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15日晚间,腾讯发布2023第三季度财报,三季度腾讯营收1546.3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为361.82亿元,同比下降9%;Non-IFRS准则下净利润449.2亿元,同比增长39%。
“我们实现了坚实且高质量的收入增长,显著的利润率提升,以及结构性经营杠杆。”对于本季度的财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如是形容。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腾讯净利增速已经持续多个季度超过于营收增速,本季度净利润率提高至29%。
而本次财报净利润之所以下降,原因在于“其他收益”指标(主要是补贴及退税、重估及处置/视同处置若干投资公司所产生的收益净额),今年是26.44亿元,这个数据去年同期为208.86亿元,这直接影响了腾讯的净利润表现。
如果仅看衡量业务能力的Non-IFRS数据,腾讯目前已经回归到高增长态势。
整体看来看,腾讯三季度财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微信生态的商业化能力逐渐形成良好闭环,这已经成为腾讯持续获得收入的强劲动力。
首先,在基本盘的用户数据上,Q3财报显示,本季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13.36亿,同比增长2%。可以看到,目前微信生态内的黏性和活跃度还在持续增强。
视频号此前是被马化腾视为腾讯“全场的希望”,其是微信生态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之一,现在已经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在内容方面,财报数据显示,视频号总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50%,原创内容播放量增长强劲。
商业化方面,视频号对腾讯而言虽处于红利释放早期,但已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仅在上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就已经突破30亿元。
本次财报显示,得益于播放量和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同时广告加载率百分比保持稳定,第三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环比增长显著。
除视频号外,微信生态内的其他创新业务如小程序、小游戏、企业微信和搜一搜等也不断带来惊喜。财报披露,小游戏平台服务费增加,贡献社交网络收入增量。
也正是因为微信内各产品和工具的合力,本次财报,腾讯首次提出微信生态“泛内循环广告收入”概念,并披露这个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微信广告收入。
这一增长包括链接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落地页的广告收入,为广告主大幅提升获客效益、加强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以及销售转化率。
用马化腾的话说,“视频号和小游戏等新兴业务为腾讯贡献了高利润率的收入来源”。
而正是得益于对视频号、移动广告联盟及微信搜索广告的强劲需求,整个三季度,腾讯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20%至257亿元,增速领先于广告行业大盘。
▍谈大模型:高管称有充足AI芯片库存作支撑
AI大模型是本次财报中腾讯高管和投资者们重点谈及的业务。
马化腾称,腾讯正在加大投资人工智能模型,为产品赋予新的功能,并提升对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荐能力。腾讯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自身业务发展的倍增器。
目前为止,在腾讯内部,超过180个业务已接入腾讯混元进行测试,并取得初步效果,包括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腾讯广告、微信支付和微信搜一搜等。
具体的应用效果,据财报,腾讯拓展了广告人工智能模型的参数,以提高定向和归因的准确性。同时腾讯向广告主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他们能够通过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广告素材,并适配各广告库存生成多尺寸的素材。
腾讯目前正在推动大模型能力外溢。财报中称,腾讯正在升级混元大模型,并将其部署到内部产品中,同时向外部企业客户开放使用。目前已经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众多客户已将其应用于智能问答、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涉及零售、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
不过,对于大模型这个“倍增器”基建能力的建设,在晚间的电话会议上,在高端算力不足的现状之下,有投资者对腾讯的AI芯片提出了质疑。
对此,腾讯高管明确,腾讯目前AI芯片库存充足,比如H800等,现有的芯片库存水平可以支持混元大模型几代更新,腾讯不会因为芯片的制约因素而影响到未来大模型能力。
其他业务上,财报显示,腾讯游戏业务正在回暖,第三季度腾讯国际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至133亿元,这是其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时也创下了年内季度收入新高。本季腾讯本土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到327亿元。
代表to B业务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继续稳固腾讯最大营收板块的位置,该业务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6%至520.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其营收占比已经连续10个季度超过30%,本季度为34%。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11月7日,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医药”)更新了相关资料,完成了第一轮审核问询。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纳医药存在不少异常之处。IPO之前,公司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好友、老乡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入股。其中,邹巧根的一名好友竟然是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安排?
