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称6G将在2030年落地 目前5G赛道仍做“饱和投入”

  作者: 李娜

  在全球供应链分工中,几乎没有哪家从事通信业务的公司可以脱离美国的元器件而存活,甚至此前有机构预测,华为的库存备货撑不过一年半。但在芯片受制两年后的今天,华为依然实现了5G基站的顺利出货。

  但在不稳定的外围环境下,对于5G基站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持续性以及如何保持5G赛道的领先,依旧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在4月13日举行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无线产品线副总裁甘斌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了回应。

  “美国数字部件的影响在里面其实非常小。”甘斌对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记者表示,无线不只是一个单一部件的创新,而是一个整体系统工程的创新,包括功放、算法、滤波器技术、天线技术,是序列化的创新。他表示,按照“商用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节奏进行多梯队循环创新,华为依然希望通过多波次饱和投入来保持产品领先。

  按照华为的预测,6G将在2030年左右推向市场,目前华为已经在围绕6G的定义做一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

  首提5.5G

  在5G基站核心零部件的解决问题上,离开“美国砖”,是否寸步难移?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换胎”,是否可行?这些问题都成为了本届华为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根据华为曾经披露的供应商名单,华为核心供应商名单共有92家,美国供应商最多,达33家,占比约36%。同时,华为每年对美国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就超过了100亿美元。

  “华为是一个全球半导体芯片和器件的采购大户,我们原来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苹果和三星,我们有巨大的需求。同时,中国是个巨大的芯片市场,每年有近4000亿美元的采购额。有这么大的需求的话,总会有企业愿意去投资,如果我们的库存消耗恰好和这个衔接上了,那我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在主题演讲中,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目前华为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没问题,但也不是永远没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半导体产业回归正常的秩序,避免更大的危机,根本的答案是共同重建全球信任,尽快恢复全球产业链的合作。”

  据记者了解,2020年,华为加大了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支出人民币1418.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15.9%,5G赛道更是其中的投资重点。

  “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发布了超过140张5G网络,5G用户数超过了3.3亿,全球5G网络建设进展超预期。但我们清楚,要想实现5G的商业成功需要5G To C,即5G怎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及5G To B,即5G怎么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两者并行发展。”徐直军表示,5G的标准还要持续演进,才能全面发挥5G核心技术的价值,因此华为提出了5.5G。

  甘斌则对记者表示,5G原来主要针对的是三个场景,一是大带宽,二是多连接,三是低时延,而5.5G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应用场景,分别是UCBC(上行超宽带)、RTBC(宽带实时通信)和HCS(通信感知融合)。

  “最初做5G的时候对场景的理解其实还不那么深刻,做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需求需要被满足,因此需要5.5G牵引5G技术的迭代发展。”甘斌表示,在识别战略方向后,华为正在通过多梯队、多波次的饱和投入,保持持续领先。

  2030年推6G

  虽然5G的应用仍然在探索阶段,但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技术的启动周期往往会提前进行。在5G技术逐渐渗透日常生活的同时,6G概念研发已然启动。

  在分析师大会上,徐直军表示,6G应该在2030年左右会推向市场,现在华为已经启动了对6G的研发。

  “但是现在6G是什么,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产业界希望在2030年左右能够像4G、5G一样,有一个东西贡献给消费者和企业,所以现在我们正和产业界一起,去努力定义6G是什么。其次,我们将做一些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希望能实现共同定义的6G。”

  目前,除了华为外,我国多家企业也已开始了对6G领域的研究。

  从1G到5G,为了提高速率、提升容量,移动通信向着更多的频谱、更高的频段扩展。5G由小于6GHz扩展到毫米波频段,6G将迈进太赫兹(THz)时代。也就是说,6G网络可以提供1Tbps的网速,其Sub-1THZ频谱能够聚集数万亿移动设备,而不仅仅是5G网络所提供的数十亿。

  中兴通讯(27.970, -0.03, -0.11%)的一名研发人员此前对记者表示,未来的时代,无人机、无人驾驶以及远一点的机器人(10.110, -0.03, -0.30%)助理等都需要物联网来实现,而6G网络通信技术主要促进的就是物联网的发展。

  “我们在2018年成立了专门的6G研究团队,与中国高校共建了5个6G联合创新中心,系统研究6G网络架构、新频谱、新空口以及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结合,并关注6G相关的前沿基础材料、器件等。”中兴6G研究团队认为,智能无线电、智能覆盖、智能演进,将是6G网络结构的基本技术特征,而三维连接、智能MIMO、按需拓扑、按需AI与新视野通信则是6G网络基本的使能技术。

 

  而在今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在2021年,将加快5G网络建设的推进,还要加快6G的布局,推动网络优化的升级。

