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要闻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开“一种车辆召唤方法、智能车以及设备”发明专利,公开号CN112997126A,申请日期为2020年12月。
该专利摘要显示,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智能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上。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方案,使用户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召唤车辆,提升用户使用车辆的体验,避免在狭窄的空间中强硬开门,造成车门在开启时与周围的墙壁/车辆发生碰撞的问题,进而避免带来财产损失等问题。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要闻
细说鸿蒙
来源:国际金融报
编者按:
2021年6月2日晚间,Harmony OS迎来历史性时刻——Harmony OS 2正式亮相,这一国产操作系统迈出市场化和商业化重要一步。
作为华为五年磨一剑的“B计划”,鸿蒙系统并非为了应对制裁一蹴而就。接下来,作为一款操作系统,鸿蒙与谷歌、苹果之间,还有一场不可避免的正面交锋。
那么,鸿蒙系统的体验感究竟如何?未来又该如何破局?万物互联的梦想还有多远?带着这些疑问,《国际金融报》特此推出“细说鸿蒙”专题报道,试图为您详解鸿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破局篇
争议中成长
“‘鸿蒙’中文有‘开天辟地’的意思,最接近的英语单词就是Genesis。用汉语拼音太难发音了,所以我们取名Harmony,希望给世界带来更多和平、方便。”2019年8月9日,在Harmony OS(鸿蒙系统)首度亮相的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如是解释“鸿蒙”的含义。
这次发布会的658天后,2021年6月2日晚间,Harmony OS迎来历史性时刻。这一天,华为举行线上发布会,正式发布Harmony OS 2及多款搭载Harmony OS 2的新产品。换言之,这一国产操作系统迈出市场化和商业化重要一步。
复盘鸿蒙系统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2016年启动研发,至2019年首次公开,再到如今开始在手机和各类IoT设备中大范围落地,可谓五年磨一剑。
“我们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个人电脑时代用的是windows,智能手机时代用的是iOS和安卓,那么鸿蒙就是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操作系统。我们未来10年,都会打造智慧场景。”余承东声称,鸿蒙系统是一个面向IoT的跨设备操作系统,完全不局限于单一硬件设备。
即便,在华为的规划里,鸿蒙系统重心在于IoT物联网设备,但其底色仍是操作系统,而在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看来,对于操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而言,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
显然,从目前市场上的操作系统市场比例来看,安卓及iOS操作系统两家独大。所以,无论华为有意还是无意与谷歌与苹果较量,这场战役已经打响。
Harmony OS 2来了
半个月前,华为通过一场线上直播对外发布了多款搭载Harmony OS 2的新产品。
作为华为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对于Harmony OS 2,华为给出的官方定义是:是一款基于微内核的全场景分布式OS,即通过分布式技术,将物理上相互分离的多个设备,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从5年前,华为设计鸿蒙的那天开始,就采用了全栈解耦的架构,希望用一套代码,满足大大小小各种硬件的要求。这就是Harmony OS当时设计的定位和理念——无论设备大小,只需一个系统。”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部长王成录在Harmony OS 2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今天就实现了同样一套系统,不仅能够在手机上使用,在手表上使用,甚至小到128kRAM的设备上,都可以使用Harmony OS。这也是目前唯一一套操作系统能够做到全系统覆盖所有的设备。”
一位长期关注鸿蒙系统的半导体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相比于其他操作系统,鸿蒙系统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可将硬件类的各个模块进行封装调用,从而实现手机之外,电视、汽车、手表设备的互联和调用,“特别是用户体验层面,鸿蒙不需要借助APP整合,通过系统即可完成直连”。
“系统在分布式部署、时延和流畅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但最大短板是生态。”兴业证券(9.560, -0.10, -1.04%)在其一份题为《华为鸿蒙深度研究》的研报中写到,“构建一个成熟的生态是鸿蒙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
