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周五发布的数据显示,韩国半导体行业两大巨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DRAM芯片市场上的份额合计达到72%,分列冠亚军。

  数据显示,四季度全球DRAM销售额同比增长1.1%,达176.5亿美元。其中,三星电子市占率为42.1%,销售额环比增长3.1%至74.4亿美元。SK海力士市场份额为29.5%,销售额环比增长5.6%至52亿美元。其后是美国美光(88.934.605.45%)科技(23%)和台湾南亚科技(2.2%),其余企业的市场份额均不足1%。

  TrendForce预测,全球主要DRAM采购商将在库存调整结束后重启采购,而受美光工厂停电等因素影响,DRAM价格已开始上升。但考虑到季节性淡季等因素,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可能只有小幅增长。

  原标题:看小票要扫码 超市数字化与隐私如何两全

  来源:北京商报

  人流量庞大的超市如今也在探求无纸化的数字时代。3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超市发在部分门店逐步推行数字小票,原来长长的购物清单被一个二维码替代,消费者想要核对商品需扫码查询。自2月实行数字小票以来,消费者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方便快捷,有人直言麻烦甚至害怕泄露个人信息。这些不同的声音只是超市数字化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之一,就如同当年无人结算推行时面临阻碍重重。基于此,如何在数字化和人工协同上达成共识,超市还要深思熟虑,征途刚刚开始。虽然麻烦,但势在必行。

  打印纸减少2/3

  长长的超市购物清单被二维码替代,购物明细也隐藏在了二维码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超市发学院路店正在推行数字小票试点运营,门店通过部署纸电支付打印机,以数字小票代替传统纸质小票,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

  对于此次推行数字小票的原因,超市发方面表示,数字小票环保节能,交易凭证便捷查看、长久保存,有效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同时基于智能客显屏的交互设计和应用,还能在售前、售中和售后为消费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据介绍,目前,数字小票仅在超市发学院路店试运行,属于试验阶段,目前,数字小票服务试点上线一周,平均每个收银台的小票打印纸消耗减少了2/3。但是关于后续如何推广等问题并未透露。

  个人信息问题引担忧

  事实上,尽管超市发此次推行数字小票的初衷是在环保节能的同时便于查看保存,以及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但消费者对此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以老年人为主的消费者则抱怨太麻烦、不会用。对于不方便领取数字小票的顾客,超市发方面解释称,纸电支付打印机也支持一键打印纸质小票。同时,收银台上的设备显示屏能在收银过程中向消费者公示交易商品及价格。

  此外,一些中青年消费者则认为过程繁琐,提取购物清单时需要输入手机号、姓名等个人信息,也让人担忧信息安全的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根据操作指引扫描了超市发提供的二维码,扫码后出现了弹窗提示:“为了保证数字小票归属到您的名下,请允许小程序获取您的手机号。”点击确定之后,便可以看到购物时间、明细、金额以及退换货凭证、流水号等信息。

  事实上,超市发数字小票自2月实行以来,不少消费者都和于女士有一样的想法。就在不久前,市民徐女士就以数字小票给自己及老年人带来不便为由向“问北京”反映此问题。

  彼时,超市发方面表示,超市是基于很多顾客在拿到纸质小票后丢弃的现象,实行电子小票的,这样不仅节约成本,并且长期有效,不必担心丢失。并且针对相关问题已经做出了调整。

  探寻数字化背后的平衡点

  数字小票推行的当下,企业与消费者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沟通和熟悉。在首都经贸大学教授陈立平看来,超市企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很多消费者对数字化发展有顾虑。一方面是老年人对于当前技术操作很生疏,另一方面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企业在推行这些新的模式的时候应该给予消费者充分选择的权利。

  “商家不应该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但零售业的核心是人,这就意味着零售行业考虑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陈立平表示。

  不可否认,数字化对于零售业改造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疫情发生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商超企业的“必修课”,深入到超市的每一个环节。从前端的支付、电子价签,到后端供应链管理、开发,甚至连购物车都被数字化“武装”。

  陈立平认为,零售业的核心还是在于商品和服务,数字化只是零售行业通过科技手段降本增效的工具。但不能借着数字化转型的外衣去做一些无益于消费者的事情。

  此前,物美超市购物手推车从“一元硬币开锁”变为“多点App”扫码开锁,这使得物美超市的主要用户群体老年人在购物过程中备感困难。

  可以看到的是,如何在数字化和人工协同上达成共识,超市还要深思熟虑,征途刚刚开始。在超市数字化探索过程中,尺度、速度和接受度需要市场、企业与消费者三方互相刺激与妥协,才能实现平衡。在数字化的探索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矛盾,就如同当年无人结算推行时面临阻碍重重。

 

  北京商报记者 赵述评 赵驰/文并摄

  日本零售巨头迅销集团周四宣布,其在日本的优衣库和GU门店将降价约9%,原因是其意识到“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很多顾客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该公司还表示,其价格标签今后将显示含税价格,以省去顾客计算的麻烦。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芯片紧缺厂商加紧“囤粮”

  工信部释放出信号:政府将对芯片产业在国家层面上大力扶持

  南方日报记者 许隽

  春分未至,手机行业就已提前步入了“芯片严冬”。继去年下半年汽车产业被爆全面“缺芯”以来,今年3月,伴随着节后第一波新机“发布潮”,手机芯片短缺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一方面消费者市场热情高涨、反应热烈,另一方面厂商因“无芯可用”面临“手机出货难”。芯片缺货的背后,反映出了哪些问题?放眼2021年,谁能为这场“缺芯潮”按下“暂停键”?

