交所和深交所申报的中国人寿(28.340, 0.34, 1.21%)-创工融资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和中国人寿-创科供应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率先获得了两家交易所出具的无异议函。

  具体来看,中国人寿-创工融资租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的基础资产为徐工集团各大主机厂制造的工程机械设备;中国人寿-创科供应链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由万科集团作为核心企业,以上下游供应商、施工方对债务人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

  此外,太保资产担任管理人的首单ABS产品近日获上交所受理,即太平洋(3.700, 0.02, 0.54%)-海通恒信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该计划采用储架模式发行,总储架规模为20亿元,主要投向中小微企业为承租人的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医疗健康等领域的租赁资产。

  底层资产具有现金流稳定特征

  从国寿资产和太保资产ABS项目的底层资产来看,主要是融资租赁、应收账款等未来现金流比较稳定的资产。

  “获得ABS业务资质,险资将以资产证券化管理人及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投融联动的积极性。”中泰证券(7.080, 0.04, 0.57%)策略分析师张文宇告诉记者,而ABS项目的底层资产多以现金流稳定的资产为主,与险资周期长、规模大的特点相匹配,可以帮助险资机构不断完善多元化资产配置,优化资产负债匹配能力。

  充分利用ABS市场的投融资渠道,积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助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长期资金活水,接下来险资机构将进一步加码。

  太保资产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专业优势和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推进交易所ABS和基础设施REITs业务发展,助力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新增有效投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通过推动保险资产管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

  未来还有更多险资机构参与

  除了国寿资产和太保资产外,多家获得交易所ABS业务资质的险资机构对记者表示,当前均在积极筹备相关业务,未来会陆续落地。

  泰康资产CEO段国圣此前表示,公司将积极与保险资金、企业年金以及银行理财等机构资金联动,在期限、收益率、产品形式等方面创设适合的ABS产品。

  实际上,ABS业务还能增厚险资的投资收益,缓解资产负债匹配压力。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发行角度来看,发行一笔ABS可以获得一定的发行费用;从投资角度来看,在交易所上市的ABS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其介于债券和另类投资之间的特点,既可以提供较好的收益率,也能规避部分信用风险。

 

  当前,险资参与ABS仍然存在不少挑战。在张文宇看来,一方面是寻找优质资产和做好风险管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寻找到优质的ABS项目和做好风险管理对险资提出了较高要求,险资机构要认真审核底层资产的收益情况以及风险状况;另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培养,险资此前是以投资者身份参与ABS业务,如今以管理人角色参与,对专业人才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年度大片《拿破仑》上周国内上映了,你看了么?

  年度大片耗资两亿

  这部由《角斗士》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奥斯卡影帝华金·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历史大片,耗资两亿美元,用2小时37分钟再现了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澜壮阔的一生和辗转连绵的情史。

  恢弘的战争场面一向是斯科特导演的作品招牌。《拿破仑》电影也展现了这位戎马一生的军事统帅的诸多知名战役,包括围剿俄奥联军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冰雪远征的莫斯科战役以及最终结束政治生涯的滑铁卢战役。他依靠战争登上权力巅峰,也因为战争告别历史舞台。

  当然,斯科特导演向来是不太在意历史真实性的。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拿破仑》一片杜撰改编了诸多历史情节,对法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的个人性格塑造也极具争议。这部电影遭到法国人的吐槽,也是毫不令人意外。

  法国知名历史学家格伦尼芬(Patrice Gueniffey)看完电影后公开怒斥,“这是一部英国人拍摄的电影,非常辱法(très antifrançais),非常捧英”。其实他倒没说错,斯科特的确是英国人,而且这部片主要是在英国拍摄的。而面对这样的批评,已经86岁高龄的老头只是简单的回复,“我不在乎,法国人甚至都不喜欢他们自己”。

  从几大电影评分网站的观众反馈来看,《拿破仑》只能说勉强:烂番茄观众平均评分只有6.3(满分10分),只有59%的专业影评人给出正面评价;Metacritic网站的加权平均得分只有64分(满分100分);CinemaScore的评分只有“B—”;在中国豆瓣网的得分是6.6分(满分10分)。

