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连续跌停、H股上市首日暴跌近29% “明星股”赣锋锂业(25.130,-0.87, -3.35%)大跌探因

  去年股价全年暴涨168%、国内锂深加工龙头企业江西赣锋锂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60.SZ/01772.HK、下称“赣锋锂业”)逐渐褪去了往日被机构争相追逐的光环。

  10月11日,赣锋锂业赴港上市首日,收盘股大跌28.73%,这也使得A股股价连续跌停。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赣锋锂业股价一路从年初26.69元/股(不复权)最高冲高至9月13日盘中的103.49元/股(不复权),此间涨幅高达388%,一度成为市场上最受关注的“明星股”之一。

  仅一年多时间过去,这家处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锂矿巨头”背后发生了什么?

  股价下跌探因

  10月10日,赣锋锂业发布H股配发结果公告称,公司全球发售H股总数为2亿余股(行使超额配股权之前),按照发售价16.50港元计算,赣锋锂业公司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估计约为31.705亿港元。

  对赣锋锂业来说,通过发行H股虽获得了新的融资,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0月11日赣锋锂业在香港上市交易当日,收盘价报收11.76港元/股,大跌28.73%。

  10月12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赣锋锂业董事会办公室,办公室一工作人员表示,赣锋锂业港股跌破发行价原因有两个,一是10月11日港股整体走势不好,二是,公司港股上市发行价格与A股这边的价格相比相差太大了,一些投资者难以接受。

  华南某券商一位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称,赣锋锂业赴港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是因为港股的估值体系和A股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在A股,赣锋锂业更多的是被当作新能源车上游的材料供应商的公司被进行估值。港股市场对赣锋锂业的理解,偏重认为它是一个周期性行业,也就是说它把他当成一个有色金属的企业来估值。

  他表示,“周期性行业的估值有其自身逻辑。周期品的估值相对来说弹性会比较大一些,即公司产品涨价的时候,市场对于公司的盈利预期比较高,会给出一个相对比较高的市盈率,但如果产品价格出现一个比较长的下跌趋势的时候,市场对未来产品价格预期更加悲观,即使现在的市盈率看起来没有那么高,市场依旧会担心公司未来的盈利状况而压低估值。”

  前海华宇环球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卫华对本报表示,这和港股IPO今年扩容太快,新股破发成为普遍现象相关,包括此前的小米公司等,都是跌破了发行价,加上这两天美股港股A股暴跌,整个市场都出现恐慌情绪。

  除了H股股价暴跌,赣锋锂业A股也未能避免大跌。10月10日、11日连续跌停,12日收报25.13元/股。

  上述华南某券商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赣锋锂业A股股价的下跌主要是港股下跌导致的,“赣锋锂业港股流通价格比A股的流通价格便宜了50%左右,折价了一半多,所以对于A股的影响是挺大的,导致把估值直接往下拉了一个层级。”

  基本面是否生变

  赣锋锂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公司称已经逐步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锂产业价值链涵盖了锂行业上下游的各重要板块,包括上游锂资源提取、锂化合物的深加工、金属锂生产、锂电池生产、锂二次利用及回收。

  自2015年开始,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近年来锂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赣锋锂业业绩一改此前业绩增长缓慢的态势。

  2015年至2017年,该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25亿元、4.64亿元和14.6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46%、271%和216.36%,在净利润高速增长背景下,赣锋锂业股价在在2015年至2017年迎来一波牛市。

  开源证券分析师李文静在研报中称,赣锋锂业2017年业绩大增,受益于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增。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推动锂材价格持续攀升,2017年电池级碳酸锂最高涨幅达到了47.54%,工业级碳酸锂涨幅达到52.73%。

  卓创资讯分析师周天宇撰文称,2017年中国碳酸锂价格一度触及到2016年的价格高点18万元/吨,其中电池级碳酸锂最高涨幅达到了47.54%,工业级碳酸锂涨幅达到52.73%。

  但今年以来碳酸锂的价格不断走低。据生意社官网数据,截止10月11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92818.18元/吨;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为77545.45元/吨。

  2018年半年报显示,赣锋锂业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82%,增幅下降明显。

  在深交所互动易上,也有不少投资者向赣锋锂业问到了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

  “目前,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基本面还是不变的。去年来看,碳酸锂的营收还是占大部分的对公司总的营收占比比较大,在50%以上。(碳酸锂价格下降)影响肯定也是会有的,公司营收的话可能会有所减少,但是公司今年是新增了一个氢氧化锂产能(2.8万吨),整体我们还是向上发展的。”上述赣锋锂业工作人员称。

