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市场营销
新浪科技讯 2月18日下午消息,本周起越来越多的城市迎来复工潮,公共出行尤其是关键的防疫战场。为此,高德地图近期接连推出多项新举措,上线“返程直通车”一站式服务,在北京上线地铁、公交的实时满载客流查询,联合众多网约车平台启动“安心出行月”,共同承诺每日消毒测温上岗,保障用户在疫情期间出行更安全。
在公交地铁方面,为了帮助民众及时了解车厢内的客流满载和运行状况,继上周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与高德地图政企合作,上线了地铁满载情况查询后,今日高德又上线了公交满载客流查询服务。现在,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北京市民在出门前,均可以通过高德地图查看实时的客流情况,了解车厢内是否拥挤,从而尽量避开人群聚集,做出更合理的出行安排。
目前,客流满载实时查询服务已覆盖北京市所有的地铁线路以及市区绝大部分的公交线路和车辆。市民打开最新版的高德地图App,输入起点和终点查询公交地铁换乘方案,使用“实时公交”服务,或者查看“地铁图”,均可以查看实时的客流满载情况。据悉,高德地图正积极与其他城市接洽,希望能在更多城市上线该服务。
在打车方面,2月17日,高德地图与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及47家网约车平台,共同发出“同心战疫 安心出行”倡议,在全国范围启动“安心出行月”活动,承诺运营车辆每日消毒,上岗司机每日测温,运营期间全程佩戴口罩,并在车辆内张贴消毒测温公示。乘客通过高德打车时,可认准标有“测温消毒”标签的平台下单。如果发现司机未戴口罩,乘客可以免责取消订单,并通过高德打车在线举报。
在自驾方面,2月15日,高德地图上线“返程直通车”一站式服务,通过疫情信息提醒、防疫检查站及高速收费站实时车流信息、返程人员信息在线登记等多项功能,帮助自驾返程用户更好规划行程,减少返程途中在疫情检查站的停留和等待时间。在通勤出行时,高德地图也会提示用户最新的禁限行措施,并结合实时交通情况规划最优路线。
“自疫情发生以来,高德地图已快速上线了发热门诊地图、防疫地图、返程直通车、入境信息在线登记、北京地铁公交满载查询、救援物资货车专用导航等多项功能,未来还将陆续上线更多新功能,和广大用户一起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高德地图相关负责人表示。
- 详细资料
- 分类:市场营销
新浪数码讯 2月17日早间消息,据外媒petri报道,微软将在纽约举行春季新品发布会,预计会对Surface产品线大幅更新,Surface Book 3和Surface Go 2两款新产品将会发布。
Surface Book 2的发布时间还要追溯到2017年11月了,这两年多的时间,Surface Pro和Surface Lap都进行了多次更新,唯独Surface Book一直没有消息。
根据目前曝光的消息显示,Surface Book 3外观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依然分为13.5英寸和15英寸两个版本,主要是配置上的升级,微软Surface Book 3系列将搭载英特尔第十代处理器,并搭载Nvidia GTX 16系列显卡。其中15英寸最高搭载i7-1065 G7、GTX 1660 Ti,13.5寸版本最高搭载i7-1065 G7、GTX 1650。
除此之外,Surface Go作为Surface系列中最畅销的产品之一,Surface Go 2或将搭载奔腾Gold或Core M系列芯片,新款产品与前代产品相比性能得到显著提升。在设计方面,Surface Go 2可能会稍作改变,但不会进行大改。
另外微软真无线耳机Surface Earbuds也会有更新,Surface Headphones升级款也有可能亮相。
外媒还对价格进行了预测,13寸的Surface Book 3入门机型预计售价为1400美元(约合人民币9780元左右),Surface Go 2预计售价为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800元左右)。(于泽)
- 详细资料
- 分类:市场营销
新浪科技讯 2月13日上午消息,据台湾地区《电子时报》报道,苹果(Apple)供应链传出,原本在2月之初,苹果下半年将推出的iPhone 12(暂定名)就要进入工程验证测试阶段(EVT),但是被疫情被打乱了脚步。供应链推测,原定6月就要量产的iPhone 12恐将延后,而近年来苹果通常会在每年的9月份发布新机,至于苹果今年是否会推迟iPhone 12的发布时间,则仍需观察。
业界指出,多个下半年将推出的新产品都因为疫情打乱脚步,其中也包括苹果的新款旗舰手机iPhone 12。业界指出,苹果从2019年6月就开始进行样机设计测试(POC),并且预计2020年2月初完成第二阶段测试,进入EVT,但是因为疫情,迟迟未进入下个阶段。
