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原标题:突发!又一熟悉的巨头告急:8万员工被“休假”,停付工资!或关店230家,市值已暴跌60%!更沦为“垃圾”)
全球疫情继续增长,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25日发布的新冠疫情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5日23点31分左右,全球确诊新冠肺炎达284万例,死亡19.84万例。
美国新冠确诊病例超90万例,是目前全球确诊病例数最多的国家,死亡病例达5.2万。
疫情之下,美国服装巨头Gap也遭殃了。
近日,GAP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门店被迫关闭,自2月份以来已损失7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下周现金流只剩下50亿元人民币,公司岌岌可危。
因而,GAP已经采取了11项措施:包括暂停给8万多名员工发工资,让他们休假;裁员、降薪、中止支付租金、暂停股票回购、暂停发放股息等。
而GAP的股价今年已经跌去了60%,市值蒸发大概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亿元。)
疫情期间已消耗资金70亿元人民币
4月24日,美国服装巨头Gap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其门店被迫关闭,正以惊人地速度消耗现金。自2月份以来已消耗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亿),预计到下周其银行账户里将只剩下7.5亿-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0亿)。
因此,Gap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其“现有现金和预期从运营中产生的现金可能不足以为我们的运营提供资金。”
冠状病毒的爆发迫使许多的零售商关门,Gap就是其中一家品牌。
Gap表示,如果其不能获得帮助其维持运营的资金,未来将是不确定的。“我们需要采取更多行动,以保持现有的流动性,并在明年寻求更多的流动性来源,因为现在赚的钱不足以维持运营。”
没钱交房租
8万员工没工资,只能被迫休假
GAP表示,除了关闭商店的措施外,还采取以下11大措施:
1.从循环信贷融资中提取的全部5亿美元;
2.撤回2020年3月12日发布的2020财年全年目标;
3.推迟先前宣布的2020财年第一季度股息的记录和支付日期,并暂停2020财年剩余时间的常规季度现金股息;
4.暂停股票回购;
5.在2020财年将计划的资本支出减少约3亿美元;
6.审查所有运营支出以寻找减少支出的机会;
7.根据商店重新营业的时间将库存调整为预期的销售趋势;
8.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多数商店团队休假,暂停付薪资,但继续提供适用的福利,直到商店能够重新开业为止;
据悉,GAP拥有超15万名员工,其中美国和加拿大员工大约有8万人,即有过半员工被迫休假。
9.减少全球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人数;
10.暂时降低整个Gap领导团队以及董事会的薪酬;
11
暂停因疫情而关闭的商店的租金支付。
由于疫情爆发,为响应政府和公共卫生当局的指令,GAP已暂时关闭了北美零售商店和全球范围内的许多商店。从2020年4月开始,GAP将立即中止北美地区商店租赁的每月租金1.15亿美元。
Gap还表示,预计不久将不得不关闭部分商店。
此前旗下品牌已退出中国市场
未来关店230家店
值得关注的是, 今年3月,Gap集团旗下品牌Old Navy(老海军)宣布正式关闭中国市场所有销售渠道,未来会把业务重心放在北美市场,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此前,从2014年进入到如今宣布退出,该品牌在中国内地共有10家门店,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
此外,Gap还曾表示,将在未来两年内关闭230家同名门店。
今年股价已跌去超60%
市值蒸发280亿
截至4月25日,Gap股价自2月以来已下跌61.65%,报6.9美元/股。市值蒸发大概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0亿元)。
当地时间3月12日,Gap集团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业绩报告。根据这份财报,Gap集团2019年第四季度录得净亏损1.84亿美元,而2018年该季度则录得净利润2.76亿美元。
评级下调至“垃圾”
祸不单行,Gap的信用评级在标准普尔全球评级周四被下调,目前评级为负面,理由是在流感大流行期间,商店何时重新开业以及不确定“永久”销售亏损的不确定性。评级从BB降低到BB-,这属于投机级或“垃圾”级的三个等级。
官网疯狂打折促销
最高可达2.5折
而GAP的官网则显示,目前所有商品都在促销销售,以期夹缝求生。
成立超50年
总店铺超3500间
