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金石杂谈

  今日,同泰基金1.5万电费交不起的通告引发全网关注,物业公司通知显示,该公募2023年7月至24年7月,一年的电费1.5万,物业公司希望公司在8月17日之前缴纳,而落款日期是8月12日。

  一时间,引发基金圈关注,根据东财数据,同泰基金规模66亿,不过较去年同期缩水了30亿,虽然只有66亿但债基规模55亿,自然业绩也不会很差。但是,该公募权益基金肯定好不了,同泰开泰更是1年亏损超50%,多款产品亏损超20%。

  官网显示,同泰基金是一家个人系公募,一般这类基金规模小,权益业绩不好,只能靠债基赚取管理费,但由于规模持续缩水,尤其,在今年市场行情下行之下,业绩很难做大。随后同泰基金表示,其中可能有误会,物业公司已经出具说明函,说明函显示,截止2024年9月9日,同泰基金已足额缴纳物业费、水电费等相关费用,未有欠款发生。

  但是,物业发的通知书最后截止日是8月17日,而同泰基金缴款日期是在此事被爆出之后的9月9日。不过,同泰基金则表示,公司不存在拖欠物业和电费的情况,网传的物业催缴单据图片是人为修图篡改,图片中展示的属于不实信息。

 

  但是有一点,66亿规模的公募,应该不至于因为1.5万而不交电费,在这里笔者还是倾向于认为公募是准时交了电费的。

  来源:北京商报

  8月20日,工商银行(6.330, -0.06, -0.94%)盘中股价创历史新高,成为A股新市值“一哥”,市值约2.28万亿元。五大行股票的投资价值凸显,本质上是市场对高股息资产的重新定价。即使创出新高,五大行股票的股价依然低于每股净资产值,股息率木秀于林。投资者应该长期重点关注高股息公司,毕竟只有投资价值才能支撑估值不断增长。

  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毋庸置疑,银行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模巨大的五大行,银行规模大,利润稳定,在投资者心中的信誉度极高,具备很强的无形资产,股价也比净资产值更低,现金分红稳定。缺点是股本很大,缺乏题材炒作的投机性,股价几乎没有涨停或者跌停的可能,大多数散户投资者都对五大行股票敬而远之。

  另一类是小盘银行股。主要以小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这部分股票的股价波动相对较大,不时出现在涨幅前列,相比五大行股票,部分投资者更愿意买入这类小盘银行股,因为买卖这种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炒股的感觉。

  不过从长期走势看,五大行股票价格已经屡创新高,而小盘银行股的股价表现稍逊,其中的差距在于公司业绩。由于五大行股价更低、业绩更好,大银行的信誉优势能够转化成更多的利润,长此以往,五大行的股价走势远强于小盘银行股,而且在小盘银行股中,也是中型银行股的业绩好于小盘银行股,股价低于小盘银行股,投资价值强于小盘银行股。

  事实上,五大行的良好表现反映出了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价值投资理念,即有一大批业绩不错、股价不高、分红稳定的优质蓝筹股仅仅是因为流通盘较大而被散户投资者遗忘,成为了价值洼地。投资者如果逢低买入并持有这类股票,长期看将能获得满意的投资收益。

  高股息概念股,在A股市场上已经体现出了不俗的投资价值,投资者也应该顺应形势,变更投资思路,使用真正的价值投资理念去理解高股息率股票的优势。就算投资者买入高股息股票短期买贵了,只要假以时日,现金分红以及业绩的增长,也能把投资者的损失弥补回来,这也是五大行股价屡创新高的底气。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果在5000多只股票中寻找能够涨停的股票并短期赚取快钱,势必要冒更大的投资风险,因为投资者不可能预期业绩优秀的大型公司能够短线涨停,而能够短期涨停的股票,多为具备炒作题材的各种概念股,它们的业绩一般不会太好,估值也虚高,而且,能够体现出涨停预期的时候,短期股价也大概率处于相对高位,投资者追逐这样的股票,胜算显然不如买入业绩优良、分红稳定的高股息率股票。