同样在IPO前夕,8家机构突击入股,然而,两家股东却低价转让部分股权,让人不解。
财务总监离职、独立董事50岁就退休、销售费用大幅增长、不缺钱仍用大笔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异常现象频现,似乎预示着海纳医药的本次IPO难以顺利。
IPO前股东廉价转让股权
IPO前突击入股获利,这样的现象海纳医药也存在。
大量机构持股海纳医药。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海纳医药共计有37名股东,其中,31名为机构股东。31名机构股东中,20名为基金股东。
早在2013年,海纳医药就引进外部股东天津和悦谷雨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和悦谷雨”),通过多次增资,和悦谷雨已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为11.32%。
2022年8月,海纳医药实施IPO前的最后一次增资,中金传化、江西国控、格兰卓戴、菏泽聚融、珠海星耀、西藏中植等六家机构参与认购,各方协商确定增资价格为 16.59元/股,对应海纳医药投后估值15.80亿元。
2022年12月,海纳医药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登记,2023年6月30日,公司向深交所递交了IPO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这意味着,上述6家机构是在海纳医药递交IPO上市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属于突击入股的情形。
6家机构突击入股之时,有股东意外减持。
在2022年8月增资扩股的同时,海纳医药的股东林广茂向中金传化转让148.6584万股海纳医药股份,转让价为2000万元,转让价格为13.45元/股。
当年9月、10月,股东吉林博大将其持有的海纳医药37.1644万股转让予上海舒泱,转让价款为500万元;将其持有的海纳医药74.3288万股转让予动能嘉元,转让价款为 100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转让价格均为13.45元/股。
13.45元/股的转让价格,较16.59元/股的增资价格,折价约18.93%。
林广茂曾是海纳医药仅次于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第二大股东,历经最后增资及林广茂转让股权后,其还持有海纳医药4.38%股份,为第三大股东。
吉林博大是2014年10月入股的,当时,其出资1500万元认购海纳有限新增注册资本6.0241万元。在本次转让股权前,吉林博大以2.54%的持股比例位居海纳医药第四大股东。
让人不解的是,IPO在即,两大股东为何要转让部分股权,为何要低价转让?上海舒泱、动能嘉元为何能低价突击入股,是否有抽屉协议?这些都是谜。
可疑的密集关联交易
海纳医药还存在可疑的关联交易。
上述异常转让股权的吉林博大,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仍然持有海纳医药1.37%股份,仍然是公司第四大股东。
吉林博大不仅仅是海纳医药的股东,还是公司客户。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吉林博大的子公司江苏博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海纳医药的交易金额分别为29.77万元、634.67万元、-22.42万元、41.25万元。
除了吉林博大外,股东湖北高龙、西藏中植均作为客户与海纳医药有交易。报告期,西藏中植方面与海纳医药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57万元、0.87万元、574.51万元、117.30万元,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大幅增加。2020年、2021年,湖北高龙方面与海纳医药没有交易,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57.50万元、59.70万元。
报告期,海纳医药的前五大客户包括南京圣嘉士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福州泰达药业有限公司(简称“泰达药业”)等。其中,2022年,泰达药业为海纳医药第二大客户,销售收入为2595.56万元,占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58%。泰达药业监事、原股东周阳璇曾为海纳医药员工。
2023年上半年,上海亿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亿伦投资”)跃升为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为3057.2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53%。2020年,亿伦投资曾为海纳医药第二大客户,销售收入为868.56万元,占比为15.29%。
根据海纳医药审核问询函回复,亿伦投资成立于2015年8月17日,注册资本500万元,当年,海纳医药就与亿伦投资开展合作。刚刚成立,海纳医药就与其合作,有点异常。
海纳医药称,2022年,公司与亿伦投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达成新项目合作。双方保持良好沟通,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际上,亿伦投资不仅仅是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还是关联方。
2016年12月,海纳医药注册资本由6000万元增加至6305.2188万元,新增注册资本由员工持股平台盘谷林、恒志云认购,增资价格为8.83元/股。
实际上,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盘谷林的18名份额持有人中,除了董事长、总经理邹巧根及其女儿邹雪宁、副总经理王华娟、周闻涛,其余14名均不是公司员工。此外,恒志云也有一名份额持有人不是海纳医药的员工。
15名份额持有人通过海纳医药的员工持股平台悄然入股,什么原因?原来,14名份额持有人系自然人,另一名持有人湖州澄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投资机构。
这14名自然人,不是海纳医药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朋友,就是老乡。14人中,就有亿伦投资的实际控制人邬宣东,其持有盘谷林11.49%的份额。
从这一关联关系来看,亿伦投资是海纳医药的关联方。
亿伦投资及其关联方包括湖北火山石医药、湖北海美纳医药。天眼查显示,2022年,亿伦投资参保人数为1人,湖北海美纳医药成立于2022年11月16人,参保人数为0,湖北火山石医药成立于2018年,参保人数为12人。
从上述种种来看,海纳医药与亿伦投资方面的交易,真实性存疑,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应收账款增速2倍于营业收入
近几年,海纳医药的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但应收账款的增速更快。
海纳医药是一家聚焦改良型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的医药研发企业,目前已形成“CXO+MAH”的业务模式,主营业务包括医药研发服务、自持品种销售两大类。
报告期,海纳医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57亿元、1.68亿元、2.71亿元、2.26亿元,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94.94%、61.68%。同期,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分别为-0.29亿元、0.12亿元、0.68亿元、0.73亿元,2020年还处在亏损状态,2021年、2022年同比增长140.29%、487.97%,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42亿元。
营业收入、净利润激进式增长,是海纳医药冲击A股市场IPO的底气,但是,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公司的应收账款为超高速增长。
报告期,海纳医药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78.02万元、1897.79万元、3787.56万元、7656.2万元。2020年—2022年应收账款复合增长率为269.1%,而同期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8.41%,应收账款增速是营业收入增速的2倍。
海纳医药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报告期内分别为3.12次/年、3.03次/年、2.21次/年、2.49次/年。
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大部分在一年以内,从期后回款情况看,海纳医药的期后回款也不算理想。2021年、2022年,账龄在1—2年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12万元、892.58万元,分别占上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112.82%、51.34%。2023年上半年,账龄在3—4年应收账款为336.20万元,占2022年底账龄2—3年应收账款的81.86%。
近年来,海纳医药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报告期分别为59.95%、23.53%、14.91%、11.19%;同期,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2.05%、13.28%、16.97%、14.44%。海纳医药的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且从2022年开始低至行业平均值。
与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相比,海纳医药的销售费用率呈增长趋势。报告期,海纳医药销售费用分别为394.36万元、1445.66万元、2187.3万元、1540.81万元,2021年—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266.58%、51.3%;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94%、8.63%、8.07%、6.82%,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2.95%、3.81%、3.88%、3.79%。2021年、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是行业均值的两倍多。
海纳医药还有不少异常现象。2023年初,公司财务总监郑晓燕突然离职,在IPO前,作为关键人物的财务总监离职,让人产生遐想。而公司独立董事姜宏斌出生于1967 年4月,曾任职于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南京市鼓楼区政府法制办、南京市鼓楼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2017年,其已经退休。到如今,姜宏斌尚未满60岁,50岁就已退休,究竟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因素?