据悉,在每个农历新年之后,苹果都会持续与供应链确认各厂复工人数、防疫状况以及来料库存等,而在今年,受限于各厂无法完全复工,势必会影响原本新机的开发流程。不过,即使新机的开发量产时间延后,不见得苹果会改变近年都在9月发布新机的作法。
鸿海、和硕为两大苹果iPhone组装厂,两厂均表示,大陆厂区陆续复工,但iPhone生产线是否顺利复工,均以不针对单一客户与状况回应,也让外界难以一窥究竟。业界指出,各厂都在复工,只是复工率有限,所幸各家手中都有库存,短期供应不成问题。
业界分析,苹果iPhone供应链完整且运行成熟,近期苹果也在持续统计调查供应链状况,并企图从中调整,将冲击降至最小,但从POC进入EVT等阶段,必须苹果派员工亲自到厂区检查,而现在仍处于疫情高峰,苹果考量避免疫情扩大,暂停前往中国大陆,也让原本要推进的开发时程延后。
业者进一步分析,苹果是操作“饥饿营销”的老手,因此即使开发量产时间延后,苹果如期发布新机的机会仍非常大,除非新机出货库存量低的超过预期。届时,如果因为疫情导致消费者购买后必须较晚入手,果粉也会心甘情愿地等待,从近来苹果AirPods Pro的销售模式,就可见一二。
2019年,苹果发布AirPods Pro后掀起一阵抢购潮,到现在为止通过苹果官网订购AirPods Pro,仍需要1个月才能取到货。AirPods Pro目前的状况不是苹果实施饥饿营销策略,而是实在是市场需求超过预期,且电池等关键零组件缺货所导致,即使苹果于2019年下半要求供应商倍增出货,仍无法实时满足市场需求。
不过,即使AirPods Pro从订购到取货使用需要1个月时间,消费者仍然持续订购且等待,并未弃苹果离去,可见该苹果对消费者展现的吸引力。AirPods Pro的情况也让业界推测,即使苹果iPhone 12受疫情影响,前期备货量低,苹果也不一定会改变近年都在9月的发布新机的时间。
- 详细资料
- 分类:市场营销
开门红往往带来好兆头,这在汽车市场也不例外。为了在1月取得一个好的开端,从而助力全年目标的完成,一些企业甚至在去年12月有意将销量压低,当然其中也有控制2019年整体销量不至于过高的因素存在。
然而从整体车市而言,今年1月取得开门红就不太现实了。受春节假期影响,加之我国汽车市场仍处于调整周期,多种因素叠加,导致我国车市1月仍未走出阴霾。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对重点企业集团统计数据预计,2020年1月,我国汽车销量194.1万辆,同比下降18.0%,其中乘用车销量161.4万辆,同比下降20.2%。
从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已经六连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未摆脱销量下滑的颓势,1月销量预计4.4万辆,同比下降54.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1月销量预计3.9万辆,同比下降54.5%。
1月国内车市销量下滑,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关系并不大,而对于已经到来的2月,疫情带来的影响将集中体现,车企延期复工(根据中汽协统计,目前全国183个整车生产基地中,截至2月12日,仅有59个基地复工复产,占比32.2%)、经销商销售承压,我国车市2月销量或将降至冰点。
疫情对1月车市影响有限

其实1月车市销量下滑早已在意料之中,有分析指出是疫情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但疫情却并不应该背这个锅。本次疫情导致全国范围内采取严格防控措施的时间节点已经临近春节假期,对1月份有效售车时间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事实上,1月车市销量同比下滑,主要原因之一应该是春节因素的影响,导致有效售车时间减少。与2019年1月相比,今年1月由于遇上春节假期而减少了5个工作日,且受春节回乡返城高峰影响,4S店客流下降,市场需求减少。
此外,每年年底一些车企都会加大营销力度,通过促销等手段换取销量的提升,从而使全年业绩更好看一些,这样的做法就导致本应属于1月的市场需求被提前透支。
在已经到来的2月份,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将集中体现,由于消费者外出活动减少,导致4S店客流大幅下降,终端市场受到巨大冲击。
当然,按照业内人士分析,在疫情蔓延的当下,汽车作为私人空间,更能满足消费者对于出行健康、安全的需求,从而释放一部分购车需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对整体车市走向的影响。
