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沪指跌0.28%,深成指跌0.03%,创业板涨0.26%。盘面上,卫星导航、国防军工、港口航运开盘活跃,鸿蒙概念、采掘服务领跌。

  今早,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跌0.49%,上个交易日凌晨夜盘跌0.55%。恒生指数开盘跌0.69%。SOHO中国涨超25%,黑石集团旗下公司现金要约收购公司全部股份,收购价格为每股5港元,总额236.58亿港元。

  美联储维持利率和购债规模不变,但首提2023年底前两次加息。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跌,标普道指创四周最大跌幅,其中,道指跌0.77%,纳指跌0.24%,标普500指数跌0.54%。COMEX黄金期货收跌超2%,创一个多月以来新低。美油7月合约跌0.64%,终结四连涨。

  截至6月16日,上交所融资余额报8398.99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1.58亿元;深交所融资余额报7494.4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39.09亿元;两市合计15893.41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减少50.67亿。

  对于昨日A股三大指数的回落,私募排排网基金经理胡泊认为,主要是多因素共振导致的结果:其一,前期领涨的科技、医药、消费板块又重回估值高位,因此未来上涨的空间有限,导致市场分歧在逐渐加大;其二,美元指数反弹,人民币上涨的态势出现了调整,所以北上资金开始流出;此外,目前市场主要风险来自全球疫情情况及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最重磅的事件就是美联储的议息会议。

  东吴证券指出,周三市场全天单边下跌,主要股指全面失守短期均线支撑,继周二上证50跌破60日均线之后,沪深300指数周三也已跌破60日均线,市场已经进入调整节奏。周四市场迎来美联储利率决议,当前市场部分担忧情绪,对全球资本市场造成一些波动,反映到盘面上是部分高位成长股先跌为敬,它们对利率的敏感度极高。另外,近期市场交投活跃,为题材概念的炒作提供了较好的流动性支撑,但要注意一些热点高标的参与节奏,三峡能源、东鹏饮料等次新的高换手现象,同时,下周一首批REITs即将挂牌交易,可能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虹吸现象,操作上,建议增加防守意识,把组合仓位向性价比高的板块作调整,保持灵活仓位以应对市场波动。

  中原证券指出,周三A股市场冲高遇阻、震荡下行,早盘随着新能源锂电、汽车、航天军工以及有色金属等近期热门板块的全线下挫,拖累股指逐级震荡下行,沪指盘中逼近3500点整数关口,尾盘券商、银行等金融板块整体异动,沪指全天继续呈现震荡下行的调整格局。自上周五以来,由于诸多领涨热点纷纷冲高回落,拖累两市股指震荡走低,创业板指数调整的幅度明显大于主板指数,投资者避险情绪快速提升。经过联系三个交易日的回调之后,沪指再次回到前期震荡整理的区间,建议投资者继续关注政策面以及资金面的变化情况。预计沪指短线继续下探、寻求支撑的可能性较大,创业板市场短线震荡下探的可能较大。我们建议投资者短线暂时观望,中线继续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投资机会。

  国盛证券指出,周三,三大指数均延续下跌走势,总成交额回落至万亿之下,市场个股普跌,赚钱效应较弱。从板块上看锂电池、医美、白酒、有色、医疗保健、新能源汽车等趋势性板块全天跌势,鸿蒙概念股午后异动。第三代半导体、LED概念连续两天强势,板块内多股涨停。整体来看,热点题材仍有资金参与,当整体操作难度较大。技术上周三沪指向下破位调整走势继续下跌,短线市场低迷情绪或将延续。但从市场节奏上看,短期指数调整的空间或有限,可逢低关注核心资产为主的优质资产低吸机会。操作上,市场结构化行情仍为近期较为明显的市场表现,可积极关注资金介入较深、机构资金持续加仓的个股机会。

  中银证券指出,5月经济数据出炉,在通胀高点临近、货币政策稳健取向不变的预期下,市场风险偏好或持续走高,利于券商板块上行。板块市净率低于历史中枢水平,仍存估值修复空间,且近期调整释放了更多上行空间。行业趋势支持大券商和财富管理特色券商估值中枢持续上升:一方面,监管政策向头部倾斜、资本市场日趋机构化、券商各项业务转型对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集中度将趋势性上升;另一方面,居民财富“搬家”为财富管理业务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券业财富管理转型的大趋势下,代销业务(渠道端)和公募基金(产品端)优势突出的特色券商有望获得更多份额。