根据华为方面发布会当日的说法,目前,已有300+应用和服务伙伴、1000+硬件伙伴、50万+开发者共同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当中。该公司还预计,2021年内还将有40多个主流品牌成为鸿蒙体验的新入口。
“鸿蒙系统本来就是华为为万物互联时代开发的下一代操作系统,不仅局限于手机使用,在目前的情势下,华为要想把鸿蒙做起来就更要从多样化的智能设备入手,拓展除了手机之外的终端使用范围,这一步特别需要华为与产业伙伴的合作。”在资深电信人士马继华看来,随着鸿蒙的发展,有可能改变华为公司多年来的发展模式和思维定式,从“独木成林”厚积薄发到“众人拾柴”边打边干。
始于“B计划”
作为华为的“B计划”,鸿蒙系统并非一蹴而就,亦非为了应对制裁而诞生。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12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华为“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专家座谈会上,曾在回应时任华为终端操作系统开发部部长李金喜提问时称,“我们现在做终端操作系统是出于战略的考虑,如果他们突然断了我们的粮食,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4年之后,鸿蒙正式在消费者业务软件部内部立项,开始投入研发。一年后,鸿蒙内核1.0完成技术验证。而鸿蒙正式通过华为消费者业务的立项则是在2018年3月,自此鸿蒙研发正式提速。
2018年5月,鸿蒙内核2.0用于终端TEE。“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鸿蒙系统当时就已经满足了上手机的条件,之所以一直未在手机上使用,一是需要时间解决应用生态问题,二是考虑到和谷歌的合作关系。”2020年9月下旬,王成录曾直言,“别人说我们是因为制裁才做鸿蒙的,其实不是,之前就做了,只是制裁让我们的速度加快了。如果没有制裁,鸿蒙可能永远都不会出来。”
公开信息显示,随着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2019年5月,随着谷歌的这一纸禁令,此时作为“备胎”的鸿蒙“匆匆”从幕后走向台前。2019年8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Harmony OS公开亮相,余承东在演讲中表示,如果有一天不能使用安卓,那么Harmony OS随时可以顶上。
在这次发布会上,华为正式推出Harmony OS 1.0,并首先应用在荣耀智慧屏上。华为亦加速对系统生态的布局。2020年9月,华为发布了Harmony OS 2.0版,并宣布了Harmony OS正式开源。
目前,这个始于未雨绸缪的“B计划”对于华为而言,重要度不言而喻。就在鸿蒙发布会举行之前,5月底,一份华为内部备忘录显示,任正非呼吁员工要“敢于在软件领域引领世界”,该领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公司正寻求在硬件业务以外的增长。备忘录称,由于受到外部限制,华为很难在短期内生产先进硬件,应该专注于构建软件生态系统,如鸿蒙操作系统、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spore和其他IT产品。
与谷歌、苹果终有一战?
实际上,作为一款操作系统,自华为推出鸿蒙之日起,有关其与安卓及iOS的争论从未停歇。
“鸿蒙和安卓都是在Linux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现在Harmony OS 2.0运行的APP都是安卓应用,且都是运行在Harmony OS封装Android 10底层架构上的,这也是为什么不少用户将安卓系统升级鸿蒙后,感觉操作起来丝滑,反应快的原因。”上述半导体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不过,相比安卓的宏内核,鸿蒙采用的是微内核,“简单来讲,在微内核中可以自由加入各类模块,而宏内核中可以自由修改的范围很小”。
“采用微内核架构的还有苹果,所以鸿蒙与苹果推动的多设备互联互通有些相似。”上述行业人士进一步补充称,“但双方又有所不同,苹果生态是封闭的,而鸿蒙则选择了开放。”
“我们不是做一个安卓或iOS的替代品。”王成录曾解释称:“鸿蒙与现在的iOS和安卓完全不在一个赛道上,是面向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IoT谈了这么多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仍然把每一个设备孤立来看,这种IoT是没有发展的。”
尽管华为将鸿蒙定义为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但就目前来看,智能手机仍将是各设备连接的核心硬件。记者留意到,鸿蒙生态的背后是华为的“1+8+N”智慧生活战略,其中位居首位的“1”即代表智能手机入口。
在此背景下,外界对鸿蒙的关注点依旧是未来其与谷歌、苹果之间一场不可避免的正面交锋。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苹果亦在瞄准鸿蒙重点发力的智能家居赛道。2020年底,谷歌自研的全新操作系统Fuchsia OS向公众开放源代码。6月8日,苹果在其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亦着重提及了“Matter智能家居生态联盟”。