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同比、环比双增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最新一期“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Vehicle Inventory Alert Index)显示,2020年1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2.7%,环比上升6.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位于警戒线之上,且继去年7月份之后,时隔5个月再次出现同比、环比双增长的情况,可见经销商承受的压力之大。需要重申的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并非疫情影响,而是车企年底加大压库力度及1月本就是传统销售淡季等因素造成的结果。
由于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将在2月份集中体现,经销商在2月份的正常经营将受到严峻考验。经销商普遍认为,2月份销量同比下滑将在50%以上,环比下滑幅度更大。

疫情对经销商的正常复工也造成了一定影响,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经销商复工情况的调查来看,截至2月12日17时,接受调研的3997家4S店中,员工复工率20.2%,销售效率4.7%,售后效率6.2%,由此计算得出的综合复工效率仅为8.4%。
在4S店未开工原因中,地方政府规定了复工时间的占71.9%,其他主要原因还包括复工申请未得到批准,防疫物资短缺不支持复工,员工返岗过程存在困难,复工后业务量不支持运营开销等。在已开工企业中,仍面临相关物资短缺、客流量锐减等现实问题。
经销商顺利渡过难关,离不开主机厂的支持,从目前来看,车企已经关注到经销商的经营现状,并积极制定政策予以帮扶。下调或不设2月销售目标、商务政策松绑、指导或帮助防疫、给予一线销售人员补贴等等,车企正在动用一切资源帮助经销商,二者作为利益共同体,需要携手走出困境。
短期影响较大,全年不容乐观
我国汽车产业链已经相对成熟,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疫情不会击垮汽车产业,反倒加速产业链更加团结,共同面对挑战。而通过此次磨练收获的宝贵经验,也将使得我国汽车产业抵御风险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更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疫情面前,汽车企业正在积极行动,除捐资捐物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外,在受影响最大的营销层面,也已制定了应对措施。

VR看车、直播售车、零接触交车等线上营销方式得到车企推崇,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消费者出于对健康、安全考虑无法到4S店购车的痛点。当然,因消费习惯以及大宗消费品等客观因素,线上营销收效几何仍有待时间检验。根据中汽协目前的了解,线上营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一些售价较低的车型上。
而从产品本身来讲,近期已经出现一些产品主打健康牌,直击消费者痛点,实现营销创新的同时也着实做到了以消费者为中心,当然,这也离不开背后强大研发体系的支撑,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在短时间内做到。
根据钟南山院士的预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峰值将在2月下旬出现,并有可能在4月左右结束。由此来看,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将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国内车市短期将承受较大的压力。
疫情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将抑制部分购车需求,待疫情结束后,这一部分需求将会得以释放,汽车市场将出现一个明显的回升过程,弥补受疫情影响的销量损失。
根据中汽协预测,我国车市全年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但全年汽车市场发展形势仍不容乐观。而按照业内专家及车企的普遍判断,今年国内车市整体下行仍将持续,但降幅不会比2019年有所扩大。
- 详细资料
- 分类:市场营销
原标题:当疫情过后不再“一菜难求” 生鲜电商还是好生意吗?
优质用户的高客单价和服务溢价都会为商家带来收益,但问题是,流量和耗损的成本,以及配送会带来经营上的压力。
“这个春节过于漫长且异常忙碌!”
