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原标题:北京简化购房资格审核 弄虚作假者纳入黑名单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核程序,精简办事材料,服务购房群众,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简化购房资格审核程序的通知》。
《通知》明确,5月1日起,居民家庭购房资格通过联网审核的,在申请不动产权登记受理环节,不再核验居民家庭购房资格证明材料,只收取《家庭购房申请表》《购房承诺书》原件。通过互联网办理不动产登记的,无需提交《家庭购房申请表》《购房承诺书》。
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通知指出,开发企业、经纪机构应按规定履行初审义务,如实填报购房家庭信息,留存申请材料。各区房屋交易管理部门每月抽查一定比例的购房资格申请材料,一经发现未履行收缴材料核查义务、未如实填报核验信息、未留存购房资格申请材料,将暂停网上签约、责令限期整改、公示曝光,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责任人。
对不如实申报、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购房资格的家庭,要求企业与购房人解除合同,家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购房家庭纳入黑名单,五年内不得在本市购房,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北京市住建委将会同购房资格联网审核部门进一步完善联网审查机制,提高审核反馈效率,利用大数据强化审核数据监测分析,提升购房资格审核效能。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线上虚拟试衣间 命运能否反转?
随着3D和AR技术的日趋成熟,商家和电商平台推出的“虚拟试衣”服务却因为尺寸不准、上身效果差异较大广受吐槽,概念满分的功能沦为“鸡肋”。不过,在疫情背景之下,该服务在海外再度受到推崇,购物平台与科技公司正在做新的技术尝试。
概念超前 虚拟试衣被寄予厚望
近年来,多家电商平台和服饰快消品牌推出虚拟试衣间的功能。虽然噱头十足,但真实体验并不好。主要问题集中在服装版型和尺码不准确,上身效果差异较大。另外系统推荐的搭配比较基础和大众,不能够满足对服饰穿搭有个性化需求的人群。经过几年试水,目前在国内包括淘宝、京东在内的电商平台上,这些虚拟试衣间的入口基本已关闭,而品牌自己的虚拟试衣服务也形同鸡肋,少人问津。得物App仍然在鞋类产品的醒目位置开通试衣功能,利用手机摄像头,伸出脚后可以看到鞋子的上脚效果,不过无法看到全身效果。
其实,早在2005年,虚拟试衣间(Virtual Fitting Room)的概念就被当作一种“超前的高科技展望”在国际科技论坛上提出。这项技术主要是通过结合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和3D演算画面,利用视频实时采集、图片文件等途径,自动生成3D全方位立体化视觉效果的隔空试衣工具,让消费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下将“买前试穿”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线上购物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而不合身、效果不如预期正是服饰类产品遭遇线上退货的主要原因。因此,虚拟试衣技术曾被寄予厚望。服装行业希望借此解决网购服饰长期以来的痛点,AR技术公司看到了商业需求,赋能网购的虚拟试衣试鞋的网页、小程序及APP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实用性差成鸡肋 疫情后命运反转
现实中,虚拟试衣带来的新鲜感吸引了不少人“尝鲜”,但由于虚拟人物形象难以完全还原出真人的身材、体态,也无法还原出衣物不同尺寸的上身效果,因此这类功能变成了“QQ秀”的换装游戏,实用性差,成了昙花一现的产物。
不过,也有消费者认为虚拟试衣解决了穿搭难题。它可以方便地将不同衣物搭配在一起,显现穿搭效果,这比真人海量的试衣、挑选要便捷得多。更何况,借助智能系统和大数据计算,可以掌握消费者的穿衣喜好,进行智能搭配推荐。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很多线下零售店客流量锐减,尤其是服装领域的商家受到影响更为突出,海外许多零售商家积极转型自救,虚拟试衣间就是他们尝试的新工具。
美国调查机构Grand View Research研究预测,到2028年,全球虚拟试衣间市场规模将达到154.3亿美元,折合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意味该市场在2021年至2028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5.2%。而借助先进的3D技术来模拟面对面购买行为将推动市场发展,此外,诸如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之类的数字技术的介入将为虚拟试衣间创造巨大机会。
科技公司尝试“动态”升级
业内人士持保留态度
以色列时尚科技公司Zeekit则希望将虚拟试衣间带入主流市场。在该应用上,用户可以上传一张全身照片,然后试穿合作品牌的服装,并通过应用直接购买。近日,Farfetch某奢侈品电商平台就宣布将联合Zeekit推出动态虚拟试衣间,让消费者在平台上购物时能预览自己穿着产品的样子,以更好地感知尺寸、比例和颜色,获得真正身临其境的个性化购物体验。在初始阶段,部分客户有机会将自己的形象数字化,并能够选择多种服装系列产品。
虚拟试衣的命途接下来是否会一帆风顺?业内看法各不相同。普华永道全球消费者洞察力调查显示,60%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在某种程度上使用过虚拟现实技术。然而,通过手机上的虚拟形象试穿衣服仍然不实用。
营销平台Octane AI的总裁兼联合创始人本·帕尔(Ben Parr)认为,这种新的技术可能会成为普遍现象,但是无法确定当疫情结束,虚拟试衣间是否还能够长期存在。但是她认为年轻群体会更适应这种新潮的试衣方式。
供应商管理平台RevTrax的首席执行官乔纳森·特里伯(Jonathan Treiber)认为,创新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件好事,有些会逐渐成为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而有些如果没有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起到实际的改进,最终也就会是昙花一现。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根据游戏驿站(166.53, 25.54, 18.11%)公司(GameStop)周三提交的一份监管文件,该公司CEO乔治-谢尔曼(George Sherman)因为没有达到绩效目标被没收了超过58.7万股的股票奖励。
