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股票期货
8月21日,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其中,1年期LPR为3.45%,上月为3.55%;5年期以上LPR为4.2%,上月为4.2%。1年期LPR较上月下降10个基点。
LPR是由具有代表性的报价行,根据报价行对最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是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参考基准。因此,LPR下降将有效发挥方向性和指导性作用,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进而刺激实体需求。
专家认为,8月LPR下降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缓解银行面临的利率约束,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加大存款利率调整的可能性。接下来,货币政策或将维持总量宽松政策取向,年内降息、降准皆有空间,新一轮降准落地的可能性较大。
8月LPR超预期非对称下降
由于LPR报价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加点基础形成,日前央行下调MLF利率15个基点且下调幅度高于6月后,市场普遍期待8月LPR能够较6月有更大力度的下降,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能够显著下降。
而8月LPR报价调整超出市场预测,有别于市场普遍期待,本轮LPR迎来非对称下降,其中1年期LPR下降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不变。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表示,当前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依旧是有效需求和信贷需求不足。LPR下降将提振企业和居民的信贷需求,也有利于缓解银行面临的利率约束,增强信贷供给意愿和能力。
对于本次LPR非对称下降,天风证券(3.630, -0.14, -3.71%)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宋雪涛指出,这反映出在支持居民中长期信贷的同时,稳定银行息差水平的政策取向。
此外,存款利率调整的可能性也进一步增大。信达证券(20.020, -0.38, -1.86%)研发中心宏观首席分析师解运亮指出,未来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有较大概率下行。按照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1年期LPR是存款利率定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对应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存在调降空间。其次,保持合理利润和息差水平对于商业银行维持稳健经营、防范金融风险、增强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多项因素造成银行资产端收益下行,对应存款利率可能再度下调。
房贷利率不变 地方稳楼市政策望加快落地
当前房地产市场低迷态势未改,居民住房信贷需求偏弱。市场普遍预计5年期以上LPR能随着MLF利率的显著调降而进一步下降,从而降低购房者按揭成本和月供,刺激居民购房需求。
按照住房信贷政策规定,首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为不低于相应期限LPR减2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20个基点);二套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为不低于相应期限LPR加6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60个基点)。
本次5年期以上LPR维持4.2%不变,意味着购买普通住宅首套房贷利率下限继续为4.0%,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继续为4.8%。
最新数据显示,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95%、4.11%,已处于历史低位。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若近期更多楼市优化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有望更好释放。
接下来,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或不仅局限于房贷利率的调整。陈文静表示,短期来看,预计将有更多城市优化楼市政策,核心城市稳楼市政策有望加快落地,进一步修复市场预期。
解运亮指出,存量房贷压力是制约居民消费、投资意愿的一大因素。央行降息将为明年的居民存量房贷利率创造更大的下调空间。
年内降息、降准仍有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等挑战。央行充分发挥政策利率引导作用,6月、8月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分别合计下行20个和25个基点,持续释放LPR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往后看,人民银行《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阶段,人民银行将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
8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电视会议。会议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要够、节奏要稳、结构要优、价格要可持续。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价格要可持续”说明要综合采取降低存款利率、下调政策利率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引导贷款市场规范定价和LPR继续下行,从而使金融机构保持向市场主体减费让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稳中有降。
在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看来,若后续居民和企业预期偏弱的态势仍在持续,央行较为积极的宽松态度也因此尚未终结,则降息、降准皆有空间,四季度仍有降息可能。
目前,多数研究机构预测下半年新一轮降准落地的可能性较大。国泰君安(14.890, -0.41, -2.68%)研究所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认为,8月开始MLF到期压力加大,叠加政府债供给压力增大,不排除降准落地的可能。在基准情形下,如果至2023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小幅下降,年度增速为10.8%,降准方面也还有普降25个基点的空间。
- 详细资料
- 分类:股票期货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如何“一路疾驰”——中国高质量发展亮点透视之二
新华社记者高亢、张辛欣、吴慧珺
2020年9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达到500万辆,2022年2月突破1000万辆,而迈上2000万辆新台阶,仅用了1年零5个月。
中国汽车工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连续8年稳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第一。新能源汽车为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赛道”。中国新能源汽车何以领跑全球?快速发展的“诀窍”是什么?
产业按下“加速键”
比亚迪集团8月9日宣布,其生产的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车企。
从0到100万辆,用了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用了1年半;从300万辆到500万辆,仅用9个月。
卧薪尝胆,厚积薄发。比亚迪的发展充满韧性和后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生动实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
产销旺盛的同时,出口攀升意味着中国品牌国际认可度的提升。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首位。
新能源汽车在展会上的表现同样火爆。近期,第20届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广汽埃安展区,不少参观者咨询购车。销售员赵海权兴奋地说:“一天就订出50多台车。”
今年以来,各大汽车展会上,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展台上,各大跨国车企“组团”来参观交流的频次显著增多。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产业政策研究部部长朱一方表示,近年来,政策为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品质优势逐步显现。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000万辆,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的基础上,正在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透视高质量发展“密码”
2008年,中国首次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起步至今十余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崛起靠的是什么?
