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立医疗(688236.SH)的骨科耗材生意,也卷了起来。

  今年前三季度,春立医疗营业收入7.92亿元,同比上涨4.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亿元,同比下降13.87%。此前的半年报里,公司表示受集采影响,相关产品售价下降且持续加大研发投资,使得利润下降。

  骨科耗材集采后,处于关节类国产第一梯队的春立医疗,逐渐感受到压力。一方面,威高骨科和爱康医疗逐渐深入该领域。另一方面,细分赛道上仍有进口品牌的垄断身影。

  对此,春立医疗也跨入其他骨科耗材赛道,如脊柱、创伤等。多条赛道上,公司业务与骨科医疗器械赛道的威高骨科也多次狭路相逢。

  几家欢喜几家愁

  作为一家聚焦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公司,2022年,春立医疗的收入构成中,关节类产品占87%,脊柱类产品占10%。另有创伤、口腔、PRP(富血小板血浆)等。

  国内骨科耗材细分赛道的蛋糕,之前无论占有哪块,都能获取不错的业绩。华安证券在研报中统计过,创伤、关节、脊柱的市占率分别为30%、28%、28%。直到国家骨科集采开启,市场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2021年,全国骨科集采进行招标,品类为关节产品。此后,创伤和脊柱类产品集采也先后实施。同年关节集采中,中选产品从单价3万多元降至5千元,降幅为82%。

  根据结果,国产厂家里春立医疗、威高骨科、爱康医疗分别中选3组、4组、4组。以“陶-陶”材质的人工髋关节为例,春立医疗、威高骨科、爱康医疗的中标价分别为8000元/套、8309元/套、6896元/套,市场份额各自为16.81%、5.93%、12.12%。该结果从2022年3月起陆续实施。

  集采后,上市公司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喜的是爱康医疗。2022年,该企业关节类产品收入9.21亿元,同比上涨44.7%,真正通过集采进入多家核心三甲医院,实现以量补价。

  愁的是威高骨科。2022年,该企业关节类产品收入4.46亿元,同比下降4.85%。同期,春立医疗的同类产品收入分别为10.46亿元,同比上涨1.05%。今年上半年,两家企业均未细分收入结构,但考虑公司同类产品的往年占比较大,其报告期内营业收入5.4亿元,同比下降5.37%。

  爱康医疗在追赶春立医疗,关节类产品的下个细分战场或在膝关节。

  实际上,关节类产品分为髋、膝等两种。此前的集采主要面向髋关节,而膝关节目前仍被进口品牌所主导,如强生、史赛克等。据中国骨科论坛统计,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年植入数量在50万例和35万例。集采后,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国产率分别为73%、22.5%。2022年,爱康医疗膝关节产品的收入为2.66亿元。

  膝关节有市场,春立医疗也在布局。根据今年半年报,春立医疗预计对膝关节系列产品的研发投入为0.66亿元,技术上计划填补国产假体空白,涵盖改进类和新产品。其中,改进类已进入小批量试生产阶段和临床试用阶段,新产品覆盖送检阶段、注册阶段、补正阶段等。

  狭路相逢威高骨科

  关节类产品不明朗,春立医疗逐渐介入脊柱领域,与威高骨科狭路相逢。

  2022年,春立医疗的脊柱类产品收入同比上涨70.14%,达到1.16亿元。同年9月,公司和威高骨科、三友医疗等厂家共同中标同类产品集采。

  华创证券曾在研报里统计,2021年同类产品的前四大厂商分别为强生、美敦力、威高骨科、三友医疗,前两个进口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超过40%,威高骨科约占10%,而春立医疗不到1%。

  然而,集采后脊柱类产品也暗流涌动,表现不一。今年一季度,同类产品的集采结果陆续实施,春立医疗将积极推进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市占率。

  今年前三季度,春立医疗销售费用2.34亿元,同比上涨1.74%。其中,市场开拓费占比最大。以今年上半年为例,该费用为1.22亿元,占同期销售费用的52.1%。

  值得注意的是,春立医疗主要以经销渠道为主。报告中,公司提到伴随集采开展,经销收入占比或将降低,即增强销售模式的转变能力,若不及时变动将面临渠道受阻和客户流失的风险。

  对此,春立医疗逐渐加强销售团队建设和医院客户的开发。与之相比,威高骨科也是经销为主,但面对集采也做出调整,即把经销商转变为服务商,并且在空白医院推行“合伙人”战略。爱康医疗组建以直销为主的关节销售事业部,展开学术活动和建立省级培训中心。