创立于1969年的Gap, 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是美国战后婴儿潮一代心中的深刻记忆,在美国有深远的影响力。如今已是一个超50年的老品牌。
Gap公司最新数据大约有15万名员工,总店铺数达3688间,分布于世界各地,如: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爱尔兰、日本、印尼、韩国、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和中国大陆等。
疫情已导致美国2650万人失业
多家零售商面临破产危机
Gap的商业警告发生在同一天,美国劳工部表示,上周又有440万美国人申请失业,自3月14日以来,全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总计2650万。
当地时间4月23日周四,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8日当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录得442.7万,略高于接受道琼斯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430万。
此前一周的数据经下修后调整为524万人,相比之下截至4月18日当周的数据减少了超过80万人,是连续第三周下降。
但即便如此,过去五周的初请失业金人数累计仍达到创纪录的2645万人。这一数字超过了自2009年11月美国遭遇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恢复以来增加的2244.2万个就业。
与此同时,目前,超过95%的美国人被要求接受隔离,全国各地的零售商被迫歇业,以遏制该病毒的传播。因而实体零售连锁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销售下滑, 迫使他们削减成本并利用信贷额度来维持生计。
路透社报道,奢侈品零售商内曼·马库斯(Neiman Marcus)正准备在本周寻求破产保护,而其他百货商店运营商正在努力避免同样的命运。
像许多美国公司一样,Gap已经撤回了全年目标,暂停了派息,解雇了雇员,并削减了现有的信贷额度。
美国高端牛仔品牌True Religion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疫情冲击零售业的又一个例子。
True Religion在4月13日的法院文件中列出了1亿至5亿美元的资产与负债,并表示“虽然公司希望能熬过这段艰难时期,但资金已经负担不起”。公司首席执行官Michael Buckley表示,True Religion的最大债权人正在向公司提供新的资金,以便公司进行重组。他介绍:“近期,我们将按照申请破产保护之前的方式继续经营电商业务,直到商店开业。”
美国的主要零售商梅西百货公司(Macy’s)、科尔士百货(Kohl’s)和盖普公司(Gap)已让数万名员工停薪休假,削减成本以确保现金储备。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原标题:肯德基、星巴克中国门店相继上线相关食品“人造肉”时代真的来了?
“人造肉能和真肉一样吗?”
21日,星巴克推出包含5款菜品的“人造肉”午餐菜单,引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
就在前一天,肯德基也推出了以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豌豆蛋白为原料的植物肉鸡块。企业对市场的拉动引起消费者对于植物肉这一“新物种”的关注和质疑。
虽然业内有声音认为植物肉将在未来两年内成为重要的肉食替代品,但也有保守意见称,在相关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人造肉的市场化推广应该更加谨慎。
消费端存分歧
昨天中午,由植物蛋白构成的“人造肉”午餐菜单出现在星巴克部分门店里。植物牛肉制成的青酱意面、千层面和美式酸辣酱大卷,植物猪肉制成的沙拉和谷物碗等5种菜品,吸引不少消费者来尝鲜。
“肉糜有点儿肉的口感,但还是能吃出豆制品的感觉,总体味道不错,但有些小贵。”面对比同款真肉大卷贵出20元、售价达到59元的植物肉美式酸辣酱大卷,一名网友表示,买植物肉食品只是出于好奇,以后不会再吃了。
上周,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也宣布与棒约翰展开合作,目前北京市民已经能吃到植物肉比萨。在饿了么平台上,一份植物肉9寸比萨加上曲奇薯、两听可乐,目前价格为69.9元。
自去年下半年起,汉堡王、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品牌已经开始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推出植物肉汉堡和炸鸡。而在国内,双塔食品、金字火腿等食品加工厂商以及珍肉、Starfield等植物肉初创品牌都已在去年推出过植物肉月饼、植物肉比萨等各种“人造肉”食品。
这些品牌的试探性尝试也引出消费端的意见分歧。尽管有不少人将其视为“素食主义者的福音”,愿意买账的还是寥寥无几。“且不说大豆蛋白做的肉好不好吃,单从安全和营养的角度而言,人造植物性蛋白真的能替代肉类,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吗?”一名营养师表示怀疑。
