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重庆公布《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该《细则》由市经济信息委、市公安局、市交委、市城管委联合制订,目的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规范装配有自动驾驶系统的机动车辆上公共道路开展自动驾驶相关科研、定型试验。

  这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那么为何第三个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城市是重庆?亿欧汽车分析发现,重庆市汽车制造类企业超180家,位于全国首位,其中以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银翔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为代表,此次细则的发布,将极大地促进这些车企对自动驾驶的研发。

  此次重庆自动驾驶路测细则主要涉及“八大要点”

  组织管理。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联席工作小组负责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开放测试道路认定和有关重大事项的协调解决,由市经济信息委、市交委、市城管委、市公安交管局共同成立;重庆市自动驾驶道路测试专家委员会开展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由管理联席工作小组组织有关领域专家成立;国家级汽车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作为第三方机构负责受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申请,出具专业评审意见,并负责相应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的组织实施、过程监管及结果评估等工作。

  测试主体。测试主体为具有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研发或生产能力的整车企业、改装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电子信息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交通运输企业、其它科技型企业。

  测试车辆。测试车辆须具备人工紧急制动功能,并支持“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安全、快速、简单,可保证测试驾驶员随时接管车辆控制;测试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须具备系统提醒及安全警告功能;测试车辆须具有有关数据记录和存储功能,能自动记录和存储车辆事故或失效状况发生前至少90秒的状态信息;测试车辆须具有与监测平台的数据联通功能,并能实时上传车辆位置信息、车辆内外环境信息、车辆操作及运动状态信息、车辆及系统故障信息。

  测试驾驶员。《细则》对测试驾驶员的专业性和经验有严格的要求。一是测试驾驶员应熟练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规、驾驶理论、交通安全心理学等安全驾驶知识,应严格履行安全法及实施条例所规定的驾驶人义务,持有相应准驾车型的驾驶证,在三年内未发生负同等责任以上的伤人及以上事故记录,无酒驾、毒驾记录。二是测试驾驶员与测试主体之间须有明确的劳动合同关系,经过不低于50小时的道路测试专业培训,包括危险场景下接管测试车辆控制的专业培训,其中所申请测试功能的驾驶管理培训时间不低于40小时,充分了解自动测试车辆性能和测试驾驶要求。

  保险及赔偿金。测试车辆测试过程事故处理赔偿承诺书、测试车辆不低于五百万元的交通事故责任保险证明和测试主体不低于五百万元的赔偿能力证明。

  临时号牌办理。测试主体按照《机动车登记规定》的相应要求,需向车辆管理所申领临时行驶车号牌。

  违反交通法规或发生交通事故解决方案。测试车辆违反交通法规或发生交通事故,测试主体应在收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出具的违反交通法规或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后5个工作日内,向测试管理单位提交《自动驾驶测试交通事故分析报告》或《自动驾驶测试违反交通法规分析报告》。此外,测试主体经整改满足相应道路测试要求后,可重新申请恢复测试。因交通事故申请恢复测试的,须提供交通事故处理完结证明。

  交通事故责任。测试车辆违反道路交通法规或发生责任交通事故,测试驾驶员、测试主体依据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部门等法定部门的认定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总体而言,重庆自动驾驶路测细则主要是基于北京和上海的路测细则,但是重庆此次细则未对测试项目和范围进行公布。

  快递公司直接将包裹放在快递柜里,是给自己节省成本,消费者交逾期费,等于被迫帮快递公司减运营成本。

  近几年,快递代收点和智能快递柜越来越多。据报道,现在很多消费者对于快递柜也有不少吐槽:有了快递柜,见快递小哥一面是越来越难了;更重要的是,本是给快递哥行方便的快递柜,如今却要向消费者收取逾期管理费。

  自从网购普及,不少消费者常遭遇“家中无人”收快递的尴尬,或是担心陌生人上门造成某些隐患。而作为末端投递服务创新方式的智能快递柜,有效缓解了这一尴尬和担忧,提高了快递员在末端的送货效率,有效解决了电商交付痛点,也为收货不便的消费者提供了便利服务。