这些股票奖励是2019年4月发放的,按该股最近收盘价计算价值近9800万美元。
本周较早时有报道称,游戏驿站正在寻找一位新CEO来接替谢尔曼,以帮助公司从一家实体视频游戏零售商转型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
游戏驿站的股价今年迄今上涨了近800%,这得益于Reddit论坛上散户投资者推高被大量做空的股票的价格。
另外一份监管文件显示,游戏驿站首席营销官也因未达到绩效目标被没收了超过11.9万股股票奖励。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澎湃新闻记者 姚晓岚
快递价格战加剧。
近日,多家快递公司公布3月快递业务主要经营数据,值得关注的是,已公布的公司3月快递产品单票收入均呈下降态势。
圆通速递(600233)公告称,3月快递业务完成量为13.48亿票,同比(较上年同期)上升59.20%;快递产品单票收入2.25元,同比下降11.03%。
顺丰控股(002352)公告称,3月速运物流业务完成量8.76亿票,同比上升29.01%;单票收入15.74元,同比下降12.12%。
韵达股份(002120)公告称,3月快递服务完成业务量15.16亿票,同比增长54.69%;单票收入2.19元,同比下降13.44%。
申通快递(002468)公告称,3月快递服务完成业务量9.07亿票,同比上升61.74%;单票收入2.25元,同比下降27.65%。
快递产品单票收入下降已持续多时。今年一季度,上述快递公司的单票收入均较去年同期呈下降态势。以顺丰为例,今年1-3月,单票收入分别为17.26元、15.11元、15.74元,同比下降12.39%、16.93%、12.12%。
而这一表象背后实则是快递企业价格战的加剧,价格战的背后则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
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赵小敏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快递企业市场份额的争夺战依然很胶着,尤其是快递企业彼此的价格幅度和增速比例此消彼长,所以现在价格战依然在加剧。
但是,现在打价格战未必是一件好事。
赵小敏表示,目前来讲,从价格战的变化以及快递企业的业务总量来看,效果明显不如以前,甚至有些加速衰竭。尤其是新入局者完全依靠价格战冲击,对电商快递的生态和秩序造成很大的挑战。“企业目前完全依靠单一的价格战模式,即以价换量的竞争,可能最快二季度,慢的话三季度,会迎来一个减缓,或者一个临界点。”
而之所以会迎来临界点,赵小敏解释称,因为到头来会变成无论怎么降价,市场份额也不会有大的提升。此外,如果一味降价,网点可能出现系统性危机,比如拖欠工资、破产、跑路、快件积压等。不停地降价,也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遇到非常大的挑战。
他认为,接下来可能会进入价格战的2.0模式。2.0跟1.0最大的区别是,1.0版价格战模式是简单依靠价格,2.0版价格战模式是从公司的运营网络结构,包括运力、团队、服务、技术承载力、资金储备、资源整合度等,迎来一个全方位的竞争。
今年一季度,快递行业整体趋势向好。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消息,今年一季度,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19.3亿件,同比增长75%;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237.7亿元,同比增长45.9%。
不过,价格方面,据安信证券研报,主要受到价格战影响,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增速差29.1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大,行业价格竞争持续。
此前,顺丰已发布业绩预报,预计2021年一季度归母净利亏损9亿-11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9.07亿元,短期业绩低于预期。
安信证券预计,通达系快递Q1业绩同样承压:2021年一季度快递行业业务量确定性高增长,但价格竞争、快递企业扩大投入、去年同期成本红利等因素,均可能导致2021Q1快递企业面临业绩压力,根据测算,假设单票税费不变,通达系快递单票盈利或下降0.02-0.08元。安信证券做出提醒,快递行业价格竞争超出市场预期。目前快递行业价格战总体可控,但并不排除大规模价格战,侵蚀上市公司利润。
- 详细资料
- 分类:保险物流
4月7日上午消息,苹果公司近日推出了一个新应用,名为“查找产品认证助手(Find My Certification Asst)”,来测试第三方产品接入苹果官方的“查找(Find My)”系统是否顺利。
这个系统目前供具有MFi许可的人使用(也就是苹果的官方配件认证体系),他们需要测试其配件与苹果的“查找”系统的兼容性。
此前,该系统仅支持苹果自己的产品,用户可以通过它查看自己的Apple设备在哪(例如iPhone,AirPods和Mac),但现在,测试应用程序的启动,标志着苹果公司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宣布第三方设备的加入。
以前“查找”功能只支持苹果自己的产品 根据Sensor Tower的数据,“查找产品认证助手”这个App于4月4日(星期日)在iOS App Store上线。虽然下载渠道是公开的,但拥有MFi许可的人才可以用。用来测试其配件的“发现,连接和其他关键要求”,这些配件将支持苹果的查找系统技术。它还指向mfi.apple.com上Apple MFi门户上有关“查找”认证计划的信息。
新应用的屏幕截图表明,设备制造商可以在连接性,声音(例如,放置物品时放噪声),固件,密钥管理,NFC,电源等方面进行多种测试。
苹果朝着向第三方配件更大目标迈进了一步,同时,这可能也预示着,苹果计划推出自己的新配件AirTag。
AirTag是一个硬币大小的配件,跟钥匙等放在一起,能通过手机查找位置 根据之前传闻,硬币大小的AirTags可以与苹果公司的U1芯片连接,使用UWB(超宽带)技术实现更精确的查找功能。
当然,加入第三方配件还有另一个原因:果公司在去年的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首次宣布,它将面临来自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的反垄断压力,这也是“查找”系统开放给第三方的原因之一。其中矛盾尤为突出的就是知名的蓝牙椎动配件Tile。他们认为,苹果给自己产品的优化会形成垄断,而且兼容苹果的“查找”系统,意味着第三方设备制造商将不得不放弃其自有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