这是盒马鲜生北京东坝店店长冯亚光最直接感受:果蔬类商品备货量是日常的三四倍,线上订单基本满配——这并不是全部的工作内容——为应对激增的需求,店里还需大量招聘身体健康的骑手,冯亚光的工作时长被拉成了一整天。
“春节七天,我们的订单量接近400万单”。叮咚买菜的首席战略官俞乐近日也在加班,她告诉新京报记者,疫情发生之后,更多人选择足不出户的到家服务。
人们很快发现,在多个生鲜电商平台上,买到一棵新鲜的白菜开始变得困难,蔬菜要“涨价”或“售罄”的小道消息成为社交网络上最受关注的信息。人们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彼此分享蔬菜到货的信息,推动新一轮的购买。
售罄的用时越来越短,补货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让很多人联想到17年前的非典。淘宝和京东等电商平台在那场疫情中崛起,让2003年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
17年后,新型冠状病毒令当年的场景再现,插上电商翅膀的生鲜生意还能再次起飞吗?疫情带来的是机会,还是考验?
蔬菜“短缺”真相
疫情蔓延后,被迫宅在家里的人们,关心粮食和蔬菜。
“盒马可以买到西兰花,而叮咚可以买到芦笋和杭白菜。”在上海,一位辛姓消费者说。而另一位童姓消费者则在叮咚看到有香椿、四季豆和香芹在售。
在北京,一位孙姓消费者发现,每日优鲜在不同区域上线的产品不一样,他看到大葱等商品已被标注打烊;盒马只有少量菌菇类产品;美团则显示有黄瓜、西红柿和土豆,绿叶类蔬菜基本已卖光。
记者采访了多地多位市民的“买菜”体验。人们普遍的感受是,所有的生鲜电商平台都有部分品种的蔬菜在售,但很多商品缺货。
用户买菜的体验还传达出一个信息,绿叶类蔬菜销售紧俏。俞乐称,过年期间人们摄入油腻食物偏多,所以平衡饮食的绿叶类蔬菜需求非常旺盛,而这类蔬菜保质期比较短,用户很难囤积一堆在家里,更多的是选择即时性购买。
“叮咚买菜原本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不打烊活动,预留了75%的员工,也储备了充足的货物。但还是低估了这个特殊春节的旺盛需求。”俞乐说。
一位生鲜行业内部人士也解释了蔬菜紧缺的原因:疫情暴发初期,恐慌造成了居民大量囤货。因为生鲜是日常、刚需、高频的商品,消费者担心买不到,或者部分地区道路物流中断影响上货。
该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政府对疫情蔓延的控制,对民生供应的保障,以及从业者对消费者理性消费的劝说,买菜难的问题会解决。
目前,叮咚买菜在做的是,加大供货,多渠道补货。俞乐说,公司采购部门已驻守在全国各大农业基地,同时召回休假员工。盒马目前也在加大蔬菜的备货量,基本是平常的3-4倍,特别是畅销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增加了10多种散装蔬菜,以北京为例,每天从新发地直发店铺。
盒马是9点开门,冯亚光一般8点左右到店。冯亚光介绍了店里的工作节奏:开门前,他会检查商品到货情况,接下来会检查及协助早间的商品陈列,重点是蔬果、肉禽等生鲜品类。开门一小时后,对照品类进行补货,每天两次补货,一次时长1.5小时。下午三四点会进行“二次开店”,重复早上开门铺货的节奏,而这次的重点便是生鲜品。
“共享员工”仍难解困
需求旺盛带给消费者和生鲜电商经营者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担心蔬菜短缺,后者更担心人手的不足,尤其是提供到家服务的模式。疫情期间,这对生鲜电商补货和配送都是考验。
“这两天比较平稳了,单店的问题是配送人力”,冯亚光说,“现在顾客都在家,每天都是周末了,我们基本没有空闲的时间”。
2020年春节期间,盒马预留了70%的员工,但由于疫情的发生,需求增长了50%,由此产生的大量人员缺口是盒马事先没有料到的。不得已之下,盒马向云海肴等餐饮企业“借”员工来应付眼下的人手短缺难题。
2月3日,盒马与云海肴、新世纪青年饮食有限公司(即青年餐厅)等达成合作,疫情期间,云海肴和青年餐厅部分休业员工经过面试、培训、体检和确认劳务合同后,进入盒马各地门店,参与打包、分拣、上架和餐饮等服务。