  今年前三季度,威高骨科销售费用4.68亿元,同比下降14.3%。其中,商务服务费有所下降。以今年上半年为例,该费用为2.4亿元,同比下降11.8%。

  而在PRP新赛道,春立医疗和威高骨科还将再次共同竞争。

  作为一种自体全血的提取物,PRP主要用于骨修复、难愈合创面等临床治疗,可应用到骨科、整形美容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生殖中心、神经科等,在国内处于蓝海阶段。

  2022年7月,春立医疗的PRP产品获批拿证,今年处于推广和试用阶段。同年,威高骨科公告以自有资金10.3亿元收购新生医疗100%的股权,后者是首款国产PRP厂家,产品的年销售额超1亿元。

  华泰证券曾在研报中统计,目前PRP设备的主流厂商包括新生医疗、瑞士Regenlab、韩国REV MED等。瑞士Regenlab在中国的唯一总经销商为华熙生物,PRP设备在全国300余家医院销售。

  今年上半年,新生医疗的营业收入为1.17亿元,覆盖医院数量超过600家。同期报告中,春立医疗尚未披露相关数据,华安证券在研报中认为,其PRP产品有望于2024年贡献收入,年销售额或达0.6亿元到0.8亿元。

 

  不过,目前获批拿证PRP的国内厂商有14家。除了威高骨科和春立医疗之外,其他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如江苏德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保尔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

  15日晚间,腾讯发布2023第三季度财报,三季度腾讯营收1546.3亿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为361.82亿元,同比下降9%;Non-IFRS准则下净利润449.2亿元,同比增长39%。

  “我们实现了坚实且高质量的收入增长,显著的利润率提升,以及结构性经营杠杆。”对于本季度的财报,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如是形容。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腾讯净利增速已经持续多个季度超过于营收增速,本季度净利润率提高至29%。

  而本次财报净利润之所以下降,原因在于“其他收益”指标(主要是补贴及退税、重估及处置/视同处置若干投资公司所产生的收益净额),今年是26.44亿元,这个数据去年同期为208.86亿元,这直接影响了腾讯的净利润表现。

  如果仅看衡量业务能力的Non-IFRS数据,腾讯目前已经回归到高增长态势。

  整体看来看,腾讯三季度财报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微信生态的商业化能力逐渐形成良好闭环,这已经成为腾讯持续获得收入的强劲动力。

  首先,在基本盘的用户数据上,Q3财报显示,本季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账户数达13.36亿,同比增长2%。可以看到,目前微信生态内的黏性和活跃度还在持续增强。

  视频号此前是被马化腾视为腾讯“全场的希望”,其是微信生态最具增长潜力的产品之一,现在已经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在内容方面,财报数据显示,视频号总播放量同比增长超过50%,原创内容播放量增长强劲。

  商业化方面,视频号对腾讯而言虽处于红利释放早期,但已带来可观的业绩增量。仅在上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就已经突破30亿元。

  本次财报显示,得益于播放量和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同时广告加载率百分比保持稳定,第三季度视频号广告收入环比增长显著。

  除视频号外,微信生态内的其他创新业务如小程序、小游戏、企业微信和搜一搜等也不断带来惊喜。财报披露,小游戏平台服务费增加,贡献社交网络收入增量。

  也正是因为微信内各产品和工具的合力,本次财报,腾讯首次提出微信生态“泛内循环广告收入”概念,并披露这个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贡献了超过一半的微信广告收入。

  这一增长包括链接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和企业微信落地页的广告收入,为广告主大幅提升获客效益、加强与潜在消费者的互动,以及销售转化率。

  用马化腾的话说,“视频号和小游戏等新兴业务为腾讯贡献了高利润率的收入来源”。

  而正是得益于对视频号、移动广告联盟及微信搜索广告的强劲需求,整个三季度,腾讯网络广告营收同比增长20%至257亿元,增速领先于广告行业大盘。

  ▍谈大模型:高管称有充足AI芯片库存作支撑

  AI大模型是本次财报中腾讯高管和投资者们重点谈及的业务。

  马化腾称,腾讯正在加大投资人工智能模型,为产品赋予新的功能,并提升对内容和广告的精准推荐能力。腾讯致力于将人工智能能力定位为自身业务发展的倍增器。

  目前为止,在腾讯内部,超过180个业务已接入腾讯混元进行测试,并取得初步效果,包括腾讯会议、腾讯文档、企业微信、腾讯广告、微信支付和微信搜一搜等。

  具体的应用效果,据财报,腾讯拓展了广告人工智能模型的参数,以提高定向和归因的准确性。同时腾讯向广告主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他们能够通过文本描述自动生成广告素材,并适配各广告库存生成多尺寸的素材。

