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10月16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公告,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的专家评审工作已结束。
9月17日,国家医保局公告了通过形式审查的343个申报药品名单(下称“药品名单”)。据悉,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分为企业申报、形式审查、专家评审、谈判竞价等环节。目前,专家评审环节结束,即将进入谈判竞价环节。只有顺利通过目录调整的所有环节,才能最终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并于明年起落地执行。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目录调整启动时工作方案的计划是,包括形式审查公告在内的申报阶段为7~8月,专家评审阶段为8月。这意味着实际进度比计划要晚两个月。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品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昊预计原定于9~10月的谈判竞价阶段要推迟到11月。
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解读,共收到企业申报信息537条,涉及药品490个,通过初步形式审查比例为70%,2021年则为57%。目录外药品通过率为60%,目录内药品比例为91%。
从申报条件和药品名单来看,今年医保目录调整继续支持新冠治疗药物,新上市的新冠口服药入围,并向罕见病治疗药物、儿童用药适当倾斜。
新冠口服药入围
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下简称《诊疗方案》)的药品”就一直是申报条件之一。今年以来,第九版《诊疗方案》纳入了三种刚上市的特异性有效药物,尤其是迄今为止唯二的两款口服药,上一版《诊疗方案》提到的抗病毒药物全部剔除。
目前,三种药物和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均临时性纳入基本医保。首款进口口服抗病毒药Paxlovid价格为一盒2300元,首款国产口服抗病毒药阿兹夫定片价格每瓶270元,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据称定价在万元内。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药品名单有三款新冠治疗药物——阿兹夫定、Paxlovid以及清肺排毒颗粒,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并未出现。
国家医保局在解读中表示,本次申报过程中,有的新冠治疗药品进行了自主申报并通过了初步形式审查,也有的药品没有申报,国家医保局尊重企业选择。对于已申报且通过形式审查的药品,国家医保局将按程序开展后续工作,争取以合理价格正式纳入到医保目录。
但是,红星新闻记者还注意到,Paxlovid和清肺排毒颗粒是按纳入《诊疗方案》的条件申报的,原本是艾滋病治疗药物的阿兹夫定只是按常规新药申报,申报材料中全都是在介绍用于治疗艾滋病的情况。在今年7月批准新冠的适应症之前,2021年,国家药监局已先附条件批准其用于治疗艾滋病。“首个国产新冠口服药通过医保目录调整形式审查”的说法并不准确。
陈昊表示,从长远来看,阿兹夫定还是应该对准其最初的艾滋病适应症。此外,其获得的是附条件批准,不是正式批准,这意味着上市以后还需要积累更多的证据。另外,Paxlovid获得的也是附条件批准。
向罕见病治疗药物和儿童用药倾斜
今年的申报范围向罕见病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适当倾斜。申报条件特别增加了罕见病治疗药品,以及纳入国家鼓励仿制药品目录或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的药品,并且这两项没有五年半内的批准上市时间限制。红星新闻记者统计,按前者申报的药品有19种,按后者申报的有11种(一种药品按多个条件申报,重复计数)。
罕见病用药的国家医保谈判在去年就受到关注。谈判代表表示“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治疗罕见病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救命药”诺西那生钠被纳入医保,从一针70万元降至3.3万元。
那么,医保如何在“保基本”与小群体的高价药之间平衡?
陈昊表示,这一方面是关爱特殊群体,我国人群基数是巨大的,但罕见病不可能无限纳入。国家医保已经收纳了30多个罕见病用药,今年依然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如果罕见病药品的价格经过谈判以后,能够落到可承受的区间内进行纳入,我持开放态度。”
陈昊还提到,从科学角度考量,对罕见病用药的支持会加深对罕见病的了解和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推动医学进步。“它既有科学的意义,也是社会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体现。”
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博导、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史录文则进一步向红星新闻记者指出,罕见病用药不只是进医保的问题,更是药物和医疗服务可及性的问题,尽管有“双通道”等政策在,但进了医保还是用不到的问题仍然存在。(注:“双通道”是指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满足谈判药品供应保障、临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并同步纳入医保支付的机制。)
两位专家都表示,罕见病的定义本身也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120万元一针的CAR-T产品能进医保吗?