“我们看到,PC时代是Windows一家独大,移动互联网时代是谷歌安卓、苹果iOS两强鼎立,在万物互联时代,很可能更加无法形成所谓的主导操作系统,也许会更加碎片化,有三家或者五家甚至十家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通过协议达成互通,鸿蒙即便无法一统江湖,但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非常有可能的。”马继华进一步表示。
“万物互联时代,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每个人、每个设备都是万物互联大陆的一部分。我们希望与更多合作伙伴、开发者共同繁荣鸿蒙生态,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在6月2日晚间的那场发布会上,余承东以这句话作为结语。
希冀,溢于言表。鸿蒙究竟能否如这次发布会开头所言的“创造不可能”,唯有时间知道。
体验篇
不错与不足
6月初的上海,气温骤升,突然袭来的热浪未能阻止消费者的好奇心,位于南京东路的华为全球旗舰店近日人头攒动。
“请问这里可以体验一下鸿蒙系统吗?”“我想看下装有鸿蒙系统的最新款MatePad Pro。”“平板和电脑的链接具体怎么操作可以给我演示一下吗?”在距离入口处最近的鸿蒙系统体验台边,前来体验鸿蒙系统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不停向工作人员提问。
6月2日晚间,华为通过一场线上直播对外发布了全新升级的Harmony OS 2(鸿蒙系统2)。
正式发布不到一周,华为Harmony OS 2的升级用户数已突破1000万。不少升级后的用户都感受到了其操作比安卓更丝滑,反应也更快了。一位华为手机用户刘先生对记者直言:“这波新系统的小白鼠没白当。”
那么,这款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关注的系统究竟长什么样,又能给华为以及普通用户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相继走访了上海的华为全球旗舰店以及位于上海浦东LCM的华为授权体验店,近距离感受到了鸿蒙系统的多样性。现在就请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去看看吧!
系统流畅,手感不错
无论是旗舰店,还是授权体验店,Harmony OS 2体验海报均被摆在了进门处最显眼的位置,体验点也成为了店内人气最旺的地方。
事实上,如果你仅想体验手机,那么可不用去挤体验点。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店内所展示的样机已几乎全部升级成了Harmony OS 2。
记者随手选择了一台Mate 40上手体验,发现确实更加流畅了,反应速度有明显提高。从可视化的变动来看,个性化的服务卡片是Harmony OS 2的重要特点之一。
手机中已经适配新系统的App下方会出现一个触控条,从下向上滑可以滑动出一个服务卡片,这个卡片可以固定在桌面上。你还可以在后台调整模块的显示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用户的高频操作模块化,以前你需要打开应用,关闭广告,进入搜索,现在一步到位。与此同时,这个服务卡片是动态的,能够根据服务实时刷新内容。
手机桌面上的文件夹可以变得更大,后续,你不需要特意点开文件夹,即可一键打开应用,操作更加轻量化、效率化。
有早早升级了Harmony OS 2的华为折叠屏手机用户告诉记者,使用了一周后,整体感觉不错。“虽然使用习惯与原来的区别不大,但能够用到的新功能觉得很方便,比如下拉控制中心中,与手机连接的摄像头可以直接点开”。
不过,亦有部分华为用户选择观望。他们表示有点担心新系统出来之后存在兼容性问题,想再等一等更多其他用户的反馈,再决定要不要升级。
此前,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鸿蒙系统市场竞争力状况与消费者行为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显示,超六成用户对鸿蒙系统的兼容性表示担忧,同时亦有大部分用户对系统的普及性以及安全性持保持意见。
超级终端,打破限制
鸿蒙系统此次升级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改了几个图标,提升了软件打开速度那么简单。
对于鸿蒙,华为给出的官方定义是“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大概意思是:鸿蒙可以通过分布式技术,把物理上相互分离的多个设备,融合成一个“超级终端”。
在业内人士看来,鸿蒙系统的核心就是突破硬件之间的限制,将每个硬件的优势发挥出来,这也成为了华为线下体验区人气最高的环节。
以最新发布的平板和电脑的多屏协同为例,通过笔记本电脑的电脑管家APP连接平板后,用户可以在平板和PC间自由拖拽内容,灵活共享键鼠,高效工作及创作。目前,共有三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首先是镜像,就是把笔记本的屏幕直接投影到平板的屏幕上。通过这项操作,记者将平板变成了一个数位板,可以和电脑同步进行绘图、标注等功能。
对于喜欢多屏操作的用户来说,扩展模式或是一个不错的连接方式。在这一模式下,用户可以把平板作为笔记本电脑的一块扩展屏,能通过鼠标将电脑上的内容一键拖拽至平板上。
第三种便是共享。这个模式突破了系统的边界,可以用电脑的鼠标跨系统双向拖拽文字、图片和文件,换句话说就是平板和电脑交换文件,再也不用借助其他APP。
手机与华为智慧屏的连接也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在旭辉华为授权体验店中,由于人气太高,记者甚至未能等到亲手体验的时间,后来在全球旗舰店中才得以过了一把瘾。