  腾讯目前正在推动大模型能力外溢。财报中称,腾讯正在升级混元大模型,并将其部署到内部产品中,同时向外部企业客户开放使用。目前已经通过腾讯云对外开放,众多客户已将其应用于智能问答、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等多个场景,涉及零售、教育、金融等多个行业。

  不过,对于大模型这个“倍增器”基建能力的建设,在晚间的电话会议上,在高端算力不足的现状之下,有投资者对腾讯的AI芯片提出了质疑。

  对此,腾讯高管明确,腾讯目前AI芯片库存充足,比如H800等,现有的芯片库存水平可以支持混元大模型几代更新,腾讯不会因为芯片的制约因素而影响到未来大模型能力。

  其他业务上,财报显示,腾讯游戏业务正在回暖,第三季度腾讯国际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14%至133亿元,这是其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同时也创下了年内季度收入新高。本季腾讯本土游戏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到327亿元。

 

  代表to B业务的金融科技和企业服务收入,继续稳固腾讯最大营收板块的位置,该业务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6%至520.5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其营收占比已经连续10个季度超过30%,本季度为34%。

  当地时间周四(11月2日),丹麦制药巨头诺和诺德高管表示,其研发的重磅减肥药物“Wegovy”可能会在未来半年间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扩大适应症的批准。

  得益于Wegovy在减肥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日内早些时候,公司在Q3业绩报告中公布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均超出市场预期。财报中还宣布了扩大药物适应症的计划,但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表。

  诺和诺德首席财务官Karsten Munk Knudsen告诉媒体,公司在为Wegovy申请作为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治疗药物时,得到了FDA的“优先审查”。优先审查意味着监管机构有望加快药物方案的审查和批准过程。

  若未来通过FDA的批准,Wegovy适用于美国医疗保险的项目将更加广泛,制药商诺和诺德也有望获得更多的收入。Knudsen说道:“我想说,从今天开始,(等待这一结果)不需要六个月。”

  财联社8月份报道曾提到,诺和诺德备受关注的III期试验“SELECT”的积极结果超出了预期,或表明Wegovy在降低严重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领域中存在潜在的作用。

  据了解,SELECT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组、安慰剂对照III期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接受司美格鲁肽2.4毫克治疗的患者在主要目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降低了20%,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优越性。

  这一数字甚至还远高于投资者和分析师预期15%至17%的积极区间。日内,Knudsen也对此作出了回应,“Wegovy是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答案是肯定的,提高了20%。”

  Knudsen表示,诺和诺德会在大约10天内提交一份试验结果的详细副本,之后FDA将有6个月的时间作出决定。他补充道,FDA的批准将增加保险公司为这种疗法买单的机会。

  据媒体报道,用于减肥的Wegovy在美国的标价达到每月1350美元(约合9900元人民币),这一价格让一些保险公司不愿意承包这种药物。Knudsen称,如果有关适应症的数据越多,将有利于诺和诺德与保险公司的谈判。

  今年8月,诺和诺德负责全球开发的执行副总裁Martin Holst Lange曾提到,计划在“不远的将来”对儿童进行更多的研究。公司上月还宣布,Wegovy在延缓糖尿病患者肾衰竭方面具有积极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先前在很多公开材料里几乎都会有一张固定但不断更新的图,那就是GLP-1在新适应症的系统性扩展,围绕肝脏、脑、肠道、胰脏,司美格鲁肽逐一将多个大适应症收入囊中。

 

  不过,即使Wegovy获得批准,供应短缺可能继续阻碍该药的推广。Knudsen表示,诺和诺德正持续地提高产量,“我可以向你保证,明年我们将大幅增加Wegovy的供应。”

  11月7日,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医药”)更新了相关资料,完成了第一轮审核问询。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海纳医药存在不少异常之处。IPO之前,公司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好友、老乡通过员工持股平台入股。其中,邹巧根的一名好友竟然是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的实际控制人。这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安排?