价格贵是通病
“贵”似乎是目前植物肉食品的通病——比真肉还要高的价格,成为拦住许多消费者的门槛。
也有品牌愿意通过低价来吸引客流。肯德基的植物肉产品“植培黄金鸡块”以花1.99元买5块的预售价推广。在消息发出一天后,其上海和平店的兑换券就已经售罄。
在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看来,植物肉在国内推广的过程中,口味和价格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但口味调整对国内企业来说不是难事。“中国一直有植物蛋白饮食传统,也具有加工优势和经验。现在许多传统素食厂商看到了发展路径,对他们而言,在质感和味道方面进行技术上的改良并不算太难。”
“在去年的非洲猪瘟和今年疫情全球蔓延的大环境之下,肉类市场从育种、饲养到屠宰和运输都受到影响,市场供应价格波动明显,人造肉在国内的发展迎来非常好的契机。”薛岩认为,当植物肉价格比普通肉类更低且口感相差无几时,植物肉就能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推广,“这将在未来两年内实现。”
谈推广有点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同样认为,虽然从理论上植物蛋白不含有胆固醇和反式脂肪酸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并且能提供更多营养,但消费者的接受和理解程度,也是植物肉推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课题。
“人造肉仍然属于新兴的小众品类市场,现在谈论推广还为时尚早。”朱丹蓬表示,在资本端的极力推动下,人造肉行业处于风口期。但目前整个行业仍然在研发、标准、流程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此外,对于食品产业而言,相应的安全规范和标准至关重要。“人造肉一定会成为肉制品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但在没有相关标准出台的情况下,出于对消费者负责任的态度,人造肉的市场化节奏应该放慢一点。”朱丹蓬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已牵头制定植物肉食品领域团体标准。
“目前上下游企业已有不下40家,也有传统肉类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厂商参与,其中有超过9成企业都参与了这项标准制定。”薛岩透露称,该项团体标准将在两三个月后面世,“届时应该也会进一步刺激国内植物肉市场。”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原标题:线下培训机构生存艰难 行业加速洗牌
证券时报记者 夏然
学校复课日期一再推迟,未来即使复课也严控校外线下培训;再加上现金流紧张、教师工资和房租压力大,如何生存下去,在逆境中突围,成为当前摆在线下教育机构面前的一道难题。
接受记者采访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此次疫情冲击很大,大部分线下培训机构生存艰难,但有“危”就有“机”,要抓住机遇和挑战。同时,此次疫情也会加速整个教育培训行业的洗牌。
生存危机
无疑,这次疫情对每个线下教育培训机构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线下业务大幅缩水。根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培训教育专业委员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培训机构影响”的在线问卷调研结果显示,超过90%的机构表示存在大的影响,都普遍面临账上资金不足问题,“活下去”是唯一的愿望。
“疫情期间,还好国家在社保、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中小企业一定的帮助。但是每月的房租、员工工资、物业费,以及转到线上平台运营的费用,现金压力还是很大。”一家K12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
上述K12机构负责人表示,在疫情开始时,把线下辅导全部转为线上免费上课,教师也是义务上课。随着疫情持续时间的延长,教师义务上课的模式不可持续,就协商学生把线下课程转换成线上课程的模式,不少家长对此不太满意,培训机构只好尽量为学员增加线上课程时长,不断丰富上课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浙江某青少年幼儿培训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按照政府要求,目前门店仍处于停业中,预计重新开业可能要等到幼儿园开园以后,再申请复工。停业期间只能维持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更新,主要发一发宣传视频、往期教学培训视频等。
