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2015年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明确肯定了P2P为普惠金融所做出的贡献,并将P2P定位于“传统银行的补充”。

  监管层对P2P释放出了友好态度,但是对于“传统银行的补充”这一定位,还需要详加探讨。

  关键是“补充”什么,是“吃银行的剩饭”?还是帮助解决一部分银行解决不了,或不愿意解决的问题?

  “吃银行的剩饭”,就是接纳被银行挑剩下的客户。当银行开始放款时,总是先挑选最好的客户,比如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好的客户、好的贷款机会被银行挑完了,银行贷款额度也差不多用完了,但还有一些资质不够好的客户需要贷款,银行就可以将“剩饭”让给别人吃。

  这些被银行挑剩下的客户,有可能是银行的“挑选标准”不够好,看走了眼,将“好饭”剩给了别人。可能性更大的,是这些客户本身就条件不怎么样,是银行不愿降低标准迁就他们。如果是后者,那就是银行眼中的“次贷”。

  按照银行业惯例,对贷款的风险不同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其实,优秀贷款之外的所有贷款都是“次贷”。“次贷”本身是个中性词,只要贷款机构足够专业,能管控好风险点,也没多大问题。如果P2P平台吃银行这样的“剩饭”,那就要求这个P2P平台比银行更专业。

  监管层其实更期待,P2P平台能补足银行的短板。那么,银行究竟有什么短板呢?

  这个短板就是,传统银行严苛的审贷流程更适合大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和大型民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用贷款,最看中时效,希望能“即贷即到即用”。而传统银行的贷款审批流程都比较长。曾有小企业主抱怨:“贷款买凉席,等钱到了都能买棉被了。”此外,小企业主贷款还看中灵活性,希望能随借随用、随时还款。这是银行办不到的,银行不愿弯腰,不愿承受这个成本。

  从银行的立场上看,任何一笔企业贷款,银行都会安排专人负责追踪、监管,比如定期和非定期到企业调查走访,核实库存及资金使用情况。这是很消耗人力的。而且小企业客户越多,每笔贷款太小,一两亿的资金分成几十上百笔贷出去,管理的成本就大了,哪有什么利润可言?

  银行太忙了,每天的议事日程都排不上小客户融资,存款他们要抓,大客户贷款他们要抓,票据业务不能放松,还有如VIP借记卡、信用卡、手机银行客户等也要抓紧。银行的审贷时间和标准,只适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银行的贷款决策程序复杂、耗时长久,如果贷100万和贷100亿,要走的审贷流程一样,决策与管理成本一样,但是利润相差太多,银行当然会偏向大客户。

  而银谷平台正好弥补了传统银行的不足,其开发的借款模式,包括生意贷、诚信贷等,期限灵活,单笔额度最高50万元,很适合个人及小微企业的需求。

 

  银谷更接地气,业务流程快速高效,正好与传统银行形成完美分工。

【中国经理人-www.zgjingliren.com】