  可如今,很多情况下,快递小哥并不征求客户意见,不管收件人在不在家,直接把整个小区的一车包裹都放进快递柜里。以至于,本来应该送到家门口的快递,最终还得消费者自己跑一趟。如此一来,本为消费者带来方便的东西,却给消费者增加了麻烦。

  而且,消费者“人在家中坐,码从天上来”,如果没看见通知短信的话,超过24小时,取件码就会失效,需要扫码绑定本人手机,关注微信后才能取件。要求消费者强制关注,不知道是不是为了省短信费,因为关注后,消费者就只能收到微信通知。至于快递信息隐没于几十几百条未读信息里,消费者能不能及时看见,都是消费者自己的事情。

  而如今,快递柜又要开始收逾期费了。这意味着,消费者没有及时看见,货物逾期未取,不仅是否损坏难以保证,而且绿豆变绿豆芽,还得额外付费。

  快递小哥为了自己投递的方便,未经消费者同意,私自将快递放进快递柜,造成了消费者取件的麻烦,这样的做法事实上让快递柜变成了“甩手柜”。快递公司的投递义务,貌似仅限于投递到柜,消费者则被无端强加了自行取件的义务——不管你是买了重物、生鲜,还是你的腿脚不太方便,都得“自取”。

  即将于5月1日施行的《快递暂行条例》明确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将快件投递到约定的收件地址、收件人或者收件人指定的代收人,并告知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当面验收。按理说,就算无法当面验收,快递员要将快递放进快递柜,也必须征求消费者同意,而不是事后发个取件码了事。

  快递入柜,如果事先并未征得消费者同意,取件码是否收到也无需消费者回复确认,逾期前也没有发送“超时提醒”——那这样的快递柜收逾期费,显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利,无异于霸王条款。

  快递公司投递入柜,不能“码从天上来”,更不能“钱在暗中收”。快递柜费用,属于快递公司履行投递义务的一部分,提高投递效率,本身也能节省企业成本。当然,如果的确是因为客户自身原因,超时收费不是不可以,但绝不能随意投递后强制收取,这需要在投递方式沟通和信息告知上,与消费者做好充分沟通,取得消费者认可。

 

  快递公司未经消费者同意,直接将包裹放在快递柜里,是给自己节省成本,消费者没注意提醒短信,还得交逾期费,等于快递公司绑架消费者给自己减运营成本。这么一来,快递柜不仅成了快递公司的“甩手柜”,还俨然一个“钱柜”。这只能用三个字来形容:不合理。

  近日,苏宁物流又一大型AGV机器人仓投入使用,仓储黑科技落子济南,这也是目前整个山东半岛第一座真正实现机器人智能化运作的物流仓库。

  每日可拣选1万件超市百货类商品

  在苏宁济南机器人仓内的作业区域,黄色外表的苏宁物流机器人根据系统设定的路线,有序的驮着货架前往拣选操作台排队等待。在这一过程中,完全依靠系统控制,不需要人工干预。AGV数十个机器人在仓内穿梭,一派繁忙景象却又安静和谐,宛如科幻大片。

  济南苏宁物流负责人李磊介绍,目前该机器人仓一期实际面积3000平方米,超过30万快销品库存,50台机器人即可完成每日的拣选出库。值得一提的是,机器人仓实现了一端货物上架,一端拣选出库,让整个仓库运转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苏宁418购物节的临近,济南机器人仓将迎来首次大促检阅,承载海量订单的考验。眼前的这座机器人仓从部署到落地仅仅一个月的时间,目前正处于“爬坡”阶段,预计418期间每日拣选量达到1万单。