打包、分拣等岗位人手问题解决了,但配送员问题仍没有答案。春节期间盒马配送员不足平日一半,而疫情之下,线上订单成倍增长,配送端压力可想而知。由于配送员岗位特殊,既要熟悉周围配送环境,又要确保身体健康,还要装备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具,因此,这个岗位盒马并没有“借”人。
盒马方面称,部分门店开始实现多种新的配送方式,比如客服改为配送员,或者利用私家车完成配送工作。
统抓叮咚全盘的俞乐也有类似的体会。疫情的影响,使得消费者逐步开始接受并选择电商平台,在一定时间内,能力匹配存在短板,“我们已经在抓紧时间扩大生产和配送能力,相信稍等几天,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多个采访对象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担心,生鲜平台的员工是否安全。疫情期间,消费者减少出门,但配送员仍需要穿梭以及和不同的人群接触,门店的员工也要面临人流相对密集的情况,所以口罩、红外消毒等保障措施必须到位,这些对企业来说也需要投入,因为只有做到这些保障,才有足够的人手去支持业务的发展。
疫情过后,生鲜电商还是好生意吗?
恒大研究院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餐饮、旅游和电影等行业。春节档电影颗粒无收,餐饮业七天损失5000亿零售额,旅游收入也同期相比锐减。
不过,对于提供到家服务的生鲜电商来说,这次疫情可能是一个发展的风口。有生鲜电商的投资者表示,这是行业的历史性机遇。
上一个类似的情形出现在2003年非典期间。当时,网购方兴未艾,隔离状态下的消费需求点燃了国人的网购热情。那一年,阿里顺势调整部署后,B2B业绩破纪录,同时上线淘宝网切入C2C市场。
也是在这一年,计划铺设500个柜台的刘强东面临账上资金不足的危机,尝试利用网络销货。2004年元旦,“京东多媒体网站”上线,刘强东决定砍掉线下,全面转型电商。
根据品类的特性,生鲜电商起步较晚。经历了一系列野蛮生长后,2019年中国的生鲜电商经历了一场退潮。上半年,行业小巨头缩减经营规模,下半年创业公司和明星企业爆发经营异常,投资者也变得谨慎起来。其间,叮咚买菜等采用的前置仓模式(门店仓配一体化)因商业逻辑是否成立备受拷问,盒马也暂停了相似模式的“小站”业态。
疫情之前,行业就已经意识到,生鲜市场是一个高频复购和日常刚需结合的场景。这吸引了大量习惯于互联网模式出击的创业者。百果园高级合伙人孙鹏曾告诉新京报记者,复购和刚需意味着流量,而生鲜电商就是另一个重要入口。
生鲜电商领域的创业,目前采用的模式类型有三个:到店(仓)自提、前置仓到家、到店和到家结合。叮咚买菜、美团等属于前置仓到家,而盒马属于到店和到家结合。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就曾做过测算,按照1万亿的规模,6000亿可划分到前置仓玩家。
俞乐则表示,线下店是对数模型,起步快但天花板低,而前置仓是指数模型,成熟的前置仓的年营收额是4300万,而中国高端酒店一年的收入是4000万。当然距离成熟期前,还有一定的爬坡期。
盒马在不断尝试过程中,发现前置仓导致物流和营销成本较高,首席执行官侯毅已对外表示,盒马将通过大店覆盖的方式,逐步关闭盒马小店。
多个受访对象表示,前置仓背后仍是互联网打法,即通过数据进行决策,通过流量保障商业模式。然而,最好的物流配送方案仍无法满足生鲜需求,以及规模并不带来成本的节省。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前置仓模式并不会完全垮掉,而是部分创业公司可能会被洗牌出局。原因是用户的需求存在,优质用户的高客单价和服务溢价都会为商家带来收益,但问题是,流量和耗损的成本,以及配送会带来经营上的压力。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如其来,只是放大了生鲜电商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