  同样在IPO前夕,8家机构突击入股,然而,两家股东却低价转让部分股权,让人不解。

  财务总监离职、独立董事50岁就退休、销售费用大幅增长、不缺钱仍用大笔募资补充流动资金……异常现象频现,似乎预示着海纳医药的本次IPO难以顺利。

  IPO前股东廉价转让股权

  IPO前突击入股获利,这样的现象海纳医药也存在。

  大量机构持股海纳医药。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海纳医药共计有37名股东,其中,31名为机构股东。31名机构股东中,20名为基金股东。

  早在2013年,海纳医药就引进外部股东天津和悦谷雨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和悦谷雨”),通过多次增资,和悦谷雨已是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为11.32%。

  2022年8月,海纳医药实施IPO前的最后一次增资,中金传化、江西国控、格兰卓戴、菏泽聚融、珠海星耀、西藏中植等六家机构参与认购,各方协商确定增资价格为 16.59元/股,对应海纳医药投后估值15.80亿元。

  2022年12月,海纳医药在江苏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登记,2023年6月30日,公司向深交所递交了IPO上市申请,并获得受理。

  这意味着,上述6家机构是在海纳医药递交IPO上市申请前12个月内入股的,属于突击入股的情形。

  6家机构突击入股之时,有股东意外减持。

  在2022年8月增资扩股的同时,海纳医药的股东林广茂向中金传化转让148.6584万股海纳医药股份,转让价为2000万元,转让价格为13.45元/股。

  当年9月、10月,股东吉林博大将其持有的海纳医药37.1644万股转让予上海舒泱,转让价款为500万元;将其持有的海纳医药74.3288万股转让予动能嘉元,转让价款为 1000万元。本次股权转让,转让价格均为13.45元/股。

  13.45元/股的转让价格,较16.59元/股的增资价格,折价约18.93%。

  林广茂曾是海纳医药仅次于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第二大股东,历经最后增资及林广茂转让股权后,其还持有海纳医药4.38%股份,为第三大股东。

  吉林博大是2014年10月入股的,当时,其出资1500万元认购海纳有限新增注册资本6.0241万元。在本次转让股权前,吉林博大以2.54%的持股比例位居海纳医药第四大股东。

  让人不解的是,IPO在即,两大股东为何要转让部分股权,为何要低价转让?上海舒泱、动能嘉元为何能低价突击入股,是否有抽屉协议?这些都是谜。

  可疑的密集关联交易

  海纳医药还存在可疑的关联交易。

  上述异常转让股权的吉林博大,截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仍然持有海纳医药1.37%股份,仍然是公司第四大股东。

  吉林博大不仅仅是海纳医药的股东,还是公司客户。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吉林博大的子公司江苏博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海纳医药的交易金额分别为29.77万元、634.67万元、-22.42万元、41.25万元。

  除了吉林博大外,股东湖北高龙、西藏中植均作为客户与海纳医药有交易。报告期,西藏中植方面与海纳医药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57万元、0.87万元、574.51万元、117.30万元,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大幅增加。2020年、2021年,湖北高龙方面与海纳医药没有交易,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57.50万元、59.70万元。

  报告期,海纳医药的前五大客户包括南京圣嘉士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天方药业有限公司、福州泰达药业有限公司(简称“泰达药业”)等。其中,2022年,泰达药业为海纳医药第二大客户,销售收入为2595.56万元,占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比重为9.58%。泰达药业监事、原股东周阳璇曾为海纳医药员工。

  2023年上半年,上海亿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亿伦投资”)跃升为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为3057.2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53%。2020年,亿伦投资曾为海纳医药第二大客户,销售收入为868.56万元,占比为15.29%。

  根据海纳医药审核问询函回复,亿伦投资成立于2015年8月17日,注册资本500万元,当年,海纳医药就与亿伦投资开展合作。刚刚成立,海纳医药就与其合作,有点异常。

  海纳医药称,2022年,公司与亿伦投资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其他公司达成新项目合作。双方保持良好沟通,合作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际上,亿伦投资不仅仅是海纳医药第一大客户,还是关联方。

  2016年12月,海纳医药注册资本由6000万元增加至6305.2188万元,新增注册资本由员工持股平台盘谷林、恒志云认购,增资价格为8.83元/股。

  实际上,作为员工持股平台,盘谷林的18名份额持有人中,除了董事长、总经理邹巧根及其女儿邹雪宁、副总经理王华娟、周闻涛,其余14名均不是公司员工。此外,恒志云也有一名份额持有人不是海纳医药的员工。