  机构分歧

  上述华南某券商有色金属行业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称,目前市场更多关注赣锋锂业的于基本面的变化,碳酸锂的价格从去年的一路爆涨,到今年的一路下跌,如果拉长一点时间看,从去年的12月中旬碳酸锂价格就开始下跌,公司产品的价格下降会直接导致机构对它的盈利预期产生比较大的变化。

  该人士称,虽然市场上对于碳酸锂的需求端还在增长,但是供给端远超出需求,所以导致碳酸锂的价格下跌。“从目前的判断来说,碳酸锂的价格还有下降的空间,并没有说处在一个冰滞的状态,整个价格下降的空间我们觉得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

  另一位华东某大型券商的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称,香港的投资者更多的看公司的质地,从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29.700,-0.32, -1.07%)对比而言,香港投资者更愿意看纯粹的标的即天齐锂业,天齐锂业的护城河毫无疑问是更强的,因为天齐锂业是纯粹的资源股,资源禀赋是最强的,而赣锋锂业则是以加工股为主的,加工的可替代性导致其估值不会太高。

  前海开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杨德龙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从基本面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是确定的,上游钴和锂的需求量必然上升。现在金属钴锂去库存过程基本结束,金属价格开始逐步回升,特别是钴价上涨态势明显。从大方向来看,新能源汽车代替燃油车是大势所趋,上游钴和锂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短期下跌可能会让投资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投资者承受很大压力,但中长期来看,还是有较大投资机会的。

 

  陈卫华则持另一种观点。他称,赣锋锂业虽然目前的业绩不错,PE在同一板块中还算合理,但整个行业出现竞争加剧态势,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的行业地位与业绩表现,显然并不看好。前些年的概念与题材炒作,使得整个锂电池相关板块股价被炒高,尤其是A股市场相关板块的股票。当市场趋于理性,加之行业竞争激烈,未来业绩估计很难维持目前的这个水平。

  原标题 福布斯美国富豪400强

  作者 石璐

  受美国股市提振,本年度《福布斯》美国富豪400强榜单再创历史纪录,加入400富豪俱乐部的上榜者,其最低资产净值已飙升至21亿美元,较此前最高纪录增加1亿美元,而400富豪的净资产总值已升至2.9万亿美元,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比去年攀升7个百分点。同时,该榜单上榜者的平均净资产已达72亿美元,去年则为67亿美元。此外,榜单还表明,几近一半的财富掌握在美国最富有的45人手中。

  在本年度的400富豪榜单中,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打破比尔·盖茨自1994年以来连续24年问鼎榜首的纪录,夺得头把交椅,同时贝佐斯也是首位个人财富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的上榜者,其净资产高达1600亿美元。他还是今年上榜者中的最大赢家:个人财富比去年增加785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亚马逊股价翻番。

  位列榜单第二位的比尔·盖茨,其个人净资产比贝佐斯足足少了630亿美元。位列榜单前十名的上榜者,其净资产总额几近7300亿美元,而去年榜单前十名上榜者净资产总额不过6100亿美元。鉴于本年度上榜者财富积累程度如此之高,美国约三分之一的亿万富豪均无上榜机会。

  若以财富增长的百分比来衡量,资产增幅最大者为杰克·多尔西,他是社交平台推特以及支付公司史克威尔的首席执行官。同样拜旗下史克威尔股票大涨,多尔西目前的净资产比去年激增186%,达到63亿美元。

  与此同时,上榜者中的最大输家是著名投资家乔治·索罗斯,其净资产从去年的230亿美元跌至今年的83亿美元,主要原因是2017年末,索罗斯将180亿美元的资产转到旗下的慈善开放社会基金会,而这笔财富未被列入索罗斯个人净资产。另外,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排名从去年的第248名下跌至259名,不过其资产净值与去年持平,仍为31亿美元。

  尽管今年榜单的准入线已提高至21亿美元,仍有15名新上榜者,其涉及的行业从健康医疗、电子商务到物流等。其中12人属于白手起家,包括德鲁·休斯敦,他是在线文件共享公司中间槽的掌门人,韩国裔的李泰是一家大型信息科技分销商的创始人,本·切斯特纳特和丹·克鲁兹是电子邮件营销公司邮件通的联合创始人。

 

  本次上榜400富豪榜的女性人数也有所提高,从去年的55人升至57人,新上榜的女性富豪有2人,除了李泰,还包括年仅36岁的新晋者林思·施耐德,她是加州汉堡连锁企业的继承人和运营者。榜单中最年长者是已达95岁的萨姆纳·瑞德斯通,其净资产达48亿美元,最年轻的是年仅28岁的伊万·史匹格,他是图片社交网站的创立者和掌门人,个人净资产达22亿美元。