  天风证券指出,本土半导体制造有望加速融资扩产,带动设备材料预期上修。制造产业转移和技术突破做大了国产设备材料的TAM,是板块成长内在推动力。贸易冲突和产能短缺迫使国产替代比率提高,是板块成长外部催化剂。看好半导体全年景气,新能源车、5G为代表的新需求和国产替代将持续创造成长动能。建议关注:半导体设备材料:雅克科技/北方华创/上海新阳/中微公司/盛美半导体/精测电子/华峰测控/长川科技/鼎龙股份/有研新材。半导体制造:闻泰科技/中车时代电气/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晶合集成/华润微/士兰微。半导体设计:紫光国微/兆易创新/中颖电子/韦尔股份/卓胜微/圣邦股份/斯达半导/新洁能。

  中信建投指出,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相关通知,明确2021年起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简称新建项目),中央财政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同时为支持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新建项目不再通过竞争性方式形成具体上网电价,直接执行当地燃煤发电基准价。考虑到新政下相关项目上网电价有望提升,我们预期风电及光伏新增平价项目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广发证券指出,生猪养殖在高盈利刺激以及土地指标放松背景下,行业产能逐步恢复常态,上半年猪价周期性回落,展望未来猪周期有望回归常规运行轨道。高仔猪价格导致的成本差异也将面临周期性收敛,行业企业将重新面临精细化成本考验。

  原标题:鸿蒙系统成了!华为HMS成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PK苹果安卓

  对于华为来说,鸿蒙如果想彻底成功,那么必须有众多开发者源源不断的加入并支持,这才是保证生态系统成功的核心。

  据华为消费者云服务开放平台业务部总经理刘东方最新公布的情况看,截至2021年5月底,华为注册开发者数量已超400万,全球集成HMS Core的应用达到13.4万,均实现了同比翻倍增长。

  目前华为HMS生态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移动应用生态。

  HMS Core面向开发者开放了60多项能力,并提供地图、搜索、支付、浏览、广告五大根引擎服务,可帮助应用获得更多的用户、更高的活跃度和更高效的商业成功。开发者可自行选择或调用Kit接口,集成HMS Core能力,有效减轻开发量,提升运营效率;开发接入流程简便,平均1-3天即可完成SDK集成。

  华为高级副总裁、董事陈黎芳用“树”与“根”比喻了茁壮成长的HMS生态与开发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参天之木,必有其根。HMS生态茁壮成长的过程,不仅是技术赋能的演进,更是华为与广大开发者密切协同的结果。”

  “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通过HMS这个平台汇聚在一起,每一颗闪烁的星光,都将帮助HMS的生态之火愈燃愈烈,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和创意。”陈黎芳说道。

 

  截至目前华为已捐献鸿蒙全部基础能力,已在希望让全球更多开发者参与到鸿蒙相关生态的开发工作当中,同时华为官方也表示,欢迎更多的品牌和厂商接入鸿蒙系统。

  原标题:1-4月健康险保费增速继续霸榜前三 江苏位居地区保费首位丨南财保险数据通

  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1-4月保险业经营情况数据显示,2021年1-4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1169亿元。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60亿元,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209亿元。

  无论是人身险公司,还是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环比增速前三的险种中,健康险都占有一席之地。

  一 、2021年4月保险业经营情况

  2021年1-4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21169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17%。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60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33.35%;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7209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14.53%。

  同期,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26178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0.58%。其中,银行存款相较1-3月环比下降3.70%;债券相较1-3月环比增长1.61%;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环比增长1.05%。

  

 

  二、 2021年4月人身险经营情况

 

  2021年1-4月,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6215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14.3%。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意外险,相较1-3月环比增长31.07%,其次是健康险25.6%。

  

 

  三 、2021年4月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情况

 

  2021年1-4月,财产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954亿元,相较1-3月环比增长30.1%。其中,增速最快的是机动车辆保险,相较1-3月环比增长36.7%,其次是农险34.7%和健康险33.3%。

  

 

  四 、2021年4月各地区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从2021年1-4月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看,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河南、四川7个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实现千亿规模。其中,江苏以原保险保费收入2054亿元,位居第一。进一步看,江苏在财产保险和寿险上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样是第一,广东则在意外险和健康险上原保险保费收入第一。

 

 

  (作者:李致鸿,实习生李睿怡)

  原标题:中国邮政成立奶茶店,名为邮氧的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近日,据网友爆料自己家楼下中邮大药房刚刚成立奶茶店,名为邮氧的茶。企查查APP显示,目前该奶茶店运营公司为福建省邮氧的茶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10月,所属行业为批发业。企查查显示,中邮恒泰药业有限公司已申请注册商标,该公司最大股东为中国邮政集团控股子公司中邮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国货美妆品牌遍地开花 时尚品牌跨界有胜算吗

  作者: 刘晓颖

  2018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以12.8%的占比成为全球第二大美妆消费市场。

  高盛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化妆品消费规模高达790亿美元,其中330亿美元源自海外和跨境电商消费。预计从2019年到2025年,中国本土化妆品支出将以11%的复合年增长率拉高,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近1450亿美元。