  虽然影评反馈一般,但从初期票房来看,年度大片《拿破仑》的市场接受度并不算差。在北美感恩节五天假期,这部电影在北美拿到了3250万美元的票房,仅次于《饥饿游戏:鸣鸟和蛇之歌》(好莱坞真是要榨干所有剩余价值,绝不错过所有卖座片系列)。

  截至12月3日周日,《拿破仑》在北美市场拿到了4570万美元的票房收入,全球票房接近了1.37亿美元,成为同期的全球票房冠军。毫不意外,英国成为了这部英国导演拍的“辱法捧英”历史大片最大的海外票房贡献地。

  不过,《拿破仑》并没有得到中国市场的认可。中国观众对这部欧洲历史人物电影的接受度非常一般,票房甚至还不如比利时这样的欧洲小国。《拿破仑》在中国市场首日票房仅为680万元,排片占比只有8.7%,排在当日票房榜的第四位,两天票房突破1000万元,预计总票房收入只有3000万左右。

  由此来看,同样是苹果投资的《花月杀手》放弃在中国上映或许是明智的选择。即便拥有马丁·西科塞斯(Martin Scorsese)、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Niro)这样的黄金搭档,这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历史史诗电影,讲述的白人阴谋杀害印第安人的故事,也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如果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宣发,很大可能会无法收回成本。

  不差钱大金主苹果

  《拿破仑》是一部预算高达2亿美元的年度大片,如果按照常规的电影投入产出估算,考虑到宣发成本以及票房分成比例,该片至少需要拿到5-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才能达到盈亏相抵。从目前的票房增长情况来看,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

  不过,《拿破仑》的投资方或许并不在乎是否亏本,因为这部电影虽然是索尼发行,但却是苹果投资拍摄的,也是“苹果原创”的又一力作。而苹果之所以愿意投入巨资拍摄这部大片,显然并不指望票房收入来盈利,甚至做好了亏本的准备。

  在院线放映结束后,《拿破仑》会在Apple TV+流媒体平台上线。而且,斯科特导演还计划在苹果平台推出一部长达4小时1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的《拿破仑》,加入更多关于约瑟芬皇后(Empress Joséphine)的内容。这算是斯科特导演对于苹果慷慨解囊支持自己拍摄大片的回报。

  在经历了疫情期间噩梦般的票房之后,还愿意在一部大片投入数亿美元的“金主恩公”真的已经不多了。即便拥有知名导演和奥斯卡影帝,也不代表就能获得票房成功,传统片场在投拍高投入大片方面是越来越谨慎。

  怀揣着数亿美元成本的大片计划,知名导演们期待着慷慨解囊支持艺术的不差钱金主。而在传统片场纷纷退缩的行业背景下,苹果就成为了诸多知名导演心中的“及时雨恩公”。

  斯科特在《拿破仑》的巴黎首映式上表示,“我必须要向苹果脱帽致敬,这可不是一部小成本电影,而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现在要开拍一部历史大片,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的确,没有苹果的慷慨解囊,斯科特就不可能完成两亿美元的《拿破仑》。同样,没有苹果的接盘,马丁·西科塞斯的《花月杀手》也不可能实现。老马丁当初找了诸多片场都被婉拒,最终苹果站出来接过了这个烧钱项目。

  在《花月杀手》上映时,西科塞斯谈到苹果时满满都是感激。他谈到了派拉蒙高层甚至在剧本最终落实之前,就因为预算问题断然拒绝投资,“他们直接告诉我,’我们不能投资这部电影’。”

  不过在2020年苹果投资接过这个两亿美元的烧钱大片之后,《花月杀手》还是和派拉蒙达成了院线发行协议。电影制片人布莱德利·托马斯(Bradley Thomas)解释说,传统片场在院线发行更有经验,苹果无法自己承担这个工作,但他们的投入令人暖心(Comforting)。