 

  北京商报评论员 周科竞

  人民银行网站7月22日消息,为优化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从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同时,为进一步加强逆周期调节,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即日起,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由此前的1.80%调整为1.70%。

  公开市场招标方式包括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前者的中标价格由供需双方博弈确定,理论上有不确定性,而后者的价格是给定的。接近央行人士介绍,以往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价格招标,虽然中标利率大部分时候维持不变,但仍需每日开展操作释放明确的利率信号。考虑到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起主要政策利率的功能,为增强政策利率的权威性,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有必要将招标方式优化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明示操作利率,这也是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体现。

  除了招标方式调整,本次公开市场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还由前次的1.8%降至1.7%,是2023年8月以来首次调整。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4.7%,较一季度放缓,特别是居民消费恢复较为疲软。央行此次果断降息,展现了货币政策呵护经济回升的决心,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的积极响应。专家表示,政策利率下调预计将通过金融市场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打破长债收益率下行与预期转弱的负向循环。

 

  值得关注的是,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并不代表长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打开。央行此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意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熨平短期经济波动;而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反映的更多是长期经济走势,要采用跨周期的视角评估。业内人士分析,本轮长债利率的持续下行,已经包含了对本次降息的预期,甚至有明显超调,不代表着需要跟随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再继续走低。实际上,当前长债利率过低,媒体也普遍关注到其中可能潜藏的风险;长债利率过低,也容易引发弱预期的自我实现,而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长期向好的。央行此次降息有助于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提振中长期经济预期,也有助于带动长端利率的回升。预计未来央行还将综合施策,必要时借入并卖出国债,及时校正和阻断债市风险累积,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央行是有决心、有措施来稳定市场预期的。

  本报记者 王 宁

  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以单边计算,7月份,全国期货交易市场成交量为7.11亿手,成交额为52.42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3.53%和增长2.76%;前7个月,全市场累计成交量为41.71亿手,累计成交额为333.9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62%和增长6.64%。

  分交易所来看,前7个月,上期所和中金所的成交量、成交额均实现同步增长,上期所累计成交额在全市场占比超三成。

  各交易所

  成交情况有所分化

  分析人士表示,年内包括有色金属、贵金属和金融期货等板块持续维持较高交易热情,从而促使各交易所成交情况有所分化。

  数据显示,7月份,上期所成交量为2.02亿手,成交额为19.1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92%和42.12%,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8.46%和36.54%;中金所成交量为1862万手,成交额为12.5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33%和24.92%,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62%和23.9%;广期所成交量为1877.67万手,成交额为9366.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6.42%和增长263.32%,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64%和1.79%。

  与之相对应的是,7月份,郑商所成交量为2.53亿手,成交额为8.38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35%和35.57%,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5.59%和15.98%;大商所成交量为2.05亿手,成交额为8.6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8.47%和23.75%,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8.89%和16.41%。

  从今年前7个月表现来看,依然是上期所表现最佳。数据显示,前7个月,上期所累计成交量为11.75亿手,累计成交额为110.8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73%和28.26%,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8.18%和33.19%;中金所累计成交量为1.3亿手,累计成交额为92.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26%和28.41%,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12%和27.81%;广期所累计成交量为9684.4万手,累计成交额为5.9万亿元,分别占全国市场的2.32%和1.77%。

  浙商期货研究员向博对记者表示,今年7月份和前7个月全市场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均呈现“一降一增”态势,主要因素在于品种间的价格波动所致。分板块来看,包括有色金属、贵金属、股指期货等表现较好,这也是导致各交易所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

  14个品种

  成交量涨幅均超100%

  分品种来看,7月份合计有14个品种成交量同比涨幅超过100%。其中,碳酸锂期权和橡胶期权同比涨幅更是超过160倍。具体来看,包括碳酸锂期权、橡胶期权、橡胶、碳酸锂期货、白银期权、工业硅期货、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30年期国债期货等14个品种,同比涨幅均超100%。其中,碳酸锂期权和橡胶期权同比涨幅分别高达18278.11%、16332.25%。