  最快10分钟完成出库 山东全境配送时效再提速

  当下,消费者追求“分钟级”精准收货体验,如何更快更准的配送是苏宁物流一直的实践和突破。李磊介绍:“每日出货量大且SKU多,是电商仓储的一大特点,使用AGV机器人单件商品平均拣货时间减至10秒,小件商品拣选效率超过5倍人工,拣选准确率达99.99%以上。同时,通过移动机器人搬运货架实现‘货到人’拣选,打破了传统的‘人到货’拣选模式,过去分拣员追着货架跑的场景将不复存在。”

  据悉,2016年,苏宁物流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沈阳8个大型始发仓库基础上新添济南、杭州、深圳、重庆、郑州5座大型物流基地。济南作为苏宁全国13大物流中心重要一员,辐射范围涵盖山东全境,济南、聊城、德州、淄博、泰安、莱芜等城市的用户已享受“半日达”服务,上午买下午到,“次日达”服务覆盖山东95%地区。

  机器人能完成高效拣选任务,这样一来,用户订单能极大缩减在仓库停留的时间,包裹最快10分钟即可完成出库。这也意味着山东的整体效率将有进一步的提升,山东消费者收包裹的速度将更快。

  智慧物流再落子 苏宁机器人仓群版图扩大

  苏宁物流一直积极探索智能仓储机器人解决方案。去年双十一,苏宁在上海上线首个机器人仓,主要应用于小件及拆零件的“货到人”拣选。 12月又迅速重组一间仓库,机器人与托盘组合,实现了3C商品整件以及大批量的智能化搬运。

  据了解,济南仓也是苏宁物流继上海之后建设的全国第二个智能机器人仓。不同的是,机器人在上海仓主要负责3C商品的拣选,而在济南仓主要是承接快销品的拣选。往后,山东市民购买的日常生活用品订单,都将由机器人来完成拣选任务。在此基础上,济南仓还在探索升级改造,到今年6月,济南还将上线二期机器人仓,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机器人应用技术。

 

  苏宁智能机器人仓落子济南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与上海机器人仓相呼应,使得苏宁智慧化物流体系在华东地区的规模化和协同化效应将进一步凸显。此外,苏宁物流在合肥、福州、深圳、郑州、重庆等城市也已启动机器人仓库的建设工作,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仓储网络正在逐步成形。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日本众议院全体会议4月10日通过了《国际观光振兴法》。该法规定,自明年1月起,将对访日外国游客和日本人在出境时征收每人1000日元(约合人民币59元)的旅客税。

  旅客税也被称为出境税,是指某国公民在离开该国购买国际机票时,航空公司代当地政府收的税。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对旅客征收“出境税”,包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等。日本政府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征收金额,例如韩国的1万韩元(约合人民币59元),最终确定了自己税额。

  日本旅客税的用途主要有3个领域:完善舒适的旅游环境,提升利用地区固有文化和自然的体验型观光的满意度,加强有关日本魅力的宣传力度。

  此外,作为铁路等公共交通运营商的义务,还新增了完善Wi-Fi和建造西式洗手间的规定。新法还敦促引入电子结算系统和发行可自由搭乘的不计次周游券。

  按2016年的访日游客数计算,新税收全年可达约4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3.5亿元)。曾有意见担心,新的巨额财源可能被用于必要性和相关性较低的项目。据悉,该税收不会用于国家公务员的劳务费或国际机构的分担费用。

  日本政府此前提出了在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的2020年使访日游客增至4000万人次、消费额达到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704亿元)的目标。日本计划利用新税带来的财源,进一步吸引游客前往日本各地旅游。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去年曾表示,将于2019年10月把消费税上调至10%。从1989年4月消费税法实施开始,消费税从最初的3%,到1997年4月涨至5%,然后是2014年4月涨至8%。2019年的两次加税,势必会加重日本人民及外国游客的负担

  只要凭借身份证和学位证在手机APP上办理,就能够在半个小时左右落户西安。而且学历要求降低,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或具备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均可。西安市近期出台的一项政策成为全国各地“人才争夺战”的冰山一角。