  或许只有苹果才会愿意冒险投拍两位高龄导演的烧钱大片,因为大概率是一场注定亏本的买卖。就算得到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但上映一个半月之后(截止12月3日),预算两亿美元的《花月杀手》全球票房只有1.54亿美元,北美票房更是只有可怜的6650万美元。按照传统的投入回报衡量,这是血亏到底的票房噩梦。

  苹果影业登陆主流

  苹果近期的大片风暴还不仅于此,除了《花月杀手》和《拿破仑》,明年年初即将上映的谍战喜剧大片《阿盖尔:神秘特工》(Argylle)同样也是两亿美元预算,同样也是苹果投资出品。

  此外,苹果还在和《壮士凌云2》导演克辛斯基(Joseph Kosinski)以及老牌影星布拉德皮特(Brad Pitt)合作拍摄一部关于F1方程式的大片,暂定名称《APEX》。

  无论线下票房如何,这几部年度大片电影在院线下线之后,都会登陆Apple TV+平台,成为苹果流媒体的招牌大片。这或许是苹果不计成本投入拍摄大片的重要考虑。

  登陆流媒体也成为了这些大片线下票房的不利因素。与此前的迪士尼相似,如果一部电影之后不久就在流媒体上线,那么其票房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个直接的例子是,自从2019年底推出Disney+平台之后,迪士尼再也没有出现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大卖电影。

  但或许苹果并不是太在意《花月杀手》和《拿破仑》的线下票房和回报,这样的重磅大片对于吸引苹果用户留在Apple TV+更为重要。虽然和Disney+同期推出,但苹果在影视行业几乎是一无所有起步,没有迪士尼那样雄厚的版权作品库,需要从头打造自己的原创作品库,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订阅用户增长。

  《拿破仑》制片人凯文·沃什(Kevin Walsh)表示,苹果影业的两位高层恩里奇(Jamie Erlicht)和范安伯格(Zack Van Amburg)在与他谈合作时,看重的并不只是院线票房成功,更希望给Apple TV+平台带来真正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高层都是苹果从索尼影业挖来的影视行业资深高管,《绝命毒师》和《风骚律师》也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现在,在美国电影院看电影时,总会在片头和预告片中看到诸多“苹果原创”(Apple Original)的标志。无论票房成功失败,在苹果持续高投入下,美国电影观众正在越来越熟悉苹果这个消费电子巨头。

  从做电脑手机到投资电影,全球消费电子巨头苹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逐渐成为全球娱乐产品的新贵。虽然2019年才进入影视行业,属于诸多传统片场和流媒体中最晚入场的,但苹果的起步却相当不错。

  过去三年时间,苹果出品已经拿到10项奥斯卡提名,得到了四座小金人,其中包括份量最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这是流媒体行业的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奖。Netflix投入了十多年时间,拿到了数十个小金人,但最期待的这个奖项,苹果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拿到了。

  然而,获奖的《健听女孩》(CODA)毕竟是一部小成本温情电影,与诸多老牌片场相比,苹果在影视行业依然只是个小弟,没有真正得到主流市场认可的重磅大片,也没有与携手大导演和影帝合作的经典作品。

  截止今年夏天,Apple TV+的订阅用户仅为5060万人,与其他主流流媒体平台上亿甚至两亿的会员规模相比,只是一个零头。而且Apple TV+的订阅用户中,很多还是买硬件设备送的会员,以及包括在Apple One订阅套餐的添头。

  在苹果最新一季财报中,服务业务营收高达223亿美元,已经达到了总营收的四分之一,相当于iPhone业务的一半,更几乎相当于iPad、Mac以及智家居配件三大部门的营收总和。

  而且,在手机、平板和电脑出货陷入停滞甚至大幅下滑的情况下,苹果的营收增长几乎都来自于服务业务。过去几年,苹果服务业务营收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虽然苹果并没有公布流媒体业务的用户以及营收情况,但从苹果的实际投入来看,这显然是苹果未来看重的业务增长领域。

  打招牌比票房更重要

  2023年是苹果在电影行业爆发的一年。除了三部预算高达两亿美元的大片,苹果还有《指甲》(Fingernails)、《神出鬼没》(Ghosted)、《俄罗斯方块》(Tetris)等总共9部电影上映,创下了出品电影数量新高。