  “不同品种的成交量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主要在于基本面波动不一致。”向博表示,部分品种价格波动可能在于短期需求增长、供应紧张,而其他品种可能正好相反而出现价格大跌情况。

 

  数据同时显示,多达20余个品种7月份成交量同比跌幅超过40%。例如,液化石油气、玻璃、纯碱、豆油、低硫燃料油、豆一和纸浆等;包括甲醇、甲醇期权、粳米、PTA、液化石油气期权、聚丙烯期权和尿素等8个品种同比跌幅超过60%。

  文| 内参君

  编辑|雪糕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ID:cylbnc)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面包卖35元 高价烘焙卷土重来

  谁能想到,在高价烘焙品牌相继阵亡、2元面包在全国遍地开花,消费趋势越来越往性价比转变的当下,一股势力正在逆风而起。

  最近,“私房烘焙被骂到底冤不冤”上了热搜,引发众多网友讨论。热搜话题下,北京某私房烘焙,一个6寸巴斯克蛋糕就售价258元,与市面上一些烘焙连锁品牌几乎没差。

  然而根据相关测算,如按专业烘焙小程序的显示结果,制作一个842g(6寸以上)的巴斯克蛋糕,仅需7种原料。

  具体情况,如300g的凯芮原味奶油奶酪成本要31.5元,80g的太古优级白砂糖成本要1.8元,10毫升的乐芙娜0.3元,食材成本加起来约需要47.9元。

  这些统计的原料都为最常用的品牌且在中高端区间,不管比上还是比下,估算结果都不会相差过大。

  而今年3月,也有相关媒体报道了县城私房烘焙的离谱:县城餐饮市场,与9.9以下的咖啡越来越多相对应的是,9.9以下的面包却越来越少。

  县城的私房烘焙商家通过微信小程序来售卖面包,还推出预售机制。

  只不过,一个200克的纯奶手撕包,就要22块钱,一个鼠标大小的碱水包,价格是15块往上;69块钱两个的贝果只有拳头大小,55块钱一个欧包里的馅料只有三分之一。

  这些价格在县城,说是“天价”也不为过。与此同时,有些烘焙产品得等待长达半个月预售期,有些得买满188元才能达到包邮标准。

  有消费者反应,“价格上天,态度太差!这一点小两百块钱了,我说了一下贵,还被踢出了群聊”,后来,这位消费者只好转战县城山姆代购了。

  但“天价吐槽”并不影响私房烘焙正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小红书上,“私房烘焙”这一关键词的笔记数量46万+,浏览量则高达1.6亿次。

  不得不提的是,私房烘焙也属于小红书上著名的“最不能惹的群体”之一,具体是指网友但凡吐槽或质疑一句略贵,马上会有一波人来反驳:用料不一样用心程度也不一样。

  然而,许多网友仍对私房烘焙的高价持怀疑态度,在他们看来,尽管私房烘焙宣称使用了高质量原材料和精细的手工制作,但其高昂的价格并未得到充分的证明。

  而内参君正好有一位做私房烘焙的朋友,对这个问题也有她自己的看法:

  “我自己也做过烘焙的,原料不便宜操作也很麻烦,家用的规模和设备都不可能达到量产程度,所以成本也很难降下来。但是我仍然觉得不至于定价于此,个人劳动时间很难作为合理的定价依据,不可能一直通过贬低别人不懂行来给自己的产品提价。”

  目前,在社交平台上,私房烘焙的讨论已经变得极具争议性。

  私房烘焙被骂 到底冤不冤?