  15名份额持有人通过海纳医药的员工持股平台悄然入股,什么原因?原来,14名份额持有人系自然人,另一名持有人湖州澄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投资机构。

  这14名自然人,不是海纳医药实际控制人邹巧根的朋友,就是老乡。14人中,就有亿伦投资的实际控制人邬宣东,其持有盘谷林11.49%的份额。

  从这一关联关系来看,亿伦投资是海纳医药的关联方。

  亿伦投资及其关联方包括湖北火山石医药、湖北海美纳医药。天眼查显示,2022年,亿伦投资参保人数为1人,湖北海美纳医药成立于2022年11月16人,参保人数为0,湖北火山石医药成立于2018年,参保人数为12人。

  从上述种种来看,海纳医药与亿伦投资方面的交易,真实性存疑,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应收账款增速2倍于营业收入

  近几年,海纳医药的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但应收账款的增速更快。

  海纳医药是一家聚焦改良型创新药和高端仿制药的医药研发企业,目前已形成“CXO+MAH”的业务模式,主营业务包括医药研发服务、自持品种销售两大类。

  报告期,海纳医药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57亿元、1.68亿元、2.71亿元、2.26亿元,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94.94%、61.68%。同期,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分别为-0.29亿元、0.12亿元、0.68亿元、0.73亿元,2020年还处在亏损状态,2021年、2022年同比增长140.29%、487.97%,2023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并报表未分配利润为-1.42亿元。

  营业收入、净利润激进式增长,是海纳医药冲击A股市场IPO的底气,但是,营业收入高速增长,公司的应收账款为超高速增长。

  报告期,海纳医药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278.02万元、1897.79万元、3787.56万元、7656.2万元。2020年—2022年应收账款复合增长率为269.1%,而同期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8.41%,应收账款增速是营业收入增速的2倍。

  海纳医药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呈现下降趋势,报告期内分别为3.12次/年、3.03次/年、2.21次/年、2.49次/年。

  公司应收账款的账龄大部分在一年以内,从期后回款情况看,海纳医药的期后回款也不算理想。2021年、2022年,账龄在1—2年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12万元、892.58万元,分别占上年一年以内的应收账款的112.82%、51.34%。2023年上半年,账龄在3—4年应收账款为336.20万元,占2022年底账龄2—3年应收账款的81.86%。

  近年来,海纳医药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报告期分别为59.95%、23.53%、14.91%、11.19%;同期,可比公司平均值为12.05%、13.28%、16.97%、14.44%。海纳医药的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且从2022年开始低至行业平均值。

  与研发费用率持续下降相比,海纳医药的销售费用率呈增长趋势。报告期,海纳医药销售费用分别为394.36万元、1445.66万元、2187.3万元、1540.81万元,2021年—2022年同比分别增长266.58%、51.3%;销售费用率分别为6.94%、8.63%、8.07%、6.82%,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分别为2.95%、3.81%、3.88%、3.79%。2021年、2022年,公司销售费用率是行业均值的两倍多。

  海纳医药还有不少异常现象。2023年初,公司财务总监郑晓燕突然离职,在IPO前,作为关键人物的财务总监离职,让人产生遐想。而公司独立董事姜宏斌出生于1967 年4月,曾任职于南京市鼓楼区司法局、南京市鼓楼区政府法制办、南京市鼓楼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2017年,其已经退休。到如今,姜宏斌尚未满60岁,50岁就已退休,究竟有什么非同寻常的因素?

 

  海纳医药并不缺钱,在没有债务等情况下,公司货币资金1.98亿元,资产负债率36.48%。本次IPO,公司拟募资8.50亿元,其中2.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似乎并无必要。

  据山东大学官网“现任领导”一栏显示,李向阳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德建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向阳

  男,汉族,1978年10月出生,山西永济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研究员。曾任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正处级)、新闻中心主任、法学院党委书记、党委宣传部部长等职,2022年2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德建

  男,汉族,1969年11月出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法学硕士,研究员。曾任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部长,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兼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后勤保障部党委书记兼部长、房改办公室主任等职,2021年3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曹现强

  男,汉族,1967年9月出生,山东莒南人,中共党员,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处级),青岛校区党工委委员、副校长,本科生院院长、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等职,2022年5月任山东大学校长助理。

 

  2023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