海纳医药并不缺钱,在没有债务等情况下,公司货币资金1.98亿元,资产负债率36.48%。本次IPO,公司拟募资8.50亿元,其中2.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似乎并无必要。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据山东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显示,李向阳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德建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向阳
男,汉族,1978年10月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研究员。曾任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处级)、新闻中心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2022年2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德建
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研究员。曾任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部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兼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后勤保障部党委书记兼部长、房改办公室主任等职,2021年3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曹现强
男,汉族,1967年9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青岛校区党工委委员、副校长,本科生院院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等职,2022年5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当地时间周四(11月2日),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高管表示,其研发的重磅减肥药物“Wegovy”可能会在未来半年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扩大适应症的批准。
得益于Wegovy在减肥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日内早些时候,公司在Q3业绩报告中公布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财报中还宣布了扩大药物适应症的计划,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诺和诺德首席财务官Karsten Munk Knudsen告诉媒体,公司在为Wegovy申请作为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治疗药物时,得到了FDA的“优先审查”。优先审查意味着监管机构有望加快药物方案的审查和批准过程。
若未来通过FDA的批准,Wegovy适用于美国医疗保险的项目将更加广泛,制药商诺和诺德也有望获得更多的收入。Knudsen说道:“我想说,从今天开始,(等待这一结果)不需要六个月。”
财联社8月份报道曾提到,诺和诺德备受关注的III期试验“SELECT”的积极结果超出了预期,或表明Wegovy在降低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领域中存在潜在的作用。
据了解,SELECT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安慰剂对照III期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2.4毫克治疗的患者在主要目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降低了20%,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优越性。
这一数字甚至还远高于投资者和分析师预期15%至17%的积极区间。日内,Knudsen也对此作出了回应,“Wegovy是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答案是肯定的,提高了20%。”
Knudsen表示,诺和诺德会在大约10天内提交一份试验结果的详细副本,之后FDA将有6个月的时间作出决定。他补充道,FDA的批准将增加保险公司为这种疗法买单的机会。
据媒体报道,用于减肥的Wegovy在美国的标价达到每月1350美元(约合99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让一些保险公司不愿意承包这种药物。Knudsen称,如果有关适应症的数据越多,将有利于诺和诺德与保险公司的谈判。
今年8月,诺和诺德负责全球开发的执行副总裁Martin Holst Lange曾提到,计划在“不远的将来”对儿童进行更多的研究。公司上月还宣布,Wegovy在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衰竭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先前在很多公开材料里几乎都会有一张固定但不断更新的图,那就是GLP-1在新适应症的系统性扩展,围绕肝脏、脑、肠道、胰脏,司美格鲁肽逐一将多个大适应症收入囊中。
不过,即使Wegovy获得批准,供应短缺可能继续阻碍该药的推广。Knudsen表示,诺和诺德正持续地提高产量,“我可以向你保证,明年我们将大幅增加Wegovy的供应。”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10月24日消息,在今日举行的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推出了自研的人形态双足机器人PX5。
此次亮相的自研双足机器人具备业界顶级的双足行走及越障碍能力,通过自研的高性能关节,实现了高稳定性的机器人行走能力,可以完成2小时以上的室内外行走和越障。
不仅如此,PX5具备超轻量级类人手臂,仿人灵巧手,单手11个自由度,双指保持力1kg,采用刚柔混合驱动方案,提供对不同形状物体的抓取包覆姿态。
另外,PX5还实现了驱控一体,单手仅重430g,具备末端触觉感知能力,采用了超轻量级仿人机械臂,具备7自由度,负载自重比超0.6,最大末端线速度1m/s。
何小鹏表示,汽车公司的将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双足机器人PX5有望在工厂场景、销售场景得到应用,比如在小鹏的工厂巡逻,在门店为顾客介绍汽车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