  2018年的毕业季又来临。据教育部统计,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2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但西安、南京、武汉等20多个城市却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让昨天还发愁“毕业即失业”的高校毕业生们,仿佛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各个城市不够分的“唐僧肉”。这场“人才争夺战”为何会发生?在争夺人才的背后,这些城市有着怎样的焦虑?当“硝烟散尽”之后,我们还有哪些可以反思之处?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抢人才还是抢人口

  据西安晚报报道,2月4日上午,西安市186个有户籍业务的派出所共500余名户籍管理民警集体誓师,坚决打赢为期三年的“人才、人口争夺攻坚战”。

  “人口”二字,恰好将这场“人才争夺战”划分出两个战场:第一战场是纯粹的“人才争夺战”,以北京、上海为主,其人才引进政策有着较高的学历薪资条件,以及精确的行业领域划分;第二战场则是“人才、人口争夺战”,参战的主力是西安、武汉、南京等其他新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其人才引进政策门槛大大低于北京上海,甚至许多地区对大学生实行零门槛落户。

  为什么这些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大城市还需要争夺人口呢?恐怕是因为压力真的来了。

  以西安为例。2016年2月5日,西安市对《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作了修改。根据修改后的目标,2020年西安市域人口规模要达到1070.7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70.57万人。但在2015年末,西安市的常住人口仅为870.56万人,距离目标还有200万的差距。

  这也就意味着,从2016年开始,西安市要以平均每年40万人的增速增长,才有可能达标。而现实情况是,从2011年到2015年,西安市在过去5年中人口一共才增长了不到20万人,平均每年不到4万人。

  每年4万的增长,显然无法匹配40万的壮志雄心。

  数据显示,2016年末,西安常住人口达到883.21万,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13万。至2017年末,西安市常住人口已达953.44万(记者按:尽管统计资料中未直接列出,但可由人均生产总值计算得知),人口增长70多万。但这70多万中要刨去2017年由西安托管的西咸新区咸阳片区的60多万人口,故西安2017年人口的增长应在10万左右。显然,即便年均增长10多万,距离千万人口的目标也依旧任重道远。

  而在“人才、人口争夺攻坚战”的号召下,今年前3个月共有23.1万人落户西安,接近2017年全年落户西安的总和。

  只有照这个增速下去,加上西咸新区咸阳片区的60多万人口,西安作为最新获批的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其2020年人口规划目标才有扎实的基础。

  无独有偶。作为中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武汉却一直苦于留不住人才。据《武汉市统计年鉴》显示,2015、2016年武汉市人口净迁移率分别为-1.78‰和-0.29‰。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则意味着武汉地区的迁出人口大于迁入人口,也就说明武汉人口吸引力较弱。

  穷则变,变则通。武汉在2017年就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打响了“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而2017年武汉市的人口净迁移率也一举“扭亏为盈”,达到了19.7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为了“达标”而展开“人才争夺战”显然仅是表面现象,那么,什么才是各地展开“人才争夺战”背后更为深刻的发展焦虑?

  人口红利消减让压力显现

  1月19日,在积极进行“人才争夺战”的同时,南京市也发布了《南京市“十三五”人口发展规划》。其中,南京市政府明确指出,未来南京面临的挑战首先就是“人口结构压力增加”与“人力资本面临结构性短缺”。

  文件称,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在缓慢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却双双攀升,人口抚养负担日益加重,传统的人口红利已在逐渐消减。同时,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参与率降低,劳动用工成本也在持续攀升。

  面对问题,文件给出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积极推进以“宁聚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吸引工作,加大外来人口引入速度,不断增强对外地人才的虹吸效应。通过人口集聚与资源集聚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市场交易成本降低。

  那么,到底“人才争夺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它会与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减与经济动能转换有关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宝认为,“人才争夺战”与人口形势的变化关系密切。林宝指出,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下滑后,人口红利就开始了下降,从去年到今年则可能正是经济活动人口开始下降的拐点。而这次“人才争夺战”的发生说明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已经开始向二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甚至是一线城市传导。