  显然,苹果是不会满足小众流媒体平台的行业地位,他们需要真正有影响力的大片,投入烧钱打造大片成为了苹果影业的新战略。今年3月,苹果宣布未来每年会投入10亿美元打造原创电影作品。注意是,是只用于电影制作,而且是在院线上映至少一个月的主流作品。

  这一战略标志着苹果影业正式进入了2.0时代。苹果不仅仅是要做一个流媒体平台,更要做一个在好莱坞拥有话语权的主流电影片场。西科塞斯和斯科利两亿美元的大片,或许在传统片场看来,很大可能票房无法收回成本,但在苹果看来,却是他们眼下大片战略所需要的招牌作品。

  美国电影票房行业专家瑞恩·斯科特(Ryan Soctt)看来,《拿破仑》不太可能收回投资,但就像《花月杀手》一样,苹果考虑的并不是票房回报,而是这些重磅电影带来的行业影响力,以及在明年诸多颁奖典礼上的行业地位。这两部电影在数千个影院(北美地区)上映的时候,也就给苹果原创做了最好的广告。

  斯科特认为,无论这两部大片的票房如何,苹果都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院线曝光度,而且极大提升了他们的流媒体平台的原创内容吸引力。这两部电影必然在明年的奥斯卡和金球奖上获得提名,甚至两位男主角都有可能再次被提名影帝,这也能给苹果带来回报。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华纳兄弟的《芭比》和环球影业的《奥本海默》是今年票房和影评的双重赢家,是最有可能竞争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作品,但《花月杀手》和《拿破仑》也势必会在明年颁奖典礼得到不少提名,甚至有希望获得个人和技术奖项。

  今年夏天,好莱坞演员工会进行了四个多月的大罢工。按照罢工的要求,工会成员不仅不能参与任何影片的拍摄工作,甚至无法从事宣发推广工作,甚至连拍摄海报以及接受采访都是违反罢工规定的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大片厂为了保证影片票房或是明年的上映库存,开始将一些重磅电影的上映时间推迟到明年,这导致了今年下半年大片的数量减少。因此,由于竞争作品的减少,《花月杀手》和《拿破仑》在明年的颁奖典礼会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提名和奖项,也给苹果带来更多的曝光度。

 

  《花月杀手》和《拿破仑》票房血亏?苹果并不在乎,他们已经得到了想要的回报。

  教育部官网11月22日发布消息称,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举行,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

  这一报名人数不仅没达到此前一些网友和媒体预测的“或突破500万”;而且低于去年,为自2015年以来连续8年考研报名人数增长后的首度下降。

  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2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0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0万人。如今,2020年那批高考生走到考研的路口,报考人数438万,比上一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减少36万。

  很多人不禁要问: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否反映了什么新趋势?

  “考研人数或破500万”预测为何失败?

  近几年,伴随着“考研热”,网上出现过很多与考研有关的热门话题,其中包括预测每年考研报名人数。

  在今年10月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就有媒体在报道中预测“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或破500万”。理由是:202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分别为341万人、377万人、457万人、474万人,结合在校本科生人数、往届生考生情况和就业形势,预计2024年报考人数或将突破500万人。

  此外,也有一些网友据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数与考研报名人数之间的比值关系,预计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将接近500万。

  不过,此前也有另一些迹象表明,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会增长减缓,甚至下滑。

  中国教育在线去年12月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继续小幅攀升,达到474万人,比上一年仅增长17万人,和2022年增长21%的增幅相比,增长率大幅下滑,远远低于民间预估,显示考生报考日趋理性。

  上述报告还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报名人数增长明显趋缓,如四川、陕西等地,东北地区则普遍出现下跌。其中,辽宁省2018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超过10万人,其后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突破15万人,达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辽宁考研报名人数接近15万人,同比上年略有减少。2023年黑龙江省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125071人,也较上一年减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闻注意到,早在几个月前,有一些网友和机构据“自习室的人比去年少”“图书馆空出来了四分之一”“咨询和需要考研辅导的人好像变少了”一类的观感推测,2024年考研报考人数或下降。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原因何在?