  美股今年又一次遭遇闪崩。10月10日,美股尾盘恐慌加剧,纳指重挫4.08%,标普跳水3.27%,创2016年11月来最长连跌,道指重挫近800点。科技股领跌,亚马逊(1755.25, -115.07, -6.15%)暴跌6.15%,单日市值蒸发超500亿美元。

  10月11日,亚太股市接力联动下跌,日韩股市双双大跌超3%,澳洲股指ASX 200指数盘初跌2%,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暴跌逾3%,A股击穿2638点。目前,市场高度关注美国中期选举和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可能产生的变数。

  “主要因为近期债券收益率攀升较快,导致美股承压,外加现在算法交易、ETF等一抛售,跌幅就放大了,尤其是尾盘。”资深美股交易员司徒捷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认为,10月中下旬美股可能见底。

  在估值高企、波动加剧之时,机构对市场有何看法?理解经济周期目前至关重要。“眼下,美国已经处于经济晚周期(一般分为早周期、中周期、晚周期、衰退),一般晚周期可以持续2-3年,而目前已持续了16-17个月,但离开周期终结仍有一段时间。市场的心态似悉是,干脆一直留在这个市场,直到进入衰退周期。”摩根资管多元资产团队执董梅耶(Olivia Mayell)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她说,在波动加剧的预期下,宜配置长久期的债券对冲超配股票的风险。

  收益率飙升引美股闪崩

  中国国庆黄金周期间,各期限美债收益率就全面飙升,当时美联储重量级官员轮番上阵唱多美国经济,再叠加各种超预期的经济数据,美债收益率开始暴力上涨。10年期美债收益率报3.233%,较前几个月2.9%的水平大幅攀升。

  收益率的不断上涨持续引发市场担忧,这也导致10月10日美股遭遇闪崩,道指跌超800点。盘中,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一度升至3.244%,最终收跌4.34个基点,报3.1629%;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跌4.30个基点,报2.8421%,欧市早盘一度涨至2.9038%,逼近2008年6月25日高位2.9966%。

  国债收益率的飙升意味着,投资股票相对于债券能获得的超额收益下降,也意味着股票估值承压,因此往往会打压风险情绪。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轮闪崩也由大盘科技股的抛售而到达高潮。亚马逊股价当然暴跌6.15%,单日市值蒸发超500亿美元;奈飞(325.89, -29.82,-8.38%)跌超8%,Facebook(151.38, -6.52, -4.13%)和苹果(216.36,-10.51, -4.63%)也各下跌超4%。此外,中概科技股也随之下跌,阿里巴巴(138.29, -8.65, -5.89%)连跌五日,创下纪录最大五日跌幅。

  仅今年上半年,标普500企业在股票回购上花费了3800亿美元,苹果、思科(45.63, -1.86, -3.92%)、脸书等科技巨头也是主力买家。但问题在于,新一轮财报季将在本周五拉开帷幕,而因为监管因素,企业一般在财报季开始前的一个月起都不会进行回购,这也导致股价承压。

  投资者撤还是进?

  “一般年底都是美国各大机构追赶业绩的时候,因此四季度美股一般都会有较好表现,预计美股十月底前仍可能反弹。”司徒捷告诉记者。

  梅耶说,在经济扩张周期不断迈向终点的过程中,市场承担风险的意愿越来越低。“在经济晚周期,以往机构一般偏好采取杠铃策略(barbell strategy),即配置部分新兴市场资产和美国资产,以平衡风险并获得超额回报。”梅耶对记者称,“一些投资者的心态是,干脆一直留在美国资产里直到进入衰退周期。”

  此外,回购仍可能成为支撑美股的动能。渣打中国财富管理部投资策略总监王昕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8年或成为股票回购创纪录的一年,年初至今宣布的回购规模超过7000亿美元,占美股市值的2.75%。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回购略少于4000亿美元的股票,未来一个季度可能进一步执行回购,这可能仍是美股的支撑。

  受美股闪崩影响,今天亚太股市当日开盘暴跌,日韩股市双双大跌超3%。就中长期而言,机构认为新兴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10月8日,上证指数大跌3.72%,当日北向资金净流出96.04亿元,创出近8个月新高,也是史上第4大单日净流出金额。10月9日,上证指数上涨0.17%,北向资金净流出29.15亿元。尽管如此,各界预计随着富时罗素纳入A股、MSCI即将加大对A股的纳入比例,长期而言外资增配A股的趋势并不会变化。

  人民币对美元也在10月8日后跌破了6.92,不过交易员普遍对记者表示,央行在降准后也可能会用离岸央票等来加强流动性管理,因此投机者不会逆势而为,区间波动仍是大趋势。