只需要将搭载了Harmony OS 2的华为手机与华为MateView的底座轻触,便可将手机屏幕投屏至显示器上,你的手机也成为该显示器的主机,显示器会利用手机的运算能力进行操作。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手机本身也是可以自由运行的,互不干扰。
仍有不足,需要成长
不过,即便感觉新鲜,功能强大,但是在实际体验过程中,记者还是遇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MatePad Pro和笔记本的互联中,记者就相继遭遇了屏幕触控不灵、反应时间较长等问题,还碰到了手机与显示器连接不上的状况。
对此,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称,这主要是因为近日体验者太多,设备在连接时多次面临断开、重联,从而使得设备在后续连接时需要反应时间。
对于华为鸿蒙系统在实际体验中所遇到的问题,旭日大数据董事长孙燕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新系统推出后所经历的必然过程。只有在设备上去广泛的应用,达到一定的量级,很多问题才会逐渐暴露出来,从而进一步去改进,这不是在实验室里就能够做好的。
孙燕飚还以安卓的发展历程举例称,回顾十多年前,安卓诞生之初,其实也不好用。当时,无论是图像显示,还是玩游戏,安卓手机都不够流畅,但近年来,安卓手机成长迅速,流畅度显著提升。“因此,鸿蒙系统作为新系统也有一个成长空间,更需要时间来进一步磨合”。
此前,华为方面预计,2021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达3亿台。
那么,鸿蒙系统快速吸引用户的因素有哪些?据上述《报告》披露的数据,购买搭载鸿蒙系统手机的用户比较容易受到消费者口碑和系统兼容性的影响,其次是手机品牌和价格。
此外,孙燕飚还指出,鸿蒙系统快速推广的核心因素是打造成熟的商业模式,构建可盈利的繁荣的生态圈。
艾媒咨询的报告中也援引中国通信专家项立刚的观点表示,鸿蒙正式问世是一个时代的开始。“虽然整个生态链完善起来还需要时间。但是,从‘不能’到‘能’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未来篇
万物互联梦
试想一下,当你完成一天的工作肚子空空地回到家,拿起手机轻触电烤箱,“叮”,手机很快与烤箱相连,手机上出现多个食谱,按照食谱将食材放置好后,轻按手机就可直接控制烤箱制作美食;拿着手机轻触冰箱,便可直接通过手机了解智能温控下冰箱内食材的新鲜度;拿着手机轻触豆浆机,手机内的健康数据与豆浆机相连,为你定身打造的豆浆比例出现在手机上,豆浆机成为你的个人营养师……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是在万物互联时代会真实发生的场景。在6月2日在开的Harmony OS 2(鸿蒙系统2)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就展示了这种便捷生活的可能性,不需要通过非常复杂的硬接线连接,不需要通过非常多的步骤,亦不需要每一个智能产品专门下载一个操作APP,只要手机与家庭内的智能产品均搭载鸿蒙系统,轻轻一触便可连接。
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发布会上宣称:“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仅仅靠华为自己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更多的开发者和第三方品牌加入鸿蒙,让用户更大范围更大程度地接触和使用鸿蒙,才是决定鸿蒙能否繁荣的关键。
鸿蒙出,一呼百应
从2019年Harmony OS横空出世到如今Harmony OS 2发布,鸿蒙系统一直备受关注,屡次成为热门讨论话题。据艾媒咨询对2021年鸿蒙系统网络舆论监测结果,截止到2021年5月,关于鸿蒙系统的微博讨论话题热度达到1.5亿的阅读量以及1.6万的讨论度,其余相关热门话题也都达到数千万的阅读量,而鸿蒙系统的百度指数在5月初的时候达到最高峰,这正是华为宣布搭载鸿蒙系统的手机于6月上线的时间段。
6月2日的发布会后,“鸿蒙概念”彻底引爆市场,不到一周的时间,Harmony OS 2的升级用户就突破了千万。在产业链层面,如一呼百应般,多个行业的多家公司纷纷站出来表态支持鸿蒙。
在金融行业,Harmony OS 2发布后的第二天,广发银行(信用卡)、中国银行(3.070, 0.01, 0.33%)和中信银行(5.110, -0.02, -0.39%)(信用卡)一天之内相继宣布接入鸿蒙系统;包括国泰君安(16.820, 0.00,0.00%)、银河证券、光大证券(17.160, -0.02, -0.12%)在内的逾30家券商宣布支持全面兼容鸿蒙,支持操作系统国产化;此外,汇添富、南方、天弘等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也陆续官宣,公司旗下APP即日起全面支持华为鸿蒙系统。
在软件行业,金山办公(384.000, -4.79, -1.23%)在互动平台表示,WPS支持鸿蒙系统且华为鸿蒙手机会预装WPS。在汽车行业,北汽蓝谷(14.860, -0.06, -0.40%)在互动平台表示,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是全球首款搭载鸿蒙系统的量产车型。
据余承东介绍,目前已有300+应用和服务伙伴、1000+硬件伙伴、50万+开发者共同参与到鸿蒙生态建设当中。