  关于新一代iPad的消息从去年底传到了现在,事实上的确越来越近了。

  爆料达人Jon Prosser透露,苹果直营店(Apple Store)已经开始做筹备工作,以便下周发售新品。

  根据AT的统计,Jon Prosser综合准确率为77.2%,比较靠谱。

  事实上,本周有专业财经媒体同样确认,尽管苹果遇到了mini LED面板等供应短缺方面的问题,但苹果仍会在4月份推出新一代iPad Pro。

  据悉,2021款iPad Pro仍旧设计为11寸和12.9寸,前者是第三代,后者则是演进到了第五代。

  预计它们均会搭载A14X处理器、支持5G蜂窝网络、增强摄像头等,另外12.9寸版还会配备亮度、对比度更高的mini LED背光显示屏(本质还是液晶面板)、采用雷电认证USB-C接口等。

 

  当然,同样在路上的苹果新品据说还有Apple TV、iPad mini 6、AirTags等,希望也能尽快甚至同日见到它们的身影。

  原标题:老牌巨头纷纷陨落 不做手机做什么

  来源:北京商报

  在经历了找买家、谈出售等一系列努力后,4月5日上午,LG电子正式宣布关闭手机业务。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手机大佬们前仆后继……然而,错过了智能机,就是错过了这个时代。作为“80后”“90后”的共同记忆,尽管昔日荣光不再,但大佬们依然凭借深厚的“家底”在通信等领域里风生水起。

  LG手机谢幕

  “我们对所有可能性都敞开大门。”一年前,LG电子CEO权邦锡对手机业务出售充满了信心。

  毕竟曾叱咤一时,难免不待价而沽。2020年,Google、Facebook、德国大众汽车等众多巨头排队谈接盘,但为何盘算却还是落了空?

  出售没谈拢,无外乎价格高和货不好。在一众买家中,越南最大上市公司Vingroup的报价脱颖而出;而且Vingroup对于LG在越南与巴西的手机产线都颇有兴趣:去年底,Vingroup推出了首款智能手机。

  看似双赢的买卖,但对于LG来说,这些并不够。韩国媒体报道称,“Vingroup出的价码太低,低到LG已经不愿意再进行下一轮谈判”。而LG“宁愿不出售越南与巴西的产线,拿来当作生产家电产品使用”。

  至于那些巨头们,算盘则打得更精——它们表示,希望收购拥有LG专利的业务,而LG则不愿出售该类业务。

  LG当然不愿出售专利业务。放眼望去,那些曾制霸手机行业的大佬们,如今花残红褪,有几家不是靠着收取专利费度日?专利就是科技企业的命根子。

  更何况,LG手机虽连年亏损,但还有家电、数码等赚钱的业务,LG终究没到那份上。LG手机的亏损自2015年开始,在经历了23个季度的连续亏损后,截至目前,LG手机部门总亏损额近45亿美元。

  亏损是一方面,买家们真正介意的是LG手机这块牌子的含金量。曾登顶全球三大手机制造商之一的LG电子,早已被后浪重重地拍在了沙滩上。截至今年,LG手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1%左右。

  “LG电子智能手机业务的市场份额太小是关键因素,买家们不太可能花高价购买这样一个品牌。”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称。

  但显然,LG并不愿意瓦全。LG表示,手机业务的收尾工作预计将在7月31日之前完成,同时将继续销售现有库存,但不再生产手机。目前LG手机业务部门的4000名员工将在下周转移到该公司的家电部门和电池部门。

  由于三年前退出了中国市场,LG手机在中国已没有相关负责人。北京商报记者试着拨打了网上查到的LG手机技术服务中心的电话,但显示号码已是空号。

  掉队的大佬们

  如今的市场上,LG手机已难觅踪迹。手机们也都长得一个样:触屏、直板、侧按键。

  回到00年代,小姐姐心水的LG冰淇淋翻盖手机、酷盖专用的诺基亚滑盖N95、大佬必备的摩托罗拉折叠手机……那是LG的时代,也是手机厂商百花齐放的时代。

  “LG们”是如何走到了这一步?诺基亚前CEO约玛·奥利拉在手机业务卖给微软前的最后一场发布会上无奈地说了一句话:“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事实上,这些年在手机市场溃败的大小品牌不在少数,除了LG电子,还有黑莓、诺基亚、锤子、HTC等。

  与LG相比,诺基亚的过往更为辉煌。巅峰时期,诺基亚统治着全球一半以上的手机市场——每10个手机用户中就有8个使用诺基亚手机。甚至于,诺基亚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整个国家的发展。1998-2007年,芬兰经济增长的25%都来自诺基亚。