“线上课程我们也尝试过,但是因为素质教育培训的互动性很强,线上课程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就没有继续下去了。”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的学校仍不具备大规模返校上课的条件。教育部办公厅近期印发的通知强调,未经省级教育部门批准,校外培训机构不得擅自开展线下培训活动。
随着复课的推迟,教育机构面临招生难题,以及此前寒假班学生要求退费的问题。上述浙江某青少年幼儿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学生的课程全部顺延,还没有退费政策;但是如果家长强烈要求退费,我们也会给他们退,这方面我也能够理解家长的诉求。”
“我希望我们能挺过去,确实好多同行都已经扛不住了,有的在申请破产,有一些在转卖。对于教育培训企业一季度本来是销售旺季,现在基本没有收入。目前看,暑期招生计划也会受波及,进一步加重影响。现在经济下滑,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冲击。”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行业加速洗牌
目前,有消息称有些大公司正在密切接触线下K12区域培训机构,商谈收购。对此,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教育培训一直是需求旺盛、现金流好的行业,但是多数都是区域性的,大公司介入是希望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全国性的机构,突出品牌与资源之间的优势。
“未来线上教育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业务,但是受到效率、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限制,线下仍然会是主流的模式,趁现在成本较低的时机进行整合,可以更好操作。”沈萌表示,对于不少教培机构来说,转不成线上授课,又没有新增收入,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之下,被收购是一种最好的结局。
“疫情发生以来,我比之前更忙了,一直组织骨干老师研究线上线下新课程体系如何更好地融合。虽然疫情带来很大的冲击,其实也是公司进行调整的好时期,应借此机会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把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这位K12机构负责人说,疫情会加速行业的洗牌,如果经过此次疫情洗礼,淘汰一部分中小机构,未来会有更多机会出现。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对于中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必然会面临双重的考验。可以说,市场必然会走向二八分化的格局。对于中小培训机构来说,要么被收编成为20%大型企业的下属机构,或者成为它的分支;要么就逐渐在市场的竞争过程中,被市场所淘汰。未来随着大型机构的进入,整个市场的发展将会更为规范。
责任编辑:陈永乐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国内汽车市场整体负增长、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不利大环境之下,虽贵为中国新能源(3.760, 0.03, 0.80%)汽车老大,比亚迪也难其善其身,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下滑幅度甚至超过行业。
另外,公司2011年与戴姆勒合资的腾势汽车,运作不太成功,还在持续烧钱,比亚迪投资腾势汽车9年已亏损超过23亿元。
营收净利双降
营业收入和利润双双下降,比亚迪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2012年。
比亚迪新近披露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录得营业收入1277亿元、归母净利润16.1亿元、扣非净利润2.3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1.78%、41.93%和60.64%。公司营业收入结束了自2013年以来的持续增长,业绩更是连续3年大幅下降。
比亚迪(002594.SZ)目前拥有汽车、手机部件及组装、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三大业务板块,其中汽车业务是公司收入的半壁江山。
2019年,公司汽车业务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政策影响较大,出现大幅下滑。
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572.1万辆和2576.9万辆,同比下降7.5%和8.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受补贴退坡及部分地区提前切换国六标准影响,下半年呈现大幅下滑趋势,全年产销量分别为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下降2.3%和4.0%。