  “有研究认为,‘人口红利’是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减速则与‘人口红利’的衰减密切相关。当‘人口红利’衰减时,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会显著上升,从而影响经济竞争力;养老、医疗负担加大也会影响积累和投资等,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林宝说。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表示,中共十九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政策对于放宽落户条件也已经提出了清晰的要求,如发改委3月13日下发的《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中,就明确“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在李铁看来,各城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学习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响应中央政策要求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部分城市放宽户籍管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动机。“吸引产业投资,人力资源储备是关键。一些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实际上看准了人力资源储备对增加投资的吸入效应。同时,地方财政压力加大,土地财政遇到了房地产库存的瓶颈,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降低落户门槛来增加购房人群,应该也是潜在因素之一。”李铁说。

  人才的引进将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改善人口结构,总体上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如果一些引进人才带来了新技术、新产业,甚至会较快发生作用。对财政收支的影响则需要分短期和长期来看,从短期看,由于大量人才引进,需要兑现对人才的承诺和改善公共服务,因此会加大财政支出;但从长期看,由于人才会带来就业、消费和税收,扩大经济总量,最终会改善财政收入。”林宝解释道。

  对于人才引进能够对房地产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林宝也表示了赞同,“引进人才将扩大房地产需求,对房地产市场会有提振作用。而且人才的加入将壮大缴费人群,改善社保基金收支状况。”

  人才要抢也要留

  抢人才不是目的,让人才为城市发展发挥作用才应该是城市抢人才的初心。但是让人才真正留得下,并不是仅仅有大幅度的吸引政策就可以解决的,还要考虑能不能用好人才同时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在多数媒体欢呼人才春天已来的同时,舆论场中也出现了一部分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站在清洁工和普通打工者的立场上,认为各地以学历为门槛的落户、住房优惠政策,某种程度上是对城市其他低学历群体的“歧视”。

  而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又恰恰与这些人口相关,所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需要考虑的是城市低学历群体的就业、落户等相关工作。

  “如果我们仅仅把人才定位于学历技术,而忽视了城市各方面的实际需求,往往会导致引进的人和岗位的脱节,反而不会给城市带来活力。”李铁对本报记者说。随着越来越多高学历人口的进入,也会需要更多的从事简单劳动的人口提供互补性服务,这是城市发展的规律。

  以近期大城市中广受诟病的幼儿教育为例,李铁解释了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质量不高的原因。“原因就在于参与服务的人口,没有通过市民化享受到公平的公共服务。”李铁解释说,“如果他们在城市的服务业就业中没有长期预期,只有临时就业心理,就必然不会在提高服务质量上进行投入,从而导致服务品质下降,甚至产生极端的短视行为。”

  因此各地在接下来的实践探索中,应当把人才定义得更为广泛一些。“能否率先给已经长期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和定居的外来人口办理落户手续,而不要任何附加的学历和技术条件?他们能够在城市长期居住,甚至通过各项就业给城市提供服务。他们自身虽然不一定有大学以上学历,但是他们应该是城市最具有活力的人才,而且他们的下一代应该都具有一定的学历,能够成为城市创新的继承者。”李铁如是说。

  人才不能尽其用,是“人才争夺战”中存在的风险,该如何趋利避害?

  “人才竞争也可能导致全方位的‘孔雀东南飞’,造成中西部、中小城市的人才流失,加剧人才不平衡的局面。还有可能出现盲目攀比,为抢而抢,重‘抢’不重‘用’的情况,造成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浪费。”林宝说。

  要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现,林宝认为,一方面要对大城市的人才竞争行为有所引导,要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中西部和基层人才的培养力度,建立相关机制鼓励东部和大城市人才反向流动。

 

  李铁认为,应该根据城市发展的各种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制定城市政策,要考虑到城市的需求,也要考虑到城市的服务质量。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重点是进一步放宽条件,尊重市场的选择,尊重产业投资者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