  虽然不是每家打出“私房”招牌的烘焙店都代表高品质,但如今许多消费者大都默认:私房烘焙代表着纯手工、更健康。这种健康和环保的理念吸引了大量注重健康的消费者。

  因此,近两年私房烘焙的新入局者越来越多。尤其是私房烘焙的初期投入相对较低,不需要租赁昂贵的店铺或雇佣大量员工,不少年轻人把私房烘焙作为新的收入来源。

  但是对于私房烘焙把产品卖出堪比品牌连锁甚至还略高一筹的价格这事儿,到底应该怎么看?

  一、烘焙不好做,多数人只想赚快钱。

  烘焙生意不好做。在烘焙赛道,一年倒闭十多万家已经成为常规操作,头部品牌纷纷走上下坡路,更别说一些抗风险能力差的非连锁小店了。不仅如此,这几年,从脏脏包到贝果,从碱水面包到瑞士卷……每个网红烘焙产品爆火的生命周期最多一个季度。

  大量餐饮创业者选择私房烘焙进入这个行业,一些私房烘焙店家可能确实在用心经营,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但也有不少人并无长期经营和精益求精的打算,而是希望通过高价快速获利。

  这不仅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品质参差不齐的私房烘焙产品,也加剧了私房烘焙市场的混乱。

  二、定价策略和运营模式仍需更多的透明度。

  相比于传统的品牌连锁烘焙店,私房烘焙无需支付高昂的店面租金、装修费用和员工薪酬等,省去了商铺租赁和商业物业管理的费用,无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广告宣传、市场推广和品牌维护,整体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想要消除消费者对私房烘焙高价的质疑,需要更加透明和合理地制定价格策略,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来赢得消费者信任。

  三、消费者对烘焙产品价格锚定愈发模糊化。

  烘焙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消费者对产品价格的预期越来越不明确。从廉价的二元面包到高价的品牌连锁,再到价格更高的私房烘焙,价格区间广泛且重叠,都在影响着消费者对烘焙产品价格的认知和预期。

  此外,一个事实是烘焙产品在许多消费者心理本来就是高溢价产品。尤其是烘焙产品的损耗率很高,一些连锁烘焙品牌为了弥补高损耗用更高的价格卖出去。

  私房餐饮,能走多远?

  除了私房烘焙,其他私房餐饮也在蓬勃发展,如私房焖饭、私房米线、私房酸奶、私房养生饮品等,纷纷打着“手作”“手工”的旗号进入市场。

  据洛阳时报的调查显示,有25%的居民社区消费占比在可支配收入的30%-60%之间。“最后一公里”的社区消费圈,仍然一块相当大的市场蛋糕。

  不仅在社区,有些景区私房餐饮也在兴起,有的甚至做成了景区网红打卡点。

  但这些生意是否能长远呢?

  其实可以参考去年火爆的“成人小饭桌”。去年“成人小饭桌”在短视频平台上风靡一时,不需要店铺,不需要出门摆摊,在家下厨,一个人也能干,看起来低投资高回报,“成人小饭桌”吸引了很多想搞副业的年轻人。

  然而短短几个月后,成人小饭桌便接连倒闭了。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价格不公道、口味不稳定、客源不稳定以及竞争内卷等问题。

  对于私房餐饮,其实也差不多。

  首先,如果价格设置过高,由于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信誉,又未能提供相应的价值感,消费者实际体验未能达到预期,会导致他们对价格的合理性产生质疑。

  其次,私房餐饮依赖于经营者个人的烹饪水平和经验,质量控制较为松散。口味和品质的波动使得消费者难以形成稳定的忠诚度。一顿饭口味绝佳可能吸引消费者再次光临,但如果下次体验不佳,消费者很可能不会再回头。

  再者,私房餐饮多通过社交媒体和口碑传播来获取客户,初期可能会因为新奇和好评吸引大量顾客,但这种热度通常难以持续。消费者在尝鲜之后,如果没有持续的品质和服务保障,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客源。

 

  最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涌入私房餐饮市场,由于缺乏明显的品牌和差异化优势,许多私房餐饮只能通过价格战和各种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导致行业内卷严重。价格战不仅压低了利润空间,还影响了整体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