受到瞩目的“天价药”还有一针120万元的CAR-T疗法产品——药明巨诺公司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
但陈昊表示,他并不看好其能最终通过谈判纳入目录,可能会像去年出现在初审名单后就再未出现的国内首个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一样。这类药“降90%也依然很贵”。
国家医保局在去年和今年解读中表示,国家医保局确保新增进入目录的药品都符合“保基本”的定位。一些价格较为昂贵的药品通过初步形式审查仅表示该药品符合申报条件,只有谈判或竞价成功才能被纳入目录。
陈昊指出,CAR-T疗法应该界定为药品还是第三类医疗技术,国际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成本要降下来,技术要突破,监管要明晰。”陈昊如是说。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今天,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纪念馆发布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
通知称,近期北京连续出现多起输入性疫情,为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上级最新防疫要求,到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除须在做好测温扫码、查验72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正确佩戴口罩等常态化防疫要求基础上,新增加对行程卡的查验工作,对行程卡显示有7日内京外旅居史的人员,暂时谢绝入馆。
此外,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首都粮食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近期暂停开放。
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因博物馆内部调整,自10月13日起临时闭馆,何时开放另行通知。如有问题请拨打64811285。
首都粮食博物馆:根据北京市当前疫情防控工作需要,首都粮食博物馆自10月11日起暂停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中国地质博物馆:自2022年10月11日(星期二)起闭馆,恢复开馆时间另行通知。
除博物馆和纪念馆外,近期,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剧院也发布提示:根据北京市最新疫情防控政策要求,进返京人员按照“七天三不”的政策要求(不聚餐、不聚会、不进入人群密集场所),进返京未满七天人员不进入剧院。
近期,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多次提醒进返京人员,严格执行进返京防疫政策,主动向社区、单位等相关部门报备,返京后居家健康监测3天,开展3天2检,抵京24小时内完成一次核酸检测,间隔24小时后、72小时内完成第二次核酸检测,7日内不聚餐、不聚会、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干咳等症状,及时主动向社区报告,按规定就医。
居家隔离、居家健康监测及其同住人员,要严格居家、不外出,一旦出现发热、干咳、咳痰、咽痛、乏力、腹泻、味觉异常、嗅觉异常等症状,不要自行购药、服药,立即报告社区,配合相应管控措施。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牛伟坤、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自然博物馆、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首都粮食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大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天桥艺术中心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如今,折叠屏可以说是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认可了。Android厂商这边,基本上排名前列的企业,都已经推出了自家折叠屏产品。作为对比,苹果这边的动静就小了很多。而近日,手机中国注意到,有消息称,苹果的折叠屏iPad可能会在2024年正式上市。
iPad 近日,有苹果的屏幕面板供应商表示,苹果正在测试一款可折叠的iPad产品,该款产品的屏幕主要来自于三星和LG这两家厂商,这两家也是苹果常规手机的主要屏幕供应商,它们为折叠屏iPad供应屏幕,属于是意料之中。目前,相关人士预计这款产品应该会在2024年开始量产并上市销售,但是不排除出现其他情况从而导致上市时间提前或者推后的可能。
iPad 据悉,这款折叠屏iPad,它的屏幕尺寸可能达到了惊人的20英寸,这个数字远超目前在售的iPad产品,在市面上应该也算是相当稀有的。如果苹果真的推出20英寸的折叠屏iPad,那么它对于市场或许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过,这款产品的价格,可能也会达到一个让人仰望的程度。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今天,知名统计机构Canalys发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TWS耳机占有率的统计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在今年Q2,小米以14%的市场占有率反超苹果,拿下了国内TWS耳机市场的榜首,并在俄罗斯市场以31%的市场占有率碾压式夺冠。
不过,从整体数据来看,国内第二季度的TWS耳机市场并不理想,榜单一到四名的增长率一片飘红,最严重的小米甚至下跌了30%,只有榜单第五名的OPPO保持了正向增长,并获得了119%的夸张涨幅。
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到全球,在整个第二季度TEW耳机是唯一实现增长的个人智能音频设备品类,增长8%,总量达到6300万部。
但同时,虽然出货量有所增加,但TWS的市场价值却下降了2.9%,也就是说,在全球经济形式的影响下,增长的市场并不足以弥补其受到的损失。
- 详细资料
- 分类:要闻
原标题:多所在京高校加强校门管理,出入校由报备制调整为审批制
新学期将至,大学生陆续返京返校。近日,多所在京高校发布加强校门管理的通知,明确师生返京返校期间是防范疫情传播的关键期,学生出入校门政策由报备制调整为审批制,非特殊原因学生原则上不出校。
8月26日至9月19日,清华大学明确从严学生进出校审批,学生返校3天内,仅可进出宿舍、在指定食堂打包外带,不得进入其它室内场所,不聚集、不堂食,返京未满7天的学生原则上不再进出校。北京科技大学自8月26日至9月9日,将学生出入校政策由“系统审批制”调整为“人工审批制”,除特殊情况外,学生原则上不出校。
此外,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等多所在京高校都已明确调整出入校政策,在学生返京返校期间,由报备制调整为审批制,除紧急就医等特殊需求外,原则上不审批学生出校申请。
还有多所在京高校明确,学生返校后须完成核酸检测三天两检,结果未出前原则上不出校。中国政法大学严格校门管理,要求学生在返校后坚持“非必要不出校”。学生返校3天内,进出校实行“审批制”。返校后完成核酸检测三天两检,进出校调整为“报备制”。北京林业大学学生返校3天内也须做两次核酸检测,结果未出前原则上不出校,特殊原因确需出校的采取“人工审批制”。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高校学生返校后7日内加密核酸检测频次,减少校园流动,不开展线下聚集性活动。高校严格校门管理,入校落实查证登记、测温、扫码、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