  对于许多美妆企业而言,中国市场已成为品牌发展的强力增长引擎。这也让不少公司意识到了跨界美妆的前景,比如快时尚巨头Zara日前就发售了全线美妆系列,包括眼影、口红、腮红等产品。

  开发独立美妆线

  早在2018年年末,Zara就发售过首个唇膏系列Zara Ultimatte,正式进军美妆市场。时隔一年,它在中国正式推出彩妆线,产品涵盖唇膏及唇釉。

  Zara中国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此前店铺内的一些美妆相关产品是比较零碎的,此次以Zara Beauty这样一个完整的产品线上市尚属首次。目前中国市场的线下店铺仅在北京王府井(31.910, -0.34, -1.05%)店和上海南京东路店有售,不过电商已经上线。

  第一财经记者在Zara的南京东路店二楼看到,此次专门为美妆系列开辟了一个美容专区,专门配备了彩妆师。不少原本在店里购置衣物的顾客被吸引而来,在彩妆区域试妆。

  从价格来看,Zara Beauty的定位基本与其服饰的定位一致,主打平价商品,产品从数十元到两百元不等。以口红为例,一支正装的价格为99元,替换装仅为59元。

  公益组织可持续时尚中国(Sustainable Fashion China)创始人杨大筠表示,Zara一直都在尝试进军化妆品市场,在店铺中也可以看到香水和一些护肤品。“当然这是一个过程,Zara通过数据来考察摸索市场的真实需求,但是进军化妆品市场并非偶然,是因为它通过数据已经获得了认可,才会加大拓展力度。第二个原因就是加强美妆市场的竞争力度,实际上可以缓解在服装上的损失,并且寻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这是很多的时尚品牌会采取的一些常规策略。”

  除了Zara,不少主营鞋服的时尚品牌也推出过自己的美妆产品。比如另一家快时尚巨头H&M也在数年前推出过美妆产品,但一直未大规模引入中国市场。优衣库旗下的GU则在去年9月推出全新的彩妆线4me,涵盖唇膏、唇蜜、眼影膏以及眼影盘等,不过仅在日本有售。最有趣的当数加拿大瑜伽运动服零售商Lululemon,它在2019年宣布进军美妆个护领域,推出名为selfcare的美妆和身体护理产品线,共有四款产品:专为运动人士设计的除臭剂、唇膏、润肤霜与免洗洗发水。

  在杨大筠看来,Zara主打平价美妆在中国市场还是有机会的。“因为Zara Home做得还不错。”不过,他也表示,Zara的美妆业务在集团的占比较低,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到现在的业绩和格局,也不会改变现状。“把品牌延伸到一个新的领域,这个在市场的竞争中还需要一定的沉淀,扩张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才可能在市场中获得机会,而Zara想要在市场中分一杯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95后带动国货消费

  有不少业内观点认为,Zara入局美妆市场的时机晚了。毕竟,近几年它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已经不如当年。

  “当一个主品牌被弱化的时候,它的价值就会延伸到非主营品类上,也会直接影响到品牌和号召力的扩张,所以Zara平价的化妆品会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互联网品牌和国潮的影响下,其实Zara的发展空间并非那么理想。”杨大筠说, “如果是五年前,它的机会可能更大一些,但是今天,借着国潮崛起的中国化妆品品牌,通过互联网思维和玩法,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伴随电商的崛起,以完美日记、花西子为代表的国货美妆如今风头强劲。

  此前一些业内观点认为,国产美妆的盛行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外大牌进入市场比较早,现在25岁以上的消费者是被大牌教育的,但更年轻的Z世代并不迷恋大牌,反而会选择小众精品品牌,未来的美妆市场不一定会被大牌占据。

  CBN Data发布的《2020中国美颜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以95后为代表的“Z世代”成为美护行业第一大消费群体,该群体对于美护产品的消费占比远高于其他代际。随着未来“Z世代”消费群体的成长壮大,美妆行业的增长潜力也将持续释放。

  从“Z世代”的美妆购买习惯来看,他们更热衷于国货美妆品牌。

  腾讯发布的《国货美妆洞察报告》数据显示,国妆品牌已占据56%的市场份额,42%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国货美妆品牌,九成消费者表示未来会再次购买国货美妆。巨大的消费潜力开始催生国货美妆品牌遍地开花,其中完美日记、丸美、华熙生物(232.490, 10.09, 4.54%)等已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国货之光”。

 

  这也让资本看到了机会。近几年,中国美妆行业投融资活动逐渐活跃,红杉资本、君联资本、IDG资本等大型投资机构看好中国美妆市场。有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美妆行业总融资金额达142.9亿元,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