  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36万,原因何在?

  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看来,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确实跟考生越来越理性了有关。

  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陈志文分析认为,考研报名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后,不只专、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再加之近几年经济下行,“卷”学历不一定能解决体面就业的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人认为,用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去取得一个硕士文凭,未必比大学毕业开始积累工作经验的性价比更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把控越来越严,想‘混’毕业越来越难,考上了不等于一定能毕业。于是有部分人也会更加慎重考虑考研读研问题。”陈志文说,“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学说,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没有研究能力、也没有研究兴趣。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风险,读研需谨慎。”

  类似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认识到考研对自己就业的帮助没那么大,而考研、读研本身则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执着于考研了。”

  此外,陈志文认为,当下这一代年轻人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进;另外一部分人选择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当“全职子女”。选择“躺平”的这部分人,不会去考研,这可能也是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

  至于网友对考研人数下降的一些其他原因分析,比如:“疫情之后出国读研的人增多了”“宇宙尽头是考公考编,所以有些人放弃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了”“学硕缩招,专硕太贵、认可度不高”等,陈志文表达了一些不同看法。

  陈志文指出,疫情期间,很多原计划赴境外留学的人,实际在国内在线完成了学业,并且顺利获得了学历认证(国家临时调整了认证政策,现在已经终止)。疫情对出国留学的影响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大,更何况从总量上看,出国留学的人数是有限的,因而“出国留学”不会成为考研人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因为体制内热,一部分人放弃了考研,直接专注考公考编,这种情况可能有。但考虑到公务员招考规模有限、要考上也有难度,所以这一因素的影响可能很有限。”

  至于学硕、专硕招生比的变化,陈志文认为,从逻辑上有可能是导致考研人数下降的原因之一,但不确定影响作用有多大。

  2022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已超60%。另外,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成为未来考研报考主流。在专硕扩大的同时,一些高校正在缩减学硕。

  “相比于学硕,专硕的国家补贴少,学费通常也更贵。大家算经济账而放弃考研。”陈志文分析道。

 

  明年考研报考人数会不会继续下降?陈志文表示,“我不做预测,但我个人觉得,大众对考研在回归理性,‘卷’学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考研报名人数可能涨也涨不了多少、降也降不了多少——因为招生人数还在增长,未来无论涨跌都会相对平稳。”

  你知道CQB(室内近距离战斗)战术里面,站在哪个位置的队员最危险吗?

  通常来说,打头阵的一号队员最危险,因为他带头破门而入的时候,压根儿就不知道门后边有几支枪指着他,又或者对方在门后边放了什么爆炸物。

  虽说大家都知道危险,可这门破了总得有人第一个进吧,谁第一个进谁就当冤大头呗,那能有啥好办法没?解放军这儿还真有!

  就在前几天的央视军事报道里,曝光了解放军小分队巷战演练,担负破门任务的一号队员居然是一只倒背着95式自动步枪的机器狗。

  只见这只机器狗在铁皮门前毫不犹豫地“Duang”地一下就撞过去,随后就是战士们鱼贯而入,一套下来行云流水,看来在此之前也没少练。

  这就有点震惊到军武菌了,在咱们的印象里,好像拥有“天顶星科技”的美军都还没这么用机器狗吧,这解放军怎么都能把机器狗当一号突击手用到巷战了呢?

  其实,解放军用机器狗作战早些时候就已经曝光过了。

  就在今年7月13日,央视军事栏目报道了解放军西部战区部队的日常训练情况,画面中就出现了一款全新的无人装备机械狗。

  在视频中两台机器狗先是都伏在靶场的地上,随后在操作员的控制下,其中一只机器狗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第一时间瞄准既定目标并开火,两轮短点射后,机器狗成功“击毙”目标,而且假想敌头上的靶纸弹孔分布还很均匀。

  更难得的是,视频中有部分画面是固定在机器狗身上的摄像机拍摄的,从画面中看得出机器狗在拍摄过程中一直非常稳定,几乎没有震动,可以说是“稳如老狗”了!