  然而,错失智能机,舍安卓选塞班……在手机市场每一个决定性方向的分岔口,诺基亚都选错了。

  2013年9月2日,诺基亚以73亿美元的价格将手机业务贱卖给了微软,仅为其当初最高市值的1/16。此时的诺基亚,股价不到2欧元,市值缩水超过90%,市场份额下降到了4%,投资者纷纷将之称为垃圾股。

  一代手机霸主从此落幕。然而历史的轮回总是不停上演,诺基亚前辈摩托罗拉的故事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1973年,摩托罗拉率先研发出了世界首款手提电话,也就是俗称“大哥大”的手机。此后,各种款式、型号的摩托罗拉手机接连问世。2009年以后,也就是在诺基亚等品牌崛起的同时,摩托罗拉开始逐渐掉队。躺在功劳薄上吃了两年的“老本”后,2011年8月15日,摩托罗拉移动以125亿美元的价格被谷歌收购。2014年1月,联想集团又以29亿美元从谷歌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的手机业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产业观察人士许意强指出,主要是受制于技术的更新迭代过快、竞争门槛过高,大量企业一时跟不上,就会陷入步步落后的境地之中。“可以说,早在三四年前,手机产业就已经进入了寡头化主导下的巨头竞争通道之中,大量中小企业以及多元化布局的企业,在缺乏足够的投入、快速的跟进之后,陷入了生存的泥潭之中。”

  专利续命

  当手机不再专注于通话,曾经那个追求手机摔不坏、碾不烂、砸不碎的时代已成为过往历史。

  “手机这些年一直都不是LG电子的重心,其一直在专注以OLED显示为核心,通过垂直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在电视电子、家用电器等领域持续深耕。同时,也希望推动智能全屋的布局,推动电子电器业务的发展。”许意强指出。但是,整体来看LG在中国市场的进展并不顺畅,其在中国的家电产业早在十多年前基本上就已经退出了主流市场的争夺,转而以原装进口这张牌,展开对高端细分市场的拓展。这应该是LG思考多年的结果,那就是集中优势资源在细分市场和品类展开布局。

  关于未来的规划,LG电子在4月5日发布的声明中表示,停止手机业务这一决定将“使公司的资源集中在增长的领域,例如电动汽车部件、联网设备、智能家居、机器人(10.300, -0.06, -0.58%)技术、人工智能和to B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平台”。

  也许大佬们的手机产品不再被这个时代所青睐,但它们作为曾经的科技巨头,依然掌握着命脉般的专利与技术。

  直到现在,苹果、三星等手机厂商每年还要为此支付一笔不菲的专利费。以2017年为例,苹果公司曾向诺基亚支付了高达20亿美元的专利费。截至目前,诺基亚以占有5G技术领域约10.5%的专利申请量稳居世界第二。

  但不可否认的是,跌落神坛的诺基亚终究是回不去了。2020年,诺基亚相继裁掉了6000名员工,并宣布要在未来两年内裁员5000至1万人,以降低成本,加大5G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北京商报记者联系诺基亚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前辈摩托罗拉也曾在向苹果索取专利授权费用时表示:“苹果必须将收入的2.25%做为摩托罗拉的专利授权费。”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摩托罗拉主营业务包括对讲系统、公共安全网络、视频分析软件等。尽管已退出手机界,但摩托罗拉在专网界依然地位超然。

  对于志不在手机的LG来说,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葛颀指出,卖掉手机业务并不是问题。实际上,LG的增长点一直在于家用电器。2020年四季度家电业务为LG赚了49.4亿美元,同比增长20%。

  而在此前退出中国时,LG将位于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的中国总部大楼LG双子座大厦出售给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售价约合人民币80.46亿元。而这笔生意,更是帮LG净赚了近50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 石飞月 常蕾

  港股餐饮股早盘集体走低,截至发稿,呷哺呷哺(13.98, -1.72,-10.96%)(00520)跌11.21%,报13.94港元;海底捞(47.05, -2.30,-4.66%)(06862)跌3.65%,报47.55港元;颐海国际(74.1, -1.45,-1.92%)(01579)跌2.51%,报73.65港元;大家乐集团(16.3, -0.40,-2.40%)(00341)跌2.04%,报16.36港元。

 

  消息面上,美银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将呷哺呷哺目标价由22.1港元降6%至20.7港元,重申“买入”评级。报告中称,虽然公司下半年收益增长减慢,但在成本节省下毛利率表现高于预期。该行表示,公司本年至今累跌11%,估值相当于今年预测市盈率27倍,较领先餐饮同业低水45%,以2021-23年税后纯利年均复合增长预测30%计,估值不高。

  原标题:15个新一线城市人均收入:三城破6万

  作者: 林小昭

  [ 2020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82元,比2019年增长4.1%。这一收入水平仅次于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 ]