而鸿蒙生态的背后是华为的“1+8+N”智慧生活战略,其中1代表智能手机入口,8代表平板电脑、PC、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箱、车机;N则代表其它硬件厂商参与的泛IoT硬件生态,围绕智慧出行、智能家居、运动健康、智慧办公、影音娱乐五大场景,为用户打造智能生活体验。
在这五大场景中,智能家居场景作为关键的一环,已经吸引了众多家电企业加入,其中不乏美的和格力这样的巨头。格力电器(51.650, -2.03,-3.78%)董事长董明珠曾对外公开表示:“格力将在未来接入鸿蒙系统!”美的则是第一个推出搭载鸿蒙系统的家电品牌,截至2020年12月底,美的家用电器已有7大类12个产品搭载了鸿蒙系统。
此外,方太方面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与华为合作的蒸箱、烟机都是安装了鸿蒙系统的,而其他产品也会根据合作范围的扩大不断地加入。老板电器(44.150, 0.96, 2.22%)、苏泊尔(65.440, -0.44, -0.67%)、帅康等厨电品牌也都推出了搭载鸿蒙系统的产品。
对于家电企业扎堆加入鸿蒙生态圈,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认为,家电行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操作系统,已经对智能家居产业发展形成巨大制约,而鸿蒙系统的出现正好是一个契机。
而华为在智能家居方面早有布局,2015年华为发布了HUAWEI HiLink智能家居战略,进入消费者IoT市场,经过约5年的发展,HUAWEI HiLink激活了5000万生态用户,智慧生活APP装机量累计达4亿。就在Harmony OS 2发布之前,今年5月18日,华为正式宣布升级全场景智慧生态的硬件生态品牌,将HUAWEI HiLink与Powered by Harmony OS两大品牌全面升级为Harmony OS Connect。可以预见的是,随着Harmony OS Connect逐步完成品牌切换,Harmony OS生态的硬件朋友圈将不断壮大。
鸿蒙成,16%很关键
根据公开报道,华为消费者业务AI与智慧全场景业务部副总裁杨海松此前表示,“对于操作系统这类底层平台而言,软件使用量、市场占有率是它能否活下来、能否成功的核心因素,而16%的市占率则是一个生死线”。
按照华为公司的规划,到今年年底,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的设备数量将超过3亿台,其中华为自有设备将超过2亿台,面向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各类终端设备数量超过1亿台。
假设抛开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不断加入的生态朋友圈助力下,华为跨越16%的生死线,或许是早晚的事,但若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规划,华为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时间。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12年以前IOS系统所占市场份额是高于安卓系统的,但两者相加所占市场份额不足一半,市场上仍有其余的黑莓blackberry、塞班Symbian等系统与其竞争;2014年之后仅安卓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50%以上,截至2021年5月,安卓市场占有率达到73%,而iOS的也占据了26.5%左右的份额,其他的操作系统已经失去竞争力。
相比华为,提前多年的启动和发展让谷歌和苹果拥有先天的时间优势,也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开发者和数以十亿计的活跃设备数量。公开资料显示,稳坐全球第一大操作系统的安卓在全球的活跃设备数量已经超过了30亿,截至到今年1月底,苹果在全球拥有16.5亿活跃设备,其中活跃iPhone设备数量超过10亿部。
开发者方面,安卓和苹果的开发者数量均在2000万级别,其中苹果在2018年的开发者大会上就宣布当年苹果全球开发者已经高达2000万。而据媒体报道,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近日透露,鸿蒙现有开发者数量是六、七十万,希望今年能有120万开发者加入鸿蒙生态,并在2023年实现1000万开发者。
除了需要与时间赛跑外,华为还面临着一大问题,在鸿蒙作为一个开放生态的前提下,华为不能既当球员又当裁判。目前来看,对于万物互联的入口,市场普遍认为是智能手机,但在主流手机厂商中,还没有一家出来积极响应鸿蒙。此前,魅族科技曾对外宣布接入鸿蒙系统,但接入的并非是手机,而是魅族旗下的智能家居品牌,此外,魅族如今在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微乎其微。
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互联网分析师丁道师表示,“一旦每一家手机企业都用鸿蒙系统,华为之后会不会偏向自己的设备,拿系统优势来反哺其硬件生态的发展,这个问题是真正需要担心的,也是小米和OPPO、vivo还没有及时表态的原因所在。”但同时,丁道师也认为,华为是华为,鸿蒙是鸿蒙,如果鸿蒙可以真正实现完全独立,手机厂商所担忧的问题并非不能解决。
对于这个问题,华为也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王成录表示,华为已经把鸿蒙最核心的基础架构的部分全部捐赠给了开放原子基金会,各个厂家都可以平等地在开放原子基金会获得代码,生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业务诉求做产品,企业可加入鸿蒙生态作为商业选择。