  有资料显示,这款机器狗是由西部战区陆军某部联合清华大学共同研发的,它们装备的有摄像机、雷达、激光扫描仪以及部分火力武器等等,不仅能自主巡逻,进行监视,在发现可疑的目标后,还可以自动识别并且进行追踪。

  它还可以通过内置的激光扫描仪对战场进行地图测绘,为战士们提供精准的战场情报。此外,它还可以进行搜爆任务,现在已经在西部战区某部服役。

  后来,我国又公开了一段视频,一架小型旋翼无人机从远处飞来稳稳地降落在地面上,随后将下部支架上的机器狗投放在地面后,立即飞离地面,能把无人机跟机器狗玩儿得这么溜的,恐怕全球也就独此一家了吧。

  解放军装备的机器狗其实也叫做四足机器人,这种仿生式的四足机器人对于大家来说确实还算是个新鲜物,毕竟这东西也就只在几个发达国家的军队中出现。

  这是因为四足机器人的控制系统需要模仿生物学,要远比无人车的运动原理复杂得多,技术难度较大,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作为展示产品,而非军事领域的实用品。

  最早的四足机器人是由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一些机构研发的,直到2005年,美国波士顿动力学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大狗”的四足机器人。

  这只“大狗”体型跟成年德牧差不多,以汽油发动机作动力,内部安装的计算机可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其行进姿态。

  “大狗”的自我平衡能力极好,在一些公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实验人员用脚猛踹还是它自己在地面上打滑,都能经过一两个趔趄重新恢复稳定行走状态。

  “大狗”全身分布有50多个传感器,具备对作战环境内较好的感知能力,并能接收和解读语言与视觉命令,此外,还能通过接受士兵语音指令,为其单兵装备进行快速充电等。

  而且它的速度也不慢,行进速度能达到7千米/小时,还能够攀越35度的斜坡,可以携带重量超过150千克的武器装备或物资,沿预设的简单路线行进,也可进行远程控制。

  可以说,这款“大狗”的问世给了当时全世界亿点点的震撼,但是美军通过测试却认为,“大狗”的汽油发动机声音太大,容易暴露目标,而且系统太复杂,真到了战场上发生了故障,维修起来太费劲。

  所以,后来美国军方就在2015年12月决定把“大狗”转入技术储备,而没有继续研发。而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推出了被称为“中国大狗”的仿生四足机器人。

  这款“中国大狗”具备对地形自我感知,可以摆脱人工操控自主工作,它总重250千克,负重能力160千克,爬坡角度30度,最高速度1.4米/秒,续航时间2小时,它不但能驮运物资,还能承担侦察打击任务,同时也能运用到抢险救灾当中。

  次年,解放军陆军装备部主办了一场“跨越险阻2016”地面无人系统挑战赛,其中就有一台名为“奔跑号”的国产山地四足仿生机器人发挥出色,获得了50米竞速和综合越野第一名。

  在2018年的第十二届珠海航展上,就首次亮相了可用于战场侦察和运输弹药物资的小型军用四足机器人,还有的军工单位宣称已经开始研制能背负武器装备的四足作战机器人。

  到了去年,国内的红隼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红翼前锋战斗机器犬”的四足战斗机器人,大小跟市面上常见的玩具机器狗差不多,可以安装侦察设备或轻武器。

  而且这款四足战斗机器人居然成一个系列,有三种型号,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改装搭载不同任务模块进行变形。

  第一种是配备有激光雷达、热成像仪、夜视仪和战术自组网络系统的基本型(侦察型),第二种是倒着背负95式自动步枪的轻武器型,第三种是搭载9联装榴弹发射器的重火力型。

  从他们发布的视频来看,这款机器人已经具备了翻越障碍、侦察、打击等多种任务能力,简直就是巷战利器。

  本以为这些机器人也就是展示一下咱们技术多牛也就罢了,谁知各种官方新闻中却开始出现了机器狗进部队的消息。

  先是央视去年6月份报道的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进行的一场对抗性演习中,出现了仅安装一支95式自动步枪的机器狗,还出现了只承担侦察监视任务的机器狗。

  后来在7月初在新疆军区部队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出现了正式列装的军用机器狗,而在军事博物馆中,更是直接展出了已列装的察打一体四足机器人实物图片。

  这种察打一体机器狗上装有小型的穿墙雷达,可以从外部探测建筑内部的敌军,发现敌人后机器狗可以冲进去射击,有阻挡的话就呼叫火力支援。

  可以说中国在四足仿生机器人的军事领域,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在美国已经放弃的技术上下这么大力气呢?