全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401.45亿元,同比下降23.42%,占公司收入比降至31.43%。受此影响,公司汽车业务收入632.66亿元,同比下降16.76%,对公司营收贡献为49.53%,比上年同期下降8.91个百分点。
不过,在汽车业务下滑之时,另外两块业务实现增长,让公司总体收入不至于惨降。
2019年,公司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收入533.80亿元,同比增长26.40%;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收入105.06亿元,同比增长17.38%。
在年报中,公司披露了两年前备受市场关注的“广告门”事件进展。
2018年11月,上海千乘文化因广告服务合同纠纷起诉比亚迪,要求支付服务费2.42亿元及违约金0.61亿元。比亚迪向上海高院以及最高法提出管辖权异议,均被驳回。2019年,上海高院已经过多次听证,案件仍在审理中。
投资腾势持续亏损
除营收下降、补贴降低、费用增长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之外,比亚迪投资亏损也在持续侵蚀公司利润。
2019年,公司投资收益-8.09亿元,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加近7亿元,其中最大的投资损失来自腾势汽车。当年,公司对腾势汽车权益法下确认投资损益-5.39亿元。
2011年,比亚迪通过控股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业与戴姆勒共同投资腾势汽车,双方各持股50%。次年,公司发布腾势品牌,并推出概念车。
背靠奔驰、比亚迪两大汽车品牌,集汽车设计、电池、电机等优势核心技术于一身。3年磨一剑,直到2014年9月,腾势首款新能源汽车才上市销售,然而,销量不太乐观。
据乘联会相关数据,2015年腾势卖出2888辆,2016年全年卖出2287辆,2017年情况有所好转,销量达到4713辆,这也成为了腾势汽车的销售巅峰。
斑马消费梳理年报发现,腾势汽车自2011年成立以来,收入最高的年份为2017年,营收9.75亿元,随后的2018年和2019年大幅下滑,分别为4.71亿元和4.28亿元,亏损额持续扩大。
斑马消费统计发现,自2011年投资腾势汽车以来,比亚迪累计投资亏损23.63亿元。腾势汽车短期内尚难实现自身造血能力,仍需依靠两大股东持续投入。
今年1月,迪亚比董事会通过决议,再向腾势汽车增资3.5亿元现金,至此比亚迪已累计对腾势汽车投入28.88亿元。启信宝显示,腾势汽车现注册资本为57.6亿元。
5年之后的2019年11月,腾势汽车第二款量产车腾势X姗姗来迟在广州车展发布,并将于2020年陆续交付。
为扭转产品销售不力之势,2019年7月,比亚迪和戴姆勒再度分工,将腾势汽车的销售、品牌推广等工作交由奔驰销售公司负责。
搜狐汽车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腾势X累计销量为798辆。
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1-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进一步下滑,共卖出新能源汽车22192辆,同比下滑69.67%;传统燃油车销量反超新能源,卖出39081辆,同比下滑-11.99%。
- 详细资料
- 分类:企业管理
(原标题:Uber launches new delivery services as demand for ride-hailing plummets)
网易科技讯 4月2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传统叫车业务需求暴跌,Uber宣布将推出两项新的递送服务。
这两项服务分别名为Uber Connect和Uber Direct,它们都专注于递送物品。其中,Uber Direct将提供药店和宠物店等商店的送货服务,而Uber Connect是则属于当日达快递服务,让Uber用户之间可以相互寄送物品。
在纽约,Uber将提供非处方药递送服务。而在葡萄牙,Uber正在与该国邮政服务机构CTT合作递送包裹。在澳大利亚,该公司正在与绿十字协会合作运送宠物用品,它还在南非递送药物。Uber表示,所有送货将是无接触式的,以帮助防止病毒传播。
与此同时,Uber Connect在澳大利亚、墨西哥和美国的25个城市都可以使用。该公司表示,这项服务将提供当天送货服务,而且也将在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进行。
Uber的叫车业务受到疫情重创。在某些城市,由于人们遵守“就地避难”禁令,停止旅行,叫车需求减少了70%。Uber试图帮助其司机在其他业务领域或新公司找工作,以获得更多收入。
早在2015年,Uber就曾推出了UberRush,以递送Nordstrom的服装等商品。然而,这项服务从未取得成功,Uber在2018年将其关闭,以便集中精力于Uber Eat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