  “缺芯”阴霾久未散旗舰手机“出货难”

  “今年芯片太缺了。不是缺,是极缺……”一周前在Redmi K40手机新品发布会预热期间,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卢伟冰少见地谈到了“缺芯”的问题。随后,realme副总裁徐起、前OPPO副总裁沈义人也在微博上提及“骁龙888套片货量紧张”的情况。

  在半导体行业,结构性缺芯的现象并不少见。从往年来看,高通旗舰手机处理器在每年一季度都会出现短暂缺货的情况。不过,眼下手机产业出现的较大规模的芯片紧缺,以及短期内包括射频、电源、蓝牙等在内的手机芯片“涨价潮”迭起的现象,十分不平凡。

  据供应链消息,目前高通的全系列物料交期已延长至30周以上,CSR蓝牙音频芯片交付周期已达33周以上。除骁龙888等采用先进工艺制程的手机主芯片外,PMIC电源管理芯片、MCU微处理器芯片等核心零部件也深陷缺货危机。“今年因为上游供应链等各方面原因,整个行业都供货紧张,”日前,有接近芯片代工产业人士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以来工厂产线一直在“满负荷”运行,但由于需求量过大,“芯片的交付周期比预期更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月底到3月初短短两周内,有近10款5G新机发布,覆盖华为、小米、OPPO、vivo、魅族、努比亚、realme等主流手机厂商。可惜的是,由于骁龙888等热门处理器方案的“紧缺”,“限量卖”“限时卖”等成为了常态。

  以首发骁龙888的小米11为例。尽管发布已有数月,但产品至今在小米官网、京东及天猫自营等平台仍然“一货难求”,想入手必须预约抢购。而据消息人士透露,刚刚发布了18系列手机新品的魅族,到手的骁龙888处理器也不过数十万量级。

  在“缺芯”阴霾下,手机出货效率的下降,必然会催生更多“等等族”。

  产能远水难解“近渴”手机厂商加速“囤粮”

  “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行业面临的芯片短缺情况,不只限于手机芯片。”在高通2021年第一财季财报报告会上,高通总裁安蒙坦言,2021年供应短缺已成为全半导体行业亟待解决的难题。尽管已经从台积电、三星等多家供应商处采购芯片代工服务,让产能短缺问题得到了“很好的对冲”,但他同时也认为,芯片供不应求的问题将会持续,短期内无法缓解。

  缺芯的大背景是需求快速增加。据安蒙分析,后疫情时代下无论是智能手机、汽车、家电还是PC等消费电子市场,都正以“V型”的势头加速回暖。与此同时,“宅经济”下不断加速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进一步催化了消费者对于电子设备、通信网络、物联网等应用的需求。

  更不要提,本着“手有余粮,心中不慌”的原则,去年下半年以来小米、OPPO等国产厂商采取了更加激进、大胆的芯片库存策略,提前备货手机主芯片,以及各类MCU、驱动IC、电源管理IC、IoT芯片等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

  然而,全球主要晶圆代工厂的产能一直不足,智能手机5nm、7nm主芯片主要使用的12英寸晶圆产能更尤为紧缺。摩根大通分析师预计,全球半导体芯片缺口最高可能有30%左右。

  此外,为缓解延产、停产压力,全球汽车厂商向台积电、联电、格罗方德、三星、中芯国际等代工厂追加的车芯订单,也使手机及其他领域芯片的产能受到了不小的挤压。

  既然芯片产能存在巨大缺口,为何不能想办法提升产能?据专家指出,芯片行业是一个重资产、高技术壁垒的产业,一家芯片代工厂从投资建厂到实现量产,最少要经历3-5年。以台积电在美国投资建设的5nm芯片工厂为例,尽管2020年就已启动规划,但据台积电方面预计,该厂最早于2024年才能量产5nm工艺制程的芯片。可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有通信行业从业者透露,“目前来看,预计短缺的情况至少会持续到今年第三季度。”还有业内人士称,从2020年底客户的下单状况看,预测芯片需求高涨的状态会延续到2021年底。“芯片的结构性短缺是一种常态化现象,短时间很难找到解决方法。”

  “强芯”力度加大国产芯未来可期

  芯片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核心技术、零部件仍然被掌握在美国等少数国家的手中。从长期来看,其具有“天然短缺”的属性。今年以来,高速增长的芯片需求和紧缺的代工厂产能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这难免让人联想到国产高端芯片生产的自主化问题。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在回答记者问时表示,芯片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的基石,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础。芯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为中国的信息化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也关系到全球现代信息产业和产业链的发展。

  田玉龙表示,政府将从加大企业减税力度和进一步提升加强基础两方面,对芯片全产业链的发展给予大力扶持,共同营造一个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这是工信部再次从国家层面释放“强芯补链”的积极信号。田玉龙的表态,表明了国家对于芯片“国产化”的重视,也展现了政府“攻芯”之艰的决心。

 

  确实,从技术储备来看,要构建一条“零美国化”的芯片工艺产线并不容易;在全球化趋势之下,各国产业链企业紧密合作仍然是大势所趋。不过,华为的遭遇是“前车之鉴”。在特殊背景下,具备5nm、7nm手机主芯片,以及其他手机零部件的代工能力,不仅对全球芯片代工产能的提升有积极作用,对于保护国内重点产业的芯片供应有重要意义。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字节付”“BYTEPAY”商标,申请日为2021年2月22日,国际分类为广告销售、金融物管等,商标状态为“商标申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