  这是因为四足机器人与轮式/履带式机器人相比,它的地形适应性更强,无论是松软的地面、多层楼梯还是崎岖的地形,都能在保持自身平稳和移动顺畅的前提下行走自如。

  因此,四足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就更加广泛,虽然美国将这项技术纳入技术储备,暂时不在继续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放弃了这条技术路径,反倒是他们的民间公司不断推陈出新。

  再说了,全世界研制四足机器人的也不止美国一家,他们暂时放一放,别的国家也会继续研制,中国选择这条赛道继续走下去也就不是很难理解的事儿了。

  事实上,这个四足机器人只不过是中国无人化武器的冰山一角,如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已经拉开了夺取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机器人优势的帷幕,下一步战争形态必然是地面机器人、无人机与人类士兵协同作战,而这种领先的技术谁先掌握谁就能获得先机。

  虽说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各国发现无人装备是真好使,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无人装备都还处于PPT阶段,还远达不到真正的量产。

  而中国对于军事技术变革已经有了极其敏锐的认知,尤其是军改后的解放军对无人武器的应用和战术战法的拓展也颇为重视,相关探索与经验积累相当丰富。

  而且中国有规模庞大且水平很高的制造业,以及日新月异的半导体工业和IT产业,所以现在主打就是一个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早在2020年,一场东南海域举行的多种兵种联合立体渡海登陆演习中,就出现了许多无人作战装备,包括无人机、无人伴随支援战车、无人弹药车、无人破障船。

  到2021年,央视报道了第73集团军下属某两栖重型合成旅部队,组织的一场跨海夺岛体系联合登陆演练,在播报的画面中,就出现了两栖装甲部队与蜂群无人机协同战术配合的场景。

  从央视播报的画面来看,这些蜂群无人机高度统一,间距整齐划一,在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军用蜂群无人机实践应用中,都算得上个中翘楚。

  还有陆军好几所军事院校在组织学员毕业演习的时候,出现的无人装备就更加种类繁多,比如无人机、无人侦察车、无人突击车、无人反坦克车、四足机器人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要知道,这么多的无人装备在前几年都还处于科研阶段,还没正式列装部队。但现在,这些装备已经经过全面测试并正式列装部队,还有多余的能供军事院校用了,这个产能不服不行啊!

  而美国这边呢,今年9月份的时候,海军陆战队搞了个“机枪山羊”概念测试,他们把一具 M72 火箭筒到四足机器人背上,然后测试它瞄准和攻击目标的能力。

  结果就有不过有眼尖的网民通过他们网站上发布的照片发现,“四等人”测试用的像是中国“宇树科技制造公司”制造的Unitree GO1机器狗。

  这款消费级的机器狗其实是和前段时间在亚运会上的机器狗是同款,当时在亚运会上这款机器狗还排队入场,表演过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

  这款机器人能像训练过真狗那样作揖,甚至还能简单对话,价格则是相当接地气,普通版售价2700美元,增强版售价3500美元,说白了就是个玩具价。

 

  美军后来也承认这机器狗不是美国造,但是却嘴硬说这只是展示一个概念,将来在正式采购的时候还是会用美国的,再不济也会用盟友国家的,反正中国的再怎么香,以后我是不会用了。

  11月19日,我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在新疆阿克苏投产。

  UTG玻璃是折叠屏手机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特点包括轻薄、柔韧性强、硬度高、耐刮花、弯折不产生折痕以及良好的触摸感。

 

  相关专家表示,随着柔性显示应用领域的持续拓展,UTG还可用于折叠笔记本、折叠平板、卷轴显示等新型显示终端,产业价值、市场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