  此外,随着美债收益率攀升、美联储加息持续,市场目前正在关注中美利差倒挂的可能性。中国国庆期间,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3.2%,中美十年期国债利差在国庆长假过后只有40个基点。

 

  10月7日,中国央行宣布降准,此举将置换部分到期的MLF,维持银行间资金面流动性充裕状态。分析人士预计,美联储今年大概率将再加息一次,且明后两年仍将持续加息。在最近的9月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央行并没有跟随上调公开市场利率,这也愈发说明央行试图维护低利率以及保持货

  原标题 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 培育形成一批数字创新企业

  记者 苏诗钰

  为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商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带动产品创新,提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产品中高端供给体系质量。支持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应用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创新发展生活类信息消费,重点发展面向社区生活的线上线下融合服务、面向文化娱乐的数字创意内容和服务、面向便捷出行的交通旅游服务。推进网络游戏转型升级,规范网络游戏研发出版运营。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创新企业。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信息消费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此次出台促进信息消费的若干政策,一方面是扩大消费提振经济,另一方面是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

  刘向东表示,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可以提供给新技术公司良好的融资平台,使其能持续获得融资能力,发展壮大。提升消费能力首先要挖掘信息消费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助推智能化社会和智慧城市发展,让信息消费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顶点财经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信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展信息消费,有利于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信息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热点,要促进信息消费,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稳定、健康、有序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促进数字创新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

  世界在惊叹,中国在移动支付上后来者居上,甚至在此前一段时间内,“无现金社会”成为一个火热的概念。不少人认为,在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逐步优化传统货币的货币发展进程中,中国无疑是越来越接近“无现金”状态的国家。 但央行却对“无现金”社会的概念提出了鲜明的反对态度。央行公告强调人民币(6.8688, -0.0215, -0.31%)(包括纸币和硬币)的法定货币地位,并指出所有单位和个人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并明令禁止炒作“无现金”概念的行为。 虽然导向已定,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趋势已不可逆。

  根据益普索今年7月发布的《2018上半年第三方移动支付用户研究报告》,2018年上半年我国移动支付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达到92.4%,移动支付用户的规模约为8.9亿。报告还指出,个人类交易、线上消费类交易、线下消费类交易、金融类交易4类场景在调查期内最近三个月内的使用率分别为95%、82%、86%、20%。 这意味着货币的无现金化在我国居民的日常消费行为中,正在越来越普及。那么在未来纸币会消失么?目前尚无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流通的纸币正在减少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不可争的现实。中国亦然。

  每年央行都会例行要求各地金融机构上报现金流通使用情况,以决定来年纸币印刷发行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今年的地方上报工作已在进行中,央行还在近日派出专家学者调研团实地调研多地现金使用状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从初步的调研结果看,虽然纸币发行计算复杂,但由于货币发行量保持稳定增速,纸币发行大概率依然保持正增长。但实际调研中,生活场景中的纸币日常流通使用量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且这一趋势大概率将继续延续。纸币发行增速或将放缓。 不过从货币的匿名性需求以及潜在风险等角度来看,纸币短期内并不存在“消失”的基础。

  当中国的移动支付迅速发展并将这一浪潮推向世界,不少人疑问,为何是中国成为这一货币变革的推动者?

  但若回顾货币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从来都是推动货币产生颠覆性发展的变革者。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货币史几乎与文明史比肩,长达五千年。

  众所周知,商朝以贝作为货币,使贝成为中国文化中钱最早的象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标志着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也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从商朝人工铸币产生,经过秦统一货币形状规范,到汉朝确定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的集权,中国古代货币制度逐渐稳定延续。直到公元十一世纪宋朝,纸币率先在中国被发明和使用。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王宇撰文指出,纸币能够在交换关系并不发达的中国宋朝率先出现,表明中国政府在青铜币本位制度下,在经济中的绝对作用。在中国经济金融变迁中,政府始终发挥着压倒一切的作用,法定货币——无论是铜钱还是纸币的价值均由政府决定。

  王宇还表示,但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发行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

  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现必然导致过早夭亡,但一千余年的纸币发展史,仍令中国的纸币带有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历史厚重感。

  直到近现代,统一的纸币体系重新建立,再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目前沿用至今的纸币体系,正式确立。

  改变在发生。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国内不少一二线城市几乎已实现居民的“无现金”交易,这会否又是一次货币颠覆性变革的起点,纸币真的会“消失”?