——政策大力支持。“产业快速发展,政策引领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说。
拥有奇瑞、蔚来、江淮等整车企业的安徽省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多年来,当地相关政策接续出台推动产业发展。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7.8%。
据统计,近年来,各部门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措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出台配套政策。从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到组建动力电池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一系列举措让产业发展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
——市场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随着中国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普及和应用,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近年来,从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到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来自消费端的支持充分调动了产业转型的积极性,市场快速拓展带动产业链创新。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说,从材料体系到电池结构,高速增长的市场,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走向前沿。
——坚持自主创新。创新驱动换道超车,经过多年培育,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
“再难不能省研发。”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认为,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奇瑞每年将销售收入约7%用于研发投入。
近年来,中国车企积极布局纯电、混动和氢燃料等多元技术路线,推动行业加速变革。
——产业链持续完善。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到整车制造和销售,中国打造出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体系。
在长三角,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
上海提供芯片、软件;向西约200公里的江苏常州,提供动力电池;向南200多公里的浙江宁波,提供车身一体化压铸机。
“过去竞争靠的是专项技术。今天,更要靠‘链’。”零跑汽车高级副总裁徐军说,依托集成创新巩固和扩大产业链优势,对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巩固优势 乘势而上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在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并持续吸引全球头部车企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日本丰田与广汽联合开发新能源车型;德国大众在安徽建立新能源汽车全球研发总部。近日,大众集团又以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4.99%股份,将合作开发电动车产品。
业内人士认为,燃油车时代,跨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合作,往往是单向技术输出,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而此次大众和小鹏合作,获得技术以扩大市场成为大众的主要目的。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合作,中国汽车产业将给世界汽车产业变革注入更多力量。”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2022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市场份额比例已高达63%,产业优势越发明显。
“巩固发展优势,更需补齐短板。”朱一方表示,当前,相较跨国车企,本土品牌在品牌价值、技术研发、全球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付炳锋表示,芯片、基础软件、关键材料等产业链发展短板需要持续发力补足。产业转型带来的产能过剩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需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破题。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能力。”朱一方说,巩固优势,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品牌认知度,成为下一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输出品牌生态,全价值链竞争。”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认为,车企不仅要拥有技术和产业链优势,更要在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上做好长期布局。
当前,在全球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快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本土品牌迎来历史机遇,也给全球汽车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详细资料
- 分类:股票期货
7月27日消息,美联储加息落地符预期,风险资产大涨,大众入股小鹏,带动隔夜美股新能源车、汽车产业链股继续造好,港股今日应声大涨。截至收盘,恒生指数(19639.111, 273.97, 1.42%)涨1.41%,报19639.11点,恒生科技指数(4341.19, 122.36, 2.90%)大涨2.9%,自5月31日盘中低点以来,恒生科技指数区间最高涨幅超过20%,已步入技术性牛市,国企指数涨1.86%。盘面上,大型科技股齐涨,小米涨超5%,网易、阿里巴巴、快手、美团、腾讯等集体上涨,汽车板块大涨,小鹏汽车飙涨逾33%领衔,汽车产业链个股跟随上涨,内房股再度活跃,碧桂园(1.61, 0.17, 11.81%)大涨超11%,餐饮股、教育股、大金融股等纷纷上涨;昨日逆势上涨的黄金股回调,石油、电力等板块走势较弱,华润电力(16.58, -0.40, -2.36%)、中国电力(3.03, -0.08, -2.57%)、华电国际皆跌超2%。
汽车股、汽车产业链股集体走强,小鹏汽车飙涨33.8%。消息面上,大众汽车宣布和小鹏汽车达成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并以7亿美元参股小鹏汽车。双方将联合开发两款B级纯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这些车型预计将于2026年投产。花旗称,大众汽车的入股对小鹏而言是一个非常利好的消息,来自大众与高级辅助驾驶系统软件相关的收入有可能会为小鹏带来相对较高的毛利率。未来预计小鹏G9的软件和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将会开放给大众。双方还可能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动汽车平台和软件,并进一步丰富供应链。
房地产股多数强势,碧桂园大涨逾11%。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指出,要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教育股集体走强。消息面上,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指出,到2025年,建成300所左右全国性信息化标杆学校,带动建设1000所左右区域性信息化标杆学校,推动信息技术与职业院校办学深度融合。
- 详细资料
- 分类:股票期货
8月7日电,市场早盘低开后震荡调整,创业板指领跌。
盘面上,AI概念股迎来反弹,CPO概念股开盘走强,太辰光涨超10%,兆龙互连等多股涨超5%;游戏传媒股盘中大涨,金逸影视、中原传媒、上海电影涨停;算力概念股一度冲高,利通电子涨停,工业富联涨超5%。农业股表现活跃,金健米业、宏辉果蔬涨停。券商、互联网金融概念股震荡分化,安硕信息20CM2连板,首创证券、哈投股份涨停。
下跌方面,医药股全线调整,一品红、欧普康视等跌超10%。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3300只个下跌。
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5767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468亿。板块方面,农业、超导、传媒、CPO等板块涨幅居前,创新药、房地产、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跌0.56%,深成指跌0.72%,创业板指跌0.98%。北向资金方面,沪股通早盘净流入6.87亿,深股通早盘净流出29.68亿。
- 详细资料
- 分类:股票期货
美兰空港(10.9, 0.60, 5.83%)(00357)午盘持续升高,上涨4.85%,现报10.80港元,成交额840.114万港元。
浙商证券指出,根据美兰空港官微,上周(7.15-7.21)美兰机场旅客运输量日均约5.9万人次,环比上周11%,恢复至2019年的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