“鸿蒙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系统所应用的终端规模,而这样大的规模显然不是华为自己可以做到,特别是在遭受美国打压的背景下。那么,华为就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建立鸿蒙生态:一个是力争更多的行业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产品使用鸿蒙系统;一个是尽快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开发者依托鸿蒙开发出现象级的应用。两者缺一不可。”资深电信人士马继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华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人人都明白,鸿蒙生态的建成显然需要更多的“抱薪者”。时间会给到答案吗?未知的一切值得期待。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要闻
英特尔(57.22, -0.77, -1.33%)CEO帕特-盖尔辛格(Pat Gelsinger)周三表示,他预计半导体行业的增长将迎来“黄金十年”。
盖尔辛格在一次访谈中说:“我们认为整个市场,世界,正处于一个非常扩张的时期。我预测还有10年的好日子在等着我们,因为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所有数字化的东西都需要半导体。”
英特尔正为提高芯片产能大举投资,比如计划斥资20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一家芯片生产厂,以创造出即使在当前全球芯片短缺缓解后仍可使用的产能。该公司最近还宣布了成为“代工厂”计划,即为其他公司制造微芯片。
盖尔辛格周三还表示,英特尔将在年底前宣布在美国或欧洲建设另一座“巨型晶圆厂”的计划。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要闻
《科创板日报》17日讯,《科创板日报》记者今日独家获悉滴滴上市最新进展,中金、中信、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及国泰君安等7家中资机构成为滴滴IPO承销商。北京时间上周五,滴滴正式向SEC递交了IPO招股书,股票代码为“DIDI”。滴滴在招股书中披露,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华兴资本担任承销商。(记者 曾乐)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要闻
原标题:现货紧张 订车至少需要一个月
●本报记者金一丹
“基本上整个行业都在为缺芯片发愁!现在新车订货至少需要一个月,没办法,只能等。”长城汽车(41.000, 0.90, 2.24%)某4S店销售经理李宏(化名)无奈地表示。
6月9日,中国证券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北京多个汽车品牌4S店了解到,自2020年年底发酵的汽车芯片短缺问题,如今已经传导到了汽车销售端,大众、福特、长城汽车、长安汽车(22.550, 0.02, 0.09%)等主要汽车品牌均出现了销售车辆现货少、订货周期延长等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芯片短缺潮主要是由于疫情后汽车销量恢复速度超预期、车企芯片加单滞后。芯片缺货给汽车生产、交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该情况将持续至2021年四季度。其中,2021年的前两个季度为供需最紧张阶段。
芯片产能紧张
“芯片供应紧张从去年年底就开始了,公司很早开始备货,但(汽车)行业其他公司也在抢,芯片涨价、缺货近期已经传导到了销售端,给汽车交付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别克汽车某区域销售总监陈伟(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陈伟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上一些极端天气的缘故,上半年海外汽车芯片生产厂家停产或者减产,加剧了芯片预订的难度。”
今年年初,地震、寒潮造成全球几个主要汽车芯片厂商部分生产线瘫痪。全球最大芯片制造商之一的韩国三星电子表示,公司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有两家工厂受寒潮影响。花旗银行分析师表示,奥斯汀工厂约占三星电子芯片总产能的28%。
恩智浦半导体和英飞凌科技等全球芯片巨头此前也因电力供应中断而关闭了其在得克萨斯州的工厂。业内人士表示,得克萨斯州聚集了不少世界主要汽车芯片厂商的生产线。本次暴雪造成的停工停产,使得原本供不应求的全球汽车芯片雪上加霜。
日本则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突袭。日本福岛东部海域里氏7.3级的地震给日本福岛县和宫城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据悉,日本多家半导体企业位于这两个县。
某A股芯片公司董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电子化程度都很高,微小的芯片只要缺少一个就会影响车辆交付。”