  现实的考量因素更多维。

  某接近央行调研课题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央行对于每年新发多少纸币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计算过程十分复杂,目前难以定论明年的纸币发行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将会保持正增长。

  他解释称,决定货币发行量的核心因素是生产力,考虑生产力情况、通胀等因素情况下决定货币发行量。再考虑货币流通速度与原有流通纸币的损耗情况,决定每年的纸币发行量。考虑到目前货币发行量处于较稳定增速,纸币发行也将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可能有所放缓。

  华北某农商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消费者直观的感受是生活中使用纸币减少,日常消费的纸币流通减少,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的纸币现金结算只是社会资金流动中很少的部分。

  他表示,国库目前大部分现金流都是通过银行系统进行结算的,银行系统虽然很少直接转移现金进行清算,但银行依然存有大量的现金,这部分现金不会随意消失或者收回。货币发行量增加,国库和金融机构理论上持有的现金会随之增加。

  他还指出,此外,在民间日常结算中,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我国仍有相当多地区依赖现金结算。从各网点现金业务情况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网点的柜台、ATM取现业务增速下滑甚至部分网点出现了负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程度一般的城市和城乡,这一趋势并不明显。如果纸币必须消亡,这个过程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华南某城商行相关业务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纸币的本质是匿名货币,可以说如果100块钱丢了,不考虑道德因素,任何人捡到都可以平等地使用。因为这种匿名的特质,实际业务中,对于纸币的需求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强调交易匿名性的领域,纸币依然是主要使用对象,且这一需求并不在少数。

  他认为,我们目前感受到的日常生活中的纸币使用和流通率下降,更多的是“货币无纸化”的体现,而非纸币的“消失”。

  他进一步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尚未问世,移动支付的普及背后对接的仍然是传统的货币体系,并未对现有货币发行产生颠覆性的改变,更多的是对消费习惯的改变。日常生活中,货币无纸化会越来越普及,柜台的现金业务随之在未来可能会逐步减少,但从金融机构的层面看,纸币的完全消失,依然存在许多阻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就纸币的“消失”多持否认态度,但从实际数据看,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确实给纸币的流通增加了压力。

  微信支付相关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7年微信支付交易额超过1万亿,这几乎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货币发行总量。而目前微信支付用户已有超过8亿用户,交易活跃度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18年微信支付交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行业的共识是,现金流确实大量流向互联网公司,纸币的使用在很多地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移动支付工具所替代。

  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货币无纸化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一方面现金流的流入给互联网巨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也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导和优势,相关衍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如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并不希望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而取代纸币。现阶段,如果电子货币成为取代纸币的唯一流通货币,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从货币使用效率、金融实现对实体的支持等角度看,都将带来更多的风险。

  一位互联网行业人士刘军(化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纸币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也是最佳的匿名货币,就目前社会需求看,即使纸币消失了,也必须出现新的匿名货币。如果每一笔交易都可以电子化、数据化,那么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消费甚至社会的不公平。

  刘军具体举例指出,以某知名游戏运营商为例,许多玩家都有类似的疑惑。一次都没充值消费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有更高概率获得更高的折扣,而充过值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通常折扣很低。这在实体线下商店购买商品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线上虚拟产品尤其在游戏产业十分普遍,甚至出现了更为直接的价格歧视。

  “比如在很多游戏中都有的‘锻造’模式,即告知玩家你需要购买‘零件’,并通过一定次数的锻造来获得完整的道具,系统可以通过后台控制锻造的次数,比如新手玩家锻造3次可以成功,‘土豪’玩家锻造10次才能成功,这样最终售价就得以控制,变成有针对性的价格歧视。”他称。

  刘军告诉记者,当下的电子货币并不具备匿名性,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都在被精准地定位和分析,这在推动消费升级的背后,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当商家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数据,就可以进行价格歧视,在一些网购平台已经出现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同商品不同价格的现状。如果不能有很好的技术和制度来平衡和限制,如果纸币消失,那么也可能带来的是贵金属重新替代纸币的倒退。

  前述微信支付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当今的电子货币可以满足社会的全部需求,那么电子货币可以取代纸币,纸币终将消失。但目前看,纸币依然有充分的竞争优势。

 

  “开一个脑洞,如果真的纸币消失了,将面临怎样的状况?虽然移动支付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但是如果货币制度的未来是电子货币或者数字货币取代纸币,所有人都要有手机或者移动终端才能消费,这或许是一种变相的‘科技税’。这意味着对有一部分人尤其是基础人群来说,如果他们不购买手机,不安装微信或者支付宝,将不具备基本的货币使用权。整个社会或许将产生更大的失衡。随之而来的还有企业、政府、央行之间权力的边界如何划定,如何监管的问题。可以说,纸币在目前不具备消失的条件。”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