  [ 苏州的城乡差距也较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3.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889,比2019年缩小0.063。 ]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机会更多,工资水平更高,也能吸引更多人口流入。那么四大一线城市之外,15个新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如何?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统计15个新一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后发现,苏州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人均收入水平最高,杭州和南京紧随其后,这三城人均收入均超过6万元;长沙在中西部领跑,并且超越了东部的青岛和天津。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三城超6万元

  数据显示,15个新一线城市中,有5个城市2020年人均收入超过了5万元大关,其中有3个城市超过了6万元大关,分别是苏州、杭州和南京,这三个城市全部来自长三角。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82元,比2019年增长4.1%。这一收入水平仅次于北上广深这四大一线城市,位居全国第五。

  苏州的城乡差距也较小。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0996元和37563元,同比分别增长3.4%和6.9%。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3.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1.889,比2019年缩小0.063。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苏州背靠上海,接受上海的溢出效应十分显著,无论是改革开放后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是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它都十分关键。

  作为普通地级市的领头羊,苏州一直被外界誉为“最牛地级市”。2020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70.5亿元,这是全国第6个GDP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也是6个城市中唯一的普通地级市。2020年,苏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认定数、净增数和有效数创历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772家,逼近1万家,继续名列四大一线城市之后,位居全国第五。

  不仅如此,苏州下辖的几个县级市如昆山、张家港、常熟,长期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其中,昆山市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中已连续十余年位居榜首,素有“中国最强县”之称。

  苏州之后,杭州人均收入也达到了61879元。浙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杭州作为省会,集聚了众多大型民企总部。新世纪后,杭州的信息经济在全国独领风骚,发展成为我国的“电商之都”。杭州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为26.6%,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在信息经济的引领下,杭州的收入水平节节提升,也吸引了大量人才流入。根据去年智联招聘和恒大研究院联合推出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杭州流入人才中,有28.8%流向了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从人才来源看,来自上海和北京的人才合计占比达23.6%。可见,杭州发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线城市中,杭州也具有从一线城市争取人才的能力。

  南京作为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2020年GDP首次跻身全国十强之列。同时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0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606元,同比增长5.2%,也是首次突破6万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2016~2020年五年间,南京企业年度注册增速始终稳定在12%以上,近三年增速均高于深圳、上海和北京。

  长沙赶超青岛天津

  苏杭宁之后,是珠三角的两个新一线城市东莞和佛山,两市的居民人均收入相差无几,分别为56533元和56245元。总体上看,包括东莞和佛山在内,珠三角除了深圳和广州这两大一线城市之外的所有城市,统计的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比长三角低一些。

  广东省统计局的一篇分析指出,总体来看,大湾区珠三角九市除广州、深圳居民生活水平可以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相媲美之外,其余城市难以跟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相比,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长三角地区,收入差距也高于长三角地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广东原先的产业结构主要以三来一补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相比之下,长三角原来的国企较多,经商也比较多,整体的收入水平更高。

  总体上看,江浙地区集体经济更发达,也有很多大型企业。集体经济比较规范, 老百姓(68.750, -0.04, -0.06%)从集体经济中所获得的收入会比较高。而珠三角个私经济比较发达,统计也相对没那么规范。

  在15个新一线城市中,位居第6的是中部的长沙,值得注意的是长沙的人均收入不仅在中西部的城市中领跑,而且还超过了东部的青岛和天津等地,可谓相当耀眼。

  近年来,长沙的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医药、汽车十分突出。以装备制造业为例,近年来长沙涌现出了三一重工(35.000, -0.27, -0.77%)、中联重科(13.030, -0.04, -0.31%)、山河智能(9.340, 0.29, 3.20%)等装备制造企业。发达的实体经济是长沙实现较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长沙不但收入高,而且房价水平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一直是“收入高、房价低”的典范。此前不久,长沙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建新在接受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透露,长沙现在是全国所有大城市里房价和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一个普通家庭工作6.4年就可以买100平方米的房子,年轻人不靠父母,和伴侣一起就可以轻松交首付供房。

  目前,15个新一线城市中,仍有三个城市的全体居民人均收入低于4万元大关,分别是西部的重庆、西安以及中部地区的郑州。

  这其中,郑州虽然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相比南京、武汉、成都这些大区中心城市以及合肥、长沙等兄弟城市,郑州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比较少,整体科创能力不突出。新兴产业发展水平也会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水平。

  另一方面,一个城市全体居民的收入水平,不仅受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跟该城市的城市结构、城镇化水平紧密相关。比如有些新一线城市下辖较多县和县级市,农业人口占比比较高,这也影响了全体居民收入。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收入水平,还应该参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

 

  比如,成都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75元,在15个城市中位列第12位,但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93元,位列第9,超过了合肥、天津、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