AutoForecastSolutions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的持续影响,全球汽车累计停产数量已达299万辆。芯片问题将持续发酵,最终可能会造成全球汽车停产达到409万辆。
近期,福特、通用、本田、大众等车企均因芯片问题被迫减产。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特斯拉经历了“供应链挑战”。3月,由于芯片短缺,特斯拉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弗里蒙特的工厂关闭了两天。
2021年3月,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Y价格上调8000元人民币。5月,特斯拉美国官网宣布,上调部分美国地区Model3、ModelY车型售价。特斯拉表示,涨价的原因主要是制造成本的波动。
优先供给新能源车
一吉利汽车销售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现在芯片优先供给新能源车,车卖得贵,利润也更高。在环保、新能源等相关政策补贴影响下,各大汽车品牌都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也不断在转变,新能源车订单加速增长。”
比亚迪(210.880, 8.88, 4.40%)相关工作人员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证实了近期车辆销售缺现货的情况:“主要是新款DM-i车型太过火爆,市场反应超预期。其他比如汉唐等旗舰车型都是现车直接能提。针对销售火爆、现货短缺等问题,公司内部已经紧急协调资源,优先排产。”
由于供给端产能受限,短期难以新增产能,芯片供应商也在寻求转换产能结构设法应对。
闻泰科技(90.990, 1.30, 1.45%)董事长助理邓安明表示:“一辆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所使用的半导体器件价值约710美元,功率半导体器件占比近一半。一辆纯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半导体器件价值约1400美元,功率半导体器件占比55%。公司优先保证功率半导体器件的供应。”
某IDM芯片厂商高管表示:“为了争取生产线资源,尽量满足供货需求,公司针对客户结构、产品线终端应用等情况,对一部分供需紧张的产品做了适度价格调整,以缓解供需紧张的格局。”
自主生产保供给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现代化汽车的车载芯片数量越来越多,并且新能源汽车的芯片使用量要普遍高于传统燃油汽车。预计2022年,我国传统燃油汽车的汽车芯片使用数量为每辆车934颗,新能源汽车平均芯片数量将高达1459颗。
芯片供给成为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比亚迪、特斯拉等汽车行业龙头在产业链方面早有布局。
上述比亚迪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比亚迪电池、IGBT都是自主研发,不仅能够满足自供,还能对外供应。目前,公司旗下弗迪电池在积极推进外供,已和国内外多家主机厂洽谈合作。比亚迪半导体在目前分拆上市过程中,外供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2021年5月,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将控股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分拆至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比亚迪仍将保持对比亚迪半导体的控制权。
比亚迪表示,未来,比亚迪半导体将以车规级半导体为核心,同步推动工业、家电、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半导体业务发展,致力于成为高效、智能、集成的新型半导体供应商。
2019年4月,特斯拉首次公开了其全自驾(FSD)芯片。同年,特斯拉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量产落地,算力达到144TOPS,使得特斯拉Autopilot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领先行业。
长城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长城汽车正主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包括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芯片、加速芯片产业布局、强化芯片领域体系力建设等,全力缓解芯片供应紧张造成的影响。
蔚来汽车创始人、CEO李斌表示:“整个汽车行业都面临芯片短缺的挑战,这不只是我们一家的事情。目前,行业里面普遍的共识是今年二季度芯片供应比较难,三季度(芯片短缺)会缓解。”
中信证券(25.840, 0.11, 0.43%)指出,芯片短缺主要原因为疫情后汽车销量恢复速度超预期、车企芯片加单滞后。其他原因还包括消费电子提前囤货抢占产能、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紧张,以及日本地震、美国暴风雪等影响部分晶圆厂短暂停工。
中信证券预计,芯片缺货将持续至2021年四季度。其中,2